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我們一定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與團隊建設管理

這個軍隊有一個很好的內部和外部的團結。在內部——官共之間,上下級之間,軍事工作、政治工作和後勤工作之間;在外部一一軍民之間,軍政之間,我友之間,都是團結一致的。一切姑害團結的現象,都在犬須克服之列。

翻開中國近代史,可以說是一部屈辱的歷史,大批的侵略者從海上進入,大肆地掠奪我們的資源,霸佔我們的土地,踐踏我們的主權,欺凌我們的人民。果斷提出“我們一定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的指示,運用得當的團隊建設方針,在極短的時間內組建了海軍軍種,結束了西方列強海上入侵中國的歷史。企業的發展同國家的發展一樣,要改變現狀求得更大的發展,強大自己的團隊纔是唯一的途徑。

2009年4月23日,一場展示各國海軍共同構建和諧海洋決心的海上大閱兵,在青島附近的黃海海域展開,隆重紀念和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建軍60週年。這是中國第一次舉辦多國海軍檢閱活動,這是人民海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閱兵,中央軍委主席親臨檢閱。由25艘潛艇、驅逐艦、護衛艦和導彈快艇組成的中國海軍受閱艦艇編隊劈波而來。在“向首長致敬”和“爲人民服務”的旗語下,數千名官兵分區列位接受檢閱。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增加了國際艦隊檢閱,國際艦隊檢閱是海軍這一國際性軍種特有的海上禮儀活動,是世界海軍交往和交流的一種獨特方式。此前,中國海軍曾參加過俄羅斯、新加坡、韓國等國海軍主持的國際艦隊檢閱。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來自五大洲29個國家的海軍代表團、14國海軍21艘艦艇匯聚黃海,與中國海軍一起,分享着友誼與責任。閱兵艦鳴笛還禮,主席和各國海軍代表團團長熱情地向受閱各國艦艇官兵揮手致意。隨艦採訪的各國記者紛紛按下快門,記錄下人民海軍首次國際閱兵的經典瞬間。60年潮落潮起——大海,載錄了人民海軍昨天的光榮。60年潮起潮落我們不能忘記人民海軍成立時走過的歷程。

1949年4月23日,張愛萍接到軍委急電:三野立即組建海軍,定名爲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張愛萍帶着13名同志,着手組建工作。至此,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一個新的軍種——人民海軍誕生了。同日,國民黨海軍少將林遵將軍率領9艘軍艦、17條艦艇在南京笆斗山江面起義。林遵被任命爲華東軍區海軍第一副司令員。同年6月,我軍在《大公報》上發表通告:“爲創建人民海軍,羅織海軍人才,業已成立登記國民黨海軍人員辦事處,凡一切曾在國民黨海軍中工作,而今後決心獻身新民主主義革命事業,志願爲人民海軍服務者,均可前往該處報到登記,以備量才錄用。”並強調指出:“凡曾在國民黨海軍服務,不論脫離遲早,不論官佐士兵或階銜高低,不論航海、輪機、製造、槍炮、通訊、測量、軍需、醫務或其他行政人員,均可前來登記。”陸續起義的國民黨海軍人員和投誠到人民海軍來的達4000餘人,形成了一支相當可觀的隊伍。當時華東海軍確立了一條基本的建軍原則,這就是在中國領導下,以人民解放軍陸軍爲基礎,團結原國民黨海軍人員共同建設人民海軍。

首先用自己的言行實踐了這一原則,成爲歷史上的佳話。1949年8月28日上午,中南海,身穿青布制服,神采奕奕的邁着穩健的步伐,走進會見大廳,張愛萍爲他一一引見同來的“老海軍”,介紹到林遵,首先稱讚他率領第二艦隊起義爲我軍渡江、爲解放戰爭的勝利立了大功,並詢問了他的身體、生活情況。在沙發上坐下後招呼衆人就座,然後一一詳細詢問幾位同志的姓名、籍貫、原來和現在的工作等情況。然後,問道:“你們中間有國民黨員嗎?”幾個原海軍同志的心中同時一緊,林遵這個前國民黨駐美武官,後來官拜國民黨艦隊司令的少將自不必說,曾國晟是原國民黨海軍機械署長,金聲是原國民黨海軍辦公廳主任,二人也同爲國民黨少將,徐時輔是金聲的副手,也有不低的國民黨軍階,如果要跟他們算一筆“”的賬,誰也脫不了干係。誰也摸不透此時問這話是什麼意思,大家都默不作聲。屋子裡的氣氛稍稍有些凝重。

