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兒、桃兒、蘭芝、靈芝幾個丫頭,因爲提成了大丫頭,也拿得跟她們之前一樣多。實在有從那邊跟來的下人吃了虧,陸漫就一次性補貼了一些銀子,總不能讓他們忠心跟過來還吃虧。新買來的奴才和護院就照新標準拿了……
當窗外的天色漸漸暗下來,院子裡傳來姜展魁及旗長的聲音,接着是姜玖和酥心糖的聲音。
王嬤嬤笑道,“八爺和二姑娘來了,又要吃晚飯了。”
以後,陸漫幾人只需逢十和月末在鶴鳴堂吃晚飯,其餘時候都是自家在東輝院裡吃。今天雖然是二十,但晌午在一起吃了飯,晚飯也就不過去了。
當時陸漫跟長公主提出這個要求,長公主開始還有些不願意。但仔細想了想,最終同意了。因爲她對陸氏的偏愛,還有姜展唯意外的高升和出人意料的能力,已經有人有危機感了。
都是自己的後人,她希望他們都好,能團結友愛,共進共退。她不願意嫡系打壓旁系,而是能夠提攜。更不願意旁系有非份的想法,而是能成爲嫡系的助力。所以,長公主在明面上要做到不偏不斜。
姜展魁和姜玖爬上炕擠進陸漫的懷裡,都是樂得眉眼彎彎,嘴咧多大。
陸漫打趣道,“怎麼,還沒樂夠?”
姜展魁道,“嗯,沒樂夠,還要樂一宿。”又道,“咱們東院牆外就是大街了,我無事能不能出去逛逛?”
姜展魁再是庶出,也是侯門少爺,帶得嬌貴。
陸漫搖頭道,“你現在還小,可不能隨便出去。若有事,要跟我說,再多帶些人才能出去。”
姜玖問道,“那玖兒呢?”
陸漫點點她的小鼻子笑道,“你嘛,必須跟嫂子一起出去。”
飯後,小兄妹玩到戌時纔回各自的院子歇息。
陸漫也沒看書,而是早早上了牀,一夜好夢到天明。
吃過早飯,陸漫和姜玖帶着酥心糖去了鶴鳴堂。姜展魁已經放了假,不需要再去前院上學,就自己回房看書。老駙馬不待見他,他也想不去那裡礙眼。
因爲搬來了這裡,姜展魁也不需要象長公主府的男孩,一到七歲就孤孤單單住去前院,依然會離嫂子妹妹這麼近。他想到這些,就高興不已。
穿過竹林,走過一段遊廊,便到了通往晚軒的甬道口,正好遇上去鶴鳴堂的二夫人。搬來了這裡,反倒離二老爺夫婦更近了。
二夫人跟陸漫說着姜展玉的病情,眼角眉梢都是笑意。姜展玉好多了,不光是身體,關鍵是心態,情緒。
姜展玉之所以如此,是因爲它把洋地黃看成了能救治他病的“神藥”。陸漫清楚,洋地黃雖然能治心疾,但還沒好到能根治心疾。姜展玉的病,還是要配合顧老大夫的藥慢慢調理。不過,心情好了,放鬆了,對他的病總有好處。而且,他已經不鬧着一定要上國子監了,而是有了更長遠的打算。
二夫人還難得地關心了姜展魁幾句,說若他在課業上有什麼疑惑,可以找她,也可以找姜展玉。還有,若陸漫願意,她會幫着找一位好先生在東輝院單獨教授姜展魁。
陸漫聽了一喜。姜展雁本身就比姜展魁年紀小,悟性也差得多,關鍵是他們的先生還更加重視嫡子姜展雁。而且,姜展唯已經讓姜侯爺等人側目了,他們肯定不願意姜展魁再比嫡支優秀。特別是老駙馬清醒多了,他打壓庶子決不手軟,而長公主又很尊重他……
陸漫早有此意,只不過她認識的人不多,找不到好先生。二夫人認識許多大儒,推薦的先生肯定不會差了。
她笑道,“這樣再好不過,謝謝太太。”
明年姜玖也七歲了,到時候還要給她請兩位先生。姜玖只是跟着學寫字認字做簡單的詩,先生倒不一定學問有多好,只要夠耐心就行,同時還要找位教琴的先生,貴女必須要懂琴棋書畫,可以不精,但必須要有所涉獵。這兩位先生倒不需要二夫人幫忙,到時候問問謝大奶奶。
到了鶴鳴堂,竟看到老駙馬在遊廊裡來回踱着步。不說健步如飛,也稱得上步履穩健。
老駙馬看到陸漫了,趕緊快走幾步迎上前,邀功道,“孫媳婦,我吃了早飯就開始走路,走到現在,還想走。”
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臉通紅,鼻尖上還有幾顆汗珠。說話聲音中氣十足,思緒也比較清晰。陸漫又摸摸他的手,手心是熱的。
跟着他的婆子笑說,“駙馬爺昨天是自己從東輝院走回來的,沒有坐轎子。回來也不閒着,又繞着鶴鳴堂的遊廊走,足足走了半個時辰。”
陸漫暗道,老頭的身體已經康復了。至於智力,肯定恢復不到得病之前的老謀深算,但能不能變得再聰明一些,或者聰明到什麼程度,她也不知道。
他們進了上房,三夫人和姜展雁已經去了。兩位御醫正跟長公主稟報着老駙馬的病情,他們也覺得老駙馬的身體已經好了,不需要再吃藥,也不需要再系統進行康復運動,只平時多鍛鍊即可。至於腦子,沒有更好的藥,平時多吃些核桃等補腦的食物。
長公主看向陸漫,問道,“展唯媳婦覺得呢?”
陸漫又給老駙馬把了脈,笑道,“孫媳跟兩位御醫的看法一致,也覺得祖父的身體已經沒有大礙,不需要再吃藥,是藥三分毒……”
長公主心裡也清楚老駙馬能恢復到現在的狀況已經非常不易了,甚至被說成醫學史上的奇蹟和壯舉。既然不用吃藥,不需要刻意進行康復運動,那麼也不能再把兩位御醫留在府裡了。
她笑道,“既然這樣,你們就回太醫院吧。本宮謝謝你們,這麼久了一直在府裡沒日沒夜地照顧駙馬爺。本宮還要在皇上那裡爲你們請功,爲你們討封賞。駙馬爺能有今日,你們功不可沒。”又對身後的嬤嬤說,“跟嚴家令說,賞二位御醫各二百兩銀子,再送兩份重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