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祿堂武學錄之拳意述真(無興趣者勿入)

拳意述真自序

夫道者,陰陽之根,萬物之體也。其道未發,懸於太虛之內;其道已發,流行於萬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術曰內勁,所以內家拳術有形意、八卦、太極三派形式不同;其極,還虛之道,則一也。易曰:一陰一陽謂之道。若偏陰、偏陽皆謂之病。夫人之一生,飲食之不調,氣血之不和,精神之不振,皆陰陽不和之故也。故古人創內家拳術,使人潛心玩味,以思其理,身體力行,以合其道,則能復其本來之性體,然吾國拳術門派頗多,形式不一,運用亦異,畢生不能窮其數,歷世不能盡其法。餘自幼年好習拳術,性與形意、八卦、太極三派之拳術相近,研究五十餘年,得其概要。曾著形意、八卦、太極拳學,已刊行世。今又以昔年所聞先輩之言,述之於書,俾學者得知其真意焉。三派拳術,形式不同,其理則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勝於人者則一也。按一派拳術之中,諸位先生之言論形式,亦有不同者,蓋其運用或有異耳。三派拳術之道始於一理,中分爲三派,末複合爲一理。其一理者,三派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誠一也、八卦拳之萬法歸一也、太極拳之抱元守一也。古人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靈,得其一而萬事畢也”。三派之理,皆是以虛無而始,以虛無而終,所以三派諸位先生所練拳術之道,能與儒釋道三家誠中、虛中、空中之妙理,合而爲一者也。餘深恐諸位先生之苦心精詣,久而淹沒,故述之以公同好,惟自愧學術譾陋無文,或未能發揮諸位先生之妙旨,望諸同志,隨時增補之,以發明其道可也。

民國十二年歲次癸亥直隸完縣孫福全序

第一章形意拳

第一節郭雲深論形意拳

一則

形意拳術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種練法。

一、三層道理

1、練精化氣;2、練氣化神;3、練神還虛(練之以變化人之氣質,復其本然之真也)。

二、三步功夫

1、易骨:練之以築其基,以壯其體,骨體堅如鐵石,而形式氣質,威嚴狀似泰山。

2、易筋:練之以騰其膜,以長其筋(俗雲:筋長力大),其勁縱橫聯絡,生長而無窮也。

3、洗髓:練之以清虛其內,以輕鬆其體,內中清虛之象:神氣運用,圓活無滯身體動轉,其輕如羽(拳經雲:三回九轉是一式,即此意義也)。

三、三種練法

1、明勁:練之總以規矩不可易,身體動轉要和順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齊而不可散亂。拳經雲:“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2、暗勁:練之神氣要舒展而不可拘,運用要圓通活潑而不可滯。拳經雲:“圓者以應其外”即此意也。

3、化勁:練之周身四肢動轉,起落、進退皆不可着力,專以神意運用之。雖是神意運用,惟形式規矩仍如前二種不可改移。雖然周身動轉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總在神意之貫通耳。拳經雲:“三回九轉是一式”即此意義也

四、詳論明勁、暗勁、化勁

1、明勁

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易骨者,即練精化氣,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合,體質不堅,故發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以後,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後不合,陰陽不交,皆是後天血氣用事,故血氣盛行,正氣衰弱,以致身體筋骨不能健壯。故昔達摩大師傳下易筋洗髓二經,習之以強壯人之身體,還其人之初生本來面目。後宋嶽武穆王擴充二經之義,作爲三經:易骨、易筋、洗髓也。將三經又製成拳術,發明此經道理之用。拳經雲:“靜爲本體,動爲作用”,與古之五禽、八段練法有體而無用者不同矣。因拳術有無窮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陰陽混成,剛柔悉化,無聲無臭,虛空靈通之全體。所以有其虛空靈通之全體,方有神化不測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內外一氣,動靜一源,體用一道,所以靜爲本體,動爲作用也。

