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第192章 世家提刀人

第192章 世家提刀人

【唐代初期與門閥相關的重要舉措是《氏族志》的頒佈。

從魏晉末到唐初,世家的門閥被兵強馬壯者砍的支離破碎,在這個基礎上世家門閥逐漸向士族大姓轉變,並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四個利益集團。

永嘉之亂後衣冠南渡,南渡的士族仍以中原名族自相標榜,稱之爲僑姓,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琅琊王、陳郡謝、蘭陵蕭等,

而在南方本地的大姓咱們就比較熟悉了,和十萬哥相愛相殺的吳四姓朱張顧陸也興盛到了這時候。

江東大姓瞧不起南渡的僑姓,稱他們爲荒傖、傖父,譏言他們是野人,應被天下恥笑。

但最終雙方在利益上還是有共同語言的,雙方統稱江左士族。

雙方大概度過了兩百四十年的蜜月,南樑時侯景曾請婚於琅琊王和陳郡謝,但因爲羯族人的身份侯景遭羞辱,就此結仇。

後來侯景南下攻克金陵之後便把豪門士族當狗殺,南樑末年西魏國攻克江陵後,將剩餘的士族大姓如抓豬一般抓去了關中。

江左士族就此名存實亡。

而在北方,雄才大略的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之後,以京都洛陽河南郡爲郡望,鮮卑貴族也變化爲漢姓士族,稱代北士族。

其中顯姓有長孫氏、宇文氏、元氏、竇氏、源氏。

額外說一句,華夏的源氏祖先是羌人,北魏時投奔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拓跋燾接納這一支羌人,並下命說“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故而賜名源賀。

四百年後,倭國國庫空虛,嵯峨天皇面對養不起的五十個子女,前後將32名皇子皇女由皇籍賜姓降爲臣籍,姓氏擬定上照抄拓跋燾,賜源氏之姓,所以日本的源氏跟華夏源氏沒關係,並且歷史上還要晚了四百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四十年後,權臣爾朱榮效參考歷史,發動河陰之變,大肆屠戮北魏皇族和代北士族。

代北士族就此一蹶不振。

另外兩個分別是關中士族與山東士族,相較來說都比較簡單。

魏晉南北朝時,關中的楊杜六姓與河東世族合流,形成了關中士族,北魏時進一步變化爲關隴軍貴集團,楊隋和李唐皆誕於此。

皇權打壓地方權是天性,因此隋朝時候雙方矛盾顯化,至唐初關隴集團已經依附皇權變身爲關隴勳貴。

山東士族則是從東漢到唐朝都保持講經學重儒術的傳統,作爲代表的五姓七望歷亂而不倒,並且因爲唐朝穩定的環境愈發興盛。

二鳳對山東士族的打壓在《氏族志》可見一斑,這東西貞觀十二年修成時二鳳點名批評:

山東士族全靠賣女兒得財被你們這樣吹捧,能不能有點志氣?

對此就有人不解,說二鳳好虛名,整這個有啥用啊?還眼紅博陵崔排在一檔,暗箱操作給降成了三等。

是不是因爲娶不到人家的女兒懷恨在心?而且排這個難道還能影響當官不成?

不過這個說對了,《氏族志》還真能影響當官。】

光幕說的清楚明白,對於這類事,張飛反而也分得非常清楚。

只見他掰着手指頭道:

“那司馬懿使了髒手段殺了老曹家,一羣世家攪和在一起,成了晉對吧?”

“結果呢,又逢亂世,這世家們分成了四批。”

“南邊的被侯景殺了,北邊的被這個爾朱榮殺了。”

“結果這東邊的和西邊的一起鬥了整整一個唐朝,最後被那黃巢和叫朱溫的給一起收拾了?”

