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朱元璋的功績(中)
{所以到後來,寶鈔就成了一種禮儀性的東西。}
{逢年過節,皇帝就會裝模作樣地向大臣發放寶鈔作爲賞賜。}
{而大臣明明知道寶鈔已經形同廢紙,沒有市場,但也要感激涕零地接受下來。}
{行,這紙幣唯一的公平之處就是,它不僅坑老百姓,也坑官員。}
{實際上,官員是明代紙幣的主要受害者之一。}
{本來就是低俸祿,後來朱元璋還把一部分俸祿折算成鈔票,這真是……貪不對,但不貪活不下去啊。}
{然後貪了還得扒皮……早死晚死都是死,那就爽夠再死。}
{老朱的貪官殺不完就是制度問題,還得高薪養廉,這樣最起碼再砍貪官也有情理。}
{明代是個對祖宗之制也無限尊崇的朝代,朱元璋建立了制度,沒有人敢廢除。}
{朱祁鎮:這也不一定。}
{……滾啊你!}
……
大明。
朱元璋眼神略有一絲波動。
高薪養廉?
加俸祿?
去你的吧!
老朱臉色很臭。
咱只能保證不把俸祿折算成寶鈔。
……或者改一改寶鈔制度。
但是加俸祿?
想去吧!
還有,這朱祁鎮誰啊?
他有排字輩的想法。
但那是想等標兒的長子出生後再定下的事。
所以,這朱祁鎮究竟是朱允炆的哪一代子孫?
會不會是哪個嘉靖?
……
大明·永樂時期
朱棣慢悠悠的扭頭看向愣在原地的朱瞻基。
“高瞻祁見佑……你兒子?”
朱瞻基強行把嘴角壓下去。
“也…也不一定。”
“沒準…是我早死……”
“呸呸呸!”
朱高熾跳起來,一巴掌拍在傻兒子背上。
“一天天說什麼胡話呢!”
朱瞻基被拍了個彎腰踉蹌,直起身後呲牙咧嘴的夠着後背。
“爹!你下死手啊!”
然後就看胖爹給他擠眉弄眼。
驀然間。
身後老人沉穩的聲線悠悠然的傳入耳邊。
朱棣坐在椅子上,瞥着朱高熾。
“太子,你這兒子可了不得。”
“嘲諷我。”
朱瞻基愣了一下,我沒……
猛然間,‘我早死’三字不停的撞擊自己大腦。
……完了!廢了!
……
大明·宣宗時期
朱瞻基掃了一眼朱祁鎮三字。
他支持兒子的舉動。
有時候他真想廢了那莫名其妙的禁銀令。
可是不行啊……
祖宗之法啊……
……
【分封制好,還是中央集權制度好?】
【這在秦漢時期是一個值得爭論的話題。】
【秦朝採取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然而秦二世而亡。】
【漢高祖劉邦吸取經驗,實行了具有大漢特色的“郡國並行”制度。】
【分封制實行五十年釀成“七國之亂”。】
【自此以後的王朝爲了防止裂土封王造成“倒逼皇權”的形勢,大多采取“虛封”的政策】
【即被冊封的諸王只能享受封地的食祿,而無封地的行政權】
【至於軍隊,那是想都不要想】
……
西晉·武帝時期
司馬炎不是很想討論這個問題。
“國情不同,不能同日而語……”
……
【但歷史的車輪行駛到明朝的時發生偏轉。】
【公元1369年,朱元璋便給中書省下令讓他們編纂一部《祖訓錄》】
【要求中書省在這本書中正式把“分封制”作爲大明不可動搖的一項基本國策給確定下來。】
【公元1370年四月,朱元璋公開表示自己之所以推行分封,是因爲天下太大了,必須要進行分封】
【從而實現“上衛國家,下安生民”】
【不是因爲自己對自己的兒孫們有私心,是爲了國家的長治久安。】
……
大宋。
趙匡胤是半個字也不信。
那西晉不信邪,大搞分封制,結果“八王之亂”成爲西晉滅亡的直接原因。
至此分封制成爲歷朝歷代的禁忌。
唐朝中晚期的藩鎮割據與分封制類似,但那是不得已而爲之,並不是唐朝一開始的設想。
分封制危害,朱元璋作爲開國皇帝難道不明白擁兵自重的危害嗎?