因人爲一小天地,無不與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陰陽變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與天地道理相合,身體虛弱,剛戾之氣,豈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強,柔者易之剛,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經者,皆是變化人之氣質,以復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勁,練精化氣之道也。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于丹田之內,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規模鍛鍊,練至於六陽純全,剛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

2、暗勁

暗勁者,拳中之柔勁也(柔勁與軟不同:軟中無力,柔非無力也),即練氣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練明勁,而後練暗勁,即丹道小週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勁停手,即小週天之沐浴也。暗勁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勁,是將形氣神(神即意也)合住,兩手往後用力拉回(內中有縮力),其意如拔鋼絲。兩手前後用勁: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絲綿;又如兩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開之意。兩手或右手往外翻橫,左手往裡裹勁。或左手往外翻橫,右手往裡裹勁,如同練鼉形之兩手,或是練連環拳之包裹拳。拳經雲:“裹者如包裹之不露”。

兩手往前推勁,如同推有輪之重物,往前推不動之意,又似推動而不動之意。兩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根先着地,不可有聲。然後再滿足着地,所用之勁,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後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意。拳經雲:“腳打採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憑後腳蹬”,是後足;“馬有跡蹄之功”。皆是言兩足之意也。兩足進退,明勁暗勁,兩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勁則有聲,暗勁則無聲耳。

3、化勁

化勁者,即練神還虛,亦謂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謂之柔順之極處,暗勁之終也。丹經雲:“陰陽混成,剛柔悉化,謂之丹熟”。柔勁之終,是化勁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練神還虛,至形神俱杳,與道合真,以至於無聲無臭,謂之脫丹矣。拳經謂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是謂化勁。練神還虛,洗髓之工畢矣。化勁者,與練劃勁不同。明勁暗勁,亦皆有劃勁。劃勁是兩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謂之短勁。如同手往着牆抓去,往下一劃,手仍回在自己身上來,故謂之劃勁。練化勁者,與前兩步功夫之形式無異,所用之勁不同耳。拳經雲:“三回九轉是一式”,是此意也。

三回者,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即明勁、暗勁、化勁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勁是一式;九轉者,九轉純陽也。化至虛無而還於純陽,是此理也。所練之時,將手足動作,順其前兩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並非頑空不用力,周身內外,全用真意運用耳。手足動作所用之力,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腹內之氣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積蓄虛靈之神耳。呼吸似有似無,與丹道功夫,陽生至足、採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之時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無,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莊子雲:“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閉氣也。用工練去,不要間斷,練到至虛,身無其身,心無其心,方是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之境。此時能與太虛同體矣。以後練虛合道,能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無可無不可也。拳經雲:“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術與丹道合而爲一者也。

二則

形意拳起點三體式,兩足要單重,不可雙重。單重者,非一足着地,一足懸起,不過前足可虛可實,着重在於後足耳。以後練各形式亦有雙重之式。雖然是雙重之式,亦不離單重之重心。以至極高、極俯、極矮、極仰之形式,亦總不離三體式單重之中心。故三體式爲萬形之基礎也。三體式單重者,得其中和之起點,動作靈活,形式一氣,無有間斷耳。雙重三體式者,形式沉重,力氣極大。惟是陰陽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顯,剛柔不判,虛實不明,內開外合不清,進退起落動作不靈活。所以形意拳三體式,不得其單重之中和,先後天亦不交,剛多柔少,失卻中和,道理亦不明,變化亦不通,自被血氣所拘,拙勁所捆,此皆是被三體式雙重之所拘也。若得着單重三體式中和之道理以後行之,無論單重雙重各形之式,無可無不可也。

