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介紹_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西周滅亡,促使人們更多地轉向對天下興亡的思考,打破了ˇ庶人不議ˇ的觀念,取而代之的是ˇ處士橫議ˇ的活躍風氣。在對人、事及社會的廣泛探討中,人們不再崇信ˇ天道ˇ,進而在如何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教化民衆等方面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學派。這些學派的創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稱爲ˇ諸子ˇ,ˇ百家ˇ則指這些學派。最有影響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各學派的人物針對一些社會問題四處遊說,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或著書立說,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在中國文化史上形成了一個百家爭鳴的空前繁榮的局面。諸子百家的學術觀點反映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也隨之形成了不同的學術和文學派別。諸子散文大都觀點鮮明,言辭犀利,感情充沛,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所以諸子百家散文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也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爲師,以六藝爲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爲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爲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爲「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爲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作品:《道德經》、《莊子》、《列子》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爲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爲天道無爲,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爲,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爲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爲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爲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爲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爲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爲秦漢社會的遊俠。

四、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爲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爲教,以吏爲師。其學說爲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五、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爲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爲名家。當時人則稱爲「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爲惠施和公孫龍。

六、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爲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爲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爲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爲「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爲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爲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七、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創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爲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爲縱,西與東連爲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着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九、農家: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爲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爲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爲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十、小說家: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諸子百家簡述諸子百家中,儒家創始人孔子因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以致儒家學說不僅在諸子百家中地位顯著,而且還成爲傳統文化的主流、核心內容,對中民民族精神形成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儒家學說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也是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它已滲透傳統文化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之中,極大地影響着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域。凡是從中國土壤裡產生的學說思想、宗教派別,甚至是外來文化、外來宗教,都不能避免帶上儒家文化的痕跡。於今而言,猶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對世界文化還產生了永久的影響(我們知道,日本和“四小龍”推崇儒學也是在它們已實現或者基本現代化後,爲解決現代化所帶來的信仰危機、道德滑坡問題而採取的補偏救弊措施。所謂“東南亞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學爲主體的文化構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動了東南亞的社會文明與進步。隨着歷史的發展,儒家倫理正在進入西方國家)。關於對諸子百家的派別歸類,司馬談列舉了六家,“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爲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中的劉歆《七略》的諸子略分爲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

諸子所以說是政治學派的總稱,是因爲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爲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爲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漢代以後,墨家和名家成爲絕學,農家獨立成一門技術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爲神秘的方術。因此對後來大一統王朝政治產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啓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我們可以、也應該鑑借儒家的剛健有爲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鑑借儒家的公忠爲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鑑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啓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鑑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鑑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鑑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慾”、“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十一、兵家。兵家主張運用武力通過戰爭來達到統一國家的目的.創始人是孫武兵家又分爲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漢初有張良、韓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黃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將苑》、《百戰奇略》、《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等。各家學說雖有異同,然其中包含豐富的樸素唯物論與辯證法因素。兵家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影響當時及後世甚大,爲我國古代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產。「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爲博士。”

儒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出現的一個重要學派。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創立,由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孟子加以發展。

儒家崇尚《周禮》,認爲人人安分守己,互相關懷,達至一個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內容。其主要內容如下:倫理觀∶「仁」是是倫理道德的總綱。「仁」就是「愛人」,君主要體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若要實踐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儘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禮」、「樂」,約束人的行爲,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觀∶主張以禮義治國,回覆西周時期的德治。而社會各階層人士應盡本分,以達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階局面,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觀∶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認爲教不應分貴賤賢愚。他認爲「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學方法。他又提倡「溫故知新」及「舉一反三」等學習方法。

宇宙觀∶對鬼神之說抱著「存而不論」的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但卻十分重視祭祀祖先。

其後孟子以「性善說」論述「仁」,「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他認爲人性本善,具備了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加以發揚,便可成爲仁、義、禮、智的德行。

荀子主張「性惡論」,認爲人與禽獸無異,「飢而欲飽,寒而欲暖」,若順從人的本性而行,必會引起紛爭。他主張通過教育改變人的本性,爲善去惡。荀子強調通過「禮治」維持社會秩序,使社會各階層人士安守本分,社會便能安定。

儒家學說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被歷代統治者及學術界所尊崇,成爲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陸守仁、王陽明、陸明鑑。

