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官吏大力提升工資待遇,你們不好好幹,我立馬換人來幹。
諸臣一聽,王爺你真是陰險,這不是錦衣衛那一套嗎。
錦衣衛下去查問題,也沒說一定要查出問題啊。
“可用地方查軍隊,軍隊查地方,或湖廣查江西,江西查湖廣,相互錯開,各地越地而查,總有辦法,查出問題。”
“當然,只要下面人認真做事,盡心盡力完成朝廷的旨意,再怎麼查,也不會有問題。”
其實就是相互監督,但在古代基層,沒有黨派竟爭,那怎麼辦?就用其他辦法,來搞相互監督。
丁毅又道,比如他最重要的重新量田,先由當地吏員丈量一遍,得到數據後。
丁毅會派當地駐軍再去量,兩者誤差超過一百畝,當地官員吏員皆斬。
衆臣臉色大變,狠,鎮北王真是狠。
誰還敢隱瞞糧田。
但這還沒完,每年重新丈量一次,上報新數據,因爲丁毅要求儘量的多囤新田。
每年朝廷還要派人抽查,各省各府都要抽出一縣再重量。
若誤差太大,當然也是斬。
這些政策都要貼到各縣府大門外,白紙黑字,貼上一年,讓所有官員和吏員天天看着,牢記在心。
馬士英這時顫聲道:“重新量田,當年張居正就幹過,江南反應尤烈,若士紳們再反對?並阻擋,該如何?”
“殺。”丁毅沒有猶豫,厲聲道:“江南士紳有多少人?十萬有沒有?本王派兩萬大軍,一人殺五個,夠不夠?”
武英殿裡頓時一片安靜,所有人都感覺到暴風雨來臨前的前奏。
諸臣面無人色,瑟瑟發抖,很直觀的感受到丁毅改革的巨大勇氣和力量。
這也是張居正無法完成的事情。
張居正辦不了,因爲他手裡沒有兵。
也不知過了多久,“南京城裡,好多開國功勳--”呂大器沉聲道。
這些開國功勳家裡,不知有多少糧田,從不納稅。
“明朝都亡了,還那有開國功勳。”丁毅冷然道。
諸臣面面相虛,王爺你不要這麼囂張好不好,含蓄點啊,大夥還是要面子的。
但大夥其實心裡挺爽的。
他們的田都要被沒收,這些功勳貴族家裡,那個不是幾萬幾十萬畝。
像明朝開國國公徐達家裡,就是南京勳貴,糧田無數,肯定第一個要倒黴。
眼前這幾個人,當然都會幸災樂禍,樂於看到。
“諸位都是朝廷重臣,家中糧田最好不要超過一千畝,以爲表率,大明都差點被賊兵滅了,你們應該明白,再多的錢和田,也沒有國家安定,生活平靜來的重要。”丁毅語重心長道。
衆臣若有所思,丁毅最後的話,他們皆由感觸。
呂大器這時道:“縣府吏員這麼多,朝廷支餉的壓力很大啊。”
他是戶部尚書,一直在想着有沒有錢,能不能支付這件事。
“本王都算過,只要重新量田,沒有天災,收得稅賦,完全沒問題。”
他在山東有經驗,田稅加商稅,這些人是養的起的。
“各縣官員也就二十個不到,以後肯定會增加,加上吏員三百,算三百五十。”
“每縣餉糧,加上補貼的伙食費,大概在兩萬石左右。”
“一縣糧田爲二十萬畝計。”
“畝產兩石,稅二成即爲八萬石,用掉兩萬石,還能上交朝廷六萬石。”
“且大部份縣糧田不止二十萬石。”
“每縣還有商稅,僅堵坊和紅樓的商稅,每縣也能收數萬銀。”
“少數田少的縣,由朝廷補給,總體來看,肯定沒有問題。
”
從丁毅分配的吏員數來看,一個縣只要有五萬畝田能準時納稅,並能收起來,田賦就能達到兩萬石,就能養起全縣的官吏,有五萬畝以上,田賦還能有多餘的上交中\央財政。
而此時的大明朝一共有一千一百七十一個縣。(府州等沒算)
明朝按繳納田賦多少分爲上、中、下三級。上縣6萬~10萬石,中縣3萬~6萬石,下縣小於3萬石,田賦和人口成正比,明朝的上縣至少兩三倍於下縣。
這什麼概念,就是原先明朝納稅,八成以上的縣,田賦都在三萬石以上。
按這稅賦算算,八成以上的縣以前就能供養的起丁毅現在的官吏,還能多餘。
而以前,可是有好多田都沒有算在收稅裡面。
這樣看看是不是明朝很有錢?
