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白銀帝國

丁雲毅對這個叫莫莎爾的女人充滿了好奇,他實在想不出這個女人擁有什麼值得自己單獨接見她的秘密.

但是很快丁雲毅就知道了。

wωw▲ t tkan▲ ¢ 〇 當屋子裡只剩下兩個人的時候,莫莎爾朝丁雲毅媚笑了一下,然後關好了房門,接着一件一件的脫去了自己的衣服。

難道這就是莫莎爾要對自己說的秘密嗎?

丁雲毅笑了,現在他終於知道莫莎爾要做什麼了。這無非是又一個想用自己的身體來換取某些東西的女人罷了......

一具赤裸的女性胴體出現在了丁雲毅的面前。

然後,赤裸着的莫莎爾緩緩的走到了丁雲毅的面前,接着不用任何語言便坐到了丁雲毅的懷裡。

有的時候世上的許多事情,是完全不用語言的......

丁雲毅從來就不是什麼正人君子,他先是平靜的坐在那裡,任憑莫莎爾夫人對自己的竭盡挑逗之能事。

但他覺得自己的情慾漸漸被調動起來之後,他站了起來,然後橫身抱起了莫莎爾便朝着自己的那間臥室之中走去......

當激情散後,莫莎爾臃懶的依偎在丁雲毅的懷裡。、

丁雲毅略略在那休息一會,站起了身,莫莎爾在背後叫些什麼,丁雲毅只做沒有聽到,不慌不忙的穿好了衣服,然後也不管莫莎爾能否聽懂:

“你以爲用自己的身體便能得到我的憐憫?你錯了。在我眼裡你們這些西班牙人其實都是一樣的。在我大明子民遭到屠殺的時候,也許你也正在一旁幸災樂禍的吧?”

說完後。丁雲毅頭也不回的離開了這裡......

蔣奇和蔡九洲已經在外面等着了,一看到丁雲毅出來。蔣奇很是鄙夷的撇了撇嘴。不用猜都知道少爺方纔在裡面做了些什麼。

夫人再三交代要看住少爺,可是以少爺的稟性來說哪裡能夠看得住?

蔡九洲不知道他們主僕間的事,上前道:“侯爺,被我查扣了三條船,好傢伙,上面裝滿了從呂宋島搜刮到的財富。看得我眼睛都花了。其中有一條船你猜是做什麼用的?專門用來裝金子的。十九口大箱子啊,金幣、金錠、金像,全都是金的啊!我就奇怪了,幹臘絲人怎麼這麼喜歡金子。也不見他們帶銀子走的。”

“因爲他們把銀子運過來,然後再把金子運回國內。”丁雲毅說完這話忽然問道:“你們知道我大明爲什麼會到今天這步田地嗎?”

蔡九洲怔了一下:“天災人禍。”

“這是其中的願意,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很多人都忽視了。”丁雲毅緩緩地對自己的部下說道:

“當今崇禎皇上絕對不是一個壞皇帝,他的勤政、自律和勵志有爲,不亞於大明開國太祖皇帝。他十八歲登基,一個月後幹掉了無惡不作的魏忠賢,迅速起用名將治邊。在位期間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而且減膳撤懸,布衣蔬食,吃得少,穿得差,不戀女色,沒有娛樂,整天憂心國事,日夜操勞。皇上在位有兩大敵人,一是此起彼伏、風起雲涌的流寇。二是虎視眈眈,連年進犯的滿清鐵騎。這些年內憂外患,踵足相接。在所有人看來,他面對的是兩個敵人,但其實上還有一個更強大的敵人一直潛藏着。這個敵人對大明的煎熬和打擊,無論從深度、廣度還是力度上說,要遠遠超過流寇造反和清軍攻擊。”

蔡九洲聽得目瞪口呆,他實在想不出大明還有什麼是比流寇和金虜更加可怕的敵人。

丁雲毅緩緩地道:“其實這個敵人,是在今上的前任們手上開始登堂入室,繼而興風作浪。這個敵人,叫做白銀。”

蔡九洲聽的一頭霧水,白銀是人人都喜歡的東西,多少人爲了它而要死要活的,什麼時候變成敵人惡劣?

可是,白銀真正是大明王朝的一個敵人!