代表人物介紹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據史記所說,他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

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創人物,被後世尊爲「萬世師表」,也被稱爲「聖人」。

孔子周遊列國,先後到了衛、陳、蔡、楚、宋等國,宣揚其政治抱負,但皆不得要領。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負,心灰意冷,遂返回魯國,是爲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歲。自此以後,他潛心講學和著書,在此其間與弟子重新編訂了《五經》和撰寫《春秋》,爲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闡發儒家的價值觀。其一生主要貢獻在於,奠定了教育的基礎,他在政治上採取保守主義,主張恢復西周禮樂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導“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這些開明的啓發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對於思想領域的開創性見解間接的促進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這一文化鼎盛現象的形成。

五年後,孔子去世,終年七十三歲。及後弟子們將老師一生的話語,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編成《論語》,是孔子的“言行錄”,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是儒家學說的必讀經典。

孟子孟子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魯國鄒(今山東鄒城)人。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孫子思的再傳弟子,也是孔子以後的儒家大師。

孟子在母親的教育下,用功讀書,學成以後以孔子的繼承者自任,招收弟子,並且遊歷列國,宣揚「仁政」、「王道」的主張,提倡“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他到過齊、宋、魯、滕、樑等國,見過樑惠王,齊宣王等君主。雖然受到了尊敬跟禮遇,可是因爲被認爲思想保守,不合當時潮流,又沒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經試圖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到了晚年,孟子回鄉講學,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從事著書的工作,寫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以及盡心。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兩篇,因此全書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論和事蹟差不多都保存在這七篇之中。

荀子荀子,名況,字卿,趙國郇邑(今山西安澤)人,生於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關於荀子的記載很少,而且頗有出入。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以後最大的儒學的。他的思想記載於《荀子》一書中,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荀子曾經遊歷燕、齊、楚、秦趙多國,後家居蘭陵至死。

在蘭陵時荀子開始教書與寫書,有名的韓非和李斯就是他這時候的學生,他也在這段時間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雖是儒家之繼承人,但他並沒有盲目地將儒家學說全盤接收。反之,荀子將儒家學說融會貫通、加以發揮,提出了「性本惡」等影響後世深遠的學說。

[編輯本段]道家「道」是“老莊”學說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環不息。道家強調凡事均無須強求,應順應自然,達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在於精神上的超脫,不界限於形驅,只求逍遙及心靈上的開放。以下是道家的觀念∶宇宙觀∶「道」是無形及不可見的,是超時空的絕對精神,是宇宙最高本體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觀∶春秋戰國時期,戰爭不斷,民生困苦,人們必須放棄逞才、逞智、逞強、逞力、迴歸樸素、無知的境界,以「無爲」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最終希望回覆「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

人生觀∶萬物都有對立面,物極必反。因此,人們必須「知足寡慾」、「柔弱不爭」、「順應自然」,拋棄一切禮教的枷鎖,才能避免災禍。

代表人物:老子據一般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苦縣歷鄉曲仁裡(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太清宮鎮)人,生卒年不詳,一說生於公元前604年,諡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學主無爲之說,以自隱無名爲務。有很多學者認爲老子是戰國時代的人,但是比較多人認爲老子是春秋時代的人。

道家的理論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經》一書上下五千言,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於存活於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衆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主張「無爲而治、小國寡民」。

莊子莊子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今河南商丘市),生卒於約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據《史記》所記載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莊子早年曾在蒙作過漆園吏,後一直隱居。他生活貧困,但淡泊名利,楚王聞其賢德,曾派使者贈以千金並請他作宰相,被他拒絕。遂終身不復仕,隱居於抱犢山中。

莊子學識淵博,交遊很廣,著有《莊子》一書,大旨本於《老子》,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獨到見解,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

列子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相傳是戰國前期的道家人物,鄭國(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爲。後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內容多爲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來看,可能是晉人所作,是東晉人蒐集有關的古代資料編成的,晉張湛註釋並作序。

《列子》又名《沖虛經》,是道家重要典籍。列禦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詳,大體是春秋戰國時代。該書按章節分爲《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個寓言故事組成,寓道於事。

[編輯本段]墨家尚賢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綱領。墨家與儒家並稱「顯學」。以下是墨家的觀念。

