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支艦隊在海上快速的航行,一前一後。此時他們都快速的向着北方航行,再有一百五十海里,它們就正式進入萬山羣島中。
今天距離李珅向李仲舉彙報英軍艦隊進入南洋已經整整五天時間了,同時李仲舉已經率領獨立團趕到了香港。
李仲舉看着香港的變化,心中確實非常高興。李仲舉看着街上的人們穿着花花綠綠的顏色的衣服,他們同時全都面帶笑容,對獨立團的到來表示最爲隆重的歡迎。
很多老百姓看着獨立團的士兵,全都心情異常的激動,因爲他們知道天下最好的軍隊莫過於鎮武軍,而獨立團卻是鎮武軍中最爲精銳的一支軍隊,理應得到他們最爲隆重的歡迎。
很多老百姓看到獨立團的士兵更是激動的流下熱淚,在他們眼中,只有鎮武軍士兵才能保證他們的安全,才能給他們一種安全感。
獨立團士兵看着香港的老百姓對自己如此熱情,很多人都感覺不好意思。可是他們又怎麼會知道,要不是獨立團士兵,恐怕此時香港的老百姓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華夏的老百姓都有一顆感恩的心,誰對他們好,他們就會數倍甚至十數倍的付出。他們對於生活的要求一直以來,也不是很高,只要能夠吃飽就可以。
李仲舉看着這些老百姓和士兵,心中很是欣慰,知道當初自己的選擇沒有錯。同時李仲舉明白,自己此時無論在香港做什麼,香港的老百姓都會毫不猶豫的全力支持。
隨後李仲舉趕往香港炮臺。香港炮臺是李仲舉收回香港,下令讓譚嗣同建立的,當時李仲舉給予譚嗣同最大的支持,一百門188毫米口徑的火炮和二百門155毫米口徑的火炮,還配備了五十門可移動的102毫米口徑的火炮。
除此之外,譚嗣同還按照李仲舉設計的圖紙,做好炮臺的隱秘工作,一般而言,炮臺發炮,敵軍短時間是尋找不到炮臺的所在地。
188毫米口徑的火炮是此時鎮武軍中口徑最大的火炮,這種火炮的初速是每秒620米左右,有效射程是15公里左右,這是鎮武軍中最爲強大的榴彈炮。
155毫米口徑的榴彈炮和188毫米口徑的榴彈炮相比,除了威力上有些弱而已,其餘全部差不多。
102毫米口徑的榴彈炮,雖然威力不如188毫米口徑的榴彈炮和155毫米口徑的榴彈炮,但是這種182毫米口徑的榴彈卻是可以移動的。這種榴彈炮是裝在一輛長2.05米,寬1.25米,高1.1米的木製車中。
102毫米口徑的榴彈炮這時候都已經裝備到鎮武軍的各旅各團,深得官兵的一致喜歡,這種102毫米口徑的榴彈炮敵軍看着都會心驚肉跳,更不用說,敵軍被這種榴彈炮攻擊了。
李仲舉看着有些消瘦的譚嗣同,心中有些不忍,但是李仲舉也知道,這一切都是譚嗣同心甘情願的,譚嗣同爲了華夏民族復興崛起,可以付出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他也毫不猶豫。
無論怎麼說,譚嗣同都是一個令人敬佩,令人惋惜的英雄。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此時李仲舉不由自主的想起這一首譚嗣同的詩。李仲舉心中默默的想到,這一世自己一定不會讓譚嗣同的希望破滅,他一定會帶領像譚嗣同這樣的民族英雄走向世界,揚我華夏之威、之名,讓世界所有國家全都信服。
譚嗣同看着司令李仲舉的到來,心中也是非常的震驚,沒想到司令竟然親自來到了香港,看來司令這次是要下定決心,給予英軍最爲致命的一擊。
譚嗣同對着李仲舉道,“司令,卑職一切都準備妥當,第101團的所有官兵已經全都做好隨時出戰的準備。”
事實上,當譚嗣同第一次來到香港,接受李仲舉的任務,要求他建立最爲堅固強大的炮臺,譚嗣同的心中確實非常高興。李仲舉的全力支持和譚嗣同個人的人格魅力,他和戰士們一起吃飯睡覺,一起訓練,從沒有遲到後退一次,甚至有很多時候,他比戰士們訓練時間都多。
譚嗣同逐漸贏得所有士兵的愛戴,同時譚嗣同對於香港的老百姓也是無比的關心,自己每月的俸祿,譚嗣同都會拿出一半之多贈給貧苦老百姓。譚嗣同贏得老百姓的愛戴擁護。
幾天前,譚嗣同接到李仲舉的命令,讓他準備好作戰的命令,同時譚嗣同從電文中已經洞悉,這次自己面對的是何種對手。世界強國英軍的無敵艦隊,這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沒有人不知道,英國最強大的就是他們的海軍。
所以當時譚嗣同馬上組織連級以上所有軍官開會,譚嗣同清醒的告訴他們,只要我們堅守陣地,牢牢抓住機會,一定可以讓英軍艦隊無攻而反。
雖然剛開始很多軍官被這個消息震驚了,但是他們看着自己的長官譚嗣同團長都如此輕描淡寫,他們又有什麼理由害怕呢,因此所有人都信心滿滿,準備迎接這場戰爭。
李仲舉拍着譚嗣同的肩膀,“復生辦事,我很是放心,我相信你已經準備好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見證。我們是如何打敗英軍艦隊。”
譚嗣同深深的點點頭,說句心裡話,李仲舉沒來時,他心裡壓力是很大的,畢竟這次要面對的是英國最強的軍隊海軍。譚嗣同心中的把握不大,但是看到李仲舉,譚嗣同感覺這次一定會勝利。這就是李仲舉的魅力所在。
李仲舉已經不知多少次,創造了無數的奇蹟,讓人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就會完全信任李仲舉。這是李仲舉非常強大的魅力所在,這是別人無法比擬的。
李仲舉和譚嗣同的目光不知不覺向着南方看去,他們都知道,距離這場曠世之戰不遠了,最終兩人相視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