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章 慘烈之戰一

至於逼迫德川幕府政權承認21條,並完全屈服配合大漢帝國在日本國實行殖民統治,那是後續援軍的事情。

然而,蒙多拉是一個有野心有勇氣,貪婪殘暴的典型印第安軍官,在見識到橫濱鎮上日本軍隊的渣渣表現後,他自然要去試一試能不能將這個最大的功勞攬到自己身上!

一旦蒙多拉真的單靠不多的海軍陸戰隊擊敗德川幕府的主力,逼迫他們承認21條,即使遠征艦隊上的王剛少校與艦隊提督分潤功勞,在重視軍功的大漢帝國,蒙多拉也能瞬間被提升到相當於亞麻多的地位!

那可是獨擋一面的高級軍官啊!

至於戰敗嘛,只要保證自己不在戰場上成爲俘虜或者倒黴的被殺死,大不了就是降級處分罷了,在大漢帝國四處征戰的大環境下,只要繼續留在軍隊體系中,蒙多拉相信,依靠自己的勇武,恢復官職是早晚的事情。

前提是,他能活下來!

不過,蒙多拉並沒有想過戰敗的可能性,那種基本上處於冷兵器時代的封建軍隊,怎麼可能是完整接受過現代化線列戰術薰陶的軍隊對手?

更何況,蒙多拉手下全都是身經百戰的印第安老兵,一個個手上都沾過活人的鮮血,在蒙多拉的刻意培養下,更是訓練的跟狼一樣兇殘!

蒙多拉貫徹的理念就是,死也要拉上一個墊背的!

並且,通過蒙多拉心腹的宣傳,蒙多拉所指揮的印第安士兵都明白一個道理,在海外領地上亂殺無辜,強、、奸劫掠爲家常便飯的他們,只要投降當地土著軍隊,下場絕對比不上戰死!

橫濱鎮有着島仁第一個跳出來帶隊,和親自獻上的日本‘女藝人’伺候着,被荼毒不多,但那些周邊偏遠鄉村,蒙多拉的士兵可不會在乎!

遠征艦隊爲了儘可能的維持戰爭消耗,攜帶的物資大部分都是火藥和彈丸,糧草不多,因此,下了船的陸戰隊,基本上都是依靠當地土著的供養……

就算是如此,蒙多拉爲了錘鍊手下士兵的狼性,還定期有組織的派人出去‘瀟灑’一把,那些鄉村裡的日本平民,無論什麼身份,只要稍微忤逆帝國士兵的要求,就會慘死當場!

每一次,蒙多拉帶着帝國士兵屠光日本人的村落時,都會指着地面上的日本平民屍體對士兵喊道:“你們看看他們的樣子,我們已經與這片土地的民衆結成了生死仇敵,我們每一個手上都有着日本人的血海深仇,只要你們還想繼續享受這種生殺大權的掌握逍遙,就必須保證我們會不斷獲得勝利,我想你們都明白,如果你們落到日本人的手裡,會落得什麼下場,將心比心,投降的帝國士兵,絕對會死的更加痛苦!”

本就兇猛殘暴的帝國士兵,可以說,讓蒙多拉將最後一個投降的選擇給徹底堵死,這裡沒有沒見過血的新兵蛋子,自然明白大量折磨人的方法,不少帝國士兵甚至向艦隊後勤部要了一枚爆破榴彈,就是小號的爆破彈,用來在最後一刻不成爲俘虜!

用印第安士兵之間的對話就是,反正他們一路走來,該享受的都享受過了,就算是死,也要死的舒服一些,像一名真正的帝國軍人那樣死去!

