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百尺竿頭

這幾百年的探索和變化,正帶動着像華楓一樣的新一代年輕人向着未來堅定不移的前進着。

1750年—英國天文學家賴特(Wright Thomas)認爲銀河系是扁平的。

1755年—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了恆星和銀河之間可能會組成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隨後的德國數學家郎伯特(Lambert Johann heinrich)也提出了類似的假設。

1785年—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耳用“數星星”的方法繪製了一張銀河圖,在赫歇耳的銀河圖裡,銀河系是偏平的,被羣星環繞,其長度爲7000光年,寬1400光年。我們的太陽處在銀河系的中心,這是人類建立的第一個銀河系模型,它雖然很不完善,但使人類的視野從太陽系擴展到銀河系廣袤的恆星世界中。

1845年—羅斯勳爵發現第一個漩渦星系M51。

1852年—美國天文學家史帝芬.亞歷山大聲稱銀河系是一個旋渦星系,卻拿不出證據加以證明。

1869年—英國天文學作家理查.普洛托克提出相同的見解,但一樣無法證實。

1900年—荷蘭天文學作家科內利斯.伊斯頓公佈銀河系漩渦結構圖,然而旋臂及銀心都畫錯了。

1904年,恆星光譜中電離鈣譜線的發現,揭示出星際物質的存在。隨後的分光和偏振研究,證認出星雲中的氣體和塵埃成分。

1905年,赫茨普龍發現恆星有巨星和矮星之分。

1906年,卡普坦爲了重新研究恆星世界的結構,提出了“選擇星區”計劃,後 人稱爲“卡普坦選區”。他於1922年得出與F.W.赫歇耳的類似的模型,也是一個扁平系統,太陽居中,中心的恆星密集,邊緣稀疏。在假設沒有明顯星際消光的前提下,於1918年建立了銀河系透鏡形模型,太陽不在中心。

到二十年代,沙普利模型已得到天文界公認。由於未計入星際消光效應,沙普利把銀河系估計過大。到1930年,特朗普勒證實星際物質存在後,這一偏差纔得到糾正。

1913年,赫羅圖問世後,按照光譜型和光度兩個參量,得知除主序星外,還有超巨星、巨星、亞巨星、亞矮星和白矮星五個分支。科內利斯.伊斯頓再度公佈錯誤的銀河系漩渦結構圖。

1917年,美國天文學家沙普利(Harlow Shapley)用威爾遜山天文臺的2.5米反射望遠鏡研究當時已知的100個球狀星團,通過觀測其中的造父變星來確定這些球狀星團的距離。

1922~1924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發現,星雲並非都在銀河系內。哈勃在分析M31仙女座大星雲一批造父變星的亮度以後斷定,這些造父變星和它們所在的星雲距離我們遠達幾十萬光年,因而一定位於銀河系外。這項於1924年公佈的發現使天文學家不得不改變對宇宙的看法。

1926年—瑞典天文學家林得·布拉德(Lindblad Bertil)分析出銀河系也在自轉。

1927年,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定量地測出了銀河系的較差自轉,進一步證明太陽確實不在銀河系中心。

1929年—荷蘭天文學家巴特.博克計劃使用恆星計數法探測銀河系的結構,十多年後宣告失敗。

1931年—巴德於威爾遜山天文臺工作,並開始發展星族的概念。

1943年—威廉.摩根(William Morgan)與光譜學家飛利浦.基南共同發表一套完整的光譜圖集來描述各種不同光譜型和光度級的恆星之光譜特徵,稱爲MK(摩根—基南)分類系統。

1944年,巴德通過仙女星系的觀測,判明恆星可劃分爲星族Ⅰ和星族Ⅱ兩種不同的星族。星族Ⅰ是年輕而富金屬的天體,分佈在旋臂上,與星際物質成協。星族Ⅱ是年老而貧金屬的天體,沒有向銀道面集聚的趨向。

1947年—利用MK系統來描繪銀河系的旋臂。

1950年—用49個OB型單星及三個OB型星羣的距離,無法顯現出清楚的旋臂結構。同時受到巴德的啓發改而觀測描繪銀河系中的HII區,並用位於其中的OB型星來定出距離。通過電波觀測,發現銀河系的星際空間存在着大量氣體,尤其是中性氫,它們幾乎遍佈整個銀河系,這些氣體發射波長爲21釐米的電波。當人們弄清楚了這些中性氫氣雲在銀河系中的分佈後,他們便推測了銀河系的大致形狀,認爲那是一個旋窩星系。

1951年—科學家首次發現銀河系有3條旋臂。將HII區的位置畫在銀河系圖上,揭示了兩個旋臂,分別是獵戶臂及英仙臂,並在同年美國天文學會年會上發表,證明了銀河系屬於漩渦星系型態。