看出了大家的想法,笑道:“要說做國民黨員嘛,在座的恐怕都沒有我的資格老。”接着他憶起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歷史,又講到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和反對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歷史。說,中國近代屢遭帝國主義從海上來的侵略,屢次吃虧就在於政府,中國沒有強大的海軍。的手用力一揮,加重了語氣說:“我們一定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

問及華東海軍的情況,張愛萍做了簡要彙報,重點講了在黨的領導下,以人民解放軍爲基礎,團結原國民黨海軍同志,共同建設人民海軍的原則及互幫互學、取長補短的做法,以及原國名黨海軍同志特別是在座的曾國晟、金聲、徐時輔的具體貢獻。稱讚很好,又特地對林遵及曾國晟、金聲、徐時輔講“你們有豐富的海軍知識和經驗,有科學技術。我們新海軍同志要向你們學習;人民解放軍有優良的政治工作和戰鬥作風,你們也要向新海軍學習;新老海軍要團結一致,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爲建設強大的人民海軍而奮鬥!”

林遵等受到主席的親切接見已經是十分激動了,又聽到主席對他們的稱讚和鼓勵,更是激動不已,一致表示:一定爲人民海軍的建設竭盡全力。憑着人博大的胸懷,接納和團結原國民黨的舊海軍,使我們的人民海軍迅速形成了強大的戰鬥力,爲解放軍以及後來的國防建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第二節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成長史就是一部團隊建設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成長史就是一部團隊建設史,一部團隊奮鬥史。它於1927年8月1日誕生,在1927年至1937年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稱中國工農紅軍。1927年秋至1928年春,中國領導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湘南起義和湖北東部等地區的起義。這些地區起義後保留下來的部隊,當時叫中國工農革命軍,1928年5月以後,陸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紅軍主要是步兵,只有少量的騎兵、炮兵、工兵及通信兵分隊。當時的組織體制和編制也不統一,通常是按方面軍、軍團、軍、師、旅、團、營、連、排、班的序列和“三三制”進行編組。武器裝備主要取之於敵,使用繳獲的步槍、機槍、輕型火炮和自制的長矛、大刀等古老兵器同敵人作戰。就是在這樣一種狀態下,這個團隊不斷強大起來。

1927年9月29日,同志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在江西永新進行“三灣改編”時,就提出實行民主管理制度,規定“官長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說話的自由,有批評官長和監督經濟開支的權利,並在團、營、連建立士兵委員會,代表士兵的利益。

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抗日戰爭時期,紅軍的主力部隊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同時將活動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河南等八省的紅軍游擊隊集中起來,改稱爲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堅持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部隊區分爲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遊擊部隊,各部隊仍然主要依靠繳獲日、僞軍的武器裝備來武裝自己。在抗日戰爭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朱德等同志十分重視部隊的管理教育,提出了“軍隊的基礎在士兵”的著名論斷及“官兵一致”、“尊幹愛兵”等重要原則。

1945年9月至1949年9月的解放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的規模不斷擴大。解放戰爭初期,將能夠機動的突擊力量編組爲野戰軍。部隊區分爲野戰部隊、地方部隊和遊擊部隊。野戰部隊按野戰軍、兵團、縱隊(軍)、師、團、營、連、排、班的序列編制。部隊雖然建設了一些小軍工廠,可以維修、生產一些武器彈藥來補充自己,但絕大部分武器裝備仍然主要依靠取之於敵。解放戰爭時期共繳獲各種火炮5萬餘門,各種槍348萬餘支(挺),坦克、裝甲車1000餘輛,汽車20000餘輛,使部隊的武器裝備得到補充與改善,炮兵、工程兵、通信兵部隊有了較大的發展,鐵道兵部隊和坦克兵分隊、防化兵分隊也開始組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邁進了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新時期。在陸軍單一軍種的基礎上建立與發展了海軍、空軍(20世紀50年代還曾組建過公安軍和防空軍)等軍種和炮兵、第二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鐵道兵、基本建設工程兵等兵種,組建了軍事科學研究機構和各類軍事院校。後來又陸續組建了合成集團軍,提高了部隊的合成程度與協同作戰能力。全軍的武器裝備不斷得到改善,部隊逐步裝備了中國自己研製、生產的現代化的飛機、艦艇、火炮、坦克和導彈、原子彈、氫彈。部隊的教育訓練成爲軍隊建設的中心任務,尤其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堅持把軍事訓練擺到戰略地位,貫徹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針,有效地提高了部隊在現代條件下諸軍兵種協同作戰的能力、快速反應的能力、電子對抗的能力、後勤保障的能力以及野戰生存的能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自1927年誕生至今,已經度過了80多個春秋。這支新型的人民革命軍隊,在戰爭年代,爲奪取革命政權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爲保衛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和平勞動,繼續艱苦奮鬥,不斷成長壯大,現在已發展成爲包括陸、海、空軍及諸兵種合成的、高度集中統一的現代化軍隊,成爲保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鋼鐵長城,成爲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第三節市場解讀

