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第149章 敦煌古往出神將

第149章 敦煌古往出神將

【張議潮以白身,在848年於沙州起事,到861年。

歷時十三年,終於成功的收復了淪陷百年之久的河湟故地。

“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舊。”

晚唐的中興,實質上是被張議潮親手推上了頂峰。

而張議潮的傳奇之路並沒有就此結束。

河西走廊被徹底打通之後,唐朝復置涼州節度,由張議潮兼領。

866年,張議潮上表長安,西州、北庭、輪臺、清鎮等城也宣告光復。

同年十月,張議潮令回鶻王僕固俊迎戰論恐熱,獲大勝,斬論恐熱傳首長安。

同年,安西地區于闐王朝效仿張議潮起兵光復南疆,並懾于歸義軍之威,向唐重新稱臣。

至此,吐蕃在河西的勢力終於被清掃一空。

從長安過關中經河西到北庭于闐去西域再次暢通無阻。

此時的晚唐也終於有了盛唐的一分氣象。

次年,留在長安爲質的張議潭去世,張議潮主動前往長安爲質,將歸義軍後事交由兄長之子張淮深。

張淮深感念叔叔的功績,於是在敦煌莫高窟命人繪《張議潮統軍出行圖》,併爲其立傳。

張議潮到達長安時,長安百姓皆歡迎,滿城文武皆嘆頌。

皇帝授其右神武統軍,賜田賜宅,位進司徒。

872年,張議潮病逝,享年七十四歲,獲贈太保,河西同哀。

這位晚唐的英雄生於沙州,死於長安。

舉兵東歸,掃蕩六合,完成了自己的夢想:

歸唐。】

“好一個身在晚唐的盛唐武士!”

長孫無忌主動替大家讚道。

李世民此時反倒不說話了。

“爲質”,“獲贈太保”幾個字映入眼簾,讓他很不開心:

“後世所言無錯,如此功績當諡忠武!”

“還小太宗,朕何時這麼小氣!”

他還記得光幕此前說的寥寥幾個忠武之諡,有一個就出自他這裡。

這個子孫皇帝如此名號,他李世民怎麼感覺像是在指桑罵槐呢?

莫非,朕後來真的很小氣?

李世民不由得自省。

房玄齡與杜如晦對視一眼,杜如晦輕輕搖了搖頭。

對於名號這個,兩位重臣心裡不約而同有一個想法。

但說出來恐怕陛下會更加暴怒。

如此還是先藏於心裡不說爲好。

杜如晦從容的換了個話題:

“張議潮此人,可稱千古名將!”

“且觀其一生我等反而能基本得出一個梳理西域的草案,可賀之。”

杜如晦說的沒錯,李世民再次打量光幕中簡單的地圖。

雖然只有簡單的塗色,但是已經可以從中一窺州郡如何劃分。

而且看張議潮起兵路線,同樣也能估測出來吐蕃人的勢力分佈,從而推測出吐蕃的侵佔路線。

總之,後世即使只顯露片鱗半爪的東西,兩位名臣也是能從中窺見一絲信息。

“克明之言大善。”李世民頷首讚許:

“且等藥師之捷報,然後……”

李世民眼中殺氣一閃,心中已經擬定了一個名單:

西域、吐蕃、高句麗、倭奴……一個個來,都別急。

隨即再次長嘆這張議潮真是生錯了時候。

那小太宗不行,如何及得上朕這真太宗千古一帝?

……

“好男兒就該如此!”關羽撫掌大讚:

“隻身平亂世,朝堂頌其名。勝則民喜,逝則民同悲。”

“如此一生,可謂無憾!”

黃忠覺得相當勵志:

“這張議潮起兵時,那論恐熱尚且還是吐蕃兩大勢力之一。”

“而不過十幾年後,從長安至西域無人不知張議潮之名,論恐熱這個曾經大敵也一言可滅。”

“真乃……”黃忠搖了搖頭相當欽佩:

“乃真英雄。”

武將們無不服氣,甚至張飛已經開始在爲張議潮叫屈:

“如此功績,如此好漢子,結果卻說只有盛唐一分氣象?”

“如此苛言?”

魏延也覺得頗爲不服,同爲武將,在他看來這張議潮幾乎已經做到了最好:

“一人平西域尚被言僅有盛唐十分之一?”

“那盛唐莫非能一言滅國乎?”

衆人四顧搖頭,也覺得光幕多半是說順嘴了。

這張議潮其實也就靠一偏師,但能打的四方夷服,鑿穿河西,領千里之土重歸中國,如何算不上厲害?

劉備亦搖頭,隨口道:

“不知漢唐兩盛世,孰弱孰強。”

話音剛落便看到文武們目光灼灼的望過來,趕忙改口:

“想來應是不及強漢。”

龐統點評起來就毫不客氣了:

“這唐雖然有強悍武功,然不能殺的胡人喪膽!” “無論前漢還是今朝,百姓如何受過胡人如此折辱?”

衆人不由得暗自點頭,還是我大漢更勝一籌呀。

至於五胡亂華什麼的,那時候漢都被篡多少年了?

