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關鍵日

bookmark

從戰果來說,除了沒有全殲美俄聯軍,蔣博文一個不少的實現了戰前計劃,甚至超額完成了任務。

只是,伊朗戰場的長遠影響,正是在於蔣博文沒能做到的事情。

面對中國軍隊咄咄逼人的攻勢,美俄聯軍選擇了向德黑蘭撤退,或者說是撤除伊朗西部的突出部,避免側翼被擊潰。

事實上,此時美俄聯軍的側翼已經被擊潰了。

九月十八日,美軍第十四步兵師首先到達德黑蘭南面、納馬克湖西面的庫姆,隨即與第十三集團軍遭遇。在激戰數個小時、付出了一千多人傷亡、損失了數十輛坦克之後,美軍放棄了向德黑蘭挺進的想法,暫時退回庫姆,等待正在趕來的第十六步兵師,以及四個同步撤退的俄軍師。

這一天,克爾曼的兩個俄軍師向中國陸戰隊第七陸戰師投降。

雖然俄軍師的編制規模比美軍師小一點,但是兩個步兵師也有兩萬餘名官兵,與一箇中國陸戰師旗鼓相當。在被圍困了兩天,飽嘗炮火之苦後,絕望的俄軍選擇了投降,大約一萬七千名俄軍官兵做了戰俘。

事實上,當時圍攻克爾曼的只有一個陸戰旅,只是得到了一個炮兵旅的直接支援。

當時,陸戰隊還沒有像陸軍那樣,在師級部隊成立突擊集羣,依然是以往的編制,即在師下建立具有完善獨立作戰能力的旅級部隊,然後是營級部隊。從規模上講,陸戰隊的旅非常大,一個戰鬥旅有大約六千人,所以一般一個陸戰師只有兩個戰鬥旅,另外還輔以一個炮兵旅。

正是有了炮兵旅支持,第七陸戰師才能用一個旅攻佔克爾曼。

要知道,在過去兩天裡,這個炮兵旅用掉了一萬五千噸炮彈,所有彈藥都是通過鐵路從巴基斯坦運送過來的。

因爲有鐵路運輸做保障,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從南面的港口獲得補給,所以陸戰隊在作戰的時候沒有那麼多的顧忌,往往在一些無關緊要的戰場上消耗大量彈藥,而不是讓裝甲部隊去衝鋒。

在佔領克爾曼的時候,陸戰隊的先頭部隊已經到達亞茲德附近。

也就是說,陸戰隊的突擊部隊在後勤保障不太可靠的情況下,突擊了三百公里。

後來,美軍就多次指責俄軍,認爲俄軍在克爾曼投降,使美俄聯軍錯過了瓦解陸戰隊攻勢的大好機會。

這個說法本身沒有錯,因爲到達亞茲德的陸戰隊已經遇到了後勤保障問題。

當時,這支兵力在一萬左右的突擊部隊,只剩下了不到半個基數的彈藥,也就沒有攻打只有五千美俄聯軍守衛的亞茲德。

設想一下,如果克爾曼還在俄軍手裡,突擊的陸戰隊會是個什麼結果?

問題是,俄軍不但不承認丟掉克爾曼是俄軍的責任,還反過來指責美軍,認爲美軍沒有及時向德黑蘭進軍,纔是真正的問題。

事實上,俄軍的指責也有道理,因爲美俄聯軍的主要目的是突圍,避免主力部隊在伊朗西部地區被圍殲,因此早就訂下了向德黑蘭撤退的作戰方案,首要任務就是儘快控制德黑蘭周邊地區。至於在克爾曼的防禦部署,基本上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即便守不住克爾曼,對戰略撤退也沒有多大影響。

此外,美俄聯軍沒有在亞茲德發動反擊,也是個大問題。

有趣的是,當時守衛亞茲德的主力就是一個美軍步兵旅,俄軍只有不到一千人,因此俄軍認爲美軍沒有反擊,纔是克爾曼失守的主要原因。俄軍的理由是,如果亞茲德的美軍主動反擊,中國陸戰隊就不可能集中兵力攻打克爾曼。

戰鬥打成這樣,只能說美俄聯軍問題多多。

可以說,九月十八日,正是德黑蘭戰役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天。

這一天,如果美軍第十四步兵師繼續北上,俄軍守住了克爾曼,美俄聯軍在亞茲德發起反擊,這場戰役的結果肯定會截然不同。可惜的是,在三個主要戰場上,美俄聯軍都沒能取得成果。

看上去,美俄聯軍要倒大黴了。

要知道,美俄聯軍要想進行戰略撤退,不但要穩住東部戰線,還得打到德黑蘭。原因很簡單,即便德黑蘭已成廢墟,這裡也是伊朗北部的交通樞紐中心,所有通往高加索方向的鐵路都得從德黑蘭附近經過。

這也正是蔣博文首先出兵德黑蘭的目的,也是這場戰役被稱爲“德黑蘭戰役”的原因。

問題是,蔣博文的處境同樣不那麼樂觀。

第十三集團軍的作戰能力很強,可是後勤補給很成問題,大部分作戰部隊只有不到一個基數的彈藥。

當時,第十三集團軍面臨後勤問題有多嚴重?

