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烽煙再起

楊爽到臨死之時纔跟新皇提起楊廣,顯然也是擔心以後楊廣會被處死,對於楊爽來講,無論是楊勇還是楊廣等人都是他的子侄,絕不希望他們自相殘殺,只是皇位太過敏感,連楊爽也只能求新皇免其一死。

“皇叔,朕答應你,只要阿摩能夠安分守紀,朕絕不會害他,甚至過上幾年,朕可以重新放他出京。”

“當真?”楊爽目光炯炯的望着楊勇,想從楊勇的表情中看出是否有作僞的成份,令楊爽安心的是楊勇目光清澈,不似說謊。

“皇叔放心,阿摩是朕的皇弟,朕會他改過自新的機會。”楊勇耐心的道,對於楊勇而言,壓在頭上的是楊堅這座大山,楊廣雖然聰明,只是眼光侷限,又沒有經過什麼挫折,註定不會是自己的對手,既然如此,無論是爲了自己的名聲,感情,還是要給蜀王,漢王兩人作出榜樣,楊勇都不會殺了楊廣,自然可以坦然的答應楊爽的要求。

楊爽閉了一下眼睛,重新睜開時,臉上輕鬆了一大半:“多謝皇上,第二件事就是關於大興寺之事,臣聽聞大興寺捲入謀逆之案也是十分痛心,只是大興寺是皇家寺院,佛法導人向善,於國於民都有利,還望皇上能對大興寺網開一面。”

雖然當日智炫帶着大興寺的僧人及時離開,避免了大興寺參與謀逆地直接證據。只是後面抓住的諸多俘虜都指向了大興寺是這次謀逆案地發起人,何況就算沒有這些。楊勇對於大興寺在其中取的作用也心知肚明,加上新皇是太子時就對佛門有諸多不滿,許多大臣都在猜測新皇會對大興寺採取什麼樣的處罰,是直接滅佛,還是隻追究大興寺的僧人?

京城染血之夜,大興寺並沒有受到波及,楊勇只是命令禁衛軍暫時將大興寺圈了起來,接下來皇帝駕崩,新皇登基一系列事情之後,大興寺依然只是被禁衛軍暫時接管。如何處理,新皇卻一直沒有作出表態。

與晉王軟禁無人敢問不同,許多官員紛紛向皇帝求情,希望皇帝能對大興寺赦免,其中連皇后和兩位皇妃也捲入其中。

當然,求情的人不少,主張對大興寺嚴懲之人也不少,這些年,由於楊堅對佛門的大力支持,佛門發展迅速。侵佔了大量利益,引起了諸多地方官的不滿,已經有人向楊勇建言,可以學周武帝一樣再滅一次佛,這期間,叫聲最大的就是章仇太翼。

只是無論是主張赦免也好,主張嚴懲也好,皇帝一直含含糊糊。任由外界猜測,新皇愈是沉默,大興寺的僧人便愈是心慌,如今大興寺三千僧人已散去一大半,各地的佛門弟子也開始人心惶惶,許多寺院地僧人也開始不安分起來,紛紛將寺院財產佔爲己有,然後溜走。一時之間。地方官接到寺院被偷的案子大增。

這種效果其實正是楊勇需要的,宗教只可以加以控制,不可能禁絕,楊勇自然不會和周武帝一樣行如此逆天卻無用之事,眼下正可以藉着良機對佛門進行一步步削弱。進而納入朝庭的控制當中。

這些想法象閃電般一樣在楊勇腦中過慮了一遍。向楊爽回道:“皇叔放心,朕不會對大興寺太過嚴厲。不過,國有國法,大興寺參與謀逆的首腦必須交出來嚴懲,至於其他人,當可無罪。”

對於楊勇的回答,楊爽雖然不太滿意,但新皇能做到如此,已是絕大的寬容了,他一時也無瑕細思楊勇的話有沒有什麼破綻,點了點頭:“如此,臣即使馬上死了,也可以放心。”

楊勇輕聲的問道:“除了這二件事,皇叔可還有什麼要交待給朕的?”