在建國前22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組成序列中,只有陸軍,隨着渡江戰役的進行,尤其是國民黨大量的海軍將士的起義和投誠,在的大力關懷下,人民海軍成立了。它的成立不僅僅是結束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沒有海軍的歷史,也可以說是創造了一項建軍歷史,從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以來,我們這個曾經在歷史上無數次遭受帝國主義海上侵略的國家徹底改寫了恥辱的歷史。雖然海軍從一開始組建就是“成分”複雜,但是他們憑藉着對於歷史使命的責任,正確的組建原則,妥當的方針方法,終於組成了一支不辱使命的強大團隊,在履行自己的職責和使命時圓滿地完成了各項任務。

一、郭廣昌:復星一個手掌長了25根手指

“要將心比心,很好地跟團隊溝通,不僅要看到對方的長處,更要容忍對方的短處。”郭廣昌說。事實上,復星長年來團隊不散,其根源正是多年來團隊的分工明確,寬容和諧。在復星多元化的產業鏈條中,郭廣昌是整個集團的靈魂;樑信軍是副董事長兼副總裁,復星投資和信息產業的領軍人物;汪羣斌是復星實業總經理,專攻生物醫藥;範偉掌管復星地產;談劍負責體育及文化產業。

搭檔樑信軍對郭廣昌的評價是:“情商高,起到了很好的整合團隊作用。首先讓這個團隊各個人都能暢所欲言,同時還給大家適當分權,達成很好的協調。”

儘管復星董事會已由最初的“五劍客”增至7人,不過新增的是財務和法律方面的專家。樑信軍稱,他們5個人就像5根手指,哪根也少不得。

復星注重的是團隊管理。爲避免外行領導內行、團隊管理流於表面,復星採取了分工授權的團隊管理方式,決策權下放給最專業的人士。這使得團隊決策都是由團隊裡智商最高、最熟悉情況的人擬定,真正實現了決策的羣體智商高於個人智商。

如此一來,在復星的團隊決策機制中,專業人士和一把手的權重比較大,採納的往往是最專業的那部分人的意見。在上述決策機制中,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專業人士和一把手的決定,同時又兼顧了專業外的風險,考慮了可能的解決方案。

在人才的使用上,郭廣昌看重職業經理人和空降兵。這樣一來,如何保證經理人的忠誠和效率就變得尤爲重要。郭廣昌認爲,必須輔以監督,有監督自然也就得有明確的授權,否則就會一放就亂,一收就死。

在郭廣昌的人才經營理念中,有一個觀念牢牢地樹立了起來: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是企業經營戰略的合作伙伴,爲其他部門提供戰略上的支持和保證。正是這樣一種企業精神和團隊創業氛圍,讓一批年輕的高級經理和總經理型人才在復星脫穎而出。

二、蒙牛:把“紙上富貴”變“現實富貴”的富翁們

在火箭速度下,牛根生帶領年輕的蒙牛,於2004年6月10日上市香港。幾乎一夜之間,蒙牛造就了中國最豪華的年輕富翁團隊。個人持股比例爲4.6%的牛根生,其身價過億元。

蒙牛的主要股東中,金牛股份由15位股東持有,他們都是蒙牛的高級管理人員,而銀牛股份的16位股東也是蒙牛本身及其業務關聯企業中的中級以上管理人員。這些人所持股份,多的市值千萬,少的也在百萬以上。