三則

形意拳術之道,練之極易,亦極難。易者,是拳術之形式至易至簡而不繁亂。其拳術之始終,動作運用,皆人之所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周身動作運用,亦皆年常之理。惟人之未學時,手足動作運用無有規矩而不能整齊,所教授者,不過將人之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平常所運用之形式入於規矩之中,四腳動作而不散亂者也。果練之有恆而不間斷可以至於至善矣。若到至善處,諸形之運用,無不合道矣。以他人觀之,有一動一靜,一言一默之運用,奧妙不測之神氣。然而自己並不知其善於拳術也。因動作運用皆是平常之道理,無強人之所難,所以拳術練之極易也。中庸雲:“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難者,是練者厭其拳之形式簡單而不良於觀,以致半途而廢者有之,或是練者惡其道理平常而無有奇妙之法則,自己專好剛勁之氣,身外又務奇異之形,故終身練之而不能得着形意拳術中和之道也。因此好高務遠,看理偏僻,所以拳術之道理,得之甚難。中庸雲:“道不遠人,人之爲道而遠人“,即此意義也。

四則

形意拳術之道無他,神氣二者而已。丹道始終全仗呼吸。起初大小週天,以及還虛之功者,皆是呼吸之變化耳。拳術之道亦然,惟有鍛鍊形體與筋骨之功。丹道是靜中求動、動極而復靜也;拳術是動中求靜,靜桓而復動也。其初練之似異,以至還虛則同。形意拳經雲:“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學也。丹道有三易: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拳術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勁、暗勁、化勁也。練至“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亦與丹道練虛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還虛之功,以至虛極靜篤之時,下元真陽發動,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氣穴,息息歸根。神氣未交之時,存神用息,綿綿若存,意茲在茲,此武火之謂也。至神氣已交,又當忘息,以致採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起火、進退升降歸根。俟動而復煉,煉至不動,爲限數足滿止火,謂之坎離交妒。此爲小週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無非自無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虛而積累,皆呼吸火候之變化。文武剛柔,隨時消息,此皆是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用其無過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過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與拳術並行不悖,故形意拳術,非粗率之武藝。餘恐後來練形意拳術之人,只用其後天血氣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陽之氣,故發明形意拳術之道,只此神氣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後再論拳術之詳情。

五則練形意拳術有三層之呼吸。

第一層練拳術之呼吸,將舌捲回,頂住上齶,口似開非開,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於呼吸,因手足動作合於規矩,是爲調息之法則,亦即練精化氣之功夫也。

第二層練拳術之呼吸,口之開合、舌頂上齶等規則照前,惟呼吸與前一層不同。前者手足動作是調息之法則,此是息調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過藉此以通乎內外也。此二層之呼吸着意于丹田之內呼吸也。又名胎息。是爲練氣化神之理也。

第三層練拳術之呼吸,與上兩層之意又不同。前一層是明勁,有形於外,二層是暗勁,有形於內。此呼吸雖有而若無,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無,非有非無,是爲無聲無臭,還虛之道也。此三種呼吸爲練拳術始終本末之次序,即一氣貫通之理,自有而化無之道也。

六則

人未練拳術之先,手足動作,順其後天自然之性,由壯而老,以至於死。通家逆運先天,轉乾坤,扭氣機,以求長生之術。拳術亦然。起點從平常之自然之道,逆轉其機,由靜而動,再由動而靜,成爲三體式。其姿勢:兩足要前虛後實,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虛空、至靜無物,一毫之血氣不能加於其內,要純任自然虛靈之本體,由着本體再萌動練去,是爲拳中純任自然之真勁,亦謂人之本性,又謂之丹道最初還虛之理,亦謂之明善復初之道。其三體式中之靈妙,非有真傳不能知也。內中之意思,猶丹道之點玄關、大學之言明德、孟子所謂養浩然之氣。又與河圖中五之一點,太極先天之氣相合也。

其姿勢之中,非身體兩腿站均當中之中也。其中是用規矩之法則,縮回身中散亂馳外之靈氣,返歸於內,正氣復初,血氣自然不加於其內,心中虛空,是謂之中,亦謂之道,心因此再動。丹書雲:“靜則爲性,動則爲意,妙用則爲神”。所以拳術再動,練去謂之先天之真意,則身體手足動作即有形之物,謂之後天。以後天合着規矩法則,形容先天之真意,自最初還虛,以至末後還虛,循環無端之理,無聲無臭之德,此皆名爲形意拳之道也。其拳術最初積蓄之真意與氣,以致滿足,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無形無相,此謂拳中之內勁也(內家拳術之名,即此理也)。