楊爽搖了搖頭,他一直沒有兒女,身後無牽無掛,心中一直放心不下地無非是大隋的江山能否穩固,如今楊勇已登上了皇位,以新皇的手段才能治理天下應當不是問題,自不需要再擔心什麼。

從衛王府回來,想起楊爽就要離去,楊勇心中猶如堵着東西般難受,,若沒有楊爽的幫助,縱然是他一直韜光養晦,也不可能如此輕鬆坐穩太子之位,數次關鍵時刻,都是楊爽站出來爲自己說話,自己才能一展所長,最後又是楊爽強撐着病體,纔將各個世家的叛亂輕易平息,可是自己貴爲帝皇,依舊無法挽回一個人的生命。

當天夜裡,楊爽就撒手而去,第二天,聽到衛王府過來的人報喪,楊勇心中雖然已有準備,依然忍不住心中難過,只能下旨對楊爽以親王禮風光大葬。

舉行完楊爽的葬禮之後,楊勇下旨要求大興寺將參與謀逆地僧人全部交出來,即可撤離對大興寺監管的禁衛軍,新皇的旨意讓大興寺的僧人鬆了一口氣,,數十名大興寺的武僧以下地獄般的勇氣站了出來,承認了參與謀逆之事,馬上被禁衛軍逮捕,這些僧人以爲自己必死無疑,皇帝依然一律將這些武僧流放南方。

就在所有的佛門弟子都以爲此事過去時,新皇又下了一道旨意,這道旨意讓所有的僧人都有苦說不出,聖旨中言道:“佛門廣大,佛法高深,然弟子泥沙皆下,爲止奸滑之徒混入佛門,務必對弟子加予甄別,唯有誠心入佛門者,方可出家爲僧,重還佛門清靜之地。”

這道旨意粗看沒有什麼問題,可是關鍵在於如何檢驗佛門弟子是否有誠心,後面朝庭有了補充,凡是出家爲僧者,必須要通過朝庭地考覈,考覈的內容自然是對佛經的熟悉程度。凡通過者,朝庭給予渡碟。渡碟包括出家之人地俗家姓號,法號,出家的日期,在三年內沒有取得渡碟者,說明對佛門並無誠意,必須還俗。

全國數百萬僧人,識字之人不足十分之一,也就是說能讀佛經之人不過十分之一,何況還有熟讀,背誦佛經。好在朝庭沒有要求熟讀所有地佛經,否則恐怕也沒有一個僧人能通過,而是選取了十幾部最常見地佛經進行考覈,這樣一來,即使是最簡單的題目,恐怕至少也有九成以上地僧人不可能通過。

不但如此,寺院還失了一個從小培養僧人的機會,除了一些天才之人,又有哪個人能從小熟讀,背誦佛經。即使有這樣的人,恐怕父母也不會讓其出家。

只是面對這道旨意,所有的佛門弟子都無法大聲反駁,這道旨意甚至引起了不少僧人贊同,的確,佛經浩蕩無比,若是連十餘部佛經也不能熟讀,背誦。又如何能自稱爲佛門弟子,如何能體現加入佛門的誠意?

數年之後,果然,真正能取得渡碟的僧人不足十分之人,佛門地勢力頓時大衰,就在道門爲之歡興鼓舞時,皇帝下旨,道門也照此辦理。佛道兩門從此牢牢的掌握在朝庭手中,宗教再也不可能造成氾濫之勢,不過,朝庭的嚴格要求對於他們也並非沒有好處,佛道兩教出家人素質大爲提高。從此。佛道兩教深入人心,隨着大隋的日益強大。又開始向海外發展。

大興寺之事圓滿解決,朝局也漸漸平穩下來,大隋沿着既定的軌跡向前緩緩前行。直到大業元年十一月,一封邊關急報打破了朝庭的平靜,東突厥與高句麗聯合,在大隋叛臣慕容三藏的引導下,攻入大隋境內,一時之間,大隋北方數千裡之地處處烽火,邊境數州之地陷落。

“砰”的一聲,楊勇重重的一掌拍在桌子上,罵道:“真是養不熟的白眼狼。”

