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慢工出細活的《敕勒川》
隨着2018年的到來,孩子也全部出生,魏陽放了許久的鴿子《敕勒川》也正式開始重新啓動。
其實在這一年來,雖然這部劇暫時停拍,但很多籌備一直在進行。
乃至因爲這拖了一年,《敕勒川》的底蘊更深厚了。
劇本進行了更好的打磨,服化道也準備的更爲精心細緻,乃至演員選角也可以慢慢挑選,部分還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培訓,其他各方面也都有了充足的時間雕琢。
慢工才能出細活!
這話在影視圈雖不絕對,但也不是沒有道理,很多的經典作品從創作到成品都得幾年時間,乃至更久。
比如《慶餘年》系列之所以成功,就多多少少有這方面因素。
第一部時還好,魏陽有掛。
而第二部和第三部屬於半原創,仍能成功,要依託於第一部成功後,帶來的充沛資金和相對充足的時間。
看起來是三年三部曲,但實際上是一個頂級團隊在那幾年裡大半的心思都放在《慶餘年》整個項目上。
二三部連拍,表面上是節省演員劇組拍攝時間,但省出來的時間都給了前期籌備和後期製作上。
藍鯨魚成立這些年,佳作頗多,但《慶餘年》這個項目卻一直具備非同一般的意義。
成績和公司貢獻就不說了,在幕後層面上,正因爲《慶餘年》三部曲的鍛鍊,才使得藍鯨魚的製作團隊徹底成熟,走向巔峰,也可以說是藍鯨魚至今爲止投入精力和感情最大的項目了。
甚至因爲《慶餘年》時間週期夠長,項目規模又大,幾乎所有的藍鯨魚員工都或多或少和這個項目打過交道。
這是大多數項目比不了的,魏陽接手後的藍鯨魚,也就早期創業項目《來自星星的你》有這個待遇。
拍《東宮》時,藍鯨魚已經有所發展,手上並不止一個項目,不算全司動員。
現而今,隨着藍鯨魚規模越來越大,人員越來越多,恐怕《來自星星的你》和《慶餘年》兩個項目的盛況無法複製。
《敕勒川》投資夠大了,動用人員也多,但也就將將牽扯到藍鯨魚20%~35%左右。
還別嫌少,也就是魏老闆了,其他人能有個10%那就了不得了。
沒辦法,現在的藍鯨魚一年到頭參與的項目大大小小几十個,人員之多,牽扯到的資源之廣,都匯聚到一個項目裡,哪怕有魏老闆坐鎮也得擠爆。
魏老闆也沒打算所有人都來給他捧臭腳,現有的人員和資源已經夠用了,乃至隱隱有些浪費。
不過,慢工出細活+人多力量大
《敕勒川》的各方面配置,尤其是幕後方面,說是歷史第一誇張了,但時下這個階段,乃至倒推十幾二十年,少有敵手。
當然,隨之而來的也是成本嗷嗷漲,《敕勒川》的預算直接變了三次。
從最開始計劃的3億投資,後來變成了4億,現在是5~5.5億。
這個投資在小熒幕領域,絕對是最頂級了,乃至很有可能是近年第一。
至於外界盛傳的什麼企鵝投資4億拍《將夜》,4.5億拍《鬥破蒼穹》,4億《大秦賦》,聽聽就好了。
宣傳嘛,懂的都懂!
4.5億能拍成鬥氣化馬?難不成劇組花了2億買草料?
而《敕勒川》約5億+投資是實打實的,到時候宣傳時可能奔着6億乃至8億去了。
如此成本之下,魏老闆還在帶頭減片酬,個人只拿了5000萬片酬+象徵性的分紅。
要知道,網傳周公子拍《如懿傳》都拿了9000萬,霍建華片酬也超過5000萬。
拋開魏老闆本人地位身家不談,哪怕是其在小熒幕的影響力和票房號召力,5000萬翻幾番都不過分。
沒辦法,不減不行!
請的人太多,真要實打實給片酬,再加幾億都不夠使,魏老闆爲了控制拍攝資金,只能帶頭減。
即便是這樣,他本人就是最大的投資人,其實也有點脫褲子放屁的感覺,但好歹有個說辭。
而其他演員來參演《敕勒川》,更多的是爲了履歷鍍金+出名+賣魏老闆面子,所以片酬方面也好商量。
即便如此,零零散散的片酬和相關預算加起來也將近小兩億,看的魏老闆牙疼。
娛樂大熱就是如此,賺錢狠,花錢更狠!
