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

bookmark

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

在八十多年的奮鬥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一直把發展視爲黨全部工作的主題。解決好這個主題,不僅利黨、利國、利民、利社會主義,而且也有利於全世界。

(一)發展是應對國際挑戰和風險的客觀需要

新中國初建之時,中國的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水平極其低下,現代工業幾乎爲零,中國面臨着極大的發展壓力。同時,在東西對抗和冷戰的時代背景下,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長期採取十分敵視的態度,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重重障礙。特別是朝鮮戰爭爆發以後,更是斷絕同中國的一切往來。針對當時複雜而嚴峻的國際形勢,毛澤東提出,中國必須加快發展經濟,否則有被“開除球籍”的危險。而要發展,就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實踐證明,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1963年,毛澤東又一次指出:如果不在今後幾十年內,爭取徹底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遠遠落後於帝國主義國家的狀況,捱打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須力求在一個不太長久的時間內迅速改變我國社會經濟、技術方面的落後狀態,否則我們就要犯錯誤。

20世紀70年代以後,整個世界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東西對抗和南北矛盾出現了新的趨勢。西方國家也認識到,兩種社會制度長期並存已成爲不爭的事實,如果堅持冷戰和對社會主義國家搞遏制戰略,是違背世界潮流的,因此對本國的對外戰略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良性調整,從而使國際局勢總體上趨向緩和。但是,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還在不斷髮展,世界和平還面臨威脅,這對中國的發展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不良影響。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並沒有使世界各國普遍受益,中國在經濟安全、經濟主權方面仍面臨着巨大的壓力和挑戰。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國際風雲急劇變幻,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一些長期執政的共產黨相繼退出歷史舞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出現了低潮,中國作爲惟一的社會主義大國,所面臨的滲透與反滲透、遏制與反遏制、演變與反演變方面的鬥爭,將是長期的、複雜的、曲折的,有時甚至是尖銳的。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審時度勢,進一步提出了“發展是硬道理”的科學論斷,指出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是應對國際挑戰和風險的有力武器。

人類歷史進入21世紀以來,雖然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但國際形勢又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以經濟爲基礎、科技爲先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

日趨激烈,各種矛盾錯綜複雜。由於社會主義發展的重大挫折,資本主義的發展咄咄逼人,使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有利於資本主義的重大變化;美國作爲當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其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獨斷專行,爲所欲爲,到處推行霸權主義;我國的周邊環境出現了一些新的不安定因素,宗教衝突和民族矛盾已開始影響地區安全;“9·11”事件的發生,進一步加劇了國際局勢的動盪,國際恐怖主義已成國際社會的最大公害之一。面對這種千變萬化、動盪不安的國際局勢,以江澤民爲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不爲浮雲遮望眼”,提出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重要論斷,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以胡錦濤爲總書記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又提出了堅持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全面推進改革開放,不斷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隨着中國各項發展事業的繼續推進,必將進一步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從而使我國在國際挑戰面前做到“勝似閒庭信步”。

(二)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社會主義作爲一種思想學說和社會制度,已有很久的歷史。但長期以來,由於受到“左”的思想的束縛,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什麼,人們卻一直存在種種誤解。比如,許多人一談到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往往只從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層面來界定,而忽視是否有利於發展生產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鄧小平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留在很低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通過對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長期思索和考察,鄧小平在1992年南巡講話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之所以對發展生產力如此高度重視,是因爲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而發展特別是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1.發展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

在我們黨的歷史上,人們對社會主義時期的主要矛盾曾經產生過錯誤地理解,其主要原因就在於離開生產力這個主要方面來認識和把握社會矛盾運動。毛澤東雖然曾對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作出過科學判斷,但後來又很快將之拋棄。鄧小平之所以能從前

人的誤區中走出來,就在於他始終以生產力的發展爲立足點來分析中國社會的矛盾運動。他認爲,中國雖然進入了社會主義,但由於中國的社會主義來源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積貧積弱,所以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國的主要矛盾,而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黨的中心任務。解決這個矛盾靠什麼?當然不能靠共同貧窮,不能靠壓抑或降低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只能靠發展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以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社會主義只有以發展生產力作爲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爲黨和國家的主要工作目標,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才能不斷興旺發達。