白銀,是明王朝中後期朝廷確定使用的貨幣。白銀成爲爲明朝貨幣,不但跟中國,跟世界都有關係。

大明最初用的是紙幣,叫做大明寶鈔。寶鈔就是一張紙,紙上標明它相當於多少銅錢,從一百文到一貫不等。寶鈔作爲貨幣,從朱元璋建國起用了二百多年。這期間政府屢屢嚴令民間不許把銀子當貨幣用,一旦查到,嚴懲不貸。

爲什麼?因爲中國缺乏貴金屬,每年能夠生產的白銀數量很少,沒有辦法滿足流通。發行寶鈔,依賴的是國家信用,沒有貴金屬或有價值物品作儲備。紙幣制造成本低,發行數量基本上是朝廷說了算。之前的宋朝和元朝,也都是這麼幹的。

但是寶鈔用着用着就不行了,最大的問題是因爲濫發而經常貶值。比如大明成化二年買一石米只要十貫,而到了弘治二年的時候居然要一百貫。成化年間寶鈔曾貶值五百分之一。

萬曆年間更驚悚,寶鈔貶值達到萬分之一。

所以儘管嚴令峻法,但民間早就不買寶鈔的賬了。當時官員的薪餉領的也是寶鈔,不過他們領到之後立刻脫手,把這換成實物或者銀子和銅錢。北京因此專門出現了“鈔戶”,專門做這個生意。官員如此,老百姓當然就更痛苦了,不滿和憤怒日益增加。

這種狀況下,如果朝廷繼續頑固使用寶鈔,那麼很有可能重蹈元朝的覆轍,貨幣敗壞,經濟崩潰,然後就......

但是轉機出現了。朝廷發現,在工商業發達的東南地區,商人們私下買賣交易中大量用白銀作爲貨幣,由此使得白銀在民間流通也愈來愈多。由那裡向全國擴散。更讓朝廷驚異的是,那裡好像天上降下了一座銀山。白花花的銀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銀山不是天降的,是被西班牙人發現的。1545年在秘魯的波託西。1548年在墨西哥的薩卡特卡斯發現了兩座大銀礦。從此美洲白銀開始涌向歐洲,又通過西班牙、葡萄牙、地中海、阿拉伯的商人們帶向全世界。

全國人民都在用銀子,而且銀子又很充足,逼迫朝廷改弦易轍。1567年,明朝隆慶皇帝朱載垕登基第一年,宣佈開放海禁和“銀錢兼使”法令:民間到海外做生意以及大家用白銀當貨幣。都不算違法。

不過使中國真正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的人,是張居正。1581年,改革強人張居正下令全國推行“一條鞭法”。這個改革的核心就是簡化了過去的田賦、徭役和各種雜稅的徵收辦法,將這些統一折成銀兩徵收。從此。白銀真正成了中國貨幣的主角。

如果不是張居正力挽狂瀾,搖搖欲墜的大明朝,早在萬曆年間就離死不遠了。張居正的改革,就好似對明朝紊亂的國家財政用了一劑猛藥,使得苟延殘喘的帝國起死回生。其中,最大的舉措就是確立了貨幣本位。但他不知道,正是因爲白銀在中國唱了主角,世界經濟居然由此產生了鉅變,西方很多帝國的崛起,竟都淵源於此。

在十五十六世紀。全世界經濟實力最強大,最富裕的帝國,當然是中國。所有國家的商人們最想做生意的對象和地方,也是中國。但拿什麼和中國交換呢,一直讓各國商人們頭痛不已。中國物產豐富,工藝高級,有他們想要的一切,但他們卻沒有中國人需求和喜歡的商品。直到中國確立銀本位,這個問題解決了。

這是個雙向融通。相輔相成的過程。因爲外國商人不斷輸入白銀,換取中國的絲綢、茶葉和瓷器,使得國內白銀供給豐富。反過來因爲白銀越來越多,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纔有實施的基礎和可能。

世界範圍內的白銀時代,拉開了帷幕。因爲中國需要白銀,美洲的銀礦開始沒日沒夜地開採,源源不斷地通過大西洋運到歐洲,再經地中海到中亞到南亞,穿過馬六甲海峽。或者直接從墨西哥開動大帆船駛過太平洋,運到菲律賓的馬尼拉。在東南亞通過國際貿易,這些白銀被雲集那裡的中國民間商人們帶回了浙江和福建。

還有一個國家也搭上了白銀的快車,那就是日本。過去在朝貢體系內,日本也缺乏和中國貿易的商品,他們賣得最多的是精緻的武士刀。但白銀成爲中國主幣之後,銀礦豐富的日本也開始大量向中國出口白銀。在中日兩國間做生意的,大都是葡萄牙商人。

到底有多少白銀流入了中國?