其拳中之內勁,最初練之,人不知其所以然之理。因其理最微妙,不能不詳言之,免後學入於歧途。初學入門,有三害九要之規矩。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八卦拳學詳之矣)。手足動作合於規矩,不失三體式之本體,謂之調息。練時口要似開非開,似合非合,純任自然。舌頂上齶,要鼻孔出氣。平常不練時,以至方練完收勢時,口要閉,不可開,要時時令鼻孔出氣。說話、吃飯、喝茶時,可開口,除此之外,總要舌頂上齶,閉口,令鼻孔出氣,謹要!至於睡臥時,亦是如此。練至手足相合,起落進退如一,謂之息調。手足動作,要合不於規矩,上下不齊,進退步法錯亂,牽動呼吸之氣不均,出氣甚粗,以致胸間發悶,皆是起落進退、手足步法不合規矩之故也。此謂之息不調。

因息不調,拳法身體不能順也。拳中之內勁是將人之散亂於外之神氣,用拳中之規矩,手足身體動作,順中用逆,縮回于丹田之內,與丹田之元氣相交,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虛而實,皆是漸漸積蓄而成,此謂拳之內勁也。丹書雲:“以凡人之呼吸,尋真人之處”,莊子雲“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術調呼吸,從後天陰氣所積,若致小腹堅硬如石,此乃後天之氣勉強積蓄而有也。總要呼吸純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於丹田。腹雖實而若虛,有而若無。老子云:“綿綿若存”;又云:“虛其心,而靈性不昧;振道心,正氣常存”,亦此意也。此理即拳中內勁之意義也。

七則

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層:有有形有相之用,有有名有相無跡之用,有有聲有名無形之用。有無形無相無聲無臭之用。拳經雲:“起如鋼銼(起者去也),落如鉤杆(落者回也)。未起如摘子,未落如墜子。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足打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氣連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打人如走路,看人如嵩草。膽上如風響,起落似箭鑽。進步不勝,必有膽寒之心”。此是初步明勁,有形有相之用也。到暗勁之時,用法更妙:“起似伏龍登天,落如霹雷擊地。起無形,落無蹤,起意好似卷地風。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中之中望爲高,高之中望爲低。打起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鑽,一寸爲先。

腳打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氣連心意隨時用,打破身式無遮攔”。此是二步暗勁,形跡有無之用也。“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爲能”,隨時而發;一言一默,一舉一動,行止、坐臥、以致飲食、茶水之間,皆是用;或有人處,或無人處,無處不是用,所以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也。此皆是化勁神化之用也。然而所用之虛實奇正,亦不可專有意用於奇正虛實。虛者,並非專用虛於彼。己手在彼手之上,用勁拉回,如落鉤竿,謂之實;己手在彼手之下,亦用勁拉回,彼之手挨不着我的手,謂之虛。並非專有意於虛實,是在彼之形式感觸耳。奇正之理亦然:奇無不正,正無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變,如循環之無端,所用不窮也。拳經雲:“拳去不空回,空回總不奇”,是此意也。

八則

形意拳術明勁是小學功夫。進退起落,左轉右旋,形式有間斷,故謂之小學。暗勁是大學之道。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循環無端,形式無有間斷,故謂之大學。此喻是發明其拳所以然之理也。論語云:“一以貫之”,此拳亦是求一以貫之道也。陰陽混成,剛柔相合,內外如一,謂之化勁。用神化去,至於無聲無臭之德也。孟子云:“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丹書雲:“形神俱杳,乃與道合真之境”。拳經雲:“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爲而成,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也。老子云:“得其一而萬事畢”。人得其一謂之大。拳中內外如一之勁用之於敵,當剛而剛,當柔則柔,飛騰變化,無入而不自得,亦無可無不可也。此之謂一以貫之。一之爲用,雖然純熟,總是有一之形跡也,尚未到至妙處,因此要將一化去,化到至虛無之境,謂之至誠至虛至空也。如此“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神之道理得矣!

