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說),是中國歷史上東漢與西晉之間的分裂對峙時期,有曹魏(魏國)、蜀漢(蜀國)、東吳(吳國)三個政權。三國時代波瀾壯闊,充滿生機,常引起後人追思。唐宋詩詞中有大量三國內容。元明清時期,三國事蹟成爲戲劇和民間藝術文學常見話題。晉代陳壽所作史書《三國志》,頗有參考價值。明代羅貫中以三國曆史爲藍本,編撰小說《三國演義》成爲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豐富多彩的歷史內涵也流傳到世界各地。
東漢末年,國勢衰微,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從此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
黃巾起義被鎮壓後,外戚、宦官在內鬥中失去權柄,189年,董卓控制了朝廷,192年董卓被司徒王允所殺,李傕、郭汜又控制了東漢王朝。地方州郡長官在反董卓戰爭及後來的相互攻伐中逐漸壯大實力,形成了地方軍閥割據。在軍閥割據混戰中,曹操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在官渡之戰中擊敗了袁紹,最終統一了北方。
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征割據荊州的劉表及依附於劉表的劉備,後迅速平定荊州,同時垂涎東吳集團割據的地方,順勢攻打割據東南的孫權。在劉備謀士諸葛亮與孫權謀士魯肅的共同推動下,孫劉結成聯盟。其後孫劉聯軍與曹操在赤壁決戰,經赤壁之戰後,曹軍大敗,退守北方。戰後,劉備佔據荊州,後又於215年奪取了益州,勢力大增。建安二十五年(220)冬,曹丕篡漢稱帝,改元黃初。建安二十六年(221)蜀中傳言漢獻帝已經遇害,劉備爲了延續漢朝歷史,振興漢朝,完成自己的霸業,遂於成都武擔南稱帝,年號章武。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蜀前將軍關羽水淹魏七軍,生擒主帥左將軍于禁,乘勝圍攻敗退樊城(今湖北襄樊)的魏徵南將軍曹仁,一時威震華夏(參見樊城之戰)。魏王曹丕採納丞相司馬懿的建議,利用劉備拒不歸還所借荊州,吳蜀聯盟出現破裂之隙,派人勸說東吳孫權抄襲關羽,東吳陸口守將呂蒙設計殺死關羽,荊州落入東吳孫權之手。劉備爲報關羽之仇,集結80多萬大軍征討東吳,期間張飛又被手下殺死,劉備怒不可遏,不聽諸葛亮、趙雲等之勸,堅要復仇,被東吳大將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遭遇“猇亭之戰”的敗績,致使白帝城託孤,勢力下降,與曹丕的“魏”和孫權的“吳”在此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廢了漢獻帝,在洛陽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東漢滅亡,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
222年,劉備攻打孫權,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擊敗。第二年崩於白帝城,劉禪即位,諸葛亮受命託孤,執掌蜀漢,再度與孫權聯盟。22
三國地圖(16張)
8年,諸葛亮北伐曹魏之戰開始,但最終逝於五丈原,未竟大業,後姜維繼承諸葛亮之遺願,繼續北伐,但終
因國內奸佞當道,事事阻礙,未成大事。
249年,曹魏重臣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控制了曹魏的大權。263年,掌握了大權的司馬昭下令伐蜀,劉禪出降,蜀漢滅亡。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黜了曹魏皇帝曹奐而稱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大舉伐吳,孫皓出降,東吳滅亡,三國時代結束。
三國鼎立
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後率大軍南下,向荊州進攻,而劉表也在此時病死,其次子劉琮接位並向操投降,劉備見此,決定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追上擊敗,逃至夏口。此時魯肅到備處探聽情況,劉備也派諸葛亮出使到江東,雙方結盟,共抗曹軍。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於赤壁,迫使曹軍退回中原。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孫權、劉備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劉備向荊南施壓,成功逼降荊南四郡;而孫權部將周瑜也向荊州南郡發兵,用了很長時間,最終攻克南郡。孫權爲向劉備示好,將其妹嫁給劉備。而孫權爲拓展勢力,佔據了交州。其後,周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但在途中病逝。魯肅接替其位,並將南郡借給劉備。而曹操在南方戰爭失敗,轉移向西發展,曹操欲進攻漢中張魯,西涼諸軍閥疑其將攻擊自己,在211年起兵,共推馬超、韓遂爲首領,曹操率軍鎮壓,成功將西北一帶收爲領地。