一夜之間,蒙牛誕生了一個“百萬富翁團隊”。

據瞭解,蒙牛上市,累計誕生了5個億萬富翁、10多個千萬富翁、幾十個百萬富翁。從蒙牛發起成立時的9個人,900多萬元的第一筆投入資金,到如今的近40億元市值,蒙牛創造了中國投資回報率的最高記錄。

然而,也有業內人士指出,蒙牛的“百萬富翁團隊”在當時還只是“紙上富貴”。因爲按照蒙牛上市前的相關規定,“百萬富翁團隊”的股份在2004年隨後的5年之內不能兌現。也就是說,如果蒙牛公司隨後5年中業績不能令人滿意,這些人的“紙上富貴”也可能縮水到一文不值。不過,蒙牛所在的乳品行業當時正處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專家預測乳品行業在隨後的5到10年裡都將保持較高的增長率。

事實上,當時牛根生領導的蒙牛“百萬富翁團隊”對蒙牛的發展也是信心十足的。在蒙牛上市之前,蒙牛的管理層與摩根士丹利及另外兩名策略股東——鼎暉投資、英聯投資訂立了一個被稱之“千萬豪賭”的協議:如蒙牛在未來3年的年盈利複合增長率不能達到50%,蒙牛管理層就必須將所持有的7.8%公司股權,即7830萬股轉讓給摩根士丹利等策略股東;反之,若達到50%的增長幅度,摩根等股東就將把同等數量的股權轉讓給公司管理層。這意味着蒙牛的管理層若想贏得7830萬股票,蒙牛在2006年的盈利要達到5.5億元以上。

根據蒙牛管理層當時的預測,2004年蒙牛公司的純利不少於3億元,較2003增長83%。以此發展速度,2006年前實現複合增長50%將不存在問題,因此這一“賭局”對蒙牛管理層是有驚無險的。

事實比預測的結果還要理想,3年的“賭局”1年就贏了。“贏”了的背後是蒙牛團隊的團結、奉獻、奮鬥和拼搏。

三、施樂:管“閒事”是任務

施樂公司被稱爲美國複印機市場的“超級巨人”,它的團隊建設特點是鼓勵員工之間互管“閒事”,對同事業務方面的困難,不能袖手旁觀,而且應予以全力支持。

施樂認爲合作精神不會自然發生,管“閒事”正是在製造合作的機會,並把合作的精神潤物細無聲地內化到員工的工作習慣。爲此,施樂經常指派那些銷售業績良好的人去幫助在銷售指標線上苦苦掙扎的人。施樂有三句口號專爲這種“管閒事”精神所設:1.把每個人之間的牆推倒;2.讓互相幫助成爲一件悠然自然的事情;3.合作從管“閒事”開始。

施樂公司下屬的帕洛奧圖研究中心彙集了全美最優秀的電腦人才。該中心雖然在網羅人才上不厭其多,但挑選應聘者時卻堅決把性格驕傲的人拒之門外。該中心電腦科學實驗室總管泰勒說,驕傲的人往往對一個團隊具有破壞力,所以哪怕是天才,我們也不敢接受。我們需要的是能夠強化彼此成就的人,在這裡,合作重於一切。

施樂非常強調經驗的互相交流與分享,如一位叫麗莎的業務員在閱讀一張報紙時,看到有一篇文章讚揚了她責任區內的一家制鞋廠,就複印下來寄給這家制鞋廠老闆,在恭喜他的同時,特別指出複印件是用施樂牌複印機複印的,並附上關於機器的資料,結果製鞋廠老闆購買了她的機器。麗莎這個富有創意的做法得到施樂公司的讚美和大力推廣,從此,寄剪報復印件給潛在客戶成爲施樂業務員的一種普遍方法。

施樂的工作會議也別具一格。參會者經常是海闊天空地自由發言,隨意交流,並允許發牢騷談顧慮,把會議開得像茶館那般熱鬧。而恰恰是這種聊天似的會議觸動着每個人的靈感,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零星火花似的東西往往成爲啓發性的信息資料,這樣的“腦力激盪”使得施樂員工每每思路大開。爲團隊的發展不斷地注入新的動力。

