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稍遜風騷

bookmark

【回過頭來看,趙二看不起秦皇漢武,對二鳳也錙銖必較,除開本人有點拎不清之外,更大原因也是因爲秦皇漢武在唐宋時的風評變化。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前面說過的少年天子哲宗。

哲宗趙煦執政時,曾讓蘇軾之弟蘇轍臧否朝政,而這當中便不可避免要談到前朝得失,也就是宋神宗時。

蘇轍用“父作於前,子救於後,前後相濟乃聖人之孝也”的邏輯,將宋神宗比作漢武帝歷數西漢時的種種弊端。

再以漢武帝晚年下輪臺詔來給哲宗這個少年天子規訓,讓他切記一定要將變法徹底摁死才行。

如果您發現內容有誤,請您用瀏覽器來訪問!

隨即嘆了一口氣道:

“此般心境,吾不如也。”

不過一眼望去,兩人便呆住了,雙目緊盯久久不能回神。

張飛:那個蘇轍,別讓俺老張知道你世祖是誰!〗

〖李世民:北國風光千里冰封……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咱們前面說過金匱之盟,雖然這東西真僞存疑,但鑑於趙光義已經事實上的成了宋朝的宋太宗,那麼這玩意兒就必須是真的。

畢竟此時他也算是給華夏先祖做了承諾,必當踐行。

李世民則是一方面心驚於着眼萬古,一方面也有感於其中所說寥寥數人他竟能位列其中。

想到此他不由得又憤憤踢了趙二一腳,嗯,他可以對天發誓,絕不是有意踢在那斷腿處的。

畢竟後世非議一下就罷了,也就欺負先人沒法還嘴,但對張飛等人來說,咱大漢還沒亡呢!

說着說着趙普自己都有點拿捏不準,但趙匡胤長嘆一口氣,感覺也只能如此了。

神宗死,哲宗繼位,太皇太后高滔滔垂簾聽政。

而蘇轍將神宗與漢武帝對比,一開始的意思可能再簡單不過,是打算以神宗的變法比喻漢武帝的窮兵黷武。

“文不成武不就,禍國殃民遺罪子孫,宋之基業毀於汝手!”

畢竟那後輩說的相當清楚,此作品有“史上第一作的”美譽,且張馬二人雖重武藝但也皆通文墨,因此自然好奇是何等作品才配得上如此讚譽。

但兩年之後說不定就……須催催曹彬了,江南已是穩操勝券之局,當快刀斬亂麻後圖謀北進,克太原而襲幽州。

“這諸葛武侯。”

由此舊黨全面得勢,在司馬光的帶領下開始對變法全盤否定,這也是蘇轍這個變法的反對者能站在哲宗跟前給他講變法的原因。

孔明一邊抄錄一邊笑道:

“若無二鳳陛下解憂,吾等竟差點成了目不識丁之輩。”

金匱之盟當中的這句話成了搶奪擁立之功最好的大旗。

前後恐怕不過二十餘年,朝綱幾易,而且從後世稱那司馬光對新政乃是全盤否定,趙匡胤便覺得這宋當時恐怕就陷入了黨爭這個巨大的麻煩當中。

不過手中那字條還沒寫完,便聽到了這哲宗繼位的種種不易,於是旋即便改了主意:

於是乾脆他也不再按捺觀此字帖的見獵心喜之情,執筆摹於光幕,成字而爲諸葛武侯所見。

龐統在一旁笑道:

“後輩見我等未見之天地,造我輩難成之功業,自有垂視萬古之心,此乃受光陰…科學之所限,主公不必介懷也。”

趙匡胤:勞煩張侯掛念,吾弟晉王意圖謀反行刺,業已伏法。

〖劉備:觀此文賦,見其人仰察宇宙包容天地之心,反視吾不過據潼關得關中便有些許自得之意,當自省也。諸葛亮:承二鳳陛下恩也。

“有甚好說?”張飛嘆息:

“其一爲父正文名,二爲免受父受這些搬弄是非臣子之非議,可謂孝也,而且……”

馬超感覺還是低估了三將軍的臉皮:你這叫看懂了?