蒙多拉的行爲自然瞞不過艦隊上的王剛少校和艦隊提督,對於蒙多拉這種拉攏印第安士兵共同赴死的做法,既不阻止也不認同,完全交給蒙多拉折騰,反正蒙多拉戰敗了,只要艦隊不受到損失,他倆也不會受到更多的責罰,如果蒙多拉勝了,那更是皆大歡喜,一起分戰功的節奏!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王剛少校和艦隊提督都認爲,第一批殖民軍隊,必須像狼一樣殘暴,才能真正讓那些第一次面對大漢帝國的當地人和勢力,產生畏懼!

征服從來不是靠滿嘴仁義,仁義只能針對本國國民,針對外國人,只會被視爲軟弱的象徵!

遍觀歷史,沒有一個征服者,是依靠仁義感化敵人的!

征服者只信任手裡的刀劍!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只要將敵人消滅,征服者可以輕而易舉的扭曲歷史,很簡單,只要將教科書修改一番,輿論管控一下,用不了3代人,所有人都會對曾經殘暴的征服者政權歌頌功德!

至於那些被屠殺的無辜人民,誰能記得?誰敢多嘴?

野口山本若年寄與山田本石大目付十分驚訝,本來駐守在橫濱鎮作威作福的漢帝國陸戰隊,竟然直接開出了鎮子,於野外迎面而擊人數過萬的幕府軍隊!

幕府軍隊過萬的人數裡,能有一半人是民夫一類的雜役人員,真正能拉上戰場的只有5000人左右罷了。

不過這5000人卻是幕府政府的正規軍,鐵炮衆(日本火繩槍部隊)、馬回衆(騎兵隊)、弓衆(弓箭手)、足輕(最低級的日本步兵)、旗本和御家人肉搏鎧甲兵非常齊全。

甚至還有少量的黑母衣衆精銳騎兵護衛着野口山本等人!

黑母衣衆就是身披黑色母衣(母衣是用竹製骨架把布撐成一個大球,戰鬥時披在背後起裝飾作用,亦可防流矢),衣着鮮豔的精銳武士。

這是另一種具有紋章的效果的道具,當騎手獨自疾馳的時候母衣會被風撐起來,這往往也可以作爲地位崇高的日本人騎馬武士侍衛的分辯特徵。

與日本幕府軍隊的‘多種多樣’比起來,大漢帝國海軍陸戰隊兵種和着裝就非常單一了,只有倆種服色,穿着大漢帝國獨有黑色軍裝,帶着寬沿船形帽的陸戰隊步兵,與穿着雜色類似於短褂,從艦隊上調出來的,擺弄海軍拆解下來的火炮的水手炮兵!

海軍陸戰隊只有步兵編制,沒有專屬炮隊,因此,都是從艦隊上拆解小口徑艦炮充當陸軍野戰炮,操作人員自然也是船上的炮手!