孔明都驚了:

“翼德你這說的雖然粗俗了點,不過……”

“不過挺對的是吧?”張飛自鳴得意。

孔明歎服的點點頭,看起來大愚,但實際上有大智,說的應該就是如翼德這樣的了。

隨即瞧着這江左士族看了又看,最終搖搖頭:

“看來這江東四姓,最終許是將孫家賣了個好價錢。”

從此前光幕所說中,只知曉江東最終是因亂而亡,只是亂從何起就沒人清楚了。

但百年過去四姓悠悠而不見孫氏,想來江東歸晉應是少不了齷齪事。

龐統對江東無一絲留戀,只是有點傷感:

“江表鯨吞天下之謀,最終只成四姓私戶之計。”

“赤壁談笑間滅曹軍灰飛煙滅,百載風雲苟且過,侯景之亂蕩江東。”

孔明在一旁輕輕拍了拍龐統以作安慰,龐統則是笑笑並無介懷之色。

上首的劉備看着這倭國的源氏來源大皺眉頭:

“這倭國隔海竟能知曉我漢地四百年前之典故。”

“如此欽慕中原,爲何絲毫不知禮義爲何物,徒爲牛頭馬面之徒邪?”

張鬆聲音尖銳道:

“主公,這番邦學禮而不知義,不過是沐猴而冠徒有儀表罷了!”

“定然是慕中華之大,故自慚形穢引己爲恥。”

“然!從其於己妄加尊號可知其野心!昔日慕中華之強而能跪伏於地,則他日中華遭亂而生側反之心!”

“如此行徑,豈非如那司馬懿一般?!”

啊這…劉備沉默了下,應該倒也不至於拿那司馬懿做比較吧?

畢竟如今司馬懿不過三十幾歲且曹操依然健在,如此應是生不出什麼不臣之心的。

若是知曉倭奴之事之行徑,定然也會破口大罵。

但從心底,劉備倒是覺得張鬆說的多半沒錯。

龐統冷笑:“一如肉飼鷹隼,飢即爲用,飽則颺去。”

張飛撓了撓頭疑惑: “彼輩行如禽獸,又無如印度一般的佛教。”

“後世應當不會有那精倭之徒吧?”

……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李世民慢慢重複了一下這句話,若有所思。

魏徵很貼心給李世民進言道:

“下之事上也,從其所行。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李世民很是嫌棄的斜視了一眼:禮記我又不是沒看過!

這怎麼見縫插針就能勸諫的?

他只是一時間思緒有點飄得遠了,從帝王角度看來,佛道都只是手段,誰信那玩意兒?

蕭衍倒是信佛,求沒求到來世不知道,成了後世的笑話倒是真的。

但,上御其策,下奔其效,投上所好,言行必效。

看來不管是佛還是道,這皇權都要離它遠一點,免得被拿去招搖撞騙而不自知。

就如這禮記所說,上者,民之表率也。

不過……看到後面的文字李世民眼神又是一凝:

關中與關東豪強之爭?有這麼誇張嗎?

而對於光幕將魏晉至唐初的士族分四家的這個說法,貞觀羣臣也倍感新奇,低頭思忖了一下便開始互相瞧着對方,心中暗自判斷對方是屬於哪一批的?

房玄齡倒是沒計較那麼多,他就一個感想:

這不是現成的寫《晉書》的材料?

李世民倒是坐不住了:

“前面說朕小心眼,這裡又謗言朕徒好虛名!”

不過言語中反倒並無多少怒氣。

這兩者雖不是什麼好詞兒,但光幕說出來時候的語氣他是聽得出來的。

這後世並非是將他當做高高在上的帝王,而是以平視的態度聊他的偉業,聊他的生平,聊他的功過。

就彷如與人閒談自己的一位長輩一般,述其功不掩其過,宣其德亦言其短。

這種態度反而還令他舒服自在了幾分,於是對左右笑言道:

“有時真想將這後輩從光幕中捉來,打上幾板子。”

長孫無忌也笑道:

“何止大家有此想法?”

“若非有千年光陰之隔,臣等亦想能與其坐談飲酒,聽一聽後世繁華。”

“想來應不勝暢快。”