楊勇罵地不是別人,正是此時東突厥的啓民可汗,啓民可汗是沙鉢略之子,沙鉢略死時被封爲突利可汗,開皇十七年,突利可汗的兄長都藍可汗與大隋絕交,聯盟西突厥達頭可汗合攻突利。

突利無奈之下想降隋,又怕大隋對他不重視,正猶豫間,長孫晟親自到突利的營帳中,半是威嚇,半是利誘的哄騙突利到京城,楊堅將他封爲啓民可汗,讓其在朔州定居,後來由於都藍可汗的侵逼,突利遷居於黃河以南,夏、勝二州之間。

開皇十九年,都藍可汗被部下刺殺。西突厥的達頭自立爲步迦可汗,率領大軍進攻大隋,被隋軍擊敗,達頭逃奔吐谷渾,後不知所蹤,突利乘機收服了步迦可汗的許多部民,勢力大增。

仁壽元年,楊堅派史萬歲協助突利向北出征,當時正值漠北大亂之機,隋軍和啓明可汗地聯合部隊橫掃數千裡,俘虜部民和牛羊無數,這次征戰,主力雖然都是隋軍,不過,戰利品最後都給了突利,經過此役之後,突利纔算真正站穩了腳跟,成爲名副其實的東突厥大可汗。

這數年,突利對於大隋都是恭敬異常,每年準時進貢數千頭牛馬,不過,大隋給他的回禮價值更大,可以說,這個啓明可汗,完全是大隋一手扶起來的,沒有大隋,啓明的屍骨早已無存,沒想到,文帝剛死,突利竟然與高句麗聯合侵入大隋。

其實突厥人翻臉也不是一次二次了,都藍可汗又何嘗不是大隋扶起來的,大隋需要突厥保護內亂,所以常常是扶弱除強,只是強盛過來的突厥可汗又總是想從大隋身上撕下一塊肉來,大隋只能繼續在突厥人當中選一個弱小的勢力扶起來,這等於成了一個死循環,不過,總地來說,只要東西突厥沒有統一,大隋總還可以應付得來,在大隋崩潰之後,突厥人雖然沾了不少便宜卻不能入主中原,突厥人的分裂就是主要原因。

這次啓明可汗與高麗句聯合,明顯也是想在中原換了新帝之後看看能不能沾便宜,本來楊勇並末打算剛登帝位不久就起兵征戰,不過,既然別人打上門,那就不得不應戰,楊勇冷笑起來,朕的便宜沒有那麼好沾,這次進來,就讓你來的去不得。

“來人,宣尚書左右僕射,六部尚書,以及各衛大將軍進見。”

“奴婢遵旨。”一名內侍應聲道。

皇帝的旨意傳下不久,不一會兒,殿外就傳來了一陣腳步聲,帶頭進來地是尚書省左右僕射,他們依然是蘇威和元巖兩人,尚書左丞是李綱,尚書右丞則是柳述,禮部尚書換成了韋藝,韋家一向是太子地鐵桿支持者,韋世康也曾出任過禮部尚書,如今這次這個職位又重新落到了韋家頭上。

兵部尚書變成了賀若弼、而工部尚書則變成了雲定興、刑部尚書變成了房彥謙;吏部尚書牛弘、戶部尚書楊尚希兩人則並沒有改變。十二衛大將軍除了已殺的三人,賀若弼升爲兵部尚書,楊爽病逝外,其餘人也並沒有改變,缺地五人則由元威,屈突通、史萬歲、張行之、達溪洪五人補上。

可以說新老皇帝交替之後,朝庭即保持了一部分重臣的穩定,同時新帝又提了不少自己心腹之人上位,牢牢掌握了政權,這當然得益於血樑京城之夜那些人空出來的位子,還有楊勇進行了一小部分調整,柳述由兵部尚書變成尚書右丞有點不尷不尬,純粹是因爲楊勇認爲柳述不能勝任兵部尚書之職,又加上有酬賀若弼之功,纔將柳述換了下來,而刑部尚書薛道衡、加上工部尚書兩人被拿了下來,卻完全是因爲兩人和晉王走得太近的緣故。