九則

拳術之道,要自己鍛鍊身體,以卻病延年,無大難法,若與人相較,則非易事。第一存心謹慎,要知己知彼,不可驕矜,驕矜必敗。若相識之人,久在一處,所練何拳,藝之深淺,彼此皆知。或喜用腳,或善用手,皆知其大概。誰勝誰負,尚不易言。若與不相識之人,初次見面,彼此不知所練何種拳術,所用何法。若一交手,其藝淺者,自立時相形見絀。若皆是明手,兩人相較,則頗不易言勝。所宜知者,一見面先察其人精神是否虛靈,氣質是否雄厚,身軀是否活潑,再察其言論或謙或矜,其所言與其人之神氣形體動作是否相符,觀此三者,彼之藝能,知其大概矣。及相較之時,或彼先動,或己先動,務要辨地勢之遠近、險隘、廣狹、死生。

若二人相離極近,彼或發拳,或發足,皆能傷及吾身,則當如拳經雲:“眼要毒,手要奸(奸即巧也),腳踏中門往裡鑽。眼有監察之精,手有撥轉之能,足有行程之功。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身。乘其無備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出之”。此是近地以速之意也。兩人相離之地遠,或三四步,或五六步不等,不可直上,恐彼以逸待勞,不等己發拳,而彼先發之矣。所以方動之時,不要將神氣顯露於外,似無意之情形,緩緩走至彼相近處,相機而用。彼動機方露,己即速撲上去,或掌或拳,隨左打左,隨右打右,彼之剛柔,己之進退,起落變化,總相機而行之。此謂遠地以緩也。己所立之地勢,有利不利,亦得因敵人而用之,不可拘着。

程廷華先生亦云:與彼相較之時,看彼之剛柔,或力大,或奸巧,彼剛吾柔,彼柔吾剛,彼高吾低,彼低吾高,彼長吾短,彼短吾長,彼開吾合,彼合吾開,或吾忽開忽合,忽剛忽柔,忽上忽下,忽短忽長,忽來忽去,不可拘使成法,須相敵之情形而行之。雖不能取勝於敵,亦不能驟然敗於敵也。總以謹慎爲要。

十則

拳經雲:“上下相連,內外合一”。俗雲上下是頭足也,亦云手足也。按拳中道理言之是上呼吸之氣與下呼吸之氣相接也。此是上下相連,心腎相交也。內外合一者,是心中神意下照於海底,腹內靜極而動,海底之氣微微自下而上,與神意相交,歸於丹田之中,運貫於周身,暢達於四肢,融融和和,如此方是上下相連,手足自相然顧,合內外而爲一者也。

十一則

練拳術不可固執不通。若專以求力,即被力拘;專以求氣,即被氣所拘;若專以求沉重,即爲沉重所捆墜;若專以求輕浮,神氣則被輕浮所散。所以然者,外之形式順者,自有力;內裡中和者,自生氣;神意歸於丹田者,身自然重如泰山;將神氣合一,化成虛空者,自然身輕如羽。故此不可專求。雖然求之有所得焉,亦是有若無、實若虛,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而已。

十二則

形意拳術之橫拳有先天之橫,有後天之橫,有一行之橫。先天之橫者,由靜而動,爲無形之橫拳也。橫者,中也。易雲:“黃中通理,正位居體”,即此意也。拳經雲:“起無形”,“起爲橫”,皆是也(此起字是內中之起,自虛無而生有,真意發萌之時,在拳中謂之橫,亦謂之起)。此橫有名無形,爲諸形之母也。萬物皆含育於其中矣。其橫則爲拳中之太極也。後天之橫者,是拳中外形手足,以動即名爲橫也。此橫有名有式,無有橫之相也。因頭手足肩肘胯膝(名拳)外形拳,以動即名爲橫,亦爲諸式之幹也,萬法亦皆生於其內也。