從1550年開始,中國從各種渠道大約獲得了六萬噸白銀,大概佔世界有記錄的白銀產量的一半。

從隆慶元年)到崇禎十十二年年間,流入中國的白銀約三萬萬五千萬西班牙銀元以上。當然,這些銀元大都被化成了銀錠和碎銀,在中國流通和儲存。

美洲白銀到了歐洲、奧斯曼帝國,還能感受到它們的流動,但是隻要到了中國就一去不返。當時的中國就像一個巨大的“黑洞”,吞噬了原產於美洲和日本的白銀,數量之大令人咋舌。

丁雲毅很清楚,自己在另一個時代的教科書中明代那章有個重要小節,專門講述“明代工商業的蓬勃發展”,老師會強調說這是“中國資本主義的早期萌芽”。

問題是:這萌芽早不發晚不發,爲何偏偏在明代中後期出現?

因爲白銀。世界的白銀滾滾流入中國,是因爲我們出口了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反過來白銀進得越多,對這類商品生產的刺激也就越大。但在白銀沒有成爲主幣以前,這類生產是被束縛的,發展面臨障礙。因爲百姓交田賦必須是實物,所以他得去擺弄莊稼,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必須服徭役,也不可能全力以赴從事貿易和生產。勞動力和勞動時間得不到保障,商品生產規模化就很困難。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破除了這個難題。因爲所有的稅收可以用銀繳納。你可以不種糧食了,只要交銀子,你也可以不服勞役了,只要交銀子。哪來銀子呢?去幹手工業,去做貿易,可以掙更多銀子。

在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經濟和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據當年歐洲傳教士的記載,僅松江一地就有二十萬織布工人和六十萬紡紗工人。而南京地區,衆多陶瓷廠每年要生產一百萬件精美瓷器。江浙地區,每年能生產出六億棉布。

海外貿易就更加浩浩蕩蕩。主要以福建和廣東人爲主的海外貿易商往來穿梭於南洋各地,與世界各國的商人貿易。僅福建泉州的月港就駛出一千零八十六艘船,到達呂宋的馬尼拉。拖去的是生絲和絲織品,拉回來的是墨西哥的銀元。馬尼拉和巴達維亞被稱做“唐城”,因爲大量的中國商人、工匠和手工業者在此定居。其中“閩人三十六姓”,就是被這些稱做“南洋中國人”中的精英力量。

有了白銀這種大家公認的,並且是充裕的交換媒介和價值標杆,不僅海外貿易如火如荼,國內遠距離大宗商品貿易也被激活起來。

江南的人開始大量種桑養蠶,生產絲綢和棉布,福建人開始大量地種茶,而廣東人則熱衷種甘蔗,江西人不但做瓷器,還生產靛青等染料供應蘇杭,長江上游的湖北四川則生產糧食供應東南。大運河重新疏浚鑿通,貫通了中國兩大水系,各地商人們便在密佈的河網中東奔西走。過去鹽商需要轉運糧食到軍隊駐紮地,才能獲得政府給的販鹽許可證,現在只要交銀子就行了。昔日窮鄉僻壤難謀生計的農民,以及其他地區農村剩餘勞動力,現在有了新的行當,就是做手工業者商人、夥計。中國赫赫有名的晉商、徽商,以及沿海的閩浙商幫、寧波商幫、潮汕商幫應運而生,初顯崢嶸。