倫理觀∶提出「兼愛」,主張愛不應有親疏、上下、貴賤、等級的分別。他認爲天下之所以大亂,是由於人不相愛。

政治觀∶主張「尚賢」、「尚同」,提倡選任賢才,消除階級念,使天下大治,主張「非攻」,反對一切侵略戰爭。

經濟觀∶反對奢侈的生活,主張節儉,提出「節用」、「節葬」、「非樂」的思想。

宇宙觀∶提出「非命」,認爲命運不能主宰人的富貴貧賤,強調只要透過後天的努力就可以改變。爲了求福避禍,他又主張「尊天」、「事鬼」。

由於墨家從創始人墨子到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社會中底層的學者,所以墨家更能體會到戰亂時期社會中勞動人民的悽慘生活,所以相對於儒家的過分講求“禮”,墨家更注重刻苦、節儉的生活習慣,而且不吝於做低層的勞動工作,被儒生辱爲“淫巧之技”,生活上的偏差,立場上的對立,和思想上比「仁愛」更難遵從的「兼愛」,使得墨家並未得到統治者的支持,日後發展不大。

代表人物:墨子春秋末戰國初思想家、學者,墨家學派創始人。姓墨名翟,生卒於約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魯國人,今山東省滕州市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稱「北方之鄙人」,人稱「布衣之士」和「賤人」。

他曾爲宋國大夫,自詡「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師從史角之後,傳其清廟之法;又學於儒者,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明於《詩》、《書》、《春秋》,因不滿儒家禮樂煩苛,於是棄周道而用夏政。

宣揚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愛爲核心。其爲人「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爲宣揚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生徒,尋常親從弟子數百人,形成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上說「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幾乎「遍從人而說之」。行跡所至,東到齊,西遊鄭、衛,南至於楚、越。

墨子博學多才,擅長工巧和製作,曾製成「木鳶」,三日三夜飛翔不下。還擅於守城技術,其後學總結其經驗爲《城守》二十一篇。還在名辯說方面有所成就,成爲戰國名辯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蹟,分別見於《荀子》、《韓非子》、《莊子》、《呂氏春秋》、《淮南於》等書,其思想則主要保存在墨家後學《墨子》一書中。

[編輯本段]法家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爲重視的一派,主張「以法治國」,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爲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成爲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重視法律,反對儒家的「禮」,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件的所有權。「興功懼暴」,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是爲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併戰爭的勝利。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爲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集法家大乘,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爲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羣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代表人物:韓非韓非,姓韓名非,戰國末年的韓國(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出身於貴族,爲韓國的公子,生年與血親已不可考,卒於公元前233年。韓非口吃,不善於言說,而好著書。韓非與李斯爲同學,同師事於荀子。

韓非見當時韓國勢弱,曾數諫韓王,但韓王不聽。韓非痛恨治國不修明法治,不實行富國強兵,而重用那些沒有實際經驗好發空論的人。於是他觀往者得失之變,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成爲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書成後傳至秦國,秦王讀後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韓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稱讚。

秦國攻韓,韓王本來不用韓非,待秦進攻甚急,韓王於是委派韓非出使秦國。秦王見到了韓非很爲喜悅,但亦未信用。李斯認爲,韓非爲韓國的公子,終爲韓而不爲秦,因此向秦王建議,既然不用韓非,不如誅之,以免後患。秦王以爲然,下令治非。李斯則暗中差人送韓非毒藥,使自殺。韓非懷才而不遇,終爲自己的同學所殺。

商鞅商鞅(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8年),姓公孫,名鞅,衛國(今河南安陽市)人,秦孝公時封於商邑,故名商鞅,號爲商君。商鞅爲衛國庶出公子,故亦稱爲衛鞅。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爲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向魏惠王推薦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納用,待公叔痤去世後,聞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於是商鞅西入秦。

商鞅入秦後,秦孝公前後四次接見他。孝公不欲仁政德治的儒家之道,而信霸道,與商鞅的法家思想相合,並在秦國推行最爲徹底的變法運動。

商鞅在秦國前後實行了兩次變法,比較徹底地廢除了舊制度,實行了新制度,使得秦國很快強盛起來,成爲戰國時期第一等強國。其後,商鞅本人卻遭到貴族保守派的誣陷,被處以車裂極刑。

名家是以提倡循名責實爲學說的流派,提倡「正名實」,正是「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實相符」。戰國期間,局勢動盪、混亂。很多禮法名存實亡。名家由此崛起,強調事物應該「名乎其實」,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走上正確的軌道。