四、三菱:終身制下的忠誠

三菱集團被稱爲日本“第一財閥”,是日本人公認的團隊經營的典型,其鍛造團隊思想的核心制度是終身僱傭制。

三菱的“終身僱傭制”實行得非常徹底,即便在發生經濟衰退的年代,其他公司紛紛採取“募集”希望員工通過退職、降低工資標準等措施以自保,三菱卻反其道而行之。堅持不裁減1名員工。如1977年出現世界範圍內的經濟蕭條,日本企業界紛紛裁員,三菱員工也人心惶惶。得知這種情況的三菱商事社長田部文一郎迅速發表講話,說:“諸君與三菱在戰後困難期攜手共度,爲公司發展到今天這樣的規模竭盡了全力。今天,公司應當知恩圖報,絕不能把大家當做包袱甩掉!”這番表態極大地加強了員工的凝聚力。

三菱還實行65歲以前的第二養老金制度。第二養老金加上官方養老金,每月有30萬日元,保證了退休職工“老有所養”。三菱認爲:“既然是終身僱傭,就應一直照顧員工到死。”這種對退休員工的優厚待遇,使在職員工也感覺到沒有後顧之憂,從而更加忠誠於公司。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種優厚的待遇也不是無條件的,三菱要求員工對公司絕對效忠。二戰以前的三菱是百分之百的家庭制企業,創始人巖崎彌太郎多次宣稱“三菱的事業就是巖崎家族的事業”,所以三菱從一開始就十分注意“忠誠教育”,二戰之後,日本壟斷財閥集團逐漸向法人資本主義轉化,三菱以前的這種主僕式的“效忠”關係失去了基礎,針對這一點,公司又及時強調:“隨着時代的進步,傳統觀念要開始轉變,但以往那種主從關係中的親切融洽的風氣,即使在今天也是極好的事……從此,我們是從事共同事業的好友,有共同的理想,是物質上有共同利害的同志。”應該說,這種新“忠誠觀”教育很管用,它告訴員工自我利益和公司利益的追求是一致的,是共同發展的。

與此同時,三菱把巖崎彌太郎提出的“所期奉公、處世光明、立業貿易”三項三菱傳統社訓用一句新口號加以概括——“與國家共命運!”反覆向員工灌輸三菱的最終目的乃是貢獻國家,忠於三菱即忠於國家,從而使得三菱員工從工作中獲得一種榮譽感與使命感。

經濟的動盪使戰後日本大企業或多或少都出現過一些勞資雙方的爭議,有的還特別尖銳。但三菱卻是例外,從1945年至今未發生一例大的勞資爭議,這表明三菱一手締造的“忠誠團隊”的建設是成功的。

五、英特爾:精誠合作與技術貢獻

英特爾公司從1968年創辦,1971年年輕工程師特德·霍夫發明了微處理器。在不到15年的時間裡,其銷售額從零增長到10億美元以上,且產品遙遙領先於其他公司。它始終以技術貢獻爲核心打造團隊的經營理念功不可沒。

英特爾公司的管理風格是高度的組織化和整體化。公司行政首腦安迪·古魯夫是一位辦事十分認真的人,公司始終堅持以技術發明創造爲核心嚴格要求每一個部門和人員,大多數職員都有點怕他。他經常把失敗拿到桌面上討論,查明錯誤所在,毫不留情。

公司大約有100個常設委員會,他們每月定期開會,就銷售、顧客服務、設備、人力資源等問題進行討論。這些委員會的成立,使英特爾公司的創新進程受到嚴密監視和精心維護。除古魯夫外,公司的高級經理還有其創始人諾伊斯和穆爾。在重大決策上,他們有平等的發言權,做決策時必須協商一致。諾伊斯是位外交家,善於跟政府和其他公司打交道。穆爾則是位思想家,他主要負責計劃工作。古魯夫是位實幹家。這三位都是有博士頭銜的技術人才。正如諾伊斯所說“我們三個高級幹部都是搞技術出身的。我們不是律師,不是會計師,也不是證券推銷人員,而是實幹家。”事實也證明,要在英特爾公司得到晉升,就要有技術貢獻。

英特爾公司追求的目標,一是在整個行業的技術創新方面居領先地位,二是招聘一流人才,至於是否盈利則被認爲是非常次要的。英特爾公司非常重視到大學招聘人才,招聘標準除了學習成績外,還特別注重創新意識。那些在校期間曾完成過頗有創造性項目的學生被優先錄取。因此,優秀的年輕工程師源源不斷地流入英特爾公司,他們大多數是剛從各大學工程技術學院畢業的。