【首先要勘正第一個誤區:唐初山東士族的五姓七望並非是後來的“禁婚家”。

五姓七望分別是隴西李、趙郡李、博陵崔、清河崔、范陽盧、滎陽鄭、太原王。

其中李氏和崔氏各有兩望,合計有五個姓氏,因此稱五姓七望,崔氏之強也可見一斑。

早期的五姓七望也是非常願意和皇室聯姻的,甚至多有巴結姿態,畢竟這時二鳳的刀太快了。

貞觀年前清河崔有將一個女兒送入宮闈,二鳳草草封作才人了事兒,並不怎麼重視,這位崔才人也沒留下更多記錄。

約貞觀八年,當時民間有傳滎陽鄭有女“容色絕姝”,長孫皇后派人尋訪,並請二鳳冊其爲充媛,二鳳爽快下詔。

充媛爲九嬪最末,上面還有四夫人以及一皇后,後宮倫次排第十三,只能說起點還行,但也不算非常重視。

但此時魏徵站了出來,表示聽說鄭氏收了陸氏陸爽聘禮,已締婚約,還未過門,要求二鳳取消詔命。

最終陸爽屁滾尿流來長安請罪,稱陸氏當時贈鄭家之財屬於發紅包,什麼聘禮啊婚約啊都是子虛烏有。

但當時的王公貴族沒人理他,因爲這件事在當時蔓延開來成了一場關於皇帝“禮樂”的辯論,最終李世民取消詔命,覆命鄭氏嫁與陸爽。

從這兩件事當中可見當時所謂的五姓七望在二鳳面前差不多是“站着如嘍囉”的狀態。

而給我們後世留下“士族高門大姓瞧不起李唐不願意聯姻”這個印象,主要原因還是二鳳太猛。

宋朝之前,貴族階層權利鬥爭的邏輯是皇權與大姓的鬥爭,唐初士族大姓弱,那麼皇權就強。

皇權強的結果就是唐朝的公主行事大多肆無忌憚名聲在外,對世家來說娶公主相當於將皇權接入家裡鬥,自然不願意。

行事強硬的如平陽公主,打天下時領兵馬鎮守山西的葦澤關,因此後來此關美名曰娘子關。

行事荒誕如永嘉公主,嫁給了竇奉節,但不久之後就與外甥楊豫之私通,是的沒錯,楊豫之的母親長廣公主是永嘉公主的親姐姐。

後來長廣公主早逝,守喪期間兩人依舊如膠似漆。

但竇奉節是唐初武將,武德充沛,後來抓包之後將楊豫之具五刑殺之,並與公主和離。

更厲害的比如太平公主,公然在府上包養男寵,後來更是把持朝政,政變奪位,只不過失敗了被處死。

後來的如李裹兒,玉真公主、昇平公主、憲穆公主等等等等,後面有機會會說到。

而話題回到滎陽鄭氏這上面,長孫皇后如此行事咱們後人都猜測應該是提前安排後事。

畢竟此事之後不過兩年就去世了,應該是對身體健康狀態有所猜測。

長孫皇后去世後韋貴人想效仿長孫皇后行事,給李世民選美填充後宮。

然後武才人因此進宮,不過這就是另外一件事兒了。】

晚上還有,今天努力多寫點,感恩姥爺們厚愛。

(本章完)