[編輯本段]名家名家注重辯論「名」與「實」之間的關係,是一種邏輯學。名家與各家不同之處,正是在於「正名實」的方法。他們主要是以邏輯原理來分析事物,而辯的內容,又多半是與政治實務無關的哲學問題。因此,名家的理論在中國五千年來的學術沿傳裡,一直被冠上一個「詭辯」的惡名。

名家的沒落,除了因爲不受上位者的支持之外,也因爲弟子們並無能出前人的創新主張。

代表人物公孫龍公孫龍(約公元前325—前250年)魏(今河南省北部)人,或曰趙(今山西南部)人,有傳字子秉。約生於周顯四十四年,死於周惠公六年,生平與莊子、惠施、孟子、鄒衍同時。公孫龍因爲是「專決於名」,執名爲實,他的辯論主要是語言的自身所展開,離開了具體、經驗的事物辯論。

孔子的弟子有叫公孫龍的,“字子石,少孔子五十三歲。”(《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與“辯者”公孫龍不是一個人。《孟軻荀卿列傳》《索隱》稱公孫龍爲孔子弟子,誤。

公孫龍善

爲同異之辯,達巔峰的境界,其主要辯論有:白馬論、指物論、堅白論、名實論等。

惠施惠施,宋(今河南商丘)人,生於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80年),傳卒於公元前310年,戰國中期宋國著名學者,名家鼻祖,與莊子爲友,曾做過魏(梁惠王)的相國;後惠施聯合齊、楚的活動遭到失敗,被張儀驅逐。

惠施才思敏捷,博學善辯,長於雄辯與邏輯推理,曾與桓團、公孫龍等辯者掀起了名辯的高潮,故有「惠施以之辯給,萬石以之訥慎」。

[編輯本段]陰陽家陰陽家在自然觀上,利用《周易》經傳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論;又從《尚書》的「九州劃分」進而提出「大九州」說,認爲中國爲赤顯神州,內有小九州,外則爲「大九州」之一。

在歷史觀上,則把《尚書》的五行觀改造爲「五德終始」,又稱「五德轉移」。「五德」指五行的屬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陰陽家的說法,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各具其德,而天道的運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則是「五德轉移」的結果。其目的在爲當時的社會變革進行論證。

在政治倫理上,陰陽家認爲「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贊成儒家仁義學說。同時強調「因陰陽之大順」,包含若干天文、曆法、氣象和地理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漢初陰陽家還存在,武帝罷百家後,部分內容融入儒家思想體系、部分內容爲原始道教所吸收,作爲獨立學派的陰陽家便不在了。

代表人物:鄒衍鄒衍(約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0年),齊國(今山東淄博市臨淄)人,陰陽家的代表人物,因其學問迂大而宏辯,人稱爲談天衍,又稱鄒子。

舊史所載他的事蹟有所謬誤,但可肯定他是戰國晚期人。鄒衍曾遊學稷下學宮,以學問重於齊。到魏,受到魏惠王郊迎。到趙,平原君待之以賓主之禮。到燕,燕昭王親自爲他在前面掃塵,聽他講學,爲他築竭石宮,執弟子禮。故此有史推測他可能死在長平之戰後。

鄒衍的著作《鄒子》和《鄒子終始》,據說有十餘萬言,但早已夫失。現只有《呂氏春秋》、司馬遷《史記》的一些段落可見其思想。

[編輯本段]縱橫家「縱」指「合縱」,「橫」指「連橫」。

所謂「合縱」,指戰國時齊、楚、燕、韓、趙、魏等六國聯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所謂「連橫」,指以上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的外交策略。

「縱」與「橫」的來歷,據說是因南北向稱爲「縱」,東西向稱爲「橫」。六國結盟爲南北向的聯合,故稱「合縱」;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爲東西向的聯合,故稱「連橫」。所謂「縱橫家」,指鼓吹「合縱」或「連橫」外交策略的人物。

稱蘇秦和張儀爲最著名的縱橫家,沒有蘇、張,就不存在合縱與連橫,自然也就不會有所謂縱橫學和縱橫家。後來的主父偃也是縱橫家的代表,縱橫家的著蘇秦的《蘇子》,張義的《張子》等大部分在漢朝前亡佚。現在僅存的鬼谷子是縱橫家唯一的議論著作。另有《戰國策》是記錄縱橫家言行的書籍代表人物: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籍貫不詳,據考爲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淇縣)人,常入雲夢山(在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採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