2.發展是實現社會主義根本目標的前提條件

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首先要從發展生產力與解放生產力上表現出來。生產力是衡量包括社會主義社會在內的所有社會進步與否的最終標準,而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則是社會主義的必然趨勢和根本目標。但就社會主義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來看,則是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首先要實現人民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這當然有賴於生產力的發展,有賴於社會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其次,要實現人民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共同富裕,這也需要以生產力的發展爲基礎。因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建設,社會主義文化、藝術、教育的發展,都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基礎。當人們處於貧窮狀態,整日爲衣食而愁苦忙碌的時候,是談不上享受教育和民主參與的。總之,離開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特別是生產力的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就將陷入空談。

3.發展是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基本手段

當今世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同球共處,相競爭而發展。而競爭的實質問題是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問題。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童。社會主義之所以必然會取代資本主義,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社會主義之所以優越於資本主義,是因爲它能夠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社會主義之所以能最終戰勝資本主義,最終也要靠生產力發展。鄧小平曾反覆強調,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消滅貧窮,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則,社會主義怎麼能戰勝資本主義?尤其是中國的社會主義,雖然已經過幾十年的建設,但由於走了不少彎路,經濟文化的現實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後,至今仍與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存在着較大差距。因此,將發展生產力作爲最基本的任務,無疑是消滅貧窮、趕超資本主義、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基本手段。

(本章完)

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五、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二、以全面現代化爲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二、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國共產黨永葆活力和先進性的源泉二、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國共產黨永葆活力和先進性的源泉二、以全面現代化爲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三、充分調動人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五、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五、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五、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一、統籌城鄉發展,改變城鄉分割體制與二元結構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一、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九章 以人爲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五、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五、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四、“以人爲本”爲核心的科學發展觀(2002—)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一、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五、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四、“以人爲本”爲核心的科學發展觀(2002—)一、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動力的基本觀點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三、改革和完善中國金融體制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第九章 以人爲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第一章 前車之鑑:認識和處理髮展問題上的歷史教訓_二、蘇聯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三、充分調動人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二、以全面現代化爲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三、改革和完善中國金融體制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四、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羣、幹羣關係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一、以經濟增長爲中心的發展觀(1949—1978)第九章 以人爲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五、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四、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構築社會安全網二、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三、充分調動人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爲重點的可持續發展觀(1992-2002)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二、共產黨人對社會發展動力的認識軌跡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四、堅持走和平崛起之路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一、角色和任務: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領導核心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一、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超越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教訓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三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啓示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三、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三、改革和完善中國金融體制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五、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二、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之間的關係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二、共產黨人對社會發展動力的認識軌跡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五、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第九章 以人爲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三、改革和完善中國金融體制二、以全面現代化爲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一、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一、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動力的基本觀點一、角色和任務: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領導核心三、歷史性的成就與現實的危情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二、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國共產黨永葆活力和先進性的源泉
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五、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二、以全面現代化爲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二、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國共產黨永葆活力和先進性的源泉二、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國共產黨永葆活力和先進性的源泉二、以全面現代化爲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三、充分調動人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五、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五、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五、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一、統籌城鄉發展,改變城鄉分割體制與二元結構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一、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九章 以人爲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五、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五、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四、“以人爲本”爲核心的科學發展觀(2002—)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一、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五、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四、“以人爲本”爲核心的科學發展觀(2002—)一、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動力的基本觀點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三、改革和完善中國金融體制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第九章 以人爲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第一章 前車之鑑:認識和處理髮展問題上的歷史教訓_二、蘇聯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三、充分調動人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二、以全面現代化爲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三、改革和完善中國金融體制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四、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羣、幹羣關係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一、以經濟增長爲中心的發展觀(1949—1978)第九章 以人爲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五、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四、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構築社會安全網二、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三、充分調動人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爲重點的可持續發展觀(1992-2002)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二、共產黨人對社會發展動力的認識軌跡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四、堅持走和平崛起之路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一、角色和任務: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領導核心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一、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超越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教訓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三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啓示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三、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三、改革和完善中國金融體制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五、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二、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之間的關係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二、共產黨人對社會發展動力的認識軌跡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五、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第九章 以人爲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三、改革和完善中國金融體制二、以全面現代化爲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一、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一、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動力的基本觀點一、角色和任務: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領導核心三、歷史性的成就與現實的危情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二、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國共產黨永葆活力和先進性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