“朱元璋啊朱元璋……”
趙匡胤回顧了一下前面講的制度,又把眼前所講的制度統合在一起。
“你這坑挖的,比朕還要大啊。”
……
大明。
朱標趁着自己“新死不久”,在老爹眼裡還有幾分情面的機會。
直接道:
“爹,你不能過於溺愛子嗣了。”
老朱瞥了他一眼。
輕哼一聲:
“怎麼,你也認爲咱是對家人溺愛,不惜用最高規格來犒勞大明的宗室?”
朱標默默的盯着他。
朱元璋沉默一下,嘆聲道:
“有這部分原因,但還有一部分原因,那就是元朝的教訓。”
朱標微微皺眉。
朱元璋也懶得然兒子琢磨了,想多了傷神。
直抒胸臆道:
“元朝一開始入主中原後,並沒能形成一套合理的權力交接制度。”
“事實上,直到元朝滅亡也沒有。”
“而元朝宗王的權力都較大,這就導致元朝經常發生宗室爭奪皇位的現象。”
“相當一部分王爺奪位還成功了,這就造成元朝大統不斷轉移的現象。”
“爲了保住皇位,元朝的歷代皇帝都在想方設法限制宗王的勢力,最終形成了限制宗室的格局。”
“元朝末年宗王造反的現象比起中期要大爲減少。”
“但皇帝要削弱宗王的權力自然要有幫手,而從宗王手中收回的權力也需要有人分擔。”
“元朝朝臣登場了。”
朱元璋看着天幕,深深的嘆口氣。
“削弱宗王雖使宗室無法威脅皇權,但也導致主輕臣重。”
“權相頻出,把持朝政、廢立皇帝,比比皆是。”
“甚至還有孛羅帖木兒清君側這樣的事件。”
“你說說,元朝的所爲使皇帝失去了宗室力量的倚仗,一旦天下發生變故,皇帝連個幫手都沒有。”
“但分封制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即使將來有藩王反了,至少江山還是朱家的。”
“況且……”
朱元璋微微擡頭,有幾分自傲道:
“憑你爹的設計,藩王造反這事根本不可能發生!”
……
【就這樣明朝開啓了分封制。】
【朱元璋子嗣衆多,兒子們年齡跨度特別大,因而其在位期間先後三次分封諸王。】
【分封到各地的藩王也不是去做閒散王爺去了。】
【而是賦予了他們相當多的特權,涉及各個方面。】
【首先是經濟特權。】
【明朝藩王分親王和郡王兩個級別,親王一年俸祿一萬石,郡王兩千石。】
……
大漢。
“老朱這是餓怕了。”
劉邦躺在牆根,翹着腿。
“別說,朱元璋對他後代確實規劃的很詳細。”
一旁的小宦官緊張的探頭看着那邊的未央宮。
“陛下……僕沒後代,不懂這些……”
劉邦無言的白了他一眼。
“你還挺愛接話。”
“不過這朱元璋腦子是有問題。”
他坐直身體,給小宦官盤算着。
“這還只是俸祿,還不包括平常的一些賞賜和藩王們所擁有的田莊。”
“相比之下,正一品官員的月俸是八十多石,而一個正七品縣令一年的俸祿才九十石。”
“還時刻面臨着貪污就被剝皮充草的高壓環境。”
“嘖嘖,兩相對比之下,就知道明朝的宗王待遇多麼優厚了。”
小宦官依然聽不懂,但他也不在乎。
只是小聲快速道:
“陛下!太子與代王從宮裡出來了!”
劉邦猛地往牆根一竄,探出半個頭悄咪咪看過去。
就見劉盈與小劉恆剛剛同行走出宮門。
“你,去把他倆劫來!”
小宦官:啊?
劉邦反應了一下,改口道:
“去把他倆叫來!”
小宦官:……喏!