除了彈藥不足之外,很多作戰部隊的口糧都不夠。打到十八日的時候,一些部隊三個人才能分到兩份口糧。

在東線,北面的第一一三集團軍的情況稍微好一點,主要是背靠伊朗軍隊作戰,後勤保障由人數衆多的伊朗軍隊負責。爲了支持第一一三集團軍,伊朗軍隊組織了一支專業的沙漠運輸部隊,即駱駝運輸隊,用數萬頭駱駝取代了車輛,向在前線作戰的中國軍隊運送彈藥等物資。

在二十一世紀中葉的戰場上,仍然能夠看到以牲畜代替腳力的部隊,絕對是個奇蹟。

當極爲現代化的地面戰平臺與駱駝運輸隊走在一起的時候,肯定會有很多人認爲,這是電影裡的場景。

當然,絕不能否認這些駱駝做出的貢獻。

要知道,駱駝的負重能力超過了最好的馬匹,而且非常適合在沙漠裡活動,十頭駱駝的運輸能力,相當於一輛十噸級載重卡車,而第一一三集團軍的主要補給物資,比如彈藥與食物,都能用駱駝運送。

沒有這些駱駝,第一一三集團軍肯定寸步難行。

問題是,第一一三集團軍是從馬什哈德開始進攻的,到德黑蘭大約有八百公里,沿途還有大量由美俄聯軍控制的城鎮與據點。雖然從馬什哈德有直通德黑蘭的鐵路,但是並不意味着進攻很容易得手。

事實上,蔣博文在這裡動用了一個集團軍,就是希望儘快打通一條前往德黑蘭的鐵路。

可惜的是,蔣博文把這場戰鬥看得太簡單了。

後來,很多人認爲蔣博文過於稚嫩,主要原因就與使用第一一三集團軍的方式有關,即在這些人看來,根本沒有必要把一支擁有四萬多人的集團軍放在遙遠的馬什哈德,而是應該派一部分兵力去的德黑蘭。

也許,蔣博文在判斷戰局的時候,確實欠缺經驗。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即他向德黑蘭增兵也不會有正面效果。第十三集團軍的兵力足以守住德黑蘭,需要提供的不是兵力,而是解決後勤保障問題。

可以說,蔣博文應該做的,反而是加強在馬什哈德方向上的進攻力度,儘快打通前往德黑蘭的鐵路。

可惜的是,直到十八日,第一一三集團軍也沒能完全攻佔馬什哈德。

這下,問題出來了。

完全依靠戰術運輸機向德黑蘭空運物資,顯然是不大現實的事情。

要知道,在伊朗戰場上,中國空軍沒有明顯的優勢,只能在有限的事前內保持到手的制空權。也就是說,空運是間歇性的,不是隨時都能向德黑蘭派遣運輸機。在九月十八日前的幾天裡,只進行了八次空運,而不是第十三集團軍所需的十六次。結果就是,第十三集團軍的物資變得極爲匱乏。

當時,美俄聯軍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正在加強空中投入。

所幸的是,在伊朗戰場上作戰的主要是俄羅斯空軍,美國空軍只象徵性的派遣了一支戰術航空兵聯隊,而且部署在高加索山脈以北,離伊朗戰場有差不多一千公里,作戰飛機也只有兩百架左右。

如果當時擔當主力的是美國空軍,結果肯定會不一樣。

由此可見,在九月十八日,蔣博文還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那麼,爲什麼說九月十八日是決定性的一天呢?

