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南京。
“什麼,陛下真的殉國了?!”
“史大人,是!闖賊入城,陛下不願受辱,已經在宮城北面的煤山,自縊殉國了!”
“陛下!”
衆大臣聞言,紛紛撲倒在地,大聲嚎哭起來,而剛纔爲首發問的正是大明王朝設立在南京的那套備用機構——“南京六部”的官員之首——兵部尚書史可法。
而那位報信人,正是剛從北京逃出來的原大學士魏炤,他口中的“陛下”,便是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而那個被他們口口聲聲咒罵的“闖賊”,便是那大名鼎鼎的大順農民起義軍領袖——闖王李自成。
其實崇禎自盡、闖軍進京這件事之前已有流言傳來,但大家還不敢確信,如今終於坐實了,仍不啻于晴天霹靂,衆人哭了好一陣,才慢慢止住了哭聲,史可法擦了擦眼淚,哽咽問道:
“魏大人,陛下可有留下遺旨?”
“有,陛下臨終遺旨,說‘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現已傳遍京城了!”
那崇禎皇帝作爲亡國之君,有一個特殊愛好,就是特別喜歡寫罪己詔,所謂熟能生巧,臨死這封的水平果然更上一層樓,達到了其畢生最高水平。
鑑於他這會兒已經殯天了,以後恐怕也很難有機會超越自己了,而衆官聽了,更是感動不已,又一齊哭了起來,紛紛說道:
“陛下果真是愛民啊!”
站在這羣人最後面的,是一位高個子的低階官員,他便是南京兵部六品主事——柳振民,他聽了衆人這話,只覺得諷刺。
因爲不要說那在北方大地上捲起了滔天巨浪的李自成農民大起義,正是崇禎自己一手逼出來的,而就在一年多前,就是現在正在這間屋子裡痛哭流涕的這幫大小官員們,剛剛組織了一場對發生在浙江雪竇山地區的“天萌國”起義的殘酷鎮壓:
那些身處魚米之鄉的百姓,本來應該是衣食無憂的,但就是因爲忍受不了大明朝崇禎皇帝和各級官員的層層盤剝,才被迫鋌而走險,官逼民反,走上了和大明王朝殊死對抗的道路。
更有意思的是,他們的年號叫“宗貞”,意思是要對“崇禎”砍頭(崇去山字頭爲宗)剝皮(禎去衣補旁爲貞);而國號叫“天萌”,更是要字字壓“大明”一頭。皇帝要真是愛民如子,能愛出這等驚世孝子來?
想到這裡,柳振民突然有些想笑,但此時要笑,腦袋要掉,於是他也識趣地跟着大家大聲哀嚎了起來,其實主要是爲了那些被官軍殘殺的浙江百姓而哭的。
大家又這麼哭了一陣之後,還是那爲首的史尚書先止住了哭聲,轉而切齒問道:
“那闖逆入京後,都幹了什麼壞事?是不是又像在寧武關一樣,屠戮百姓了?”
“這?這好像倒沒有,因爲那闖逆說京師是自己開門讓他進來的,所以並沒有屠城,但他倒是把大內佔了!還把宮女分給了部下將士!不過倒是許配爲妻,至少也是妾,並不是迭嬲(即輪流發生某種關係)那種。當然!他們得了內帑(即皇帝的私人存銀)之後,仍嫌不足,現在正在拷略百官,索要金銀,這正是流賊本性!但倒是……倒是沒有太過驚擾京城百姓。”
柳振民聞言,長舒了一口氣,既爲了自己讓父親和岳父兩位大明中低階官員趁京師城破前提前南逃的先見之明感到高興,也爲了京城的百姓們沒因爲改朝換代受太大損害感到欣慰,至於那些腦滿腸肥的達官貴人們,他就不太在乎了。
史可法聞言,則皺了皺眉,鄙夷道:
“想不到那闖賊居然也裝起仁義來了。”
史可法此言一出,衆官紛紛嘖嘖稱是,而那位銜兒低個兒高的柳主事又再次不切時宜地想到:那李自成的軍隊還真不用裝仁義,因爲他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還真就是仁義之師,還真就是闖賊來了,啊不,闖王來了不納糧:他們攻城略地之後,大多隻搶官紳,對百姓不僅不搶,據說還會發糧,比起“兵過如篦”的朝廷官兵來,不知好到哪裡去了,這纔得到了衆多百姓的衷心擁護。
莫說遠的,就說之前李闖在河南攻克洛陽之後,就曾主動發糧濟民,遠近百里的百姓都來投奔相應,這件事南京的大小官員們都是知道的,就算你史大人說李闖是裝出來的仁義,現在才說是不是也有些晚了?