十三則

形意拳術,頭層明練,謂之練精化氣,爲丹道中之武火也;第二層暗勁,謂之練氣化神,爲丹道中之文火也;三層化勁,謂之練神還虛,爲丹道中火候純也。火候純而內外一氣成矣。再練亦無勁,亦無火,謂之練虛合道。以致行止坐臥,一言一默,無往而不合其道也。拳經雲:“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至此無聲無臭之德至矣。先人詩曰:“道本自然一氣遊,空空靜靜最難求,得來萬法皆無用,身形應當似水流”。

十四則

拳意之大道,大概皆是河洛之理,以之取象命名,數理兼該,順其人動之作之自然,製成法則,而人身體力行之。古人云:天有八風,易有八卦,人有八脈。拳有八勢,是以拳術有八卦之變化。八卦者,有圓之象焉。天有九天,星有九野,地有九泉,人有九竅,拳有九宮,故拳術有九宮之方位。九宮者,有方之義焉。古人以九府而作圜法,以九室而作明堂,以九區而作貢賦,以九軍而作陣法,以九竅九數(九數者,即九節也。頭爲梢節,心爲中節,丹田爲根節;手爲梢節,肘爲中節,肩爲根節;足爲梢節,膝爲中節,胯爲根節。三三共九節也)而作拳術,無非用九,其理亦妙矣。

河之圖,洛之書,皆出於天地自然之數,禹之範,大撓之歷,皆聖人得於天地之心法。餘蒙老農先生所授之九宮圖,其理亦出於此而運用之神妙,變化莫測。此圖之道,夫婦之愚可以與知與能,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不能矣。其圖之形式,是飛九宮之道,一至九,九還一之理,用竿九根布之四正四根,四隅四根,當中一根。竿不拘粗細。起初練之,地方要寬大,竿相離要遠,大約或一丈之方形,或一丈有餘,或兩丈,不拘尺寸,練之已熟,漸漸而縮小,縮至兩竿相離之遠近,僅能容身穿行往來,形如流水,旋轉自如,而不礙所立之竿。繞轉之形式用十二形:或鷂子入林翻身之巧,或如蛇拔草入穴之妙,或如猿猴縱跳之靈活。

各形之巧妙,無所不有也。此圖之效力,不會拳術者,按法走之可以消食,血脈流通;若練拳術而步法不活動者,走之可以能活動;練拳術身體發拘者,走之身體可以能靈通;練拳術心中固執者,走之可以能靈妙。無論男女老少,皆可行之,可以卻病延年,強健身體,等等妙術,不可言宣。拳經雲:“打拳如走路,看人如蒿草。武藝都道無正經,任意變化是無窮。豈知吾得嬰兒玩,打法天下是真形。三回九轉是一式”之理,亦皆在其中矣。此圖明數學者,能曉此圖之理;練八卦拳者,能通此圖之道也。此圖亦可作爲遊戲運動。走練之時,舌頂上齶。不會練拳術者,行走之時,兩手曲伸,可以隨便;要會拳術者,按自己所會之法則運用可也。無論如何運動,左旋右轉,兩手身體不能動着所立之竿爲要。此圖不只運動身體已也,而劍術之法,亦含藏於其中矣。

此九根竿之高矮,總要比人略高。可以九個泥塾,或木塾,將竿插在內,可以移動練。用時可分佈九宮,不練時可收在一處。若地基方便,不動亦可;若實在無有竿之時,磚石分佈九宮亦可;若無磚石,畫九個小圍走之亦無不可。總而言之,總是有竿練之爲最妙,此法走練,起初按一二三四五六**之路,反之九八六五四三二一。此圖外四正四隅八根竿,比喻八卦。當中一根,又共比喻九個門。要練純熟,無論何門,亦可以起點,要之歸原,不能離開中門,即中五宮也。走之按一至二,二至三,至九,返之九至八,八至,又還於一之數。此圖一圈一根竿也。一至九,九返一,即所行之路也。名爲飛九宮也,亦名陰八卦也。

