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各算各的

bookmark

李明陽的判斷非常準確,到了二零五二年底,美國當局面對的問題已經不是要不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戰,而是在什麼時候打對美國最有利。

二零五二年初,五角大樓就向白宮提交了一份戰爭計劃。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這份計劃是美國總統盧卡斯通過國家安全顧問鮑威爾提出,由國防部長麥卡錫與參聯會主席喬丹海軍上將組織制訂的,主要參考了的情報,以及外交事務委員會的評估報告。作戰計劃的主體內容,就是如何在戰爭爆發的時候,一舉殲滅中國海軍的太平洋艦隊。

顯然,這份戰爭計劃的可行性並不大。

原因很簡單,中國海軍太平洋艦隊有三座大型海軍基地,三分之一以上的戰艦常年在太平洋上活動,還有三分之一的戰艦隨時能夠出港,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戰艦在母港內進行維護保養。突然襲擊,最多隻能消滅留在港口裡面的中國艦隊,而出海巡邏的中國艦隊、以及在戰爭爆發時緊急出港的中國艦隊仍然具有足夠強大的實力,也就有足夠的把握在太平洋上扭轉戰局。

受此影響,五角大樓開始修改這份戰爭計劃。

當時,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讓中國海軍太平洋艦隊聚集在一起,給美軍發動突然襲擊的機會。

顯然,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要沒有意外情況,中國艦隊不會同時返回軍港,也沒有理由集中活動。

事實上,在戰爭烏雲壓頂的情況下,美國艦隊也採取了同樣的部署策略,始終保持三分之一以上的戰艦在外活動。

爲此,就得想辦法讓中國艦隊同時返回港口,或者同時出現在某個地方。

前者不大可能實現,那就只能在第二種可能上做文章了。

五角大樓想到的,正是中國的軟肋:印度洋。

按照由喬丹上將制訂的計劃,只要美國宣佈向澳大利亞增派三支航母戰鬥羣,而且集中部署在澳大利亞西部地區,主要在印度洋活動,中國海軍就會向印度洋增派艦隊,甚至會由此認爲戰爭即將爆發。到這一步,美國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就能讓中國海軍把主力艦隊派往印度洋。

這件事情很簡單:把艦隊派往迪戈加西亞。

從戰略上講,迪戈加西亞是美軍在印度洋上的主要立足點,也是美國把戰火燒到中國後院的主要支撐點。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之後,中國海軍就把迪戈加西亞當成眼中釘,因此把兩支航母戰鬥羣全部留在了西印度洋艦隊,只在東印度洋艦隊保留了兩艘巡洋艦,沒有部署航母戰鬥羣。

中國海軍的這一部署,也證明了中國海軍奉行進攻戰略。

說得直接一點,在美軍沒有向迪戈加西亞部署航母戰鬥羣的情況下,中國海軍將在戰爭爆發後攻打迪戈加西亞,拔除這顆眼中釘,再揮師西進,封鎖與摧毀澳大利亞西部地區的主要軍事基地。

當然,中國海軍此舉的主要目的不是打垮美國海軍,而是保護印度洋的戰略航線。

在這個大背景下,美國向迪戈加西亞派遣航母戰鬥羣,肯定會被中國海軍當成開戰前的主要信號。

換個角度看,就可以確定,只要美軍在印度洋上有大動作,中國就會爲開戰而準備。

從軍事上講,中國首先要保證的不是太平洋上的制海權,因爲中國海軍在太平洋上控制的區域還不到美國海軍的十分之一,加上在本土外圍防線上精心營造了十多年,中國海軍有足夠的把握把美軍擋在離本土一千公里外的地方,確保本土不會遭受大規模打擊,而其印度洋航線更加脆弱。

如此一來,中國海軍肯定會力爭在開戰之後,首先鞏固印度洋上的制海權。

說得直接一些,就算中國不會主動挑起戰爭,也會在美國向印度洋增派艦隊之後,把主力派往印度洋。

喬丹上將的意圖很明確:在中國艦隊奔赴印度洋的時候下手。

要知道,中國海軍進入印度洋的通道非常有限,主要就是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與龍目海峽,因此只要控制了這三條海峽,美軍艦隊就能發動突然襲擊,一舉消滅聚集在一起的中國艦隊。

