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謝十一艾、道爺是我兩位兄弟的打賞!
“主公,看來無需攻打酸棗了。”
曹操麾下的大軍轉向和于禁率領的五萬大軍匯合之後,曹軍再次迴歸到了十萬人的兵力,除去兩萬人看押袁術軍俘虜之外,剩餘的八萬人,則是做好了攻城的準備,而就在曹操準備下令進攻的時候,情勢發生了變化。
曹操順着魯肅所指的方向看上去,發現原本緊閉的大門緩緩打開,一對袁術軍士卒陪伴着一名將領走了出來,那名將領大聲吼道:“丞相萬萬不要攻城啊,我等請降!”
“那人是誰,文和你可知道?”
“主公,依照錦衣衛得來的消息,那個人很有可能是張勳,根據錦衣衛探的消息,張勳此人,歷來就和紀靈不對付,加之聞聽一月之前,紀靈更是當着衆多將領的面前,將張勳囚禁,因此如果是他的,那麼請降之事有可能是真的。”
看到曹操將目光放到自己身上,賈詡當即明白曹操那一番話中更深的含義,拱手將自己心中的想法說了出來,聽到了這些的曹操點了點頭道:“原來如此,既如此,傳令下去,命文則爲先鋒,領軍三萬先行入城,控制城中大小險要之處,同時收繳城中袁術軍士卒兵器,成功之後,其餘衆將跟隨我一同去見張勳!”
“諾(遵命)!”
被曹操授命爲先鋒的于禁,當先率領着三萬大軍進城,在進城的路途之上于禁保妥三萬大軍可謂人人都提心吊膽。還好的是,最終他們心中擔憂的事情沒有發生。從頭到尾,數萬袁術軍士卒都十分恭順的將酸棗交予了曹軍。
酸棗城中大小險要之處都被曹軍控制。同時將城中的袁術軍士卒的兵刃繳獲之後,于禁就將此消息發給了曹操。
得到順利控制酸棗消息的曹操,當即率領着麾下文武來到了張勳的面前,對着一臉諂媚笑意的張勳道:“將軍棄暗投明,本相實乃欣慰。”
“丞相過譽了,丞相天兵,末將豈敢抵抗,要不是紀靈等一干頑固之人的阻擾,末將早已經領軍歸順丞相。爲丞相效犬馬之勞。”
張勳這一番有失氣節的話,讓曹操身後的文武盡皆不齒的撇了撇嘴,而由於措手不及,被張勳偷襲得逞,此時雙手被綁在身後的紀靈、雷簿兩將,盡皆諷刺的看着張勳和其背後低着頭的李豐,其中年輕氣盛的雷簿更是諷刺道:“將軍說的真好,只不知,將軍可還記着待你恩重如山的主公否?!”
“恩重人生?哼。不說袁術他從來就沒有恩重人生過,就算有,但是袁術身爲臣子,竟然出兵反抗天子。如此不總之人,我張勳豈會爲其效命!”
相比於還有這一些羞恥心的李豐,張勳可謂是根本不知道羞恥爲何物。當然在他看來,袁術還真沒有對他恩重如山過。要真的恩重人生的,那麼這一次三十萬大軍的主將。應該是他,根本不應該是紀靈。
真的恩重人生的話,那麼他袁術就不可能不懲罰紀靈,反而讓他繼續當着主將,想起當日大堂之辱,以及被紀靈軟禁之時所受到的恥辱,府邸中那些下人們若有若無的譏諷、嘲笑的目光,張勳心中就充滿了怒火和怨恨。
正是因爲自己的小心眼,而導致最終滿腔都是怒火和怨恨的張勳,在看到袁術十七萬大軍被曹操一舉擊敗之後,立刻就託自己的隱藏在士兵之中的心腹,聯繫和自己關係還算挺不錯的李豐,共商反叛之事。
而同樣不想要跟着袁術一條路走到黑的李豐,當場同意了,趁着紀靈還在爲袁術大敗而失神的時候,將其一舉拿下,這也是爲何曹軍剛剛整軍完畢,酸棗就不戰而降了。
“好了,這些事情此時不必再說了,紀將軍、雷將軍,本相問你們,你等願降否?”
關於紀靈、張勳等人之間的齷齪,曹操此時並不想要知道,在開口阻止了張勳等人無意義的爭吵之後,曹操向着紀靈和雷簿開始招降了起來。
曹操此話一出,張勳和李豐臉色皆是大變,而相比李豐,張勳的臉色更深陰沉到了極點,要是紀靈和雷簿真的接受曹操的招降,那麼日後還有他張勳的好日子過嗎,想到此,張勳心中對於紀靈、雷簿兩人更加嫉恨之餘,對於曹操也是生其了不滿。
看來日後要多多關注一下這個張勳了。
張勳那一閃而逝的不滿和嫉恨,一一都被曹操身後的賈詡看在眼中,這位在曹軍之中,幾乎不怎麼出謀劃策的老狐狸,此時的雙眼之中,閃過了一道殺意。
時至今日,曹軍對於賈詡來說,早已經成爲了他唯一一個能夠安安穩穩,安全的活到老死的地方,因此,他不容許任何一個人來破壞現在的情況。
根本不知道自己被賈詡惦記上的張勳,此時一臉緊張的看着紀靈、雷簿,心中大吼着叫兩人不要答應,而不知是不是上天聽到了張勳的心聲,臉色變幻數次的紀靈,最終呼出了一口氣,雙眼之中不復之前的猶豫、糾結,而是一種堅定道:“多謝丞相好意,但是主公待靈恩重如山,紀靈同樣已死報之,還望丞相成全!”
“將軍高義!”
曹操和他身後的文武看着閉目等死的紀靈,心中都升起了一抹敬佩,以死報之所得的容易,但是在真的發生之後,又有多少人能夠如同紀靈這樣,甘願用死亡來回報袁術的恩情。
心中嘆息了一聲,明白不可能勸服紀靈的曹操,揮手讓曹軍士卒將其帶了下去,目光轉向了雷簿的身上,對於雷簿,曹操心中還是有些好奇的。
三國演義之中的雷簿可能不太出名,但是在三國志這樣的正史之上,雷簿還算是小有名氣,在歷史之上,雷簿在離開稱帝后昏庸奢侈的袁術後,與陳蘭一起佔據嵩山爲山賊,後來襲擊兵敗的袁術,搶奪財寶。
對於此,曹操倒不是很在意,畢竟在這個離戰國時代還不算太過遙遠的東漢,君主選擇臣,臣同樣選擇君主,在此時,如果是因爲君主昏聵而離開的話,是沒有人會多說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