第455章 平衡環第455章 平衡環第59章 仗義死節麋子方第72章 昭烈廟第484章 豆粕270.第270章 侯君集沒有休息日第403章 百萬曹公第698章 不如煉丹第565章 飲酒而亡第399章 先察使第95章 伐吳?伐魏?第774章 國力比拼218.第218章 怛羅斯之戰第747章 三文錢147.第147章 歸義軍237.第237章 北伐第528章 兩科三舍治太和第491章 近代曙光第529章 西市更有性價比第695章 關鍵人物150.第150章 漢兒盡作胡兒語141.第141章 雍涼不卸甲,中原不釋鞍第644章 大明按察使李自成295.第295章 劉巴的天分167.第167章 太陽之子孫仲謀292.第292章 河北養寶馬第540章 破產的老岳家第65章 虎符 符牌134.第134章 甘將軍算功勞不?第86章 樂進381.第380章 醃入味兒的漢長安第763章 兄弟相會259.第259章 大唐軍制第457章 八百不同十萬同第408章 元卓穿珠算盤247.第247章 晉龍游淺水341.第341章 中道崩殂鴻門宴第433章 改換門庭 依法治唐第620章 超高情商式震撼第459章 酸鹼中和201.第201章 入海問天第485章 捨近求遠之法第671章 募糧徵丁第656章 大豬蹄子錦衣衛第767章 滅元格戲第778章 上行下效第63章 三國與認知失調第14章 跨躡281.第281章 千里奔襲第811章 利劍與劍鞘與劍臺第6章 新禮物第2章 江淮與江東360.第359章 銀鈴響,錦帆揚373.第372章 公開的秘密240.第240章 十軍而圍第710章 越果決則越宜第475章 多些兄友弟恭第648章 夏民燦燦第32章 工巧部第707章 見血對拼第54章 甘露殿看客第576章 大志若病第720章 相似三君第732章 謝謝大哥314.第314章 皇極女皇第811章 利劍與劍鞘與劍臺248.第248章 三辭三請劉玄德第477章 載歲祭年第56章 三國混學第807章 名臣作傳第693章 時代侷限性第655章 Judy自是讀朱標376.第375章 唐史殊途第646章 時代盡頭257.第257章 虯髯客李世民第565章 飲酒而亡第412章 遂君平生願第766章 聽牆角第55章 後漢亡矣296.第296章 金開元第795章 林賢案221.第221章 忠良飼狼291.第291章 得道之軍第49章 農家少閒月282.第282章 蘇定方的遭遇戰第507章 什麼叫兄友弟恭第100章 湯姆曹丕第773章 賞樂博弈第438章 同道中人第99章 隔岸觀火361.第360章 蘿蔔開會120.第120章 曹劉173.第173章 妃子笑第636章 後胡復來290.第290章 來將可留姓名第539章 俺大哥愛聽第597章 地方割據政權第460章 這孩子是懂巧變的第651章 何以當歸第703章 宋亡於賈似道
第455章 平衡環第455章 平衡環第59章 仗義死節麋子方第72章 昭烈廟第484章 豆粕270.第270章 侯君集沒有休息日第403章 百萬曹公第698章 不如煉丹第565章 飲酒而亡第399章 先察使第95章 伐吳?伐魏?第774章 國力比拼218.第218章 怛羅斯之戰第747章 三文錢147.第147章 歸義軍237.第237章 北伐第528章 兩科三舍治太和第491章 近代曙光第529章 西市更有性價比第695章 關鍵人物150.第150章 漢兒盡作胡兒語141.第141章 雍涼不卸甲,中原不釋鞍第644章 大明按察使李自成295.第295章 劉巴的天分167.第167章 太陽之子孫仲謀292.第292章 河北養寶馬第540章 破產的老岳家第65章 虎符 符牌134.第134章 甘將軍算功勞不?第86章 樂進381.第380章 醃入味兒的漢長安第763章 兄弟相會259.第259章 大唐軍制第457章 八百不同十萬同第408章 元卓穿珠算盤247.第247章 晉龍游淺水341.第341章 中道崩殂鴻門宴第433章 改換門庭 依法治唐第620章 超高情商式震撼第459章 酸鹼中和201.第201章 入海問天第485章 捨近求遠之法第671章 募糧徵丁第656章 大豬蹄子錦衣衛第767章 滅元格戲第778章 上行下效第63章 三國與認知失調第14章 跨躡281.第281章 千里奔襲第811章 利劍與劍鞘與劍臺第6章 新禮物第2章 江淮與江東360.第359章 銀鈴響,錦帆揚373.第372章 公開的秘密240.第240章 十軍而圍第710章 越果決則越宜第475章 多些兄友弟恭第648章 夏民燦燦第32章 工巧部第707章 見血對拼第54章 甘露殿看客第576章 大志若病第720章 相似三君第732章 謝謝大哥314.第314章 皇極女皇第811章 利劍與劍鞘與劍臺248.第248章 三辭三請劉玄德第477章 載歲祭年第56章 三國混學第807章 名臣作傳第693章 時代侷限性第655章 Judy自是讀朱標376.第375章 唐史殊途第646章 時代盡頭257.第257章 虯髯客李世民第565章 飲酒而亡第412章 遂君平生願第766章 聽牆角第55章 後漢亡矣296.第296章 金開元第795章 林賢案221.第221章 忠良飼狼291.第291章 得道之軍第49章 農家少閒月282.第282章 蘇定方的遭遇戰第507章 什麼叫兄友弟恭第100章 湯姆曹丕第773章 賞樂博弈第438章 同道中人第99章 隔岸觀火361.第360章 蘿蔔開會120.第120章 曹劉173.第173章 妃子笑第636章 後胡復來290.第290章 來將可留姓名第539章 俺大哥愛聽第597章 地方割據政權第460章 這孩子是懂巧變的第651章 何以當歸第703章 宋亡於賈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