更有甚者,前不久剛剛發生過這麼一件事情:有個叫高傑的總兵,綽號“翻山鷂”,原本是李自成的部下,因爲長得魁梧英氣,竟然和李自成的老婆邢氏攪到了一起,倆人怕被李自成發現,便乾脆叛逃到了明軍。
今年初,李闖渡河東征,明朝武將大批歸附,而高傑因爲同李自成有奪妻之仇,又是隊伍叛徒,所以不敢投降,便率部由陝西一路逃到了長江以北。
最可笑的是,當他們進入山東時,見地方百姓對明朝廷已失去信心,反而日夜盼望大順軍早日到來解民於倒懸,爲了不受阻攔,同時得到補給,這支官軍竟然冒充成了農民軍,打出“闖王安民”的旗號才騙進了城!
如今這高傑就在江北,軍紀仍舊敗壞。既然這朝廷的官軍都混到要裝成叛軍跑路的地步了,李自成甚至喊出了“剿兵安民”的口號,並且得到了百姓的熱情擁護,你朝廷還好意思管人家叫“賊”、“寇”嗎?到底誰纔是百姓心中的賊啊?
當然這都是柳振民的個人想法,而衆官批判完大順軍後,史可法突然又想起了什麼,非常急切地問道:
“那太子呢?太子在哪裡?”
“京城失陷,太子和其他兩位皇子都落在了闖賊手裡!”
史可法聞言大驚,嘆息道:
“唉!這可如何是好?若是當初先帝能把太子提前送到南京來…”
就在史可法替先帝悔不當初的時候,他的副手-旁邊站着的兵部侍郎呂大器趕緊打斷了他:
“史大人,您就莫說當初了,還是說眼下吧,我看眼下三位皇子落入闖賊之手,也是吉凶難測,但國不可一日無君,以血緣親疏論,逃難出來的福王和潞王兩位小王爺是和先帝最近的皇家血脈,而且都在淮安,離金陵不遠,我們應當儘快在其中挑選一個,把他迎來,擁立爲帝,依託南京現有的六部,重建朝廷,恢復大明,這樣進可以恢復京師,退可以保有江南,最爲妥當。”
這呂大器素來嚴猛,所以說話很直白,而史可法聽了這話,也點了點頭,但隨即又沉吟道:
“那我們應該……”
這時東林黨大佬——戶部尚書高弘圖立刻接話到:
“我看應該……”
史可法聞言,連忙舉起了右手,止住了了他下面的話,隨後又擺了擺手,示意清場,於是除了史、呂、高和姜曰廣等幾位高級官員外,包括柳振民在內的其他中低階官員便都識趣地站到了大堂外面。
———————————————
作者有話說:
對於喜歡快節奏的讀者,本書的所有“作者有話說”均可直接跳到下一章
各位同好:
南明史是中國歷史上極爲沉痛的一頁,華夏政權在這之前和這之後,都從來沒有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完完全全敗於外敵之手:古代史上最強大的外敵蒙古帝國,滅亡我們概念中那個弱小的南宋,都用了幾十年時間;而近代史上最厲害的外敵,日本,則乾脆被我們頂住,並且最終打敗了。
而歷史上那被長期指責爲偏安的南朝,更是傳了晉宋齊樑陳五朝,一直等到北方重新變成漢人政權——隋朝後,才被重新統一。
所以這段歷史雖然不長,但正如顧先生所說,是一段非常需要總結教訓的歷史。而在這段漢奸空前猖獗的歷史裡,華夏民族中那些最英勇分子的民族意識和不屈血性,也從未表現的如此充分。雖然他們現在不怎麼被提起了,但我認爲,就像抗清義士張煌言死後能夠在西湖和岳飛、于謙比鄰而居一樣,他們那一股血氣,早已和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有英靈的不朽魂魄一樣,深深融進了我們每一個華夏人的血液裡,不可分離。
所以我決定寫下這個故事,而這個沉痛悲壯的故事將會以柳振民爲核心,嘗試串聯起明清交替歷史上那些著名人物,因爲當時的人物是形形色色的,所以柳振民的經歷也會是跌宕起伏的。從這樣一個人物的歷程中,我們或許能看到南明小朝廷的敗亡之因,但也能看到中華五千年血胤不絕之由。
六鎮民
起於二零二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本章勘正:
第一章其實有個背離史實之處,是我後來重翻資料才發現的,即史可法等人知道崇禎死訊時不應該在南京,而應該在浦口,記載原文如下:
崇禎十七年(1644年),史可法聽聞李自成進攻北京,率軍進京勤王。軍隊抵達達浦口時,傳來北京失陷、崇禎帝朱由檢自縊的消息,史可法向北痛哭失聲,以頭撞柱,血流到腳上。
我本來想改,但猶豫再三,覺得南京既然是本書第一部分的中心,那故事還是從南京開始比較好,另外史可法等人在浦口地區究竟幹了什麼,待了幾天,似乎也不太明確,因此我決定對本章內容暫不做徹底修改了,但仍在此特別指出來,以避免對大家產生史實誤導。
而就像這次重翻資料一樣,我因水平有限,會經常自行覈對資料進行勘誤,當然也特別希望能得到各位同好的指正幫助。
而起、晉兩處的版本是根據勘誤最終修改完善的版本,所以本書請以這兩處的文本爲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