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不造

瞭解了王易的做法之後,趙雲暫時被說服了,雖然對是不是真的能夠對抗騎兵還有所疑慮,可是既然王易已經瞭解到這一點,都沒有特別的反應,說明他還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上級這種明顯有自己謀劃的地方,趙雲是不會輕易地提建議的,他素來謹慎,自然知道自己初來乍到,如果談得太深入,未必是好事。

不過王易倒不在乎這一點,實際上通過一些馬販子,徐州也收購了一些馬匹,不過基本上是以矮小有耐力的蒙古馬爲主,這些馬匹收購量還很大,不過不管是袁紹還是曹操,都對此沒有什麼影響,反正這些商販都要交稅的,對他們來說也是好事。

這些蒙古馬在戰場上能用嗎?

王易倒不是打算和一些穿越者一樣,用馬蹄鐵馬鏡這種大殺器,然後訓練出後世蒙古精騎那種另類的騎兵,畢竟那種戰術也是有一定侷限性的,忽略蒙古人攻城和破壞上的天賦,片面強調蒙古騎兵那種邊跑邊打的戰法優勢,顯然不足取。

蒙古騎兵裡,往往重騎兵的比例能達到百分之四十,擁有接近一半重騎兵的隊伍,是靠逃跑戰術來不斷獲勝的?怎麼可能。

紀律嚴明、堅韌耐勞,加上優秀的武器裝備,纔是蒙古騎兵橫掃歐洲的關鍵,蒙古騎兵的武器水準和防護能力,以及機動能力,再加上龐大的僕從軍作爲炮灰,以數量的優勢,對歐洲騎兵完成了全方位的壓制,纔是他們橫掃歐洲的關鍵。

事實上橫掃了歐洲的蒙古,對南宋的時候,一直都打得很吃力,在南方那種水網縱橫的地方,加上南宋的軍械水準極高,所以打了幾十年,蒙古都很難征服南宋,如果不是南宋末年,賈似道爲改革弊政,強行推行公田法得罪大地主,推行科舉搜檢得罪文官,推行打算法得罪武將,導致南宋內部出現強烈的動盪的話,蒙古真未必有可能滅掉南宋。

而南宋滅亡之後,真正統治中國大地的,反而不是蒙古高官,而是漢族大地主--蒙古人是包稅的,一塊地方你一年交多少稅上來,就行了,別的不管,這對於中間層的漢族官員地主來說可是大好事兒,所以以至於在朱元璋驅逐蒙古人出中原,成立大明之後,不知道多少元朝的漢族遺老,哭着喊着懷念大元,懷念那個名義上被人統治,實際上他們卻當土皇帝的好日子。

對蒙古騎兵的戰鬥方式,王易是研究過的,他得出的結論就是,蒙古騎兵的那種戰法,確實有用,可是對於王易和現在的大漢來說,卻不是好事兒。

馬蹄鐵、馬鏡,技術含量太低,學起來太容易,卻能夠極大地增加遊牧民族的作戰能力。

這兩樣東西發明之前,遊牧民族對中原的騷擾,真的就是疥癬之疾,有些麻煩,但是真的動搖不了根本。

漢高祖之時,匈奴極盛,那又如何?也不過是白登之圍罷了,而等漢朝休養生息兩代人之後,立馬就是封狼居胥,橫掃大漠!

當時就算冒頓單于沒有中計而把漢高祖放走,就算把漢高祖抓住甚至是殺了,又能如何呢?他們還是沒有能力進入到關內,哪怕是呂后當時立劉盈爲皇帝,關內都可以齊心協力地將匈奴攔在長城之外的地方。

東漢的鮮卑,在檀石槐崛起,一統大漠之後,總是侵襲九邊,可是也就是侵襲罷了,等到檀石槐一死,鮮卑馬上就四分五裂。

沒有這樣的技術,就無法組建強大的可以深入中原劫掠的騎兵部隊,就算一時強盛起來,也會很快的分裂。

而有了馬鏡和馬蹄鐵之後,他們的士兵輕而易舉地就變得更加的強壯,騎術更加的出色,馬匹能夠馳騁更遠的地方,讓廣闊的草原,真正地能夠連成一片,而不是各自爲政。

沒有馬鏡和馬蹄鐵,就算是草原上的雄主,也不過就是暫時壓制住其他部落罷了,其他部落畏懼他的力量,暫時會當他的部下,卻也不會爲他賣命。

而在這樣的雄主死掉之後,原本統一的草原政權,就會分裂。

匈奴分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

鮮卑也分成了三部鮮卑。

把這兩樣東西製造出來,絕對是有害無利。

就在馬蹄鐵和馬鏡被髮明出來之後,遊牧民族,就開始擁有了一統中原的能力,甚至發展出蒙古這樣可怕的國家,幾乎統一了整個亞歐大陸。

所以現在王易絕對不會去造,再說了,如果有人造出來了,以王易麾下的工業基礎,要大量仿製自然會更容易。

要造,也是等到王易有能力去控制大草原之後,才行。

這種話王易當然不會對其他人說,他大量的引進蒙古馬,不是爲了作戰,而的是爲了民生。

牛耕田,其實更適合在南方水田裡,那種泥濘之中,牛寬大的牛蹄,能夠讓它站得更穩,走得更快。

可是在北方的平原之上,馬耕田的效率就比牛要高多了,你看一下牛走得多慢就知道了,而且牛一天要花很多的時間吃草和反芻,一旦農忙的時候,就容易耽誤事。

馬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了,當然馬比牛貴的地方就是馬不能光吃草,還要吃細料,不過對糧食豐裕的徐州揚州來說,這倒不是什麼問題。

