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一聽,半信半疑,不禁將目光望向魏延,看得魏延更加糾結,唰地一聲,雙膝又跪下了。
魏延不敢爲自己辯解,怕越描越黑。
諸葛亮一言,就定了魏延的生死,魏延心裡默默地記下了這個樑子。
腦生反骨,這梗恐怕會在軍中傳播甚久,一些人爲避免近墨者黑,自會離魏延遠點,如此魏延的人脈更加堪憂。
“陛下,諸葛軍師博學多識,所言自是有理有據,令人信服。然而,請陛下聽老臣一言,文長腦生反骨,背主之相乃是天生而來,非其所願。人之皮毛,皆爲父母恩賜,不敢辭也。”
“陛下,文長有情有義,與老臣在此守門多年,不曾有異心,此番斬殺韓玄,實是迫不得已,僅爲自保,情有可原。還望陛下恩開一面,暫饒文長一命,以觀後效,文長得陛下相持,陛下天威如海,文長亦沒有理由叛變,在陛下帳下,文長或能建一番功業。”
黃忠這話,說得圓滑,既保留了諸葛亮的顏面,給足了劉雲馬屁,順便替魏延求了情,老將之老,老在人情世故嘛。
黃忠知道剛纔所說,僅能饒了魏延一命,想重用魏延,還遠遠不夠,至少未能讓衆人,尤其是劉雲,消除對魏延反骨的顧慮。
於是,黃忠又下了一味猛藥,扭過頭,殺氣一放,瞪着魏延,目光兇狠,說道:
“陛下,老臣願以性命擔保,他日魏延若有二心,老臣縱是拼了這條老命,也會親手斬殺魏延,一箭射死不忠不義之徒,不負今日之言。陛下,魏延年少,武藝尚可,膽識過人,還望陛下憐才惜才,留其在帳前聽用,老臣一片肺腑之言,絕無私情和歹意,陛下明察!”
黃忠話音一落,同樣一跪,算是以自身清譽和老命替魏延作保。
諸葛亮不樂意了,魏延一個降將而已,黃忠這老將忒不識趣,當衆求情,倚老賣老啊。
再說了,黃忠這年紀壓根熬不過魏延,等以後魏延作大作強了,尾大不掉,那時黃忠已經垂垂老矣,提不動大刀,甚至說不定都入土爲安了,拿個頭蓋骨去誅殺魏延呀。
諸葛亮還想進言,今天不殺魏延,難消心頭顧慮,魏延給諸葛亮的威脅,遠勝過韓玄十倍,諸葛亮撩起袖子,正要亮出殺手鐗,強迫劉雲動手誅殺不臣,諸葛亮話還沒說出口,卻被劉雲搶了先。
“行了,都別說了,朕受命於天,貴爲天子,哪怕是劉表、劉璋和孫堅這等英雄人物,亦不放在眼裡,毫無所懼,豈會怕區區一個天生反骨的魏延?爾等都不必多說了。”
“魏延不反,一心立功建業,朕自會他一場富貴,但有二心,膽敢造反,不用老將軍出手,朕舉手投足之間就滅了。朕帳下賢臣如雲,猛將如雨,還怕收拾不了魏延一人麼?爾等愁什麼,多慮了,散了吧!”
劉雲不殺魏延,另有深意,反不反骨對劉雲來說,無足輕重,重要的是要有個姿態,黃忠和魏延斬賊首前來投奔,不以重用,反倒以腦生反骨殺了,以後天下賢才,誰還敢來投奔劉雲?
畢竟,魏延雖骨骼驚奇,並無反心,也沒不臣之舉,無須有的罪名,可要不得,誰也證明不了魏延的反骨,能有多大影響?萬一是睡覺壓到,睡歪了呢。
是好是壞,還不是憑着諸葛亮一張嘴,那可不行,劉雲絕不允許空穴來風,信口雌黃。
劉雲一發飆,沒人敢觸劉雲的黴頭,紛紛行禮告退。
一身冷汗透體的魏延還不忘多嗑了幾下響頭,才退出太守府,跟在黃忠身後。
第二天,劉雲將黃忠和魏延打發去了南陽,讓兩人到毒士賈詡手下做事,賈詡擅於明哲保身,心眼又多,也算多一個制掣吧。
太守府,劉雲望着沙盤,荊州只剩三下地方仍在劉表手中,劉琦的南郡、黃祖的江夏和劉表的荊州郡治襄陽,劉雲按捺下激動,將目光從襄陽轉到南郡和江夏,主動問計,說道:
“孔明,長沙已下,我軍是西向去跟奉孝匯合,趁機謀劃江夏,還是往北去找仲康,擊敗劉琦,先取南郡?”
劉雲處理魏延之事,保住了諸葛亮的顏面,沒讓老將黃忠和反將魏延在這兒添堵,諸葛亮當然知好歹,領情意。
此時,劉雲有問,一臉禮賢下士,諸葛亮趕緊畢恭畢敬,抱拳施禮,獻計道:
“陛下,江夏彈丸小地,取之無益,不說黃祖剛烈暴躁,喜歡玉石俱焚,兩敗俱傷,我軍縱使花了大氣力,奪取江夏,照樣得派大將,屯重兵於江夏,以防江東孫堅,何不讓黃祖多活幾天,替陛下攔下江東猛虎呢?”
“陛下,臣提議我軍先往江夏方向進軍,放緩行兵速度,擾南郡劉琦的視線,待與奉孝、翼德等人相遇,再掉頭奔襲南郡,打劉琦一個措手不及。”
諸葛亮用兵穩得一逼,虛虛實實,一來能確保郭嘉和張飛人有沒事,草船借箭到底借成功了沒?借到十萬以上的箭矢,順便還能給大軍加上補給,將更多的步兵轉化爲弓箭手。
二來,得知江夏黃祖的動向,矇蔽南郡劉琦的消息面,以諸葛亮的口才,到時往南郡城下一站,舌綻蓮花,忽悠都能把劉琦忽悠瘸了。
“好!此等好事,何樂而不爲也,就聽孔明燈的,朕一概準了,朕坐享其成,不過分吧?哈哈!臥龍之才,朕甚感驚豔。天下才氣共十鬥,孔明你一人獨得九鬥啊,天下人僅羣分一斗。”
劉雲變身諸葛亮的迷妹,誇起諸葛亮來,毫無底線,只要諸葛亮能打勝仗,帶着劉雲一路躺贏,劉雲能把諸葛亮吹上天,吹到爆。
“陛下,說笑了,陛下過於謙遜,爲天下藏拙,臣只知皮毛,遠不及陛下的萬千之一。”
伴君如伴虎,諸葛亮趕緊耍太極,將馬屁推回去,誰敢在天子劉雲面前一枝獨秀,秀過頭了,就完犢子了。
自古以來,功高震主之臣,妥妥的,就沒一個有好下場的,這一點,諸葛亮從臥龍崗出山至今,一直銘記於心,沒齒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