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晚打不如早打

bookmark

雖然得到元首的指示,讓牧浩洋在對歐問題上有了較爲明確的目的,但是卻打亂了他的戰略計劃,因爲他準備在年底攻打夏威夷羣島。如果與歐洲聯邦的談判破裂,那麼在年底就得進軍歐洲大陸。

問題就在這裡。

從軍事上講,進軍歐洲大陸是陸軍的任務,與海軍沒有多大關係,可是海軍肯定不能錯過這場好戲,總得意思一下吧,比如派遣一支艦隊進入地中海,實現進軍大西洋的夢想,在歐洲戰爭中佔據一席之地。

如此一來,海軍能夠用在太平洋上的兵力就將減少。

雖然到年底的時候,中國海軍的兵力優勢將較爲明顯,但是還沒有強大到,能夠在兩條戰線上作戰的地步。如果派遣六支航母戰鬥羣去地中海,那麼在太平洋上,中國海軍主力艦隊就沒有優勢了。

由此不難得出結論,攻打夏威夷羣島的作戰行動要麼提前、要麼延遲。

顯然,延遲不是理想選擇。

雖然黃瀚林沒有明確提出必須在二零五六年結束戰爭,但是牧浩洋卻知道,肯定有希望在二零五六年結束戰爭,而且越早結束戰爭,好處就越大。另外,在戰爭部長的位置上,牧浩洋能夠掌握很多連杜小蕾都不清楚的資料,因此能夠更加清楚的認識到,這場戰爭對國家造成的影響。

從經濟上看,中國在二零五五年的戰爭開支將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六十。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極高的比例,也是在國內經濟秩序基本上維持正常運行的前提下所能達到的最高比例。

說得簡單一些,中國在二零五五年把百分之六十的產出都用在了戰爭上。

這就意味着,國內勞動者在付出了艱辛勞動之後,只能獲得百分之四十的勞動成果。

如果在和平時期,國民經濟早就崩潰了。

即便在戰爭時期,這種狀況也無法長久維持下去。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通過從同盟集團中獲取利益,中國早就爆發經濟危機了。當然,能夠維持如此高的戰爭開支,也與社會生產效率有很大的關係。

說得簡單一點,即便只能分享百分之四十的勞動成果,中國公民也能過上較爲富足的生活,受戰爭影響微乎其微。比如當時中國基本上沒有對糧食、藥品等生活物資進行管制,只制訂了一個較爲寬鬆的限購政策,規定以家庭爲單位,成年人每月限制夠五十公斤糧食、二十公斤肉類、十公斤魚類、十公斤禽蛋、二十五公斤蔬菜、五公斤食用油,並且嚴厲打擊市場投機倒把行爲,故意炒作生活物資物價、金額超過一百萬元的爲嚴重刑事犯罪,最高可以判處無期徒刑。事實上,如此寬鬆的限購政策,使任何炒作物價的行爲都不可能得逞,因爲即便參與高強度的社會勞動,一個成年人一個月也消耗不了如此多的食物。要知道,如果折算成糧食的話,相當於人均年消費兩千公斤,而在戰前,中國的人均糧食年消費量也不到兩千公斤。

從某種意義上講,穩定的國內環境,正是中國軍隊在前線表現神勇的關鍵因素。

官兵在前線浴血奮戰爲了什麼?說得大一些,是捍衛祖國,履行軍人的職責。說得小一些,就是捍衛自己家園,讓身在後方的親人能夠過上安全、穩定、富足的生活,不讓親人受到戰火荼毒。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中國的戰爭潛力還沒有被榨乾。

問題是,如果戰爭對國民經濟造成了負面影響,那麼戰爭本身就失去了意義,至少會使取勝的價值大打折扣。

當時,牧浩洋擔心的就是這個問題。

如果前線的進展一切順利,在二零五六年,中國能夠把戰爭開支所佔比例維持在百分之六十左右,甚至能夠有所降低,主要是幾個主要戰場上的戰鬥都已結束,軍隊的作戰強度開始降低,戰爭物資消耗量也大大降低,沒有必要繼續把重點放在軍事生產上,可以釋放出部分生產力。