河圖之理藏之於內,洛書之道形之於外也。所以拳術之道體用俱備,數理兼該,性命雙修,乾坤相交,合內外而爲一者也。走練此圖之意,九竿如同九人,如一人敵九,左右旋轉,曲伸往來,飛躍變化,閃展騰挪,其中之法則,按着規矩;其中之妙用,亦得要自己悟會耳。其圖之道,亦和於乾坤二卦之理。六十四卦之式,皆含在其中矣。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得之莫不有拳術之奧妙之道焉。

<a href=""></a>

第一百八十九章 最後一顆子彈(結束曲)第九十五章 神經彈撥術 (解禁)第九十一章 千斤神力王(上)第二十六章 大世界(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神秘的紫夫人第七十八章 生擒秋野(上)第六十三章 宋世榮的筆記第六十九章 中日對決戰(五)第一百零八章 雙重人格第一百七十五章 北平政變第六十一章 槍法教練第一百二十二章 海上風暴第一百七十九章 陳真VS乃蓬東第一百七十九章 陳真VS乃蓬東第一百一十章 風雲際會(一)第五十章 舌戰法庭(上)第五十八章 談判(下)第四十八章 再入監獄第十五章 陳真歸來(上)第二十五章 大世界(上)第五十一章 舌戰法庭(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高手排行榜第六十七章 中日對決戰(三)第一百五十六章 休息室風波第二十六章 大世界(下)第一百二十章 “劍仙”李景林第一百八十六章 英雄相惜第三十五章 殺人滅口第八十四章 大獲全勝第一百零一章 暗鶴與千面豹第一百七十六章 殺手阿殘第九十四章 大世界風雲(解禁)第一百八十七章 真正的武王(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風雲際會(二)第二十一章 剛柔流空手第一百四十九章 力不打拳 拳不打功第六十六章 中日對決戰(二)第八十七章 王亞焦來訪第四十五章 英國拳擊手第八十三章 八忍東戶第一百一十八章 沈大姨太太第十八章 華探督察長第十章 中華第一大保鏢第一百四十五章 熱血的霍殿堂第七十九章 生擒秋野(下)第二章 初見霍元甲第一百一十九章 煮豆燃豆萁第四十章 踢館(下)第一百六十七章 八極雙雄第一百七十四章 陰陽手防禦法第一百八二章 獨孤求敗?第十四章 周蝶的邀請第一百六十八章 顯耀的出場方式第五十二章 決鬥的風俗第三十章 太極高手(下)第一百七十六章 殺手阿殘孫祿堂武學錄之拳意述真(無興趣者勿入)第六十四章 無刀取的奧義第一百八十一章 矮子與書生之戰第六十一章 槍法教練第一百零二章 巨虎與龍姐第四十三章 宋世榮老爺子第一百八十五章 入圍四強第六十一章 槍法教練第三章 精武英雄陳真第一百三十四章 催眠暗示的魔力第十二章 冤家路窄第四十章 踢館(下)第一百六十章 花郎道高手第一百七十八章 龍蝶發威第一百七十二章 二階堂平法(下)第五十七章 談判(中)第二十九章 太極高手(上)第二十六章 大世界(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休息室風波第七十九章 生擒秋野(下)第五十一章 舌戰法庭(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陳真的秘密第四十七章 冤家路窄第七十五章 身體的極限第十二章 冤家路窄第四十三章 宋世榮老爺子第三十八章 踢館(上)第五十八章 談判(下)第四十章 踢館(下)第八十五章 宋總長之死第一百五十六章 休息室風波第一百七十六章 殺手阿殘第一百一十三章 風雲際會(四)第一百四十一章 色誘陷井第一百五十一章 正式賽前淘汰賽(上)第一百七十二章 二階堂平法(下)第三十七章 同盟會特工(下)第一百八十五章 入圍四強第一百二十三章 海上生存技術第一百七十二章 二階堂平法(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真正的武王(下)趙道新談訓練方法(無興趣的勿入)第五十八章 談判(下)