以技術爲生存基礎,以創新爲發展必需,以技術貢獻爲核心是最有效的團隊建設宗旨。

【鏈接參考】

人民海軍的發展史就是發揮團隊管理的一個很好的例證。發展一支強大的軍隊是這樣,管理髮展好一個企業更是這樣。在二者之間存在着可以遵循的客觀規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和知識在組織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受到理論界重視,組織外部環境的風雲變幻和組織內部條件的日趨複雜,使團隊成爲管理理論的研究熱點。團隊正在經營管理方面發揮着20世紀80年代流行的組織文化所無法具備的功能和無法比擬的作用,並把組織文化理論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團隊是由一些因共同目標而結合起來、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協作的個體組成的。團隊的組成基於實現一個共同的目標,從而被賦予必要的技術組合、信息、決策範圍和適當的酬勞。他們爲實現共同目標而相互協力工作並着眼於取得工作成果。團隊具有三層涵義:形成共識、目標一致;清楚的角色認知和分工;合作精神。

第5章 備戰、備荒、爲人民與危機管理第9章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與目標管理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2章 黨指揮槍與執行力第11章 着眼其特點、着眼其發展與企業流程再造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17章 審時度勢與現場管理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2章 黨指揮槍與執行力第6章 力爭主動、力避被動與全面預算管理第4章 軍隊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才能打仗與一般培訓理論第16章 我們一定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與團隊建設管理第3章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與規章制度管理第13章 誰敢橫刀立馬與能本管理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1章 序言第4章 軍隊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才能打仗與一般培訓理論第14章 戰爭中學習戰爭與知識管理第11章 着眼其特點、着眼其發展與企業流程再造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6章 力爭主動、力避被動與全面預算管理第5章 備戰、備荒、爲人民與危機管理第11章 着眼其特點、着眼其發展與企業流程再造第6章 力爭主動、力避被動與全面預算管理第16章 我們一定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與團隊建設管理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4章 軍隊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才能打仗與一般培訓理論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17章 審時度勢與現場管理第8章 支部建在連上與組織設計管理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8章 支部建在連上與組織設計管理第15章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與標杆管理第7章 精兵簡政與扁平化組織管理第5章 備戰、備荒、爲人民與危機管理第11章 着眼其特點、着眼其發展與企業流程再造第11章 着眼其特點、着眼其發展與企業流程再造第9章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與目標管理第13章 誰敢橫刀立馬與能本管理第4章 軍隊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才能打仗與一般培訓理論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2章 黨指揮槍與執行力第16章 我們一定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與團隊建設管理第7章 精兵簡政與扁平化組織管理第15章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與標杆管理第13章 誰敢橫刀立馬與能本管理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3章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與規章制度管理第6章 力爭主動、力避被動與全面預算管理第4章 軍隊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才能打仗與一般培訓理論第12章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衆之中與柔性管理第3章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與規章制度管理第2章 黨指揮槍與執行力第12章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衆之中與柔性管理第7章 精兵簡政與扁平化組織管理第14章 戰爭中學習戰爭與知識管理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6章 力爭主動、力避被動與全面預算管理第7章 精兵簡政與扁平化組織管理第6章 力爭主動、力避被動與全面預算管理第4章 軍隊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才能打仗與一般培訓理論第12章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衆之中與柔性管理第4章 軍隊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才能打仗與一般培訓理論第11章 着眼其特點、着眼其發展與企業流程再造第6章 力爭主動、力避被動與全面預算管理第11章 着眼其特點、着眼其發展與企業流程再造第7章 精兵簡政與扁平化組織管理第8章 支部建在連上與組織設計管理第2章 黨指揮槍與執行力第4章 軍隊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才能打仗與一般培訓理論第13章 誰敢橫刀立馬與能本管理第12章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衆之中與柔性管理第13章 誰敢橫刀立馬與能本管理第14章 戰爭中學習戰爭與知識管理第1章 序言第11章 着眼其特點、着眼其發展與企業流程再造第4章 軍隊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才能打仗與一般培訓理論第7章 精兵簡政與扁平化組織管理第7章 精兵簡政與扁平化組織管理第13章 誰敢橫刀立馬與能本管理第17章 審時度勢與現場管理第4章 軍隊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才能打仗與一般培訓理論第5章 備戰、備荒、爲人民與危機管理第14章 戰爭中學習戰爭與知識管理第11章 着眼其特點、着眼其發展與企業流程再造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2章 黨指揮槍與執行力第7章 精兵簡政與扁平化組織管理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13章 誰敢橫刀立馬與能本管理第12章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衆之中與柔性管理第15章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與標杆管理第3章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與規章制度管理第6章 力爭主動、力避被動與全面預算管理第3章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與規章制度管理第5章 備戰、備荒、爲人民與危機管理第5章 備戰、備荒、爲人民與危機管理