問題是,如果拖到二零五七年,那就不容樂觀了。

要知道,戰爭拖到二零五七年,只有兩種情況,一是戰局逆轉,二是在攻打美國本土的時候遇到了麻煩。

顯然,前者不大可能,就算遇到了麻煩,美軍也沒有機會反敗爲勝。

關鍵就在後者。

雖然牧浩洋希望美國當局能夠認清形勢,在中國軍隊攻上北美大陸之前投降,但是他又不會抱太大的希望,因爲美國有雄厚的國家基礎,還有大量沒有動員的國民,也就很有可能負隅頑抗。

如此一來,早一天打到美國本土,肯定比晚一天打過去更加有利。

原因很簡單,美國肯定會擴大戰爭動員規模,也肯定會全力提高軍事產能,只是這些行爲都需要足夠的時間才能完成。也就是說,只要中國軍隊的進軍速度夠快,就能趕在美國榨乾最後一滴戰爭潛能之前打敗美國,也就能夠避免使戰爭規模擴大,避免在美國本土打一場惡仗。

這個機會,就在二零五六年。

牧浩洋掌握的所有信息都表明,美國肯定能在二零五六年來一次大爆發,比如徵召兩千萬以上的軍人,把軍事產能提高一倍、甚至兩倍,完善本土的戰略防禦部署,做好打本土防禦戰的準備。

真要拖到二零五七年,攻打美國本土肯定會付出極爲慘重的代價。

後來,魏成龍做了一個估計,如果在二零五六年攻打美國本土,只需要投入五百萬地面部隊,如果在二零五七年攻打美國本土,就需要動用一千萬地面部隊,而且傷亡將比前者增加兩倍以上。

這個估計是否正確,誰也沒辦法證明。

只有一點可以肯定,在二零五五年下半年,不管是牧浩洋、還是其他高級將領,都認爲應該在二零五六年登陸北美大陸,而且最好是在年初,以便在二零五六年中期翻越橫慣北美大陸的洛基山脈。按照牧浩洋的估計,如果能夠在二零五六年登陸北美大陸,就有把握在年底到達美國東海岸。

問題是,要在二零五六年初登陸北美大陸,就得在此之前佔領夏威夷羣島。

事實上,牧浩洋安排在年底攻打夏威夷羣島,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他的攻佔對象只是羣島東部的某座大型島嶼,而不是佔領整座羣島。在他眼裡,夏威夷羣島只是進軍北美大陸的跳板。

可惜的是,現在出了問題。

牧浩洋只有一個選擇:把進攻夏威夷羣島的時間提前。

七月初,他認爲能在月底發起進攻。隨後發現,艦隊的準備工作不到位,而且物資調運工作無法在兩個月內完成,至少需要三個月。別忘了,澳洲會戰在五月底才結束,而且小規模戰鬥還在進行。

結果就是,牧浩洋把進攻夏威夷羣島的時間訂在了八月底。

把作戰行動提前三個月,準備時間縮短一半,肯定會產生很大的麻煩,最突出的就是部隊集結與物資運送。

當時,龐躍龍建議在七月底或者八月初發動一次小規模進攻,奪取夏威夷羣島西部的某座島嶼,作爲進攻夏威夷羣島的前進基地,而中途島就是較爲理想的選擇,能夠極大的減輕後期作戰壓力。

審慎考慮之後,牧浩洋否決了這個提議。

原因很簡單,在夏威夷羣島西部,就沒有一座島嶼大到能夠容納數十萬軍隊,也就不可能成爲進攻跳板。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即進攻夏威夷羣島不需要前進基地。

雖然從馬里亞納羣島出發,到夏威夷羣島有一萬公里,期間只有威克島,而大型電動運輸機的最大航程也就一萬公里出頭,還是輕載時的航程。但是這些問題,在二零五五年都已得到解決。

比如,空軍裝備了空中充電機,能夠在十五分鐘內,同時爲四架大型電動飛機補充全部電能。如果以一對四的方式全程伴飛,幾乎能夠讓大型電動運輸機具備無限續航能力。更重要的是,這種充電飛機很容易改裝,就是用大型電動飛機裝上一套小型聚變供電系統,只要有需要,空軍能在一個月之內提供上千架。

此外,海軍也有所準備。當時海軍已經開發出一種“甲板系統”,能夠在低海況的情況下,把五艘以上的平甲板貨輪拼接起來,組成一座浮動機場,提供一千五百米的跑道,供大型電動運輸機起降。