海軍士兵相比於陸軍士兵,紀律要散漫一些,但要求的技藝也多一些,不像陸軍士兵,只要學會隊列開槍和刺刀殺敵即可……

160章 法國慈溪169章 拿下洛杉磯361章 反漢聯盟的計劃486章 帝國入侵四141章 意外中421章 四處開花306章 攘外必先安內295章 京都事變一227章 轉折點戰役下149章 戰報158章 洛杉磯戰役前奏344章 爲了後膛槍拼了!295章 京都事變一83章 踏入世界舞臺二106章 洗白白80章 影響下246章 進攻開始270章 土生白人的轉變156章 好用的內閣制度292章 和平萬歲146章 借題發揮278章 鯨吞三479章 軍國主義下的帝國104章 系統的不足449章 湘軍血戰67章 發展282章 鯨吞七(大賞加更)12章 第一支軍隊20章 突襲6章 貿易453章 泛黃漢主義101章 踏入世界舞臺二十431章 棒子的掙扎236章 戰爭準備上109章 女讀者可以不看這一章44章 背叛132章 鞏固路易斯安那13章 首戰上313章 美洲大戰三441章 不講道理拉壯丁437章 國王的決心218章 暗謀231章 嚇尿的天皇下(第三更)107章 抽獎與常規模式365章 不對稱海戰中255章 敢爲美洲先29章 求助337章 有動力纔有戰鬥力471章 拿下新疆41章 誠意221章 不可思議的大敗上386章 收復北美洲上431章 棒子的掙扎313章 美洲大戰三236章 戰爭準備上150章 荒涼的俄勒岡29章 求助139章 擺出來120章 偉大的目標291章 實力分析352章 再戰上37章 美洲護衛軍4章 拼命184章 橫濱初戰二462章 猖狂315章 北美會戰一389章 異想天開的革命同盟245章 尋找拿破崙173章 登陸夏威夷137章 踏上戰車431章 棒子的掙扎214章 倆條腿的畜生237章 戰爭準備下284章 鯨吞九410章 取而代之二472章 民主的反攻49章 震撼的排隊槍斃288章 好運的腓特烈上167章 翼騎兵成名之戰四437章 國王的決心379章 藍色風暴四324章 戰略相持85章 踏入世界舞臺四474章 軍國主義思想萌芽375章 驚掉眼球(第一更)171章 停戰和約210章 怒火下210章 怒火下205章 忍軍142章 意外下62章 血色大地450章 打掉清帝國的威望175章 落後不代表弱智3章 鳥人品376章 藍色風暴一(第二更)264章 吞併墨西哥一352章 再戰上457章 蒙古內戰234章 西南洗牌下297章 京都事變三
160章 法國慈溪169章 拿下洛杉磯361章 反漢聯盟的計劃486章 帝國入侵四141章 意外中421章 四處開花306章 攘外必先安內295章 京都事變一227章 轉折點戰役下149章 戰報158章 洛杉磯戰役前奏344章 爲了後膛槍拼了!295章 京都事變一83章 踏入世界舞臺二106章 洗白白80章 影響下246章 進攻開始270章 土生白人的轉變156章 好用的內閣制度292章 和平萬歲146章 借題發揮278章 鯨吞三479章 軍國主義下的帝國104章 系統的不足449章 湘軍血戰67章 發展282章 鯨吞七(大賞加更)12章 第一支軍隊20章 突襲6章 貿易453章 泛黃漢主義101章 踏入世界舞臺二十431章 棒子的掙扎236章 戰爭準備上109章 女讀者可以不看這一章44章 背叛132章 鞏固路易斯安那13章 首戰上313章 美洲大戰三441章 不講道理拉壯丁437章 國王的決心218章 暗謀231章 嚇尿的天皇下(第三更)107章 抽獎與常規模式365章 不對稱海戰中255章 敢爲美洲先29章 求助337章 有動力纔有戰鬥力471章 拿下新疆41章 誠意221章 不可思議的大敗上386章 收復北美洲上431章 棒子的掙扎313章 美洲大戰三236章 戰爭準備上150章 荒涼的俄勒岡29章 求助139章 擺出來120章 偉大的目標291章 實力分析352章 再戰上37章 美洲護衛軍4章 拼命184章 橫濱初戰二462章 猖狂315章 北美會戰一389章 異想天開的革命同盟245章 尋找拿破崙173章 登陸夏威夷137章 踏上戰車431章 棒子的掙扎214章 倆條腿的畜生237章 戰爭準備下284章 鯨吞九410章 取而代之二472章 民主的反攻49章 震撼的排隊槍斃288章 好運的腓特烈上167章 翼騎兵成名之戰四437章 國王的決心379章 藍色風暴四324章 戰略相持85章 踏入世界舞臺四474章 軍國主義思想萌芽375章 驚掉眼球(第一更)171章 停戰和約210章 怒火下210章 怒火下205章 忍軍142章 意外下62章 血色大地450章 打掉清帝國的威望175章 落後不代表弱智3章 鳥人品376章 藍色風暴一(第二更)264章 吞併墨西哥一352章 再戰上457章 蒙古內戰234章 西南洗牌下297章 京都事變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