第5章 備戰、備荒、爲人民與危機管理第9章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與目標管理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2章 黨指揮槍與執行力第11章 着眼其特點、着眼其發展與企業流程再造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17章 審時度勢與現場管理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2章 黨指揮槍與執行力第6章 力爭主動、力避被動與全面預算管理第4章 軍隊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才能打仗與一般培訓理論第16章 我們一定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與團隊建設管理第3章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與規章制度管理第13章 誰敢橫刀立馬與能本管理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1章 序言第4章 軍隊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才能打仗與一般培訓理論第14章 戰爭中學習戰爭與知識管理第11章 着眼其特點、着眼其發展與企業流程再造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6章 力爭主動、力避被動與全面預算管理第5章 備戰、備荒、爲人民與危機管理第11章 着眼其特點、着眼其發展與企業流程再造第6章 力爭主動、力避被動與全面預算管理第16章 我們一定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與團隊建設管理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4章 軍隊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才能打仗與一般培訓理論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17章 審時度勢與現場管理第8章 支部建在連上與組織設計管理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8章 支部建在連上與組織設計管理第15章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與標杆管理第7章 精兵簡政與扁平化組織管理第5章 備戰、備荒、爲人民與危機管理第11章 着眼其特點、着眼其發展與企業流程再造第11章 着眼其特點、着眼其發展與企業流程再造第9章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與目標管理第13章 誰敢橫刀立馬與能本管理第4章 軍隊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才能打仗與一般培訓理論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2章 黨指揮槍與執行力第16章 我們一定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與團隊建設管理第7章 精兵簡政與扁平化組織管理第15章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與標杆管理第13章 誰敢橫刀立馬與能本管理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3章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與規章制度管理第6章 力爭主動、力避被動與全面預算管理第4章 軍隊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才能打仗與一般培訓理論第12章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衆之中與柔性管理第3章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與規章制度管理第2章 黨指揮槍與執行力第12章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衆之中與柔性管理第7章 精兵簡政與扁平化組織管理第14章 戰爭中學習戰爭與知識管理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6章 力爭主動、力避被動與全面預算管理第7章 精兵簡政與扁平化組織管理第6章 力爭主動、力避被動與全面預算管理第4章 軍隊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才能打仗與一般培訓理論第12章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衆之中與柔性管理第4章 軍隊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才能打仗與一般培訓理論第11章 着眼其特點、着眼其發展與企業流程再造第6章 力爭主動、力避被動與全面預算管理第11章 着眼其特點、着眼其發展與企業流程再造第7章 精兵簡政與扁平化組織管理第8章 支部建在連上與組織設計管理第2章 黨指揮槍與執行力第4章 軍隊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才能打仗與一般培訓理論第13章 誰敢橫刀立馬與能本管理第12章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衆之中與柔性管理第13章 誰敢橫刀立馬與能本管理第14章 戰爭中學習戰爭與知識管理第1章 序言第11章 着眼其特點、着眼其發展與企業流程再造第4章 軍隊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才能打仗與一般培訓理論第7章 精兵簡政與扁平化組織管理第7章 精兵簡政與扁平化組織管理第13章 誰敢橫刀立馬與能本管理第17章 審時度勢與現場管理第4章 軍隊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才能打仗與一般培訓理論第5章 備戰、備荒、爲人民與危機管理第14章 戰爭中學習戰爭與知識管理第11章 着眼其特點、着眼其發展與企業流程再造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2章 黨指揮槍與執行力第7章 精兵簡政與扁平化組織管理第10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與變革管理第13章 誰敢橫刀立馬與能本管理第12章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衆之中與柔性管理第15章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與標杆管理第3章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與規章制度管理第6章 力爭主動、力避被動與全面預算管理第3章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與規章制度管理第5章 備戰、備荒、爲人民與危機管理第5章 備戰、備荒、爲人民與危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