也是因此,神宗病重還沒噶呢,那邊邢恕、蔡確、章惇等臣便已經在謀立雍王或曹王爲帝,打算效仿趙二的事情再來一次,混個頭等功。

有鑑於此,高滔滔打出了“復祖宗法度爲先務”的口號清算變法,與舊黨司馬光等人聯手,讓哲宗的皇位穩定了下來,避免了有可能的又一次“燭影斧聲”。

李世民:豪放曠達似立山巔縱觀千古,奔放磅礴似萬騎摧折,真乃文賦之上品也!〗

於是當即便輕巧轉了個話題道:

“後人稱朕風騷略遜,看來平日即便再繁忙也當手不釋卷,即便不讀,然只要開卷便有益也。”

“朕朕朕,狗腳朕!”

而現在又說這太皇太后高滔滔爲了幫孫子哲宗穩固皇位,以打擊變法作交換聯合,故此已經可以梳理出來一個簡單的脈絡。

馬超仰着頭道:

二是宋朝從高粱河之敗開始就輸個沒完,兼之重文輕武重內輕外的政策,自是“看不上”秦皇漢武這等“窮兵黷武,侵伐四夷,繁刑重斂,殘害百姓,極宮室之侈靡”之輩。

結果話還沒說完呢,哲宗就震怒:你竟敢詆謗先帝!

於是好好的朝議就忽然緊張起來,還是範純仁站出來解圍,說武帝雄才大略史無貶詞,“轍以比先帝,非謗也”。

不過話都說到這兒了,不妨順帶看一下曾被贊“有史以來第一作”的《沁園春》。】

說罷便將方纔寫好的紙條捲起,重新又撕了一條下來,這倒是引得馬超側目了:

“三將軍竟不覺得這小皇帝無知也?”

裴行儉少年人性子頗直:

漢長安將軍府中,張飛聽聞這哲宗竟覺得漢武帝不配與其父相比,不由得大怒:

“孝武皇帝功績俺大哥說得明明白白,這宋人倒是好顏!”

以如今的眼光來看,高滔滔之所以否定變法,更多還是出於鞏固孫子哲宗的皇位考量。

說着說着張飛面目便忽然猙獰猛然捶桌:

“俺記起來了,這蘇轍不就是那稱割燕雲之地無恥反獨享其利的厚顏之徒?”

張飛據理力爭:“軍師,俺還是認得不少字的。”

笑着稱讚了一番夫君的心細如髮,長孫皇后眼見那張飛所言頓感啼笑皆非:

而且三將軍與主公皆爲自涿郡而出地屬燕雲,因此動怒也可稱人之常情。

另外,唐宗宋祖這個詞組,也是從明朝開始就有的,旨在讚賞這兩位皇帝分別開唐宋兩朝文治的功績,而並非教員刻意押韻生造。

劉備點點頭,隨即也撕下了一張紙條。

張飛回眼上下打量了一下馬超的神色,才輕鬆道:

“自是看懂了。”

方纔眼見這詞賦時,貞觀文武被其中磅礴意境所征服,恨不能冬日登長城而見其所描繪之天地。

他的死若是弟弟下手,那雖然傷心骨肉相殘,但反倒能因死劫已解鬆一口氣。

要不是二鳳開貞觀之治拉了分,多少也得挨宋朝士大夫幾個大耳瓜子。

“嗯……北國風光…冰封…雪飄…內外…舞……”

好在此時光幕上緩緩飄過一行字,緩解了漢長安衆人的窘境:

一六七.一零零.一零五.一一

“好狗膽!誰竟行刺於朕!”

且同樣作爲醉心於書法之人,李世民隨即便敏銳意識到諸葛武侯等人看這魏晉時風行的草書多半會極爲費力。

趙匡胤:當效唐宗漢武,復漢唐故土。〗

只不過沒想到哲宗不按套路出牌:你竟敢用漢武帝這個暴君來指代先帝?

