公審一直持續到了午時三刻,範家父子全部被押入大牢,等待李二的最終裁決!
唐代施行的是死刑複覈制度,除了皇帝之外,沒有官員能隨意地判一個人死刑。
死刑複覈制度起源於漢,是指奏請皇帝批准執行死刑判決的制度。自漢代始,皇帝對官吏犯死罪的案子開始予以重視。當時,曾經對一些年薪兩千石以上官吏的死刑案件進行復核,二千石以下官吏的死刑案件則不需經皇帝複覈就可執行。
魏晉南北朝時,死刑複覈制度逐步確立,地方死刑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達官貴族,死刑案件必須要上報“中央”,由皇帝親自硃批!
隋代時,“死罪者,三奏而後決”,就是說通過三次奏請才能決定是否最終處以死刑。唐隨舊制,不過如果按照正常的歷史走向的話,在貞觀五年的時候,李二爲避免錯殺,又將行刑前的“三複奏”更改爲“五復奏”。即決前一天兩復奏,決日當天三複奏。
所以,某些電視劇上,地方官員隨意判人死刑、並立刻問斬,那都是不科學的,古代統治者對於死刑,一直都是相當的謹慎!
“本侯從今年年初,開始接管藍田,之前由於諸多俗務,無暇顧及百姓民生!今日,本侯藉着範家父子的案子,向藍田縣的各位鄉親,做出一個保證:那就是隻要本侯還是藍田縣的主人,就絕對不允許再有範家父子這樣的惡霸橫行,也絕對不會允許之前沙縣令那樣的貪官污吏逍遙法外,更不會允許官吏爲了好處、故意欺壓平民和商賈!
過幾日,這縣衙外會修建一個帶鎖的民意箱,諸位鄉親若是受到大戶、官吏欺壓,皆可將實情寫於紙上,投入民意箱,這民意箱的鑰匙,只有本侯一人才有,本侯會定期查看裡面的信件,對於鄉親們反應的問題,本侯一定會派人徹查!
當然,若是有人故意虛報消息,被本侯查到了,也定會嚴懲!民意箱是本侯給藍田縣所有百姓的一個申冤工具,希望你們能夠珍惜、並妥善利用!”
李澤軒話音落罷,公堂內的戴冑、何縣令,以及公堂外的百姓們、商人們,紛紛瞪大了眼睛,不可思議地看向他。
不是他們大驚小怪,而是李澤軒的這個舉措,絕對可以用曠古絕今來形容,甚至是有些驚世駭俗了!古往今來,從來沒有一個官員,會願意用這種手段來賦予百姓們伸張冤屈的權利,李澤軒真的是獨一份了!
“侯爺英明!侯爺威武!”
“侯爺英明!侯爺威武!”
百姓們從震驚中緩過神後,紛紛滿臉激動、整齊劃一地喊道。
“呵呵!何縣令,看來你以後在這藍田縣當縣令不會輕鬆哦!”
戴冑起身,看向何縣令半開玩笑地說道。
其實今日的這場公審大會,之所以進行的這麼順利,與何縣令前期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是分不開的。尤其是範師成這個極爲關鍵的人證,何縣令將其尋來,是直接將範統第打入了十八層地獄!
基於此,戴冑對何縣令的查案能力是相當的欣賞,要不然也不會閒的沒事去跟何縣令嘮閒話!
“呵呵!戴少卿說的哪裡話!侯爺這舉措,正好幫縣衙省了許多查案的工夫,何某這個縣令,怕是更好做了!”
何縣令呵呵笑道。
戴冑眼睛一眯,饒有深意地小聲道:“何縣令倒是看得開,就是不知何縣令是否有意去大理寺查案,本官或許可以給你安排一二!”
這廝是起了愛才的心思,若是換個人,他定不會這樣做的。
李澤軒的耳力何等敏銳?雖然戴冑故意壓低了聲音,但還是被他聽了個正着,他沒好氣地瞪着眼睛,打斷二人的對話道:
“戴少卿這是何意?居然當着本侯的面,想挖本侯的人?太不地道了吧?你大理寺有的條件,難道本侯給不了?”
戴冑愛才,他李澤軒又如何不愛才?講道理他現在手下最缺的就是人才了!而經歷了這麼多事,何縣令的能力已經是毋庸置疑,李澤軒正打算等此間事了,好生重用何縣令呢!沒成想戴冑這邊居然在他的地盤上主動挖牆腳,當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咳咳!侯爺,戴某隻是開個玩笑,玩笑而已!以何縣令對侯爺您的忠心,怎麼可能跟戴某去大理寺嘛!”
戴冑自知理虧,連忙乾笑道。
“嗯哼?這時辰也不早了,戴少卿想必得急着回長安覆命吧?那本侯就不留您在這邊用午膳了!咱們他日再聚!”
李澤軒擡了擡下巴,強忍住笑意,道。
“啊?”
戴冑瞠目結舌,他若是現代人,此刻只想說:這麼真實的嗎?連午飯也不給蹭?
……………………………
“山長,我爹答應了!他同意山長您的提議!”
午後,長孫衝再一次來到李澤軒辦公室,說道。
李澤軒微微詫異了下,他是真沒想到長孫無忌會這麼痛快地答應,起初的時候,他還以爲要大費一番口舌呢!
“嗯!既如此,那改日我親自上門,拜訪拜訪令尊,當面商議箇中細節!小衝你就不用管這些事了,好好學習纔是正經!”
“是!山長!”
長孫衝應了一聲,告辭離去。
“墨鍾,叫龐非基過來!”
辦公室內,李澤軒先是爲炎黃錢莊的日益壯大而欣喜了一會兒,隨即他朝門外喊了一句,道。
“是!侯爺!”
過了大概一刻鐘的時間,龐非基在墨鐘的帶領下走了進來,躬身道:“末將見過侯爺!”
“嗯!”
李澤軒點了點頭,隨後直截了當地問道:“飛基,時隔這麼久,可有探查到太白四鬼中其餘三鬼的下落?”
自從崔家倒了之後,李澤軒一直都在暗中派人尋找太白四鬼,畢竟有三個漏網之魚,若是這三人暗中報復,他家裡人估計還真受不住。
龐非基一臉愧色道:“回侯爺,末將還沒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