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糜家,還有從劉備當年在徐州投靠陶謙的時候說起。當時糜家家主糜竺投資劉備,拿出大筆嫁妝給劉備當軍資,把妹妹嫁給了劉備,是爲糜夫人。好像之後劉禪還封了她一個什麼太后。
蜀漢建立後,糜家就一直是皇商。販賣蜀錦、礦鹽到魏、吳兩國,買回來大量糧食,當做軍糧。姜維的大軍就是糜家的耗糧大戶!
現如今糜家家主是糜照。第一次來跟南漢接觸,糜照沒敢親來,讓弟弟糜文先來看看。
對於古代的商路和商人,劉尋其實並不精通。所謂術業有專攻,現在行家主動過來投靠了,劉尋自然是要接受的。
劉尋對幫忙賺錢糧的人比較熱情,笑呵呵地對糜文說:“糜家願意繼續爲大漢效力,本王自然是同意的。畢竟糜家爲我大漢辛辛苦苦這麼多年。這皇商的身份,該給還是要給的。至於待遇嗎,大致與以前一樣。細節處有需要不一樣的,再來商議。”
糜文大喜!連忙跪下來叩謝道:“王上英明!糜文叩謝王恩!”
要知道,皇商比起一般的商人,好處大的太多了。商家那麼多,大漢帝王只有一個,要不是當年和先帝的老情分,這皇商不一定就是糜家的!
其餘來投奔的,劉尋沒有立刻給他們職位。
這其中包括好幾類人,比如顏淵這種,是在寒門中才學較好,名氣較大的人。
還有杜烈這種,乃是世家子弟。
還有王訓這種,乃是蜀漢名將王平之子。
劉尋對他們進行了熱情的接見,但是爲了彰顯新出臺的黜落法的威嚴,告訴他們將和不久之後各地來的孝廉一起考試,擇優錄取!
至於陳壽,人家本來就是蜀漢朝廷的高級官員,不在考試的行列。
劉尋還問他們有沒有信心超過那些被舉薦上來的孝廉。結果這些人都十分自信,拍着胸脯保證說,如果不能名列前茅,就回家種地去。根本沒臉再在朝廷任職了!
劉尋自然是對他們勉勵一番,讓他們等着那些孝廉到來。
緊接着劉尋還接見了東吳使者。
那個使者拿出了十幾張吳國孫家的女子給他看。挑中哪一個,哪一個就可以過來嫁給他。
這些都不是吳國皇帝孫休的女兒或親姐妹,也就是不是第一流的公主。而是他的侄女、堂妹之類的,算是第二流的公主,甚至是郡主級別。因爲劉尋還只是個尚未復國的王,第一流的公主身份還比他高。
劉尋看了這些孫家女孩兒,從十三歲到十八歲的都有。也許是基因好,這些女孩都挺有美色。畢竟他們的媽媽,都是全國最美是美人,纔可能成爲孫氏的姬妾。
劉尋覺得她們都挺好看,而且青春活潑的。沒見着真人,也不知道哪個最適合。也不知道該選哪個好。
最後,乾脆讓畫師給自己畫了一張像,還配上了事蹟解說。讓使者帶回去,告訴他:“哪個吳國公主最想跟我結親,就要哪一個吧!”
反正都不認識真人,乾脆找個最願意來的吧!
使者驚訝地張大了嘴巴。有史和親以來都是男選女,除了公主選駙馬。這回反過來了,使者只能感嘆這位新興王腦回路清奇!
當然還有各郡縣這一大堆政務在等着他呢!
過了幾天,孝廉被推薦上來了。各地百姓推薦的人才名額也被送上來了。因爲南中七郡內部相距比較近,很快他們就來到了建寧郡滇城。
劉尋再一次出人意料的把孝廉、被舉薦人才、招賢館人才放在一起考覈!這下子,反對的人就多了不少。
因爲自漢武帝起,孝廉制度出現。被舉孝廉的人大都是世家大族,他們自認爲是清流名士。而百姓推舉和來招賢館來卻大多都是寒門,甚至有點武將還出身平民。巨大的身份差異,讓準孝廉們覺得,跟他們一起考試簡直就是對自己身份的侮辱!
參加孝廉考試的人反對,他們身後的家族也反對。他們就跟現代北大清華畢業生跟中專畢業生參加相同規格的招聘會一樣,渾身都不爽!
但是劉尋的態度很堅決:都是爲大漢選拔人才,就該怎麼考覈!不願意?那你走吧!能留幾個算幾個,反正今年孝廉人數多!
劉尋的態度讓這些人很憤怒,但是越嶲郡等三郡士族的下場,讓他們不敢直接跟劉尋頂牛。只好通過找人勸說和請願等方法跟劉尋磨。
私下裡,有人開始叫劉尋暴君!
雙方僵持了幾天。姜維歸漢的消息突然傳來!這下子,大漢朝廷的實力再次增加,說話的底氣也更硬了!
劉尋趁機宣佈,就要這麼考,而且明天就考!願意來考的就來,不願意的等同於被黜落法給黜落了!
其實,劉尋堅持這麼做,是因爲目前這種格局不對稱的扭曲形式,是對當前體制來一場意料之外、巧合之下的大突破的最好時機!
這種堅持、這種突破的意義和重要性,絲毫不下於即將勝利的北伐!
爲何?
因爲收復失地後,劉尋做不到這樣的堅持。因爲那個時候會牽扯到全國的士族門閥!面對全國士族的反對,劉尋的大漢朝廷沒本事堅持到最後!
到那個時候,劉尋就算是本領通天,也頂多跟諸葛亮做得差不多好。就算有後世的知識支撐,能不能鬥得過士族門閥也不一定。
現在則不同。劉尋只要面對南中四郡裡的士族就行了。而現在大漢朝廷的力量,南有南蠻支持、東吳盟友,北有姜維歸漢、羅憲忠勇,外有北伐軍節節勝利,內有越嶲郡等三郡士族被清掃一空!
眼下,就是劉尋的力量跟治下士族的力量差距最大的時候!是劉尋唯一有力量碾壓治下士族的時刻!時間早一點,劉尋沒有站穩腳跟;時間晚一點,劉尋將面對全國士族!只有現在,劉尋的力量可以碾壓士族!
所以,眼下就是對舊體制動刀子、培養新體制的最佳時機!意義重大,絕不下於北伐!劉尋纔會對北伐只是遙控指揮,而不親臨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