如今來看,秦皇漢武在唐末宋初逐漸並列成爲暴君的代指原因有二:

一是因爲從安史之亂起,天下皆受藩鎮之亂,兵強馬壯者爲禍於民,這是唐宋之交的百姓最爲真切的感悟。

“後世有紙之便利,看來精於書法道者多矣。”

趙普的視線中官家臉色頓時陰雲密佈,雖然本就已經夠黑了,但此刻那真是漆黑的彷彿夏日狂風暴雨來臨之前的天空一般。

他是軍伍出身不假,但經過這十多年來稱帝的刻意鍛鍊,於政治上的嗅覺也不算差。

張飛:趙大你沒事兒啊?我還以爲你被趙二打了呢。

直至馬超用指頭輕輕捅了張飛一下:

“翼德,你能看懂?”

初一看這件事可謂是非常無稽,畢竟漢武之雄才大略無須史冊,匈奴就是劉徹最好的功勞簿。

說着李世民對着褚遂良一頓猛瞧,這讓大唐起居注官有點拿捏不準了:

陛下這意思,是打算貪墨了那趙二開卷有益的典故?

後輩此前說這哲宗,稱呼其對外開邊對內變法。

對此李世民倒是瞭解,當即便與自己皇后說了一番這漢桓侯多半因爲那蘇轍的“無割地之恥而獨享其利“而怒,並非是簡單因爲這宋對漢武帝多鄙而憤。

這番動靜聲音頗大,但衆人皆不以爲意,畢竟這般巧言令色之徒想要忘記也十分困難。

這話說的繞了點,但趙匡胤聽懂了,沉吟着點了點頭。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裡面有個君王與其他三人相去甚遠,是誰他心知肚明。

這期間高滔滔大力廢除新政,史稱“元祐更化”。

“不行,還是這趙二更該罵上一罵!”

李世民活動了一下肩膀,略感哭笑不得:

既知承情,就不能喚朕一聲太宗?哪怕單呼世民也行啊。

兩人難得有了共同語言,一時間之前的不快皆再次煙消雲散,順帶還預定了晚上要一起溫酒演武以禦寒。

張飛:那就行,別無他求,燕雲復乎?

少年人當保赤子之心,少知此等腌臢之事。

趙普在一旁看的明明白白,兩人雖不似昭烈帝諸葛武侯那邊肝膽相照,但也算是共事十幾年了,細處並無繁文縟節:

馬超來得晚故而不知曉,而經過張飛解釋也有瞠目結舌之感,與一同慨然動怒:

“吾只幸未生於宋,免得遭見此等齷齪之輩而污眼。”

當即便埋頭奮筆疾書,意欲罵上一罵。

十年前與趙普謀定的先易後難,既是爲了求取穩妥,也是自恃年富力強。

神宗變法,哲宗繼位太后垂簾反對變法,哲宗當政推行變法,徽宗繼位再反對變法。

“這字雖似筆中帶鋒,連綿不絕而似精騎破陣,但那字我半懂不懂,快念與我聽聽?”

躺在地上的人影“嗷”的一聲就坐立起來,隨即尖利的聲音震得殿內迴響:

畢竟從後輩口中聽來的隻言片語中,他也算是對這教員神往已久。

〖趙匡胤:與太宗陛下同列而論,乃吾之殊榮。

但這件事以小見大,反倒是能看清北宋不少讓人感覺匪夷所思之事。

此時眼見目的達到,也難免給長孫皇后自得了一番:

“即便武侯,不還須承朕之恩情?“

不過好在李世民也並未再戲弄褚遂良,因爲光幕上此回第一次出現了新的名字:

說着說着張飛擲筆:

趙匡胤破口大罵。

“稍後官家不如言己症狀,看那昭烈帝與唐太宗身側有無良醫,能否覓一上古良方……”

不過很快,兩個武將的注意力就被光幕上出現的字帖給奪走了注意力。

甘露殿內不清楚這件事的君臣並不少,聞言皆是細細揣摩了一下而面色古怪。

“官家可是既憂晉王所爲,又憂非晉王所爲?”