211年,劉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佔據了原來劉璋的地盤。219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關羽也向曹軍發起進攻,但是孫權遣軍襲殺關羽,佔領荊州大部,隔三峽與漢軍相持。222年,劉備出兵與吳軍相持於夷陵,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益州,劉備不久便崩於白帝城。猇亭之戰以後不久,蜀漢、東吳恢復結盟關係,共抗曹魏,至此,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事發生,有時規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餘年之久。
263年,魏國丞相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平蜀漢,與蜀漢大將軍姜維發生拉鋸戰,魏軍被擋於劍閣前,鄧艾避開姜維大軍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蜀漢後主劉禪投降,蜀漢被魏所滅。鍾會和姜維在成都發動兵變,被司馬昭快速平定。
三分歸晉
265年,司馬昭死後,其長子司馬炎奪取魏政權,定都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並開始籌備伐吳。279年,司馬炎兵分六路,由北、西向東吳進發。吳帝孫皓曾想抵抗,但在暴政的統治下,士兵毫無戰意,晉軍勢如破竹。280年,晉軍成功攻克建業,孫皓投降,東吳滅亡,西晉成功統一天下。
羣雄割據
討伐董卓之戰結束後,各地方軍閥對東漢皇帝政權已不加理會,轉而發展各自的勢力。原董卓部下張濟因軍中缺糧,途徑荊州南陽掠奪,在攻打穰城時戰死。其軍隊由侄子張繡繼承後,反被荊州牧劉表安置在宛城,聯手抵禦曹操。孫堅在攻打劉表據有的襄陽時戰死,其子孫策投奔袁術後向他借兵,帶領孫堅舊部於196年到199年間在江東四
處征戰。最後孫策獨領江東,與劉表對峙,並等待時機北上中原。197年袁術於壽春稱帝,國號“成”,最後被曹操及劉備攻滅。194年益州牧劉焉病死,其子劉璋接任,與漢中的張魯決裂,兩方對峙。馬騰、韓遂等人則於涼州、雍州一帶各自發展勢力。公孫瓚擊敗劉虞後雄踞幽州,最後被袁紹滅亡。東遷的呂布先是奪取曹操的兗州,被擊敗後先附劉備,接着奪其領地徐州,最後被曹操於下邳抓獲處死。劉備繼任病故的陶謙成爲徐州牧,但先後因呂布及曹操而失去徐州,不得不依附河北袁紹,後又逃到汝南試圖建立勢力。
此時期各勢力中成績最突出的是袁紹與曹操,袁紹先用計佔據韓馥的冀州,繼而打敗田楷、臧洪、公孫瓚等人,掌握青、冀、幽、並四州,雄霸河北,氣勢強勁。曹操四處征戰,收編黃巾軍餘部男女老少三十萬人,擇其精銳組成了著名的“青州軍”,幾經轉折,控制了兗州。曹操奉立東逃的獻帝於許昌後,藉由朝廷名義來討伐各地羣雄;先後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勢力發展成兗、豫、徐三州、部分司隸、雍州等中原地區。由於袁曹雙方的勢力持續壯大,最後發生了決戰。公元200年曹操通過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又通過幾年時間,消滅了袁紹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的勢力。通過北征烏丸以及平定遼東公孫康,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董卓亂政
董卓爲了奪權,開始剷除反對者,手段殘暴,引起了諸多不滿。他促使呂布殺死掌管都城禁衛的丁原奪得其軍隊,袁紹及曹操等原先掌握過兵權的將領紛紛逃離首都洛陽。最後董卓廢除並殺死了漢少帝,改立劉協爲帝,史稱漢獻帝,至此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
190年,東郡太守橋瑁詐稱以京師三公之名向各地發檄文,陳述董卓的惡行,聯絡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討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軍加入,羣雄並起,共推袁紹爲盟主,史稱“關.東軍”。董卓爲了迴避其鋒芒,於是挾持漢獻帝、強遷居民,遷都到長安,併火燒舊都洛陽。其間,關東聯軍只有孫堅、曹操二人真正出兵與董卓對戰,但因持久力不足而退,而關.東軍也隨之解散。此後,羣雄
紛紛割據一方,互相攻擊。董卓遷都後,自封爲太師,繼續掌控朝政。
192年董卓最後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呂布等合謀刺殺,其族人亦被屠滅殆盡。不久董卓屬下李傕、郭汜等人率兵攻入長安,殺死王允,呂布兵敗逃亡,李傕等人挾持漢獻帝,專政四年。其間涼州馬騰與韓遂等也率軍逼近長安。李傕派郭汜、樊稠及侄子李利於長平觀擊敗馬騰等人。195年,由於李傕與郭汜等人內部不和,發生內鬥,分別挾持獻帝與大臣,長安陷入一片戰亂。7月,漢獻帝離開長安,開始東歸洛陽。李傕與郭汜等人又聯合起來,追擊獻帝。而後漢獻帝派人與李傕、郭汜講和才停止追擊。196年獻帝輾轉流亡,回到已成廢墟的舊都洛陽,隨後被曹操迎奉到許都。隔年,郭汜被自己的部將伍習殺死。198年,曹操派裴茂率領段煨等關中諸將討伐李傕,李傕被誅殺,至此關中初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