1957年,根據金屬含量、年齡、空間分佈和運動特徵,進而將兩個星族細分爲中介星族Ⅰ、旋臂星族(極端星族Ⅰ)、盤星族、中介星族Ⅱ和暈星族(極端星族Ⅱ)。

1964年—美籍華裔科學家林家翹與徐遐生提出旋渦星系螺旋臂的維持密度波理論,初步解釋了旋臂的穩定性,他們建議螺旋臂只是螺旋密度波的顯示。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探測銀河系一氧化碳分子的分佈,又發現了第四條旋臂,它跨越狐狸座和天鵝座。1976 年,兩位法國天文學家繪製出這四條旋臂在銀河系中的位置,分別是圓規座旋臂、盾牌座-半人馬座旋臂、人馬座旋臂和英仙座旋臂。

1971年英國天文學家林登·貝爾和馬丁·內斯分析了銀河系中心區的紅外觀測和其他性質,指出銀河系中心的能源應是一個黑洞。

1982年—美國天文學家賈納斯和艾德勒完成對銀河系434 個銀河星圖的圖表繪製,發表了每個星團的距離和年齡數字。他們發現,銀河系並沒有旋渦結構,而只是一小段一小段地零散旋臂,漩渦只是一種“幻影”,這裡因爲銀河系各處產生的恆星總是沿銀河系旋轉方向形成一種“串珠”。而不斷產生的新恆星連續地顯現着渦旋的幻影。

1989年—太陽離銀心到底有多遠?這個所謂的“銀心距”,對於銀河系來說,是個基本的和重要的參數。自1918年以後的70來年間,一直有人根據球狀星團的空間分佈等方式進行探討。許多人設法運用不同的方式研究。科學家們得出的數值不相同,最小爲2.28萬光年,最大爲2.77萬光年。1989年得出的結果是2.44萬光年,上下可能各有3000光年的誤差。照這樣說來,太陽和太陽系天體都在銀河系中比較靠近中間的地方。

2004年—天文學家使用甚大望遠鏡(VLT)的紫外線視覺矩陣光譜儀進行的研究,首度在球狀星團NGC 6397的兩顆恆星內發現了鈹元素。這個發現讓他們將第一代恆星與第二代恆星交替的時間往前推進了2至3億年,因而估計球狀星團的年齡在134±8億歲,因此銀河系的年齡不會低於136±8億歲。

2005年—科學家用斯皮策(史匹哲)紅外太空望遠鏡對銀河系中心進行了一次全景式掃描,他們分析了掃描得到的數據後認爲,銀河系的中心是一個棒狀結構。天文學家說,這個棒狀體長約2.7萬光年,比早先的猜測長7000光年,它所指的方向相對於太陽和銀心連線之間的夾角約爲45°。這一研究成果證實了早先人們對銀河系形狀的猜想:銀河系不是一個簡單的旋渦星系,而是一個有棒狀星核的SBc棒旋星系(旋臂寬鬆的棒旋星系),總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6,000億至30,000億倍。有大約1000億顆恆星。銀河的盤面估計直徑爲10萬光年,太陽至銀河中心的距離大約是2.6萬光年,盤面在中心向外凸起。

2006年—銀河系銀暈的外面還有一個範圍更大的 物質分佈區——暗暈,那是現今科學家們十分關注的地方,因爲暗暈中可能存在着大量的暗物質。2006年1月,科學家宣佈說,他們已證實銀河系發生了彎曲變形,而導致其變形的力量來自環繞其外圍的暗物質激盪。科學家解釋說,暗物質雖然看不見,但它們的質量可能是銀河系中可見物質的20倍,所以對銀河系中天體的影響是不可小視的。

2008年—另外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是“人馬座A*(Sagittarius A*)”:一個讓人困惑多年的位於銀心的射電發射源。天文學家一直懷疑那是存在於銀河系中心的巨大黑洞,但始終沒得到確鑿的證實。

2008年,科學家宣佈說,他們通過觀測證實銀心中的確存在着黑洞。科學家花了16年時間在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追蹤圍繞銀心運行的28顆恆星,從而證實了黑洞的存在,因爲黑洞影響着這些恆星的運行。探測表明,這個名爲“人馬座A*”的巨型黑洞,其質量是太陽的420萬倍,距離地球大約2.6萬光年。