鬼谷子爲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爲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爲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縱橫家所崇尚的是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之技巧,其指導思想與儒家所推崇之仁義道德大相徑庭。因此,歷來學者對《鬼谷子》一書推崇者甚少,而譏詆者極多。其實外交戰術之得益與否,關係國家之安危興衰;而生意談判與競爭之策略是否得當,則關係到經濟上之成敗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談技巧也關係到一人之處世爲人之得體與否。當年蘇秦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合縱六國,配六國相印,統領六國共同抗秦,顯赫一時。而張儀又憑其謀略與遊說技巧,將六國合縱土蹦瓦解,爲秦國立下不朽功勞。所謂「智用於衆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衆人之所不能見。」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此爲《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孫子兵法》側重於總體戰略,而《鬼谷子》則專於具體技巧,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

蘇秦蘇秦字季子。戰國時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學縱橫之術遊說各國,初至秦說惠王,不用。乃東至趙、燕、韓、魏、齊、楚,遊說六國合縱御秦。他相六國,歸居於趙,被趙封爲武安君。其後秦使人誑齊、魏伐趙,六國不能合作,合縱瓦解。

他入燕轉入齊,爲齊客卿。與齊大夫爭寵,被人殺死。一說他自燕入齊從事反間活動,使燕得以破齊,後反間活動暴露,被齊車裂而死。

縱橫家有《蘇子》三十一篇,今佚。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保存有蘇秦的書信和遊說辭十六章,與《史記‧蘇秦列傳》有所不同。

張儀張儀是魏國(今河南開封市)人,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於魏惠王時入秦,秦惠文君以爲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張儀、公子華伐魏,魏割上郡於秦。當年,張儀爲秦相。

惠文君於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年稱王,並改次年爲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張儀與齊、楚、魏之執政大臣在齧桑相會,隨即免相。次年,張儀相於魏,更元八年,又相於秦。

十二年,張儀相於楚,後又歸秦。惠文王卒後,武王即位,與張儀有隙,他離秦去魏,據《竹書紀年》記載,就在這一年五月卒於魏。《漢書‧藝文志》縱橫家類有《張子》十篇,彙集了張儀的作品或和他有關的材料,今已。

[編輯本段]雜家嚴格說來,「雜家」並不是一門有意識、有傳承的學派,所以他也並不自命爲「雜家」的流派。自從《漢書.藝文志》第一次把「呂氏春秋」歸入「雜家」之後,這個學派才正式被定名。

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各家都有自己的對策與治國主張。爲了打敗其他流派,各學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學說,或以攻詰對方,或以補自己學說的缺陷。然而,任何一個流派也都有其特色與長處,而「雜家」便是充分的利用這個特點,博採衆議,成爲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幷蓄,卻又切實可行的治國方針。

代表人物:呂不韋呂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濮陽市)人,戰國後期著名政治家,擔任秦相國十三年,爲秦最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呂不韋長期賣貴,積累大量家產。但他不滿足於大商人的地位,一直在尋找機會,投身政界。

有一年,他到趙國都城邯鄲去作生意,結識了秦國公子異人。當時異人爲人質於趙,處境也不太好,呂不韋則以爲「奇貨可居」,先是以金錢和美女予之,博得異人的歡心。接著,遊說華陽夫人之姊,以賄賂買通秦孝文王之後華陽夫人,立以爲太子。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後,公子異人得以回國即位,是謂秦莊襄王,封呂不韋爲國相,號曰文信侯,食藍田十二縣。秦莊襄王死,秦王嬴政即位,呂不韋被尊爲「仲父」,代秦王攝政。

秦王政親政後,呂不韋被免職。先居河南,後徒蜀郡。秦王政十二年在往蜀郡的途中自殺。著名的《呂氏春秋》就是他組織門客編寫的。

[編輯本段]農家農家者流,出於農稷之官。其言多重播百穀,勸農桑,以足衣食。故有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連孔子亦曰:「所重民食。」故可見此爲其所長。