照這麼下去,會不會做第四次預算也不好說,畢竟《敕勒川》後期戰爭戲不少,這玩意要想拍好燒錢的很,不好控制成本。
好在有魏老闆坐鎮,還有PPTV兜底,賠是肯定賠不了,賺多少就看命了。
魏陽雖然近來很忙,但對《敕勒川》還是很重視的,還抽出時間聽了劇組的研討會。
…
藍鯨魚,會議室
執行製片人熟練的打開PPT,開始介紹《敕勒川》相關信息,有些在座的之前知道,有些是新信息,大家聽得都挺認真。
“《敕勒川》預計拍攝60集,分爲三個階段,理想狀態是每20集一個階段。”
“第一階段,高歡崛起,從城門小卒歷經奮鬥加入爾朱榮集團,成爲重要核心人員,鎮守一方。”
“第二階段,走向巔峰,爾朱榮死,高歡野心勃勃,開始自立,擊敗了各路對手,最終成爲東魏大丞相、北方霸主,虎視天下。”
“第三階段,雙雄爭鋒,高歡西征,與宇文泰多次大戰,互有勝敗,最終折戟玉璧城下,英雄暮年,遺憾身故。”
經典的三段式結構,戲劇很常見,電視劇和電影也很多這麼拍。
比如前面提到過王胖子的《追龍》,還有後面大紅大紫的《狂飆》。
崛起——巔峰——落幕
仔細看他們的人物走向,與現在的《敕勒川》有異曲同工之妙,也算是偏人物傳記類的一大套路。
不過還是那句話,套路不怕老,好用就行,高歡的故事恰好符合三段式,你換別的套路還不好看呢。
魏陽本人是這個項目的總編劇,三段式也是他定的。
從編劇角度上很完美,但從演員角度上,三段式也意味着演員要從少年/青年演到中年,再從中年演到老年,時間跨度大,人物變化也大,很考驗演員的功底。
早些年魏陽還有這些顧慮,但現在就好多了,這是演技提升帶來的自信。
以前發愁的是中老年的氣質,現在魏陽反倒是擔心自己滿心滄桑,還能演出少年的意氣風發嗎?
不過,高歡本身就屬於梟雄,年少也應有沉靜之氣,可以少年老成一些。
劇情大概都有了解,執行製片人也沒有多說,而且開始介紹起了服化道。
《敕勒川》這部劇屬於南北朝,而且正好處於朝代更換的節點,所以很多資料比較雜。
劇組在歷史顧問的指點下,又考慮到藝術和現在審美,沒有一味的去追求歷史還原。
而是把北魏晚期、東西魏、北齊和北周早中期的服裝和飾物都塞到劇裡,然後挑好看的來,反正一共就是幾十年的歷史,有所聯繫也很正常。
北魏晚期時劇情出現北周早期的服飾物品特點,也可能是該流行款式的萌芽嘛。
東魏末期劇情出現了北魏晚期的服飾和物品,也可以說是復古嘛。
這也不是沒邏輯的,民國的很多衣服就有現代服飾特點的雛形,現代人喜歡漢服的就更多了。
魏陽拍攝作品一向以實用爲主,在他的影響下,藍鯨魚服化道會貼合曆史,而不是死板的還原歷史。
不是所有的歷史物件和服飾都符合現代審美的。
營銷號都是誇老祖宗的眼光和手藝,那是因爲老祖宗“眼瞎手瞎”的東西沒人理,多扒拉扒拉,發現醜東西也不少。
比如,南北朝的很多服飾物品,就不太符合現代審美,而且部分看起來偏“倭風”。
這也不奇怪,日本很多東西都是兩晉南北朝和唐朝時傳過去的。
只不過大家更熟悉唐朝,所以能分清,但實際上南北朝被日本抄的更厲害,日本的高帽子、長袍,還有那個不少奇奇怪怪髮髻都是南北朝的流行服飾。
以至於魏陽一直髮愁,要不要採用一些看起來比較容易混淆的服飾。
不用吧,覺得白白便宜了小日本,自家的文化就該多宣揚宣揚。
用吧,怕部分觀衆接受不了,畢竟有違不少人對古裝的認知,還有人亂帶節奏。
而且服飾復原有一定主觀性,很難保證完全一樣,而且不但得研究自己,還得防着避開日本方面的“原創”,萬一要是有什麼錯漏,再被打上一個“精日”的帽子,費力不討好。