原因就是,在這天,美俄聯軍最終確定了戰略撤軍計劃,重新確定的戰線在伊朗西北部地區,重點守衛以拉什特爲中心的裡海沿岸地區,爭取在東部防線崩潰之前,把主力部隊撤退到德黑蘭以北地區。

雖然在此之前,美俄聯軍就訂下了撤軍的基調,但是俄軍堅決反對大撤退,認爲最多隻能是戰術性撤退,而且新的戰線必須在德黑蘭以難,因此應該集中兵力圍殲攻佔德黑蘭的中國軍隊。

九月十八日的戰鬥,讓俄軍認清了現實。

以當時的情況,美俄聯軍根本不可能圍殲一箇中國陸軍的集團軍。

要知道,戰爭打了快一年了,西方同盟集團還從來沒有在戰場上成整建制的殲滅一支中國陸軍的突擊集羣。在很多地方,中國陸軍的一個集團軍,幾乎能夠單獨承擔起一個戰略方向上的作戰任務。

按照美軍估計,圍殲第十三集團軍,至少需要動用十個美軍主力師。

在伊朗戰場上,美軍總共也就只有八個師,而且全都是在戰爭爆發後組建的部隊,沒有主力師。

至於俄軍,更是以步兵部隊爲主。

既然無法圍殲第十三集團軍、收復德黑蘭,就只能撤退到德黑蘭北面,避開中國軍隊的鋒芒,重新組建防線。

第269章 按計劃轟炸第241章 統一大業第310章 政治矛盾第319章 反思第44章 出山第21章 次優選擇第17章 經貿競爭第64章 直接證據第74章 沒有硝煙的戰場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307章 壁壘第34章 公衆事件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114章 戰略項目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28章 力所不及第88章 十字路口第310章 政治矛盾第41章 進退兩難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32章 迫在眉睫第30章 打過邊境線第157章 將星隕落第100章 恐懼第18章 雙輸第101章 潛艇的盛宴第85章 科技戰爭第24章 人道主義援助第47章 前哨第46章 逃命第27章 精妙戰術第48章 虛張聲勢第84章 連環拳第60章 立即反擊第266章 門檻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65章 全面行動第39章 救援行動第71章 以進爲退第42章 第三條航線第303章 幸運兒第120章 餘波第29章 力挽狂瀾第79章 立場第3章 絕不是巧合第75章 積極迎戰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13章 新兵能戰第62章 戰略意第4章 艦隊出港第7章 關聯性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77章 分歧第184章 強攻第29章 血戰戈蘭高地第127章 雷暴第25章 強攻第178章 最後的機會第37章 抽絲剝繭第7章 不測風雲第18章 圍捕第297章 警戒圈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41章 進退兩難第51章 快節奏空戰第20章 保持沉默第95章 情報第76章 新機會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61章 動力革命第33章 孤注一擲第89章 一枚導彈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65章 完勝之途第8章 不知進退第64章 三管齊下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21章 突如其來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1章 新崗位第78章 中國化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37章 回國第13章 新兵能戰第59章 於公於私第58章 新班子第52章 大獲全勝第109章 伏擊開始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85章 欲擒故縱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1章 極限第169章 亂戰第57章 災難應對措施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202章 衝刺
第269章 按計劃轟炸第241章 統一大業第310章 政治矛盾第319章 反思第44章 出山第21章 次優選擇第17章 經貿競爭第64章 直接證據第74章 沒有硝煙的戰場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307章 壁壘第34章 公衆事件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114章 戰略項目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28章 力所不及第88章 十字路口第310章 政治矛盾第41章 進退兩難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32章 迫在眉睫第30章 打過邊境線第157章 將星隕落第100章 恐懼第18章 雙輸第101章 潛艇的盛宴第85章 科技戰爭第24章 人道主義援助第47章 前哨第46章 逃命第27章 精妙戰術第48章 虛張聲勢第84章 連環拳第60章 立即反擊第266章 門檻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65章 全面行動第39章 救援行動第71章 以進爲退第42章 第三條航線第303章 幸運兒第120章 餘波第29章 力挽狂瀾第79章 立場第3章 絕不是巧合第75章 積極迎戰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13章 新兵能戰第62章 戰略意第4章 艦隊出港第7章 關聯性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77章 分歧第184章 強攻第29章 血戰戈蘭高地第127章 雷暴第25章 強攻第178章 最後的機會第37章 抽絲剝繭第7章 不測風雲第18章 圍捕第297章 警戒圈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41章 進退兩難第51章 快節奏空戰第20章 保持沉默第95章 情報第76章 新機會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61章 動力革命第33章 孤注一擲第89章 一枚導彈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65章 完勝之途第8章 不知進退第64章 三管齊下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21章 突如其來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1章 新崗位第78章 中國化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37章 回國第13章 新兵能戰第59章 於公於私第58章 新班子第52章 大獲全勝第109章 伏擊開始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85章 欲擒故縱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1章 極限第169章 亂戰第57章 災難應對措施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202章 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