農家主張與民同耕,進而論及君民並耕,此可說是一個很大的自由平等之觀念,故不免引起重視「正名」的儒者之反對,認爲這是棄君臣之義,徇耕稼之利,而亂上下之序。

因農家書多爲農圃之技,而非學理,故能免於秦始皇之《焚書令》。但其最高之理想爲與民同耕,雖爲一平等階級口號,但亦不容於儒者,是故其著多亡佚。

代表人物:許行許行是魯國(今山東西南)的農業專家,亦爲先秦諸子農家的代表人物,爲神農之言者。

他的事蹟大多不可考。據《孟子‧滕文公》所載,他曾自楚至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爲氓。」文公更與之處。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爲聖人氓。」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跟許行學其術。

另外,許行主以數量爲標準畫市價。

[編輯本段]小說家小說家者之起源,當蓋出於稗官,即出於以說故事爲生者。其意多爲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傳載輿人之誦,詩美詢於芻蕘。

古時之人以聖人在上,史爲書,瞽爲詩,工誦箴諫,大夫規誨,士傳言而庶人多以之謗之。而至孟春,徇木鐸以求歌謠,巡省觀人詩,以知風俗。過則正之,失則改之,道聽途說,靡不畢紀。

小說家者能代表平民社會之四方風俗。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爲世人所重,終致弗滅。

代表人物:虞初虞初,西漢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其事蹟多已散佚。據《史記》、《漢志》所載,虞初於武帝時,以方士侍郎,乘馬衣黃衣,號黃衣使者。而在《郊祀志》有載:「雒陽虞初等以方詞阻匈奴、大宛。」

虞初雖爲西漢人,其功於小說家者爲彙編叢談之小說。據張衡西京賦曰:「小說九百,本自虞初。」可見虞初在整編小說上的地位。

虞初著有《虞初周說》,內容爲其所輯小說之彙編,篇類近千,非彙編而何。然卷帙浩繁,尤易散失,故其書亡佚亦早。

[編輯本段]兵家兵家是中國古代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通稱,又特指先秦對戰略與戰爭研究的派別。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孫子兵法》、《吳子》、《孫臏兵法》、《司馬法》、《六韜》、《三略》和《尉繚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孫武的《孫子兵法》。中國自古以來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視的。兵書在中國的發展源遠流長,兵書產生於西周,成熟於春秋。

如何從宏觀上把握戰爭,是兵法的關鍵。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關係到一國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將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統治國家,制定國家戰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領兵打仗,制定戰爭戰略與策略的書本。

代表人物:孫武孫武齊國(今山東臨淄)人,字長卿,春秋時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經伍子胥的推薦,被任命爲將,率吳軍攻破楚國。

他認爲「兵者,國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注重瞭解情況,全面地分析敵我、衆寡、強弱、虛實、攻守、進退等矛盾雙方,並通過對戰爭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以克敵制勝。他還提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強調了戰略戰術上的「奇正相生」和靈活運用。

孫武著作有《孫子兵法》一書,爲中國最傑出的兵書,並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視。

孫臏齊國阿鄄(今山東陽谷、甄城縣)人,孫武的後代,大致與商鞅、孟軻同時,爲戰國時兵法家。他曾與龐涓同學兵法,當龐涓作魏惠王將軍時,忌其才能,把他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即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經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齊威王任命爲軍師,協助齊將田忌,設計大敗魏軍於桂陵、馬陵。

他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軍事理論,把「道」看作戰爭客觀規律,提出了以寡勝衆、以弱勝強的戰法,主張以進攻爲主的戰略,根據不同地形,創造有利的進攻形勢,重視對城邑的進攻和對陣法的運用。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編輯本段]醫家中國醫學理論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到公元三世紀中葉,共經歷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到封建制度確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大動盪的時期。社會制度的變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意識型態、科學文化領域出現了新的形勢,其中包括醫學的發展。醫家泛指所有從醫的人。

代表人物:扁鵲扁鵲,勃海郡鄭(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或齊國盧邑(今山東省長清縣)人,也有記載爲渤海郡州(今河北任丘縣北)人。「扁鵲」並非真名實姓。人們把他和黃帝時的扁鵲相比,並且稱呼他「扁鵲先生」。連史書也以扁鵲稱呼他。扁鵲原姓秦氏,名越人。生於公元前407年至公元前310年,大約和孔子同時。扁鵲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醫學家,也是歷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傳記的醫學家,著有《內經》和《外經》,發明了四診法(即望、聞、問、切)。