第1章 大旱第63章 刺客第14章 大運河(一)第21章 巧遇上第1章 禍福相依第47章 攻城第13章 出府上第43章 輕擒,釣魚第49章 捉襟見肘上第38章 動盪下第58章 密議第15章 民心軍心第52章 黑手第20章 比武奪位下第72章 殺機第74章 血染京城(中)第64章 線索第32章 招攬下第85章 渡河第90章 重回舊地第45章 突厥上第28章 可憐天下父母心第17章 頡利可汗第35章 遼東城第69章 殺意第1章 衛王遺言第3章 仁壽第34章 洞悉第92章 教子第47章 刀尖上跳舞第3章 仁壽第56章 夜襲第32章 名滿京城第22章 農學院第92章 渡江第76章 意外第23章 難封的長孫晟第3章 仁壽第61章 兄弟相見第59章 太子妃上第62章 穿行下第23章 危險上第57章 身份轉變第3章 甦醒上第11章 佛道二門第5章 形式逆轉第81章 暗箭第20章 蜀公府下第52章 羅十二郎第63章 無情第66章 爭分奪秒下第77章 考前話功過第50章 真假投降第89章 夜談第82章 援軍第59章 急趕第11章 拜師上第66章 掃平它第3章 仁壽第62章 半渡而擊第112章 議罪第23章 一隻風箏第67章 痛殲上第86章 餘波第56章 劫糧第70章 敗局已定第35章 誤會上第74章 回京第11章 拜師上第31章 入城第98章 年豬第81章 酒後吐秘第103章 軍紀第59章 急趕第10章 劣幣驅良幣第102章 化解第51章 股掌之間第67章 出京第26章 大醮會下第65章 招降第7章 酣暢的勝利第17章 頡利可汗第33章 謀算第4章 苦戰第13章 禍因上第7章 恢復上第20章 突厥人的反擊(一)第41章 跋扈第87章 制度確立第21章 敬獻第114章 楊素之死上第79章 縱火第1章 突厥來襲第29章 登門上第11章 掃興第99章 咫尺第16章 餘子第68章 反目第23章 危險上
第1章 大旱第63章 刺客第14章 大運河(一)第21章 巧遇上第1章 禍福相依第47章 攻城第13章 出府上第43章 輕擒,釣魚第49章 捉襟見肘上第38章 動盪下第58章 密議第15章 民心軍心第52章 黑手第20章 比武奪位下第72章 殺機第74章 血染京城(中)第64章 線索第32章 招攬下第85章 渡河第90章 重回舊地第45章 突厥上第28章 可憐天下父母心第17章 頡利可汗第35章 遼東城第69章 殺意第1章 衛王遺言第3章 仁壽第34章 洞悉第92章 教子第47章 刀尖上跳舞第3章 仁壽第56章 夜襲第32章 名滿京城第22章 農學院第92章 渡江第76章 意外第23章 難封的長孫晟第3章 仁壽第61章 兄弟相見第59章 太子妃上第62章 穿行下第23章 危險上第57章 身份轉變第3章 甦醒上第11章 佛道二門第5章 形式逆轉第81章 暗箭第20章 蜀公府下第52章 羅十二郎第63章 無情第66章 爭分奪秒下第77章 考前話功過第50章 真假投降第89章 夜談第82章 援軍第59章 急趕第11章 拜師上第66章 掃平它第3章 仁壽第62章 半渡而擊第112章 議罪第23章 一隻風箏第67章 痛殲上第86章 餘波第56章 劫糧第70章 敗局已定第35章 誤會上第74章 回京第11章 拜師上第31章 入城第98章 年豬第81章 酒後吐秘第103章 軍紀第59章 急趕第10章 劣幣驅良幣第102章 化解第51章 股掌之間第67章 出京第26章 大醮會下第65章 招降第7章 酣暢的勝利第17章 頡利可汗第33章 謀算第4章 苦戰第13章 禍因上第7章 恢復上第20章 突厥人的反擊(一)第41章 跋扈第87章 制度確立第21章 敬獻第114章 楊素之死上第79章 縱火第1章 突厥來襲第29章 登門上第11章 掃興第99章 咫尺第16章 餘子第68章 反目第23章 危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