第五十章 繼任俠魁第149章 視界之外第271章 本星際雲第六十一章 混元一氣棍第186章 盛唐第261章 潮汐隆起第101章 亞特蘭蒂斯第十七章 五行之力第七十六章 全身而退第209章 粒子應用第十七章 五行之力第十章 飛龍營(下)第六十四章 六賢冢對敵第七十二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267章 彙總第十八章 營長的實力第五章 戰斧第123章 魔法師第四十五章 登錄澳洲第214章 距離第174章 百家第147章 宇宙之最第八十五章 風雨欲來第十二章 修煉入門第五十六章 絕情谷下第137章 撲朔迷離第188章 初春第215章 第三星族第202章 天啓六年第三十一章 醉春風第六章 能源樣本第124章 真作假時假亦真第五十八章 月下暫別第三十九章 十八魔將(上)第164章 百尺竿頭第十五章 水底尋雷第八十六章 回家路上的賭注第215章 第三星族第二十五章 任務第四十八章 九尾天狐第四十八章 九尾天狐第254章 羽化第六十一章 混元一氣棍第219章 黑暗森林第156章 詭異的聲音第150章 迫在眉睫第六十七章 尋蹤吸血鬼第226章 柯尹伯帶第143章 五行星第220章 卡爾達舍夫等級第五十章 繼任俠魁第245章 鹽海第196章 百川匯海第240章 艾奧峰第七十六章 全身而退第225章 小行星第五十二章 失身天狐第102章 緊急任務第117章 羣英會第262章 第二故鄉第171章 白洞第165章 歷久彌堅第十一章 初到訓練營第259章 暗環第219章 黑暗森林第五十七章 元帝之境第230章 掩蝕第十八章 營長的實力第六十七章 尋蹤吸血鬼第160章 銀河第185章 戰國第216章 始末第130章 時光旅行第十一章 初到訓練營第十七章 五行之力第256章 冰羽流第十二章 修煉入門第257章 波雲詭譎第268章 轉道第104章 消失的大陸第181章 演化第八十六章 回家路上的賭注第148章 薛定諤的貓第146章 多元宇宙第九十章 成都尋色魔第144章 星體第267章 彙總第九十七章 地下洞穴第231章 木衛第110章 困境第九章 飛龍營(上)第八十章 逍遙遊第206章 天外之物第二十六章 批量製造的忍者第三十六章 龍族第十四章 聯誼會第171章 白洞第124章 真作假時假亦真第六十六章 消失的極地能源第九十一章 追捕浪裡花
第五十章 繼任俠魁第149章 視界之外第271章 本星際雲第六十一章 混元一氣棍第186章 盛唐第261章 潮汐隆起第101章 亞特蘭蒂斯第十七章 五行之力第七十六章 全身而退第209章 粒子應用第十七章 五行之力第十章 飛龍營(下)第六十四章 六賢冢對敵第七十二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267章 彙總第十八章 營長的實力第五章 戰斧第123章 魔法師第四十五章 登錄澳洲第214章 距離第174章 百家第147章 宇宙之最第八十五章 風雨欲來第十二章 修煉入門第五十六章 絕情谷下第137章 撲朔迷離第188章 初春第215章 第三星族第202章 天啓六年第三十一章 醉春風第六章 能源樣本第124章 真作假時假亦真第五十八章 月下暫別第三十九章 十八魔將(上)第164章 百尺竿頭第十五章 水底尋雷第八十六章 回家路上的賭注第215章 第三星族第二十五章 任務第四十八章 九尾天狐第四十八章 九尾天狐第254章 羽化第六十一章 混元一氣棍第219章 黑暗森林第156章 詭異的聲音第150章 迫在眉睫第六十七章 尋蹤吸血鬼第226章 柯尹伯帶第143章 五行星第220章 卡爾達舍夫等級第五十章 繼任俠魁第245章 鹽海第196章 百川匯海第240章 艾奧峰第七十六章 全身而退第225章 小行星第五十二章 失身天狐第102章 緊急任務第117章 羣英會第262章 第二故鄉第171章 白洞第165章 歷久彌堅第十一章 初到訓練營第259章 暗環第219章 黑暗森林第五十七章 元帝之境第230章 掩蝕第十八章 營長的實力第六十七章 尋蹤吸血鬼第160章 銀河第185章 戰國第216章 始末第130章 時光旅行第十一章 初到訓練營第十七章 五行之力第256章 冰羽流第十二章 修煉入門第257章 波雲詭譎第268章 轉道第104章 消失的大陸第181章 演化第八十六章 回家路上的賭注第148章 薛定諤的貓第146章 多元宇宙第九十章 成都尋色魔第144章 星體第267章 彙總第九十七章 地下洞穴第231章 木衛第110章 困境第九章 飛龍營(上)第八十章 逍遙遊第206章 天外之物第二十六章 批量製造的忍者第三十六章 龍族第十四章 聯誼會第171章 白洞第124章 真作假時假亦真第六十六章 消失的極地能源第九十一章 追捕浪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