商業如此興盛,財富遠遠超過昔日的農業產出。每年南方向北方輸送的白銀五百多萬兩。當時有官員說,南方成了皇帝的又一個“內府”。

第495章 皇宮小太監(中)第116章 軍餉第325章 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第364章 日本第121章 澎湖變化第405章 工業革命的序幕第274章 無價之寶第170章 成婚第198章 “大明私掠許可證”第490章 最後的希望(下)第345章 魯凱族第476章 高壓鍋和新鮮的事物們第361章 果然就在這裡第332章 錦衣衛——洪調元!第81章 八虎之首——洪三峰!第364章 日本第456章 探監第283章 聯合艦隊第34章 上下一心第430章 大戰松山(下)第288章 海戰之後第10章 大有可爲??第246章 饑民第222章 第五日:單騎衝敵第297章 結交第68章 鄭芝龍來了第202章 底線!第426章 交換第176章 一戰功成第277章 海盜王——丁雲毅!第313章 拼死突賊!!!第498章 一句話的收買人心第540章 皇帝和大臣們第296章 張溥第445章 鄭芝龍之死(上)第408章 命案第351章 我們還會回來的!第212章 “嘲諷”第265章 馬屁精第577章 關寧軍的覆滅第212章 “嘲諷”第413章 出使朝鮮第242章 史偉德少校團第154章 提親第22章 小海盜第220章 第三日:浴血奮戰第531章 火焰中的京都(上)第508章 我的名字叫丁雲毅!第487章 仁牙國大屠殺第88章 是福是禍?第559章 丁雲毅——吳三桂!第145章 去臺灣第415章 謀反?第205章 武勇忠烈虎賁衛第511章 百萬一心第47章 中國札記第535章 體面的退位吧!!第241章 麻將之父第140章 遏制住丁雲毅第411章 證人第134章 海盜中的變化第128章 誰與我浴血奮戰!第234章 保媒第215章 衝突敵陣,唯我虎賁!!!第315章 總兵官第317章 漢奸來開會了第144章 拜別第251章 多鐸第453章 慘勝第149章 情報第324章 今日之他已非昔日之他第367章 劍聖第63章 登船!第351章 我們還會回來的!第258章 法國來的槍械師第12章 秦解元第351章 我們還會回來的!第375章 誘餌第18章 荊軻獻圖第539章 崇禎皇帝的煩惱第127章 海戰第182章 投降第348章 “情與法”第541章 內閣第169章 架着大炮請喝喜酒第405章 工業革命的序幕第558章 京城外的決戰第239章 臺灣發展第505章 中興之主??第484章 血戰鹽霸第79章 劉香使者第94章 濟爾哈朗第554章 吳三桂的抉擇第313章 拼死突賊!!!第437章 料羅灣大海戰(上)第239章 臺灣發展第43章 募兵第66章 戰利品第487章 仁牙國大屠殺第545章 皇太極之死(上)
第495章 皇宮小太監(中)第116章 軍餉第325章 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第364章 日本第121章 澎湖變化第405章 工業革命的序幕第274章 無價之寶第170章 成婚第198章 “大明私掠許可證”第490章 最後的希望(下)第345章 魯凱族第476章 高壓鍋和新鮮的事物們第361章 果然就在這裡第332章 錦衣衛——洪調元!第81章 八虎之首——洪三峰!第364章 日本第456章 探監第283章 聯合艦隊第34章 上下一心第430章 大戰松山(下)第288章 海戰之後第10章 大有可爲??第246章 饑民第222章 第五日:單騎衝敵第297章 結交第68章 鄭芝龍來了第202章 底線!第426章 交換第176章 一戰功成第277章 海盜王——丁雲毅!第313章 拼死突賊!!!第498章 一句話的收買人心第540章 皇帝和大臣們第296章 張溥第445章 鄭芝龍之死(上)第408章 命案第351章 我們還會回來的!第212章 “嘲諷”第265章 馬屁精第577章 關寧軍的覆滅第212章 “嘲諷”第413章 出使朝鮮第242章 史偉德少校團第154章 提親第22章 小海盜第220章 第三日:浴血奮戰第531章 火焰中的京都(上)第508章 我的名字叫丁雲毅!第487章 仁牙國大屠殺第88章 是福是禍?第559章 丁雲毅——吳三桂!第145章 去臺灣第415章 謀反?第205章 武勇忠烈虎賁衛第511章 百萬一心第47章 中國札記第535章 體面的退位吧!!第241章 麻將之父第140章 遏制住丁雲毅第411章 證人第134章 海盜中的變化第128章 誰與我浴血奮戰!第234章 保媒第215章 衝突敵陣,唯我虎賁!!!第315章 總兵官第317章 漢奸來開會了第144章 拜別第251章 多鐸第453章 慘勝第149章 情報第324章 今日之他已非昔日之他第367章 劍聖第63章 登船!第351章 我們還會回來的!第258章 法國來的槍械師第12章 秦解元第351章 我們還會回來的!第375章 誘餌第18章 荊軻獻圖第539章 崇禎皇帝的煩惱第127章 海戰第182章 投降第348章 “情與法”第541章 內閣第169章 架着大炮請喝喜酒第405章 工業革命的序幕第558章 京城外的決戰第239章 臺灣發展第505章 中興之主??第484章 血戰鹽霸第79章 劉香使者第94章 濟爾哈朗第554章 吳三桂的抉擇第313章 拼死突賊!!!第437章 料羅灣大海戰(上)第239章 臺灣發展第43章 募兵第66章 戰利品第487章 仁牙國大屠殺第545章 皇太極之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