這些蒙古馬,大部分是用在民生上的,徐州用馬耕田,就能節省耕牛送去揚州用在那裡的水田裡,揚州的土大部分還是生土,需要引水灌溉,水田當然更容易讓土地變得容易耕種一些,那麼揚州對耕牛的需求,就會更大。

除此之外,蒙古馬地會用在運輸上。

隨着橡膠樹的成熟和可以收取橡膠,徐州的馬車車輪都已經蒙上了橡膠,配合已經修繕好的地面,能運送得更快,在這樣的情況下,當然需要大量的挽馬,吃苦耐勞的蒙古馬,當然就是首選,當然騾子啊驢什麼的,也都很不錯。

正是因爲都不是戰馬,所以袁紹和曹操,對這方面都看管得不是很嚴。

第729章逐漸適應生活第669章可以挾持第492章不夠盡興第629章越來越不耐煩第735章選擇了逃跑第15章誰的命第599章還有什麼用第328章代言人戰爭第422章取捨利弊第630章工程量第686章帶路第39章寒門不易第290章青州的戰爭第617章越快越好第528章時不時起伏第376章寬容第597章出乎意料第166章代表第630章工程量第667章覺得好欺負第130章江東豐饒之地第604章一邊走一邊感嘆第414章戰略第727章悄無聲息第495章面面相覷第127章前後夾擊第463章一步步遠離第130章江東豐饒之地第609章被迫放棄第444章缺時機第122章吳縣和烏程第326章又是降維打擊第340章南皮陷落第484章所爲何事第201章攻城下第618章太開心第108章原來我也很牛叉第731章扼制在揺籃裡第20章和平與戰爭1第546章十分的緊繃第707章還沒有盡興第466章忐忑第57章有錢的徐州第280章走華容第30章腦補過多徐元直第567章更謹慎第565章就同意了第136章不想當猛將啊第335章不會有變化第593章一場惡戰將要來襲第68章他們沒有明天第524章傳國玉璽的真假第128章英雄用武之地第661章沒有任何行動第687章疑惑的一個點第97章王易生氣第358章火燒烏巢第357章前往烏巢第408章暴亂第135章追逐第445章手到擒來第634章爲了任何事情付諸行動第93章父子談心第692章完成所有第391章冒險失敗第373章積累了無數的經驗第144章皇族的角度第448章不得不甘拜下風第261章騷擾第187章大功第23章貧窮的汝南黃巾第698章直接斬草除根第95章未雨綢繆西北一帶。第731章扼制在揺籃裡第666章 傾注的心血第241章拿走的第82章劉曄的信第325章東萊第617章越快越好第554章和誰結盟合作第137章成爲歷史第40章士族的本質第107章周瑜之謀第345章乃父之風第228章張遼第725章情報來的輕鬆第256章控制第272章蔡家的底氣第390章營寨第614章令人費解第643章尷尬第453章一切就都好說第96章冬季攻勢第228章張遼第91章孫策的決心第178章牽制第696章這麼的震驚第640章顧及第194章昏迷第46章真是高人
第729章逐漸適應生活第669章可以挾持第492章不夠盡興第629章越來越不耐煩第735章選擇了逃跑第15章誰的命第599章還有什麼用第328章代言人戰爭第422章取捨利弊第630章工程量第686章帶路第39章寒門不易第290章青州的戰爭第617章越快越好第528章時不時起伏第376章寬容第597章出乎意料第166章代表第630章工程量第667章覺得好欺負第130章江東豐饒之地第604章一邊走一邊感嘆第414章戰略第727章悄無聲息第495章面面相覷第127章前後夾擊第463章一步步遠離第130章江東豐饒之地第609章被迫放棄第444章缺時機第122章吳縣和烏程第326章又是降維打擊第340章南皮陷落第484章所爲何事第201章攻城下第618章太開心第108章原來我也很牛叉第731章扼制在揺籃裡第20章和平與戰爭1第546章十分的緊繃第707章還沒有盡興第466章忐忑第57章有錢的徐州第280章走華容第30章腦補過多徐元直第567章更謹慎第565章就同意了第136章不想當猛將啊第335章不會有變化第593章一場惡戰將要來襲第68章他們沒有明天第524章傳國玉璽的真假第128章英雄用武之地第661章沒有任何行動第687章疑惑的一個點第97章王易生氣第358章火燒烏巢第357章前往烏巢第408章暴亂第135章追逐第445章手到擒來第634章爲了任何事情付諸行動第93章父子談心第692章完成所有第391章冒險失敗第373章積累了無數的經驗第144章皇族的角度第448章不得不甘拜下風第261章騷擾第187章大功第23章貧窮的汝南黃巾第698章直接斬草除根第95章未雨綢繆西北一帶。第731章扼制在揺籃裡第666章 傾注的心血第241章拿走的第82章劉曄的信第325章東萊第617章越快越好第554章和誰結盟合作第137章成爲歷史第40章士族的本質第107章周瑜之謀第345章乃父之風第228章張遼第725章情報來的輕鬆第256章控制第272章蔡家的底氣第390章營寨第614章令人費解第643章尷尬第453章一切就都好說第96章冬季攻勢第228章張遼第91章孫策的決心第178章牽制第696章這麼的震驚第640章顧及第194章昏迷第46章真是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