……
【其次是政治特權。】
【朱元璋規定藩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可以設置官署。】
【明確規定朝中大臣不管是幾品官,見了藩王都要行禮,並且要行四拜禮】
【四拜禮是明代最隆重和最正式的大禮。】
【規定如果朝中大臣故意繞路走從而避開去拜見藩王,那麼論罪當誅。】
……
大漢·景帝時期
“朕就該把這些東西抄錄幾份給大臣們送去。”
劉啓面無表情的吐槽:
“讓他們看看我大漢對你們多好。”
“還有比明朝官員更慘的嗎。”
“老朱是真不拿他們當人啊。”
……
【各地藩王擁有對封地內大小文武官員的人事任免權】
【藩國內的百姓侮慢藩王,都交由藩王來處理,朝廷不得干預。】
【對於諸王犯罪一事,只有皇帝纔有權干預,朝廷相關機構無權干涉。】
【又賦予各地藩王干預朝政的權力。】
【“若大臣行奸,不令王見天子,私下傳致其罪,而遇不幸者,到此之時,天子必是昏君。其長史司並護衛,移文五軍都督府,索取奸臣奏斬之,族滅其家。”】
……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捻着鬍鬚一言不發。
他在等轉折。
這要是沒有手段限制。
那他現在就可以宣佈明朝廢了。
你等死吧。
……
【賦予各地藩王軍事大權。】
【每個王府可以設有親王護衛指揮使司,護衛少者三千人,多者一萬九千人。】
【藩王也能干預自己封國內的衛所軍隊。】
【開國元勳們要奉旨調動藩王封地內的衛所軍隊時,也要向藩王彙報一下,之後才能調動軍隊。】
……
{朱元璋這個就是很樸素的農民想法:兒孫滿國、兒孫個個都富貴榮華、可以永遠富貴,不再受災受難。}
{朱元璋數學不好肯定的,宗室問題其實就是麥粒放棋盤的問題,前面不算什麼,後面數字越來越大。}
{如果知道明末的事情,他當然不會這麼安排,但是他不知道。}
{所以老朱又想學大漢老劉家又學歪了,大漢能活了四百多年,最大的功勞不就是玩的皇族優勝劣汰嗎。}
{那會兒的大漢還有點秦的影子,皇族封爵三代無功而降爵,再無功繼續降,直至到庶民。}
{老劉家代代減爵,劉備都減到去賣草鞋了,漢朝對苦一苦宗室這種事情非常熟練。}
{漢末百姓對劉姓宗室沒有明末百姓對朱姓宗室那麼仇視,姓劉的才能成功重整山河一次。}
{就明末那種百姓恨不得生吃朱肉的情況,朱家基本上沒可能復刻漢朝那種再造兩百年江山的情形。}
……
大明。
朱元璋眼睛瞪的圓溜溜的!
“什麼叫生吃朱肉?!”
“咱不是圈住他們了嗎!”
朱標仰天而望。
他有預感。
大明江山的未來就是對抗父親規則的抗爭史。
……
大明·嘉靖時期
朱厚熜冷笑一聲。
“知足吧,這是沒給封地呢。”
“不然,早反了。”
……
大明·成化時期
“太宗皇帝的法理啊。”
“自太宗後,宗室連草鞋都沒法編了。”
朱見深喃喃自語。
……
【而在推行分封制賦予諸王極大權力的同時,朱元璋也在一步步限制諸王。】
【公元1373年,就在中書省完成《祖訓錄》編纂的同一年,另一本書籍也編纂完成了,即《昭鑑錄》。】
【該書的主要內容是介紹中國古代一些著名藩王的事例,告誡諸王要恪敬守禮,體恤百姓。】
【前面所提到的諸王所擁有的各項權力基本上都是洪武六年編纂而成的《祖訓錄》中規定的。】
【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朱元璋也發現《祖訓錄》賦予諸王的權力過大。】
【最終於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將其改定爲《皇明祖訓》,在《皇明祖訓》中便對諸王的權力進行了進一步的限制】
【比如諸王之前擁有對封國內文武官員的生殺予奪大權,但是在《皇明祖訓》中則規定諸王要按律判決】
【並且對於諸王封國內有老百姓侮辱諸王的情況,其處理辦法則是不再由諸王判決,而是押送到京城來由朝廷決斷。】
【所謂的“大臣行奸,不令王見天子”也不再讓諸王前去索取奸臣,而是由都督府抓捕,從而避免諸王過多幹涉朝政。】
【此外,諸王王府內的文官不再由諸王任命而是由朝廷選任。】
【最終形成了諸王不得干預地方上的民政,王府之外的事務,均歸各級地方官吏治理,親王無權過問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