當然,這無法保證徹底打垮中國海軍,因爲中國海軍不可能把艦隊全都派往印度洋,肯定會留下部分艦隊在太平洋上警戒,但是這是打垮中國海軍,幫助美國海軍在開戰後就奪得戰略主動權的唯一辦法。

說得簡單一些,只要美軍掌握了兵力上的優勢,在太平洋上擊敗中國海軍就不是問題。

在沒有更好選擇的情況下,美國總統批准了這份作戰計劃。

此時,已經是二零五二年九月下旬了。

按照喬丹上將的安排,美國海軍將首先從大西洋艦隊抽調三支航母戰鬥羣,以保護盟國的名義部署到澳大利亞。在艦隊部署就位之後,美國將宣佈向迪戈加西亞部署艦隊,只不過部署的不是派遣到澳大利亞的艦隊,而是大西洋艦隊的另外三支航母戰鬥羣,因此能夠在印度洋方向上投入六支航母戰鬥羣。在此期間,美軍太平洋艦隊不會輕舉妄動,仍然以正常態勢部署巡邏。按照喬丹上將的判斷,中國海軍在已經擁有十二艘航母的情況下,至少會向印度洋增派四艘航母,在太平洋上留下六艘航母。如果中國打算首先動手,就會向印度洋增派七艘航母,只在太平洋上留下三艘航母。不管出現哪種情況,美軍艦隊都能在東北印度洋上打一場漂亮的伏擊戰,一舉消滅中國艦隊,然後回頭幹掉西印度洋艦隊,拔除中國在印度洋上的軍事據點。到這一步,就算中國海軍還剩下六艘航母,也得留在印度洋上,抵擋美軍太平洋艦隊。

真要發展到這一步,局面將變得對美國非常有利。

原因很簡單,只要奪取了印度洋制海權,美國海軍就能以守爲攻,不用急於在太平洋上尋找中國艦隊決戰。到時候,希望決戰的反而是中國海軍,因爲只有通過決戰,中國海軍纔有望挽回不利局面。

海戰不同於陸戰的地方就是:主動尋求決戰的一方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

對美軍來說,這就意味着在兵力佔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背靠着後方的基地羣,與中國艦隊決戰。

至於勝算如何,有點常識的海軍將領都能搞清楚。

當然,如果運氣再好一點,比如中國海軍在首輪交戰後只剩下三艘航母,美國離勝利也就不遠了。

可以說,到時候甚至不需要決戰,美軍就能通過戰略封鎖打垮中國。

當然,也有可能出現比較糟糕的結果,比如中國海軍西太平洋艦隊及時出港,而且避開了美軍艦隊,那麼中美就得打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決戰。

問題是,即便如此,局勢對美國也有利。

原因很簡單,中國海軍首先要做的就是奪回印度洋的制海權,而不是在太平洋上發起進攻,也就得再次派遣艦隊進入印度洋。在此之前,美國艦隊有足夠的時間拔掉中國在印度洋地區的軍事基地。也就是說,中國艦隊必須在沒有後方基地做依託的情況下,與兵力佔有優勢的美軍艦隊決戰。

再退一步,就算中國海軍打贏了這場戰鬥,局面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要知道,印度洋上的勝利不是決定性的,中國需要足夠多的時間完成戰爭動員,也需要足夠多的時間來趕超美國,至少在艦隊規模上,沒有兩三年,中國無法超過美國,也就無法在太平洋戰場上反敗爲勝。在這兩三年裡,美國掌握着戰略主動權,處於進攻地位,也就有能力削弱中國的戰爭潛力,比如擊潰中國的本土外圍防線,動用部署在西太平洋與西南太平洋地區的戰略轟炸機打擊中國本土。

可以說,在軍事層面上,該計劃萬無一失。

十月十日,美國國防部正式宣佈,應澳大利亞與新西蘭要求,將派遣三支航母戰鬥羣常駐澳大利亞,並且在此基礎上組建太平洋第三艦隊。

此時,三支美軍航母戰鬥羣已經到達南大西洋,正在前往印度洋途中。

按照計劃,十月底的時候,美國國防部將走出第二步,即宣佈向迪戈加西亞派遣航母戰鬥羣。

問題是,沒有等到十月底,中國海軍就做出了迴應。

十月十七日,牧浩洋親自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中國海軍將在月底之前對所有主力戰艦進行全面維護。