【大唐好詩風,詩詞見證了盛唐的崛起,同樣也見證了晚唐的衰落。

安史之亂的前一年,杜甫就已經嗅到了這個帝國腐爛的味道,怒罵:

“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跖俱塵埃。”

張議潮起兵前,晚唐的暮味更重,當時許渾也感嘆: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而張議潮的起事讓河西百姓見到了歸唐的曙光。

現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敦煌遺書記載了河西人的稱讚:

“敦煌古往出神將,感得諸蕃遙欽仰……早晚滅狼蕃,一齊拜聖顏。”

涼州收復河西打通之後,歸唐的遺民張喬也揮筆寫詩題下了自己複雜感受:

“少年隨將討河湟,頭白時清返故鄉。十萬漢軍零落盡,獨吹邊曲向殘陽。”

張議潮死後三年,王仙芝、黃巢接連起義。

韋莊同樣用詩文描繪了自己見到的末路大唐:

“舞伎歌姬盡暗捐,嬰兒稚女皆生棄……內庫燒爲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張議潮並沒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他只是晚唐如流星一般的一抹亮色,是歷史賜予大唐巨人最後的體面。】

“敦煌遺書……如何竟在法國?”

孔明身體微微前傾,疑惑不解。

他可是記得在介紹那國寶白羆時,第一個下黑手的可就是法國。

武將們素來對這些沒有半點好感,張飛不屑猜測:

“說不準也如那棒子一般,劫了咱們的東西,拿來充當自己的。”

“只恨那後世王朝武備鬆懈,竟被這法獠所趁!”

孔明搖頭只能將這些疑惑暫時壓下,心中倒是對那無君之朝建立之前的歷史好奇了起來。

“山雨欲來風滿樓…說得真好。”龐統則是默默品味詩詞。

只覺得被光幕單獨摘出來的都有其獨到之處。

這被法獠搶過去的詩詞雖然辭藻不華麗,但勝在感情真摯。

“這河西民心可用啊,多壯烈之遺民。”

公安縣偏廳裡對於唐人的詩詞都慢慢揣摩,只覺得這唐朝的文治似乎也頗有建樹。

而唐滅之景,衆人也只是嘆息。

董卓之禍也不過二十年,百年洛陽付之一炬,當初之禍,竟也如此一般。

……

或許是因爲之前早有心理準備,李世民只是一腳踢飛了旁邊的一個登子。

“安史之亂?!危殆至此?”

李世民頹然,這感覺就像是知道有一場兵敗在等着自己。

但既不知敵將是誰,亦不知如何敗的,滿滿的都是無力感。

“十萬之軍盡喪,生者也成了白髮軍。”

房玄齡與杜如晦同樣也注意到了另一個新奇字眼。

“王仙芝與黃巢……起義?”

房玄齡遲鈍了一下:“這不是……百姓叛亂乎?”

在兩位重臣看來,起義就是起義兵義軍的意思,但……

“那吐蕃爲張議潮所掃清。”杜如晦一字一句道:

“而張議潮歸長安後,也未有領兵記錄,可見當時晚唐或已無外患。”

“故王仙芝與黃巢其人,是起義兵……反唐?”

長孫無忌嚇了一跳,很想反駁點什麼,於是先飛快了掃了一眼陛下的臉色。

出乎意料李世民臉色並無不豫,只是靜靜看着那方小小的光幕。

於是長孫無忌也決定閉口不言。

杜如晦大膽一拱手道:

“請大家治臣失言之罪,依臣之見,那後世既非唐民亦非漢民,這王仙芝與黃巢受此讚譽。”

“或是因爲晚唐內憂外患,官吏反成百姓之敵。一如……”

李世民搖搖頭,這例子還用說?簡直太多了。

他此前承千古一帝之讚譽,當時便幻想過或許真締造了一千年之朝。

但如今以張議潮算來,唐祚至多也就三百年。

“一個千古一帝,僅能保百年嗎?”

這一刻猶如曾經身爲秦王行軍打仗一般,李世民的思維無比清晰:

“若延唐祚,則先延百年盛世,而百年盛世之持久,在朕之子孫,更在朕之文治武功。”

朕這貞觀上將要締造出更強的貞觀之唐!

李世民雄心勃勃,首先,他就要超越光幕歷史中的那個自己!

【回望歷史,張議潮也是晚唐爲數不多的救星之一。

只是可惜,依靠吐蕃之亂趁勢起兵收復故土的張議潮,

是個先天發育不良的一方勢力,而且在打通涼州之後還受唐庭掣肘。

吐蕃在河西的百年統治,既成就了張議潮的威名。

又從根子上毀掉了充滿希望的歸義軍。】

第二更稍晚,下一章這部分內容完結,需要寫的公允一點。

(本章完)