咱們再看看明朝以前的田賦。
洪武二十六年明朝田賦達到三千二百多萬石,太祖宣佈新墾田地永不起科。從此明朝田賦基本就穩定在了三千萬石的水平。
永樂年間由於安南的併入曾經達到過三千四百萬石,不過保持的時間不長,明朝放棄安南後又回落到三千萬石。
宣德時期,由於江南地區抗議田賦太高,不斷地故意拖欠賦稅(江南地區稅高是因爲朱元章報復當年江南民衆過於支持張士誠),朝廷內衆多官員也支持減免,宣德皇帝下令減免江南賦稅三百萬石,帝國的田賦的基準就降落到了二千七百萬石,直至明朝覆滅。
明亡時,按標準田賦就有兩千七百萬石,可是崇禎每年手上可用最多兩三百萬石,十分之一都不到。
也就是說,崇禎的的帝國一年也要開支到兩千五百萬左右。
丁毅現在每縣兩萬石,一千多縣,也就花費到兩千多萬石,加上府州和京城官吏和軍隊,估計最多五千萬石就頂天了。
而明朝時全國收稅田不足一半,計算的產量是每畝1.3石。
丁毅大面積推廣土豆紅薯,並且着重水利溝渠建設,看重農業生產,將來產量每畝兩石甚至三石都不會有問題。
加上稅田大帳增加,一年開支五千萬石,完全沒問題。
至於大明朝現在有多少田,歷史上各有說法,有說七八億的,有說十一億的。
丁毅現在也沒全統計起來,按1502年明廷統計爲835.7萬頃。
按前兩年崇禎徵餉來看,又不一樣,當時崇禎徵餉一千多萬兩餉銀,朝廷是按七百三十萬頃面積爲基數算,那大概爲七億畝出頭。
但徵餉田地不包括大量勳貴和宗室、縉紳、官員的田,實際數據肯定遠遠超過七億。
所以丁毅的打算是,前期以田賦來開支全國,商稅則是上交中\央,後期田賦除了開支還有多餘上交中\央,這樣國庫就會越來越富。
呂大器看完後,猶豫下,還是道:“按王爺山東的例子,全國養這麼多官吏和兵馬是沒什麼問題。”
“但是若遇天災,田賦失收,如何處之?”
意思是,要是天災,收不上糧,官吏們的糧,你怎麼發?
“所以要官員們勤勉,不要只會死讀書,要懂的精修水利,善種田糧,引導百姓做好抗災準備,決不能出現以前崇禎年間失收,絕收的事情,你們治天下可以,種田這塊,還得靠本王的東江鎮。”
幾位尚書一臉尷尬,但丁毅說的沒問題,論種田,他們真不行。
現場唯一能種的就是張慎言,跟着盧升像學過,可肯定也比不起丁毅的人。
王鐸想了想,道:“全國官員提升俸祿的事,老臣覺的還能再緩一緩?”
呂大器頓時瞪着眼睛看着他,緩個毛啊,我家裡都沒米開鍋,沒錢買新衣。
“王尚書有何高見?”丁毅笑道。
“可先發出風聲,讓天下的官員支持王爺,等天下大定時再開始,現在天下未定,戰火紛亂。”王鐸眼珠轉着,說道:“田賦都收不齊不說,官員們也都不知道自己爲誰辦事吶。”
這意思就很明顯了,你丁毅現在提升俸祿,大夥還認爲是大明朝乾的。
這好事不能讓大明朝佔啊。
這得讓天下官員都知道,這是王爺您的決定。
更何況,先發出風聲,官員們就有了盼頭,到時所有官員,都巴不得王爺您趕緊上位。
王鐸這馬屁拍的真好,丁毅當然早想到這點了,而且現在田賦都沒收起來,那能這麼發,這樣發不要心痛死。
但他故意自己不提,果然,王鐸還是提了出來。
“王尚書說的有道理,可徐徐圖之,咱們現在,也不缺吃喝嘛。”馬士英馬上跟着道。
其餘衆人紛紛點稱是,只有清官呂大器不爽。
“呂部堂錢夠用嗎?需要的話開口。”馬士英這時陪着笑。
“不用,夠用。”呂大器一口拒絕。
當下丁毅與諸臣議定,先發出風聲,畫個大餅,拉攏人心,也促使各地,加快執行朝廷政策,重新量田,徵收田稅和商稅。
東江鎮有軍將也曾問過丁毅,爲何不一下子清掃大明這些官員,大明的官員有幾個是好的?
事實上明末還是有很多好官的,決不能一刀切,而且現在丁毅的前期大量事情,比如量田、募兵、修水利等,有當地官員配合,會幹的更快,更容易。
丁毅的計劃就是穩,慢慢用自己的人,替換原來大明的人。
一定要穩妥和順利,儘量減少衝突,不用到處派兵鎮壓。
天下已經亂了夠久,老百姓好不容易過上平定的生活,丁毅沒理由再弄的更亂。
當晚丁毅與諸臣說了很多,因爲大家喝了酒,又知道要加薪,所有人心情不錯,相互間也親近了許多。
幾位尚書感覺和以前與崇禎相處,完全不一樣,非常輕鬆,也不用擔心丁毅突然發火什麼的。
最後諸臣走時,呂大器走出武英殿,看向對面文華殿和東宮方向,一臉愁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