那燭影斧聲說的含糊,但無非也就是他死了弟弟繼位這一個事情。

因此前事只需稍微回想,一些事情便可猜個八九不離十。

“國之肱骨書此言而傳世,這宋臣莫非以爲宋國若滅宋臣猶存?”

趙二自己爽了,但金匱之盟當中杜太后的那句“幼兒主天下”則是成了宋朝的“祖宗之法”。

但反之若自己真是暴亡,那……

衆所周知,變法是神宗一朝的主旋律,而在神宗一朝,司馬光、蘇軾、蘇轍、呂公著、文彥博等人皆爲變法的反對者。

答覆了張飛之後,趙匡胤心下也忽然多了幾分緊切感。

想着想着,看了一眼依舊昏厥的弟弟,趙匡胤頓時心情有些許矛盾。

“這涿郡張侯,難不成欲以不知多少代世孫之言而責人也?”

“俺真想要見見這蘇相公,讓其明瞭何謂燕趙豪俠也!”

李世民聞言怔了怔,想起來那南北孔子後裔之別心下覺得那還真說不定,不過這般話自是沒必要給裴行儉說了。

勿論能力政績,而只看新舊出身,難怪徽欽而北宋亡也!趙匡胤覺得自己差不多已經猜到了真相。

趙普不懂醫術,但此時也只能嘗試建議道:

自動過濾了三弟的聒噪,劉備點頭道:

驟然醒過來的趙光義臉上從茫然到憤怒再到強堆笑意不過一息,當下頭一歪,嘴角發斜淌涎:

“兄長,晚食我想吃燒羔羊。”