可以說,空運根本不是問題。

至於其他方面,更加不是問題。比如支援力量,到時候至少有八十艘護航航母、近兩百艘火力支援艦、近三百艘武裝護航艦可供海軍調用,即便不算主力艦隊,也能爲陸戰隊提供三千架戰術戰鬥機與兩千門大口徑電磁炮的強大支援力量,確保陸戰隊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登上夏威夷羣島的任何一座島嶼。

護航問題也已得到解決,由護航航母、反潛戰艦、武裝護航艦與全電動潛艇爲主的護航力量,使運輸船隊安全抵達目的地的概率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五,貨物的在航損失率低到了可以忽略的地步。

有了這些基本條件,牧浩洋自然不用考慮奪取前進基地了。

說得簡單一點,強大的艦隊就是陸戰隊的前進基地。

第75章 主戰場第280章 誕生之地第166章 硬骨頭第1章 千錘百煉第28章 力所不及第128章 意外頻頻第65章 再次見面第74章 交易第10章 站隊第90章 一網打盡第75章 咄咄逼人第270章 投降第27章 山窮水盡第4章 戰爭陰雲第2章 秘密任務第34章 公衆事件第50章 關鍵技術第50章 重創第46章 登島第266章 門檻第43章 薄弱環節第48章 交戰第8章 高歌猛進第15章 全面展開第5章 宣戰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21章 點燃導火索第226章 戰略進攻第37章 回國第64章 孤注一擲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5章 最終辯論第129章 準備進攻第233章 蠶食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18章 左右逢源第189章 戰術選擇第216章 最後的堅持第54章 遠征日本海第10章 站隊第31章 出兵的價格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19章 主動攻擊第61章 戰略禁運第78章 中國化第56章 守株待兔第47章 深海快槍手第120章 多面手第291章 生存空間第49章 彈道導彈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131章 掃蕩第26章 逐步推進第119章 無心戀戰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32章 關鍵時刻第5章 軍事冒險第5章 鐵娘子第92章 突擊失敗第83章 空中遭遇第39章 餘輝第15章 轟炸任務第32章 針鋒相對第18章 坦克戰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18章 坦克戰第6章 軍事化第76章 熱點地區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75章 主戰場第133章 大膽直言第44章 加速追擊第69章 左右爲難第173章 振奮軍心第20章 別無選擇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179章 空軍的沒落第91章 浮上水面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39章 去臺灣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226章 進攻受阻第75章 真真假假第41章 標杆第180章 歸宿第9章 以退爲進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6章 爭取和平第261章 同盟憲章第75章 主戰場第1章 禁運效果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46章 豐收年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86章 膠着第62章 軍方接觸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23章 回到總參謀部
第75章 主戰場第280章 誕生之地第166章 硬骨頭第1章 千錘百煉第28章 力所不及第128章 意外頻頻第65章 再次見面第74章 交易第10章 站隊第90章 一網打盡第75章 咄咄逼人第270章 投降第27章 山窮水盡第4章 戰爭陰雲第2章 秘密任務第34章 公衆事件第50章 關鍵技術第50章 重創第46章 登島第266章 門檻第43章 薄弱環節第48章 交戰第8章 高歌猛進第15章 全面展開第5章 宣戰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21章 點燃導火索第226章 戰略進攻第37章 回國第64章 孤注一擲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5章 最終辯論第129章 準備進攻第233章 蠶食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18章 左右逢源第189章 戰術選擇第216章 最後的堅持第54章 遠征日本海第10章 站隊第31章 出兵的價格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19章 主動攻擊第61章 戰略禁運第78章 中國化第56章 守株待兔第47章 深海快槍手第120章 多面手第291章 生存空間第49章 彈道導彈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131章 掃蕩第26章 逐步推進第119章 無心戀戰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32章 關鍵時刻第5章 軍事冒險第5章 鐵娘子第92章 突擊失敗第83章 空中遭遇第39章 餘輝第15章 轟炸任務第32章 針鋒相對第18章 坦克戰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18章 坦克戰第6章 軍事化第76章 熱點地區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75章 主戰場第133章 大膽直言第44章 加速追擊第69章 左右爲難第173章 振奮軍心第20章 別無選擇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179章 空軍的沒落第91章 浮上水面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39章 去臺灣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226章 進攻受阻第75章 真真假假第41章 標杆第180章 歸宿第9章 以退爲進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6章 爭取和平第261章 同盟憲章第75章 主戰場第1章 禁運效果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46章 豐收年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86章 膠着第62章 軍方接觸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23章 回到總參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