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馬玄所說的一樣,此時的呼延達,已經領人趕到了赤峰城外。此時的赤峰,已經不是當初燕山北面的草原邊緣的一個草原營地,而是一個背靠燕山的巨大城池。
王門或許不是一名能夠獨擋一面的大將,但是卻是一名腳踏實地能夠認真做事的將領。經過幾年的時間,他已經將赤峰建設成了一座長寬皆約八里的巨大城池,加之赤峰周圍的有利地形,三面皆有河流經過,其東南面城牆外面是鍚泊河,西南面爲半支箭河,東北面爲陰河,只有西北面的城牆外面是平地,所以王門又下令將半支箭河與陰河之間挖出一條寬約十丈的護城河,如此一來,整個赤峰四面皆被河流所包圍,而且都是活水。
不僅如此,所處異族的包圍之中,王門對於自己的小命也非常的看重,赤峰城內如今有人口近八萬人,其中大軍一萬五千人,步卒一萬,騎兵五千,剩下的六萬五千人大概爲一萬戶左右,其中超過半數爲漢人,其餘的則是鮮卑人、烏桓人和其餘異族混合,沒有哪個異族的佔據優勢。
爲了自己的安全着想,王門還在城內的南面建起了一座內城,內城長寬約爲五里,足有外城的三分之一大有餘,裡面除了駐紮有他親自統領的五千步卒外,還有兩千騎兵,其餘的兵馬都是駐守在外城。
除了這些人,內城所住的人員基本上都是城內官員和將領的家眷,整個內城裡面有數座巨大的倉庫,裡面足夠五萬人一年所需要的糧食,還有足夠兩萬大軍支撐一年戰事所需要的兵器以及大量的原料,還有就是赤峰城內的重要作坊也被王門安置在內城,如果皇甫超博知道這個情況的話,一定會大爲驚訝,王門這個做法和後世的滿城何其的相似。
此時的呼延達抵達赤峰已經有五六天的時間了,他已經領人在赤峰城內的西北方向紮下了營地,兩千來人不可能進駐城赤峰城內,哪怕是盟友的大軍也是如此。所以在抵達赤峰後,呼延達便在下令大軍在城外十里處紮營,自己卻領着幾十名親衛,前往赤峰城內拜見守將王門。
就在呼延達抵達赤峰的時候,赤峰守將王門也已經收到了公孫讚的命令和新的任命:設立幽州治下第十二個郡,也就是燕軍治下的第七個郡——盧龍郡,任命王門爲盧龍郡太守,下轄盧龍城(原來盧龍要塞)、寬城鎮(中鎮)、平泉城(小城)、小寺溝鎮(中鎮)、甸子鎮(中鎮)、樓子店鎮(大鎮)、赤峰(中城),以及異人所屬的凌源、建平、寧城、元寶山諸城。
盧龍郡治所設在赤峰,與此同時公孫贊還命令王門將盧龍治下的異族遷移一萬戶入遼西和右北平兩郡,而盧龍郡準備接收從涿郡和廣陽諸郡遷移過來的近兩萬戶民衆。還有就是下令王門督促赤峰的馴養人員,加快戰馬的馴養速度,儘量多爲燕軍提供更多的戰馬。
在命令的最後,公孫贊提到了一句,唐軍隆化的馴養人員將在最近抵達赤峰,對赤峰附近的野馬羣進行捕捉,讓王門全力提供幫助,以使其能夠儘快爲燕軍提供足夠多的白馬,使白馬義從能夠儘快補充好。
看着一長串的命令和自己的任命書,王門一下子給驚呆了,半天都處於懵圈狀態。將領屬下諸將和官員都招集起來,向大家宣佈了公孫讚的任命後,一衆屬下倒是欣喜不已。
其實赤峰諸城設郡的條件早就已經達到了,但是公孫贊卻並沒有多加在意,這一次,是皇甫超博準備新設一郡刺激到了他,正好又可以利用移民消除治下不穩的隱範,所以公孫讚的動作非常快,皇甫超博離開薊縣的當天,他便派人前往各郡傳達命令,要求遷移民衆的各郡在十天之內確定好遷移的人員,開始向遷移地出發,逾期不遷移者將派兵強制遷移。
一時間,涿郡、廣陽郡、上谷郡和漁陽郡四郡又是一陣雞飛狗跳,要知道,各郡太守都得到了公孫贊密令,遷移出去的民衆都是那些以前親近劉虞而疏遠公孫讚的那些世家大戶。雖然王門知道這些世家大戶會分散在各個城池當中,但是他也明白這些人就是一些毒瘤,即便是分散到了各處,也足以讓他手忙腳亂好一陣子。
不過,既然公孫讚的命令已經來了,肯定是不容王門拒絕的,所以如今他能夠做的就是儘快做好安排,以免到時候手忙腳亂。至於盧龍遷入長城以南的一萬戶,倒是最爲簡單的事情,這些異族對於遷入內地,可以求之不得的事情,只需要王門發佈告出去,只需要幾天時間就能夠徵集到一萬戶異族民衆。
這幾天的時間,王門一直與屬下諸人在商議安置遷移民衆的事情,正在這時,卻聽到屬下將領稟報,唐軍的大隊人馬已經抵達城外十里,事先得到通報的將領馬上領着呼延達一行人趕到太守府來。
對於呼延達的到來,王門已經有了準備,在得知他們要在城外西北方十里處紮營的消息後,王門很是爽快的派了數千民夫爲他們紮好營地,至於捕馬的事情,他卻是沒有多加過問,畢竟自己的事情太多,而是將這個交給了太守府內的一名官員。
得到王門允許的呼延達很快便安排好營地內的事情,接着便領着數百人前往更北面的草原上而去,對於赤峰周圍的野馬羣,他早就是垂涎欲滴,各個野馬羣的活動範圍他早已經派人弄清楚了。不過,在隆化北面的領地沒有建好之前,他並不準備向那幾個最好的野馬羣動手,而是先挑了一箇中型的野馬羣開始了捕捉。
先捕捉一批馬匹送回隆化,待隆化北面的營地能夠安置捕捉的馬匹之時,他再向那幾個大的野馬羣動手,捕捉到的那些好馬,他會直接將其送回隆化,而不是送到赤峰城外的營地進行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