扁鵲能夠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研究醫學,並能吸取民間的醫療經驗,在醫學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人民羣衆中享有很高的聲望。扁鵲長期在民間行醫、走遍齊、趙、衛、鄭、秦諸國。 WWW ▪тTkan ▪C〇

公元前310年,忌妒他賢能的秦太醫令李謐派人在崤山設伏,刺殺扁鵲,終年九十七歲。

(本章完)

VIP章節_第41章 天下第二魔頭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31章 九龍人皇印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7章 六道立 天地大成封神舊事_第4章 聖母了舊緣 佛道鬥陣作品相關介紹_轉(7)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39章 完結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12章 煙霞設陣保命 妖族丟失至寶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23章 真龍之氣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7章 后羿不知怨恨事 太昊豋位臨風暴作品相關介紹_竊取的東西作品相關介紹_轉(12)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14章 兄弟交心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11章 妖族第一人作品相關介紹_一些抱歉的話作品相關介紹_一些好笑的事情VIP章節_第60章 老將對決封神舊事_第13章 雷部諸將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9章 戰未起太昊分權 心欲死老君傳道封神舊事_第13章 雷部諸將作品相關介紹_道歉(2)封神舊事_第10章 無當VIP章節_第41章 天下第二魔頭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15章 無意折柳枝 無心惹佛門第一卷 了結因果_轉(菩提心)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11章 心急徒惹傷心作品相關介紹_道歉(2)作品相關介紹_轉(8)VIP章節_第78章 心死財神第一卷 了結因果_轉(七佛)作品相關介紹_轉(10)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17章 煙澤傷重鑄本身 已有六子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7章 六道立 天地大成封神舊事_第9章 傷勢封神舊事_第1章 緣起VIP章節_第46章 九天星空大陣VIP章節_第73章 三皇子臨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22章 兩兄弟救世 東西王欲入天庭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1章 知本命五教相救 到洪荒拜老君爲師作品相關介紹_諸子百家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15章 帝俊宏願 幾成聖人VIP章節_第75章 死鬥作品相關介紹_南方南極長生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2章 女媧補天 天皇出世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14章 兄弟交心作品相關介紹_不知道傳上沒有,再傳一次VIP章節_第43章 軒轅的祈願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6章 后土覲見老君 煙澤傷山下收師弟作品相關介紹_轉(7)VIP章節_第76章 九戒作品相關介紹_轉(6)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14章 論天道陰死燃燈VIP章節_第77章 不該死的人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3章 老君賜寶 山下遇子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5章 得寶知秘聞 三清自毀混沌道場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28章 初起意 依然心冷似鐵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1章 水火大戰 不周山倒第一卷 了結因果_轉(密宗)作品相關介紹_笑封神舊事_第14章 天庭勢力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5章 得寶知秘聞 三清自毀混沌道場VIP章節_第70章 煙霞困闡教,慈航斷舊情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6章 后土覲見老君 煙澤傷山下收師弟封神舊事_第14章 天庭勢力封神舊事_第21章 兄弟聚集作品相關介紹_轉(7)VIP章節_第62章 七龍吼VIP章節_第55章 心若死灰,再復生VIP章節_第69章 憤怒出手臨準提作品相關介紹_轉(8)VIP章節_第81章 驚走陸壓 拳打玉鼎封神舊事_第5章 鬥陣封神舊事_第18章 心冷作品相關介紹_太乙救苦天尊作品相關介紹_轉(14)作品相關介紹_轉(四)VIP章節_第57章 三教初爭鋒VIP章節_第32章 御批天庭筆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18章 嫦娥奔月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37章 大巫的決定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6章 出關見兄弟 才喜又遇憂VIP章節_第84章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18章 托子炫月 遭遇龍族作品相關介紹_轉(12)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30章 原始通天陰準提 廣成千裡捉妖作品相關介紹_轉(7)封神舊事_第20章 十絕作品相關介紹_轉(14)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31章 九龍人皇印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8章 妖族逼位 四兄妹怒聲喝罵VIP章節_第32章 御批天庭筆VIP章節_第75章 死鬥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18章 嫦娥奔月VIP章節_第73章 三皇子臨VIP章節_第54章 牛頭馬面列兩邊作品相關介紹_轉的一些東西封神舊事_第26章 十絕陣破 尚缺一人應劫作品相關介紹_轉(5)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11章 心急徒惹傷心VIP章節_第56章 浩蕩誅仙劍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35章 初始