第一百八十九章 最後一顆子彈(結束曲)第九十五章 神經彈撥術 (解禁)第九十一章 千斤神力王(上)第二十六章 大世界(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神秘的紫夫人第七十八章 生擒秋野(上)第六十三章 宋世榮的筆記第六十九章 中日對決戰(五)第一百零八章 雙重人格第一百七十五章 北平政變第六十一章 槍法教練第一百二十二章 海上風暴第一百七十九章 陳真VS乃蓬東第一百七十九章 陳真VS乃蓬東第一百一十章 風雲際會(一)第五十章 舌戰法庭(上)第五十八章 談判(下)第四十八章 再入監獄第十五章 陳真歸來(上)第二十五章 大世界(上)第五十一章 舌戰法庭(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高手排行榜第六十七章 中日對決戰(三)第一百五十六章 休息室風波第二十六章 大世界(下)第一百二十章 “劍仙”李景林第一百八十六章 英雄相惜第三十五章 殺人滅口第八十四章 大獲全勝第一百零一章 暗鶴與千面豹第一百七十六章 殺手阿殘第九十四章 大世界風雲(解禁)第一百八十七章 真正的武王(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風雲際會(二)第二十一章 剛柔流空手第一百四十九章 力不打拳 拳不打功第六十六章 中日對決戰(二)第八十七章 王亞焦來訪第四十五章 英國拳擊手第八十三章 八忍東戶第一百一十八章 沈大姨太太第十八章 華探督察長第十章 中華第一大保鏢第一百四十五章 熱血的霍殿堂第七十九章 生擒秋野(下)第二章 初見霍元甲第一百一十九章 煮豆燃豆萁第四十章 踢館(下)第一百六十七章 八極雙雄第一百七十四章 陰陽手防禦法第一百八二章 獨孤求敗?第十四章 周蝶的邀請第一百六十八章 顯耀的出場方式第五十二章 決鬥的風俗第三十章 太極高手(下)第一百七十六章 殺手阿殘孫祿堂武學錄之拳意述真(無興趣者勿入)第六十四章 無刀取的奧義第一百八十一章 矮子與書生之戰第六十一章 槍法教練第一百零二章 巨虎與龍姐第四十三章 宋世榮老爺子第一百八十五章 入圍四強第六十一章 槍法教練第三章 精武英雄陳真第一百三十四章 催眠暗示的魔力第十二章 冤家路窄第四十章 踢館(下)第一百六十章 花郎道高手第一百七十八章 龍蝶發威第一百七十二章 二階堂平法(下)第五十七章 談判(中)第二十九章 太極高手(上)第二十六章 大世界(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休息室風波第七十九章 生擒秋野(下)第五十一章 舌戰法庭(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陳真的秘密第四十七章 冤家路窄第七十五章 身體的極限第十二章 冤家路窄第四十三章 宋世榮老爺子第三十八章 踢館(上)第五十八章 談判(下)第四十章 踢館(下)第八十五章 宋總長之死第一百五十六章 休息室風波第一百七十六章 殺手阿殘第一百一十三章 風雲際會(四)第一百四十一章 色誘陷井第一百五十一章 正式賽前淘汰賽(上)第一百七十二章 二階堂平法(下)第三十七章 同盟會特工(下)第一百八十五章 入圍四強第一百二十三章 海上生存技術第一百七十二章 二階堂平法(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真正的武王(下)趙道新談訓練方法(無興趣的勿入)第五十八章 談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