第481章 甜品戰爭279.第279章 蘇定方:有演員137.第137章 涿州第475章 多些兄友弟恭第705章 窮死的獨一份第434章 十日動天下第731章 雙帝同輝第57章 建安二十三年368.第367章 鐵索連舟191.第191章 萬王之王第724章 生不逢時351.第350章 街亭大舞臺211.第211章 各方安排第557章 南歸猶念黃龍府333.第333章 西極道九千九百里362.第361章 乘風而起第601章 損天下肥私己第753章 情同兄弟第665章 兩難無所選第778章 上行下效333.第333章 西極道九千九百里第424章 一握一帶一同一觀385.第384章 逾時代之見第468章 劫營滅膽,精騎誅心第647章 刀伊入寇354.第353章 拔營五丈原175.第175章 徵人與火鍋243.第243章 水漫大澤第581章 徐州故人第690章 二鳳勿念第567章 天策府寶155.第155章 一騎當千375.第374章 八百里秦川盡安298.第298章 薛仁貴進京第471章 那就謀反第725章 非常人非常事310.第310章 大唐宰相與美婦167.第167章 太陽之子孫仲謀第789章 誌異與克己第646章 時代盡頭291.第291章 得道之軍263.第263章 鑿空西域第661章 螳臂當車與脣亡齒寒164.第164章 消渴症204.第204章 散花綾與獻俘圖第761章 操之過急第790章 劉半仙第760章 海寇掠陣第564章 但是我們造反強第501章 科舉七科第42章 殺人誅心第730章 一頓大酒313.第313章 破百濟者好皇孫也385.第384章 逾時代之見第658章 投龍玉璧327.第327章 某不具名的完顏氏第101章 發狂而終369.第368章 喚我徵東將軍225.第225章 太上皇第553章 渡河,北伐第486章 最好吃的朋友第812章 實非帝才357.第356章 還定三秦第400章 論敗家沒輸過349.第349章 兩三人垂淚,十里孤墳179.第179章 三尺之劍第623章 提兵百萬紅海上351.第350章 街亭大舞臺234.第234章 五丈原營356.第355章 擊砲301.第301章 傳訊望樓343.第343章 戰利品就要舉起來208.第208章 天下江陵235.第235章 偃月刀112.第112章 南中半策第717章 還是甭問第603章 耶律約翰第600章 合算不合算354.第353章 拔營五丈原第477章 載歲祭年第54章 甘露殿看客第424章 一握一帶一同一觀379.第378章 推動歷史的隱形巨手第586章 北定中原第528章 兩科三舍治太和第472章 擊鼓唱捷第69章 良才論金278.第278章 仕途起飛未半而中道崩殂158.第158章 孔明孔明,你在看嗎第588章 屏風說書第769章 參議來遲359.第358章 突入江東第706章 難熬時光第516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446章 復見玄武門263.第263章 鑿空西域367.第366章 鼠輩何足道哉365.第364章 一路向北145.第145章 魏延之死第628章 關雲長單刀劈關平
第481章 甜品戰爭279.第279章 蘇定方:有演員137.第137章 涿州第475章 多些兄友弟恭第705章 窮死的獨一份第434章 十日動天下第731章 雙帝同輝第57章 建安二十三年368.第367章 鐵索連舟191.第191章 萬王之王第724章 生不逢時351.第350章 街亭大舞臺211.第211章 各方安排第557章 南歸猶念黃龍府333.第333章 西極道九千九百里362.第361章 乘風而起第601章 損天下肥私己第753章 情同兄弟第665章 兩難無所選第778章 上行下效333.第333章 西極道九千九百里第424章 一握一帶一同一觀385.第384章 逾時代之見第468章 劫營滅膽,精騎誅心第647章 刀伊入寇354.第353章 拔營五丈原175.第175章 徵人與火鍋243.第243章 水漫大澤第581章 徐州故人第690章 二鳳勿念第567章 天策府寶155.第155章 一騎當千375.第374章 八百里秦川盡安298.第298章 薛仁貴進京第471章 那就謀反第725章 非常人非常事310.第310章 大唐宰相與美婦167.第167章 太陽之子孫仲謀第789章 誌異與克己第646章 時代盡頭291.第291章 得道之軍263.第263章 鑿空西域第661章 螳臂當車與脣亡齒寒164.第164章 消渴症204.第204章 散花綾與獻俘圖第761章 操之過急第790章 劉半仙第760章 海寇掠陣第564章 但是我們造反強第501章 科舉七科第42章 殺人誅心第730章 一頓大酒313.第313章 破百濟者好皇孫也385.第384章 逾時代之見第658章 投龍玉璧327.第327章 某不具名的完顏氏第101章 發狂而終369.第368章 喚我徵東將軍225.第225章 太上皇第553章 渡河,北伐第486章 最好吃的朋友第812章 實非帝才357.第356章 還定三秦第400章 論敗家沒輸過349.第349章 兩三人垂淚,十里孤墳179.第179章 三尺之劍第623章 提兵百萬紅海上351.第350章 街亭大舞臺234.第234章 五丈原營356.第355章 擊砲301.第301章 傳訊望樓343.第343章 戰利品就要舉起來208.第208章 天下江陵235.第235章 偃月刀112.第112章 南中半策第717章 還是甭問第603章 耶律約翰第600章 合算不合算354.第353章 拔營五丈原第477章 載歲祭年第54章 甘露殿看客第424章 一握一帶一同一觀379.第378章 推動歷史的隱形巨手第586章 北定中原第528章 兩科三舍治太和第472章 擊鼓唱捷第69章 良才論金278.第278章 仕途起飛未半而中道崩殂158.第158章 孔明孔明,你在看嗎第588章 屏風說書第769章 參議來遲359.第358章 突入江東第706章 難熬時光第516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446章 復見玄武門263.第263章 鑿空西域367.第366章 鼠輩何足道哉365.第364章 一路向北145.第145章 魏延之死第628章 關雲長單刀劈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