也就是說,中國海軍的主力戰艦將陸續返回港口。

雖然牧浩洋沒有透露詳細內容,比如爲什麼要進行全面維護,以及如何安排數百艘戰艦進行全面維護,但是這一聲明依然被外界解讀爲戰爭信號,即中國海軍針對美國向西南太平洋與印度洋派遣航母戰鬥羣做出了反應,爲即將到來的戰爭做準備,甚至有人認爲中國海軍會在必要的時候主動出手。

這下,局勢緊張了起來,而喬丹上將制訂的計劃也不管用了。

原因很簡單,在美方看來,中國的應對措施不是向印度洋增兵,而是以準備發動全面戰爭來應對美國的軍事挑釁行爲。

第3章 前沿科技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35章 合理搭配第26章 戰略空運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146章 時間窗口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16章 陰差陽錯第70章 外交戰場第179章 空軍的沒落第60章 精銳之師第31章 出兵的價格第7章 太空戰第48章 虛張聲勢第81章 進攻制勝論第25章 先做準備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14章 拉力賽第50章 沉默第54章 自亂陣腳第307章 壁壘第225章 陸軍上岸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92章 怎麼打第4章 不留活口第67章 外行看熱鬧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75章 主戰場第47章 深海快槍手第71章 拼盡全力第46章 大戰略第2章 唯一選擇第101章 潛艇的盛宴第164章 全力反撲第44章 艦炮怒吼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306章 第一步第296章 能量假說第25章 偃旗息鼓第111章 一擊得手第12章 漸行漸遠第17章 遠景第101章 導彈攻擊第304章 文明接觸第195章 關鍵電報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95章 通暢的航線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78章 船隊的喪鐘第2章 利益交換第17章 地區戰爭第7章 不測風雲第5章 泰山北斗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85章 地區共同體第90章 高效率打擊第10章 站隊第7章 突然襲擊第3章 戰爭導火索第55章 毅然決絕第30章 全面對抗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49章 彈道導彈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49章 首輪空戰第117章 負擔得起第76章 水下力量第38章 戰役目的第281章 月球工程第92章 長遠目光第23章 堅持主見第298章 決裂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49章 疑點重重第157章 司令部風波第78章 廣泛動員第299章 戰爭動物第84章 青出於藍第43章 門檻第161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62章 戰術反擊第39章 救援行動第222章 錯誤情報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282章 秘密第22章 主要與次要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32章 成果第18章 坦克戰第110章 敗局已定
第3章 前沿科技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35章 合理搭配第26章 戰略空運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146章 時間窗口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16章 陰差陽錯第70章 外交戰場第179章 空軍的沒落第60章 精銳之師第31章 出兵的價格第7章 太空戰第48章 虛張聲勢第81章 進攻制勝論第25章 先做準備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14章 拉力賽第50章 沉默第54章 自亂陣腳第307章 壁壘第225章 陸軍上岸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92章 怎麼打第4章 不留活口第67章 外行看熱鬧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75章 主戰場第47章 深海快槍手第71章 拼盡全力第46章 大戰略第2章 唯一選擇第101章 潛艇的盛宴第164章 全力反撲第44章 艦炮怒吼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306章 第一步第296章 能量假說第25章 偃旗息鼓第111章 一擊得手第12章 漸行漸遠第17章 遠景第101章 導彈攻擊第304章 文明接觸第195章 關鍵電報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95章 通暢的航線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78章 船隊的喪鐘第2章 利益交換第17章 地區戰爭第7章 不測風雲第5章 泰山北斗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85章 地區共同體第90章 高效率打擊第10章 站隊第7章 突然襲擊第3章 戰爭導火索第55章 毅然決絕第30章 全面對抗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49章 彈道導彈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49章 首輪空戰第117章 負擔得起第76章 水下力量第38章 戰役目的第281章 月球工程第92章 長遠目光第23章 堅持主見第298章 決裂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49章 疑點重重第157章 司令部風波第78章 廣泛動員第299章 戰爭動物第84章 青出於藍第43章 門檻第161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62章 戰術反擊第39章 救援行動第222章 錯誤情報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282章 秘密第22章 主要與次要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32章 成果第18章 坦克戰第110章 敗局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