VIP章節_第41章 天下第二魔頭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31章 九龍人皇印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7章 六道立 天地大成封神舊事_第4章 聖母了舊緣 佛道鬥陣作品相關介紹_轉(7)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39章 完結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12章 煙霞設陣保命 妖族丟失至寶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23章 真龍之氣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7章 后羿不知怨恨事 太昊豋位臨風暴作品相關介紹_竊取的東西作品相關介紹_轉(12)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14章 兄弟交心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11章 妖族第一人作品相關介紹_一些抱歉的話作品相關介紹_一些好笑的事情VIP章節_第60章 老將對決封神舊事_第13章 雷部諸將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9章 戰未起太昊分權 心欲死老君傳道封神舊事_第13章 雷部諸將作品相關介紹_道歉(2)封神舊事_第10章 無當VIP章節_第41章 天下第二魔頭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15章 無意折柳枝 無心惹佛門第一卷 了結因果_轉(菩提心)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11章 心急徒惹傷心作品相關介紹_道歉(2)作品相關介紹_轉(8)VIP章節_第78章 心死財神第一卷 了結因果_轉(七佛)作品相關介紹_轉(10)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17章 煙澤傷重鑄本身 已有六子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7章 六道立 天地大成封神舊事_第9章 傷勢封神舊事_第1章 緣起VIP章節_第46章 九天星空大陣VIP章節_第73章 三皇子臨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22章 兩兄弟救世 東西王欲入天庭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1章 知本命五教相救 到洪荒拜老君爲師作品相關介紹_諸子百家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15章 帝俊宏願 幾成聖人VIP章節_第75章 死鬥作品相關介紹_南方南極長生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2章 女媧補天 天皇出世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14章 兄弟交心作品相關介紹_不知道傳上沒有,再傳一次VIP章節_第43章 軒轅的祈願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6章 后土覲見老君 煙澤傷山下收師弟作品相關介紹_轉(7)VIP章節_第76章 九戒作品相關介紹_轉(6)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14章 論天道陰死燃燈VIP章節_第77章 不該死的人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3章 老君賜寶 山下遇子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5章 得寶知秘聞 三清自毀混沌道場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28章 初起意 依然心冷似鐵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1章 水火大戰 不周山倒第一卷 了結因果_轉(密宗)作品相關介紹_笑封神舊事_第14章 天庭勢力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5章 得寶知秘聞 三清自毀混沌道場VIP章節_第70章 煙霞困闡教,慈航斷舊情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6章 后土覲見老君 煙澤傷山下收師弟封神舊事_第14章 天庭勢力封神舊事_第21章 兄弟聚集作品相關介紹_轉(7)VIP章節_第62章 七龍吼VIP章節_第55章 心若死灰,再復生VIP章節_第69章 憤怒出手臨準提作品相關介紹_轉(8)VIP章節_第81章 驚走陸壓 拳打玉鼎封神舊事_第5章 鬥陣封神舊事_第18章 心冷作品相關介紹_太乙救苦天尊作品相關介紹_轉(14)作品相關介紹_轉(四)VIP章節_第57章 三教初爭鋒VIP章節_第32章 御批天庭筆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18章 嫦娥奔月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37章 大巫的決定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6章 出關見兄弟 才喜又遇憂VIP章節_第84章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18章 托子炫月 遭遇龍族作品相關介紹_轉(12)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30章 原始通天陰準提 廣成千裡捉妖作品相關介紹_轉(7)封神舊事_第20章 十絕作品相關介紹_轉(14)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31章 九龍人皇印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8章 妖族逼位 四兄妹怒聲喝罵VIP章節_第32章 御批天庭筆VIP章節_第75章 死鬥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18章 嫦娥奔月VIP章節_第73章 三皇子臨VIP章節_第54章 牛頭馬面列兩邊作品相關介紹_轉的一些東西封神舊事_第26章 十絕陣破 尚缺一人應劫作品相關介紹_轉(5)第一卷 了結因果_第11章 心急徒惹傷心VIP章節_第56章 浩蕩誅仙劍第二卷 巫妖大戰_第35章 初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