386.第385章 中原板蕩204.第204章 散花綾與獻俘圖264.第264章 遲來的戰後293.第293章 烽火臺與信號塔第803章 奉天靖難第687章 舊謎復提第403章 百萬曹公131.第131章 貞觀上將276.第276章 滅國如喝水第516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492章 燈火神龍120.第120章 曹劉231.第231章 詩聖詩仙命不同第403章 百萬曹公306.第306章 說好兩槍223.第223章 甕中之鱉第760章 海寇掠陣第42章 殺人誅心125.第125章 天水麒麟兒第516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261.第261章 李二三狀態第600章 合算不合算第84章 士元147.第147章 歸義軍227.第227章 香積寺第482章 老法家熬出頭了361.第360章 蘿蔔開會第734章 大元的棺材板377.第376章 算學治國202.第202章 天上的廟第56章 三國混學第570章 江寧堅城第613章 吾有百言成一願365.第364章 一路向北第702章 爭利之世第648章 夏民燦燦第639章 幸災樂禍第408章 元卓穿珠算盤第572章 戰事爲重228.第228章 食盡鳥投林第490章 勒名悠悠衆口第609章 開禧亂局第735章 必去其疾140.第140章 臉探草叢第83章 抄了!第797章 司馬懿全責192.第192章 世家提刀人第625章 寇從何處至322.第322章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第625章 寇從何處至362.第361章 乘風而起382.第381章 勝天半子張仲景第611章 國體不足惜367.第366章 鼠輩何足道哉338.第338章 人蔘攻擊第588章 屏風說書第431章 最“好”的時代352.第351章 還定三秦第649章 神國終結323.第323章 查無此人劉仁願第640章 有羨慕但不多第682章 臨河叫罵第524章 天下表率210.第210章 終相見306.第306章 說好兩槍166.第166章 糖衣炮彈第646章 時代盡頭第782章 漸行漸遠第609章 開禧亂局259.第259章 大唐軍制345.第345章 馬良第587章 五七對開第607章 不盡長江滾滾流247.第247章 晉龍游淺水353.第352章 請屈身忍辱344.第344章 武陵郡有武陵軍第769章 參議來遲第70章 蜀都167.第167章 太陽之子孫仲謀第583章 生死茫茫第458章 權限關閉第748章 暗香浮動第787章 嶺北轉折第760章 海寇掠陣190.第190章 不夜長安383.第382章 疫間多少事第807章 名臣作傳第702章 爭利之世第703章 宋亡於賈似道第578章 佳婿賢媳200.第200章 東風快遞第710章 越果決則越宜第420章 正主第55章 後漢亡矣211.第211章 各方安排第693章 時代侷限性第87章 縣內二十三事第611章 國體不足惜第407章 亂世呵380.第379章 是歲大疫
386.第385章 中原板蕩204.第204章 散花綾與獻俘圖264.第264章 遲來的戰後293.第293章 烽火臺與信號塔第803章 奉天靖難第687章 舊謎復提第403章 百萬曹公131.第131章 貞觀上將276.第276章 滅國如喝水第516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492章 燈火神龍120.第120章 曹劉231.第231章 詩聖詩仙命不同第403章 百萬曹公306.第306章 說好兩槍223.第223章 甕中之鱉第760章 海寇掠陣第42章 殺人誅心125.第125章 天水麒麟兒第516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261.第261章 李二三狀態第600章 合算不合算第84章 士元147.第147章 歸義軍227.第227章 香積寺第482章 老法家熬出頭了361.第360章 蘿蔔開會第734章 大元的棺材板377.第376章 算學治國202.第202章 天上的廟第56章 三國混學第570章 江寧堅城第613章 吾有百言成一願365.第364章 一路向北第702章 爭利之世第648章 夏民燦燦第639章 幸災樂禍第408章 元卓穿珠算盤第572章 戰事爲重228.第228章 食盡鳥投林第490章 勒名悠悠衆口第609章 開禧亂局第735章 必去其疾140.第140章 臉探草叢第83章 抄了!第797章 司馬懿全責192.第192章 世家提刀人第625章 寇從何處至322.第322章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第625章 寇從何處至362.第361章 乘風而起382.第381章 勝天半子張仲景第611章 國體不足惜367.第366章 鼠輩何足道哉338.第338章 人蔘攻擊第588章 屏風說書第431章 最“好”的時代352.第351章 還定三秦第649章 神國終結323.第323章 查無此人劉仁願第640章 有羨慕但不多第682章 臨河叫罵第524章 天下表率210.第210章 終相見306.第306章 說好兩槍166.第166章 糖衣炮彈第646章 時代盡頭第782章 漸行漸遠第609章 開禧亂局259.第259章 大唐軍制345.第345章 馬良第587章 五七對開第607章 不盡長江滾滾流247.第247章 晉龍游淺水353.第352章 請屈身忍辱344.第344章 武陵郡有武陵軍第769章 參議來遲第70章 蜀都167.第167章 太陽之子孫仲謀第583章 生死茫茫第458章 權限關閉第748章 暗香浮動第787章 嶺北轉折第760章 海寇掠陣190.第190章 不夜長安383.第382章 疫間多少事第807章 名臣作傳第702章 爭利之世第703章 宋亡於賈似道第578章 佳婿賢媳200.第200章 東風快遞第710章 越果決則越宜第420章 正主第55章 後漢亡矣211.第211章 各方安排第693章 時代侷限性第87章 縣內二十三事第611章 國體不足惜第407章 亂世呵380.第379章 是歲大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