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裝甲鐵騎前進到對方陣線前百餘步,羅馬軍弓弩手開始射擊,雨點般的箭矢落在鐵騎中,噼裡啪啦地響個不停,不過重裝甲鐵騎彷彿閒庭信步一般毫不受影響,箭雨對於這些身着厚重鎧甲的騎兵來說根本就是一個笑話。
這樣的景象非常具有震撼力,許多羅馬軍將士都下意識地嚥了口口水。
重裝甲騎兵就這樣不疾不徐地齊頭並進,直到對方陣線前二十餘步處。
他們之所以這樣倒也不是要表現什麼,而是因爲重裝甲騎兵戰馬的負重量非常驚人,因此他們必須保存馬力以便在最關鍵的時候發起最致命的衝擊。
一萬重裝甲鐵騎行到對方陣線前二十步,一起發動,整個大地都顫抖起來。
一萬重裝甲鐵騎如同一堵鐵牆一般全速壓來。
空氣彷彿都凝固住了。
此時重裝斯巴達軍團排成十六道緊密陣線,巨盾與巨盾緊搭在一起,肩膀與肩膀擠在一起,這樣的陣線給人一種銅牆鐵壁的感覺,如果說這個世上還有能夠抵擋裝甲鐵騎衝鋒的,那麼就是重裝斯巴達軍。
重裝甲鐵騎轟然撞在斯巴達軍陣線之上,強猛無比的衝擊力瞬間便撕開了對方四道防線,斯巴達軍將士被沉重的裝甲重騎撞飛了出去,被鐵蹄狠狠地踐踏在腳下,斯巴達勇士以長矛反擊,但是長矛根本就無法擊穿裝甲重騎身上的鎧甲。
場面火爆至極。
所有羅馬軍將士都不禁露出驚容,他們沒想到心目中銅牆鐵壁一般的防線竟然轉眼間就有被突破的跡象。
然而只有魏軍鐵騎知道他們遇到麻煩了,重裝斯巴達軍的防線實在是非常堅固,讓他們有一種陷入泥潭的彆扭感覺。
在後方觀戰的馬超察覺到了這一情況,他知道如果不及時給予支援的話,這支精心打造的裝甲重騎可能會遇到巨大的麻煩。
馬超立刻下令做爲預備隊的第三、第四、第五玄甲鐵騎立刻發動衝擊,魏軍鐵騎從兩翼發起衝擊。
近十萬魏軍鐵騎運動起來,戰場上只見煙塵漫天。這讓原本打算支援斯巴達軍對抗魏軍裝甲鐵騎的坎帕爾不得不選擇緊守陣線。
兩萬玄甲鐵騎分別對斯巴達軍團兩側的其他羅馬軍發起衝擊,這些羅馬軍顯然無法與斯巴達軍團相提並論,只片刻工夫便被魏軍洶涌澎湃的衝擊浪潮打得節節後退。
與此同時,另一個玄甲萬人隊接替重裝甲鐵騎衝擊斯巴達軍團陣線。重裝甲鐵騎得以脫身重整衝擊陣型。
就在玄甲鐵騎正面衝擊的同時,魏軍鐵騎則在兩翼對羅馬軍前軍大陣發起兇猛衝擊,羅馬軍苦苦抵擋。
重整隊形的重裝甲鐵騎再一次對斯巴達軍團發起衝擊,這時之前接應他們的那支玄甲萬人隊已經爲他們讓開了衝擊路線。
如同狂濤般的衝鋒再一次出現,大地呻吟着,許多羅馬軍將士都不禁流露出恐懼之色。鋼鐵洪流排山倒海般衝撞在斯巴達軍陣線之上,巨大沖撞聲讓人耳膜發麻,骨頭被踏碎的聲音讓人心驚膽戰。
一番衝殺下來,又有四道防線被裝甲重騎踏得粉碎。隨即玄甲再一次衝上來掩護裝甲重騎後退重整陣型。
如此反覆,當裝甲重騎發起第四輪衝鋒之時,所有羅馬將士的心中都不禁升起絕望之感。
鋼鐵狂濤以一往無前之勢將斯巴達軍最後四道防線撞得粉碎,失去陣型掩護的斯巴達勇士奮力與魏軍鐵騎戰鬥,然而景象卻非常悽慘,一個個被裝甲重騎撞飛出去,被踐踏而死,完全是一面倒的局面。
斯巴達軍團陣線的崩潰使得所有羅馬軍將士喪失了戰鬥意志。坎帕爾再也無法控制軍隊,很多人丟盔棄甲倉皇奔逃。
鐵騎在亂糟糟的兵叢中反覆衝殺,到處都是淒厲的慘叫聲和絕望的奔逃的士兵,有個士兵爲了能夠跑掉,竟然將同伴從戰馬上拖了下來,然後爬上戰馬狼狽逃竄,跑步出多遠慌不擇路的他竟然撞進了魏軍鐵騎洪流中,嚇破膽的他慌忙想要逃掉,卻被追上來的一名玄甲鐵騎一刀斬飛了頭顱。
半個時辰後,殘存的羅馬軍逃進了附近的山林中,這些僥倖逃掉的僅僅只有幾千人。與此同時,後軍非常幸運地退入了身後不遠的峽谷中。
至此,羅馬西路四十五萬援軍被魏軍殲滅三十萬之衆,其中被斬殺者超過十五萬,其餘則是俘虜,值得一提的是,被殲滅的這三十萬中有五萬是被羅馬軍寄予厚望的重裝斯巴達軍,魏軍爲此所付出的代價卻並不怎麼大,總共損失近萬騎,而裝甲重騎的損失不過區區五百,而他們卻擔當了主要正面衝陣的任務。
“將軍,此戰我軍大勝啊!”馬鐵奔到馬超面前來興奮地道。
馬超笑了笑,下令道:“我們回去!”
當天傍晚時分,防守沁西豐的卡特斯收到戰報,大驚失色,好半天才回過神來。部將們見他面色有異,都不禁有一種很不好的預感,一名部將問道:“將軍閣下,發生麼事?”
卡特斯沉默了片刻,皺眉道:“坎帕爾率領的四十五萬援軍遭到魏軍騎兵突襲,損失慘重!”
一聽這話,在場的所有將領都不禁面色大變。一名將領連忙問道:“那尤素夫大將軍的援軍呢?”
卡特斯沉聲道;“他們半路折回了!不知道什麼原因!”
衆將心情更加沉重了,一名部將憂心忡忡地道:“如此一來,咱們豈不是要獨自面對魏軍?可是我們恐怕守不住!根據情報顯示,魏軍各軍不久之後就會抵達,到時我們就全完了!”
衆將議論紛紛,人人面有憂色。
“都給我安靜!”卡特斯不悅地喝道。
ωωω_тtkan_¢O 衆將安靜下來看着卡特斯。
卡特斯緊皺眉頭來回踱着步。好半晌,有些無奈地道:“爲今之計只能撤退了!”
當天夜裡,卡特斯便率領大軍悄悄地從西門離開了沁西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