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如果做的是同一種生意,那麼必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蕭奇想要高興了,那麼他就得讓最大的競爭對手不高興。
很顯然,現階段三星並沒有這個資格,有資格讓蕭奇出手的,只能是喬幫主。
喬幫主是蕭奇很敬重的一個天才,和蕭奇這種靠着後世記憶才發達起來的人不同,喬幫主是絕對的梟雄。
除了喬幫主,從沒有一個人,能在自己被趕出自己創立的公司後,還能如此風光的回來,並且把公司辦得成爲世界第一大的電子公司。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喬幫主的私人品格,卻很是讓人詬病。
蕭奇說的倒不是他什麼從不爲慈善捐款之類的事情,那種事情也只能是哄哄華國的小朋友,美國的富豪們的每一分錢,都必須是花得有價值,他們之所以捐款無數,不過是爲了獲得更大的利益——經濟上的、名譽上的等等。
喬幫主真正讓蕭奇詬病的,是他示手下和合作商如奴隸一樣的暴君行爲。
在蘋果工作的人,無論是一百多個全球副總,還是底下的工作人員,還是設計實驗室的精英們,沒有哪一個沒有精神疾病,全是被喬幫主逼的。
且不說那個著名的“恐怖電梯”事件是不是真的,但喬幫主對手下毫不留情、說罵就罵的行爲,還是沒有誰能辯解。
即使是他第二次進入蘋果,性格稍微好了一些,但蘋果仍舊是處於高壓狀態之中。
同樣的,各個供貨商也是這樣,無論是三星這樣的一線供應商也好,還是紅海工廠這樣最底層的供應商也好,喬幫主給出的永遠是最低的價格。最高的質量標準。
純粹的是要馬兒拼命跑,不要馬兒吃草啊。
後來也就是三星奮力抗爭了一下,把a4、a5處理器芯片的價格給硬是漲了幾次。結果蘋果表面上答應了,也給漲價了。轉手就以技術侵權爲名,直接把三星給告了,要讓三星賠20億美金。
對。
你沒有聽錯,20億美金的賠付訴訟。
當時李健熙都聽傻了。
由此可見喬幫主有多麼的心狠手辣。
郭泰明他們,其實也不是想太苛刻的對待這些工人們,但問題是蘋果給的錢太少了啊,寶島人自己還得賺錢。那沒有辦法之下,只能委屈內地工人了。
就是因爲喬幫主在這些方面的劣跡斑斑,蕭奇和他做生意的時候,一直是提防着的。生怕哪個時間段這位老爺子直接就出殺招。
當然了,蕭奇手裡掌握着越來越強大的應用程序商店,倒也不怕喬幫主撕破臉。
少年真正擔心的,還是比如紅海、和碩、伯恩、偉創力之類的最低級的代工廠。
除了爲那些如包身工一樣工作的工人們抱不平,更重要的現實意義是。蕭奇可是賣出了5%的應用程序商店股份給蘋果,由此和喬幫主有過約定,在少年的老爹蕭旭正式擔任道陰市市委書.記之後,喬幫主要在道陰開設一個15-20萬人的代工廠的。
如果按照喬幫主的性格,作爲交換條件。我來你道陰開設工廠,那是沒問題的。
但是工廠怎麼做,薪水和工作條件怎麼定,那就是我自己的事情了,別想來插手。
好吧。
要是真的是那樣,蕭奇本來引進代工廠是爲了造福大衆的,結果卻變成了坑人。
那麼低的薪水,那麼惡劣的工作環境,那麼高強度的工作……蕭奇深深的覺得,還是越南人民、印尼人民、日本人民去做這些工作的好。
矛盾就這樣出現了。
既要在道陰設立代工廠,又要代工廠的薪水、工作條件適當,在喬幫主這樣的暴君面前,顯然就是矛盾的。
爲了破除這個矛盾,爲天下數百萬的蘋果各種產品的代工廠工人們,謀取一部分的好處,蕭奇只能採取一些不那麼上臺階的手段。
網絡時代,最重要的就是能更加隱秘的做事情。
蕭奇用了8個賬戶週轉,再通過種種秘密的手段,委託了一家諮詢公司,讓他們找了《紐約時報》,花費了1000萬美金的各種贊助費之後,早在5月份的時候,《紐約時報》的二十多名記者就從美國出發,奔赴華國、越南、印度、印尼等地方,秘密採訪蘋果代工廠工人們的生存環境狀況。
前世的時候,就是《紐約時報》率先披露了生產的紅海工廠的惡劣工作條件,以及員工受到的不人道待遇,才引起了軒然大波。
只不過當時是在2012年的1月份,現在纔是2007年,時間提前了4年多。
但《紐約時報》的好奇心,卻是同樣的強烈。
現在一聽說了蘋果公司可能出現這個問題,《紐約時報》頓時來了興趣,笑納贊助過後,立刻爲了打響自己“正義英雄”的名聲而展開了奮鬥。
別懷疑,美國的報刊雜誌,是出了名的敢說話。
當年肯尼迪兄弟共享夢露事件,尼克松的水門事件,克林頓的白宮實習生事件……全部是報紙率先披露的。
只要有轟動的效果,他們纔不管對象是誰,什麼都敢去報。
現在美國什麼最火?
除了負面的次貸危機之外,就是賣得火得不得了的蘋果囉!
能爆出它在美麗外表下的醜陋,想想都讓人覺得激動啊!
經過3個多月時間的秘密採訪調查,《紐約時報》收穫頗多,回到紐約還整理了半個多月,才最終在這美國東部時間10月14號星期一的早上,以特刊的方式,發表了《美麗的蘋果,醜陋的蘋果》的專門報道。
裡面把記者在華國、印度等幾個國家的採訪經歷、偷拍照片等等,全都詳細的列了出來,根本不用記者多加描寫,實際表現出來的情況之惡劣醜陋,簡直是聳人聽聞。
由此美利堅民衆駭然的發現,原來在那麼光鮮的背後,居然是這麼醜陋的現實情況,真是叫人噁心。
於是,轟的一聲,美利堅的輿論爆炸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