所以想拍好一部劇,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單單一個服化道,還原歷史不行,不還原歷史也不行,還有一部分其他風險。
以至於魏陽個人更喜歡拍架空,不是沒有原因的。
只要架空,我就可以隨意的吹服化道,有些人想找茬都站不住腳,畢竟架空朝代嘛,想怎麼編怎麼編。
這次《敕勒川》,魏陽也沒打算在服化道營銷太多,點到爲止,省得一幫歷史迷拿着放大鏡吹毛求疵。
不單單是服化道,其實《敕勒川》劇情方面也不是完全和歷史一致。
大方向是相同的,但很多劇情、人物的細節做了相應處理。
畢竟幾十年的歷史濃縮到一部60集電視劇,想要事無鉅細是不可能的。
很多不必要的劇情枝節能砍就砍,一些人物也是如此,乃至一兩個人物揉雜在一起的。
比如王思政,這位其實很牛逼,讓高歡快樂無比的玉璧城就是他修的,也是第一任守將,後來鎮守弘農,還玩了一次“空城計”,後來鎮守河南圍攻被俘虜。
但這個人物的高光點不少,但和主線劇情關係不多,所以這個人物就沒必要出場。
而與王思政有關聯的韋孝寬,雖然是後期出場,但作爲《敕勒川》最後的守關大boss,自然也少不了一些塑造。
但韋孝寬的前期生涯出彩不多,或者和主線劇情沒啥聯繫。
這怎麼辦?總不能讓之前毫無存在感的韋孝寬最後幾集直接蹦出來,一下子就把高歡這個主角捶了吧。
雖然歷史上確實是這回事,但你電視劇不能這麼拍呀,你得給鋪墊。
於是,《敕勒川》就把王思政這個人物給砍了,把他一些前期高光點,放在了韋孝寬身上。
雖然韋孝寬依舊出場不多,但用一些劇情塑造了這個人足智多謀、性格堅韌、軍紀嚴明、善於守城等特點。
讓觀衆明白這個人很牛逼,但沒等到什麼發揮的好機會,屬於潛龍在淵。
所以,等他最後出場瘋狂錘主角高歡的時候,大家難受歸難受,但可以理解。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電視劇出場人物太多,觀衆記不住人。
所以,很多歷史劇都是這麼幹的,儘可能的把劇情圍繞在覈心和重要配角身上。
《敕勒川》被砍的不僅是王思政,北周八柱國出場的也就五六個,常出場的只有三四個。
高歡歷史上的懷朔八友,也都主要圍繞在有劇情的四個人身上。
尉景:姐夫+親信
司馬子如:心腹謀士,也是半個黑手套
劉貴:高歡投靠爾朱榮的關鍵
侯景:宇宙大將軍,肱股大將
至於其他幾個,要麼出場湊兩回熱鬧,要麼就是活在其他人的臺詞當中。
此外,爾朱榮死後才投靠高歡的斛律金,也提前出場,算是高歡在老家的好大哥,如此最後唱《敕勒川》的時候也更有感覺。
這也不算胡編亂造,高歡出身的懷朔鎮就在朔州,而斛律金正是朔州人。
歷史上說不定兩人還真認識,能走到一起,也可能是因爲老鄉的緣故。
總之,很多細節和歷史上變動還是不小的,更多的是爲電視劇劇情和觀衆觀感所服務。
畢竟,真實的歷史往往沒大家想的那麼浪漫和傳奇。
劉關張從來沒拜過把子,關張歷史上只是劉備的部曲,隨着戰爭慢慢被髮掘重用,而且只是以兄事之,實際上還是君臣。
但大家更喜歡也更津津樂道的還是劉關張的桃園兄弟情。
電視劇更要藝術化處理,把歷史書上的人物變得鮮活,事蹟變得有趣,纔會受大家喜歡和商業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