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5章 袁紹

丞相:戰國時始置,爲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復置,曹操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員。

光祿勳:秦時稱郎中令,漢武帝更名爲光祿勳。王莽稱司中,東漢又稱光祿勳。曹操爲魏公後設郎中令,黃初元年(220年)又稱光祿勳,掌管宿衛宮殿門戶。其屬官有掌管賓贊受事的謁者、掌管御乘輿車的奉車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附馬都尉、掌管羽林騎的騎都尉,而大夫、中郎將等官是否是光祿勳的屬官尚有爭議。九卿之一。

執金吾:秦時稱中尉,漢武帝更名爲執金吾。王莽稱奮武,東漢複稱執金吾。曹魏先稱中尉,黃初元年更名爲執金吾,掌管宮外巡衛。衛尉巡行宮中,執金吾則徼偱京師。天子出行,執金吾爲先導。“吾”當御講。

別駕: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視察爲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

廷尉:秦時始置,漢景帝更名爲大理,自後或稱廷尉,或稱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獄訟,是各地上訴的最高司法機關。“廷”字系直、平之義,治獄貴直而平,故以爲號。廷尉的屬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監,成爲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縣令長:春秋戰國時始置,一縣的行政長官,人口在萬戶以下的縣的長官稱爲令,萬戶以上的稱爲長。縣令長的佐官有掌管軍事、治安的縣尉和掌管文書、倉獄的縣丞,一般每縣有丞、尉各一人,大縣有尉兩人或更多。

尚書:“尚”就是執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只是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爲重要。

尚書令:秦時始置,爲尚書檯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尚書令的副手爲尚書僕射,曹魏置尚書僕射一或二人,二人並置時稱左右僕射。若尚書令缺,由左僕射代行令事。曹魏時以五曹尚書、二僕射、一令爲八座。

尚書郎:尚書檯內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東漢選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檯,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侍中:秦時始置,爲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贊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正:秦時始置,王莽稱宗伯,東漢複稱宗正,掌管皇族與外戚事務。兩漢皆以劉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徵東將軍: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

徵南將軍:統領荊、豫二州,屯駐新野。

徵西將軍:統領雍、涼二州,屯駐長安。

徵北將軍:統領幽、冀、並三州,屯駐薊州。

刺史:秦時始置,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書之類稱爲“中”,“治中”即爲管理文書檔案之意,後來逐漸演變爲一種固定的官職。

參軍: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爲名,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

河南尹:東漢建都於河南郡洛陽縣,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官不稱太守而稱尹,掌管洛陽附近的二十一縣。

典農中郎將:漢末曹操置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均掌管農業生產、民政和田租,僅有所治郡國大小之別,職權相當於太守。

城門校尉:西漢始置,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

相國:即丞相。

將作大臣:秦時稱將作少府,漢景帝更名爲將作大臣,掌管宮室、宗廟、路寢、陵園地土木營建。

給事中:秦時始置,西漢沿置,東漢省,魏復置。爲將軍、列侯、九卿,以及黃門郎、謁者等的加官。

都督:三國始置都督和大都督,爲領兵官,其中大都督爲最高軍事統帥。

校事:曹操臨時設置的小吏,負責伺察羣臣的微過小罪。

監冶謁者:三國時魏置,掌管冶鐵的專官

御史大夫:掌管彈劾、糾察的官員,其位僅次於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黃門侍郎:秦漢時,宮門皆黃色,故號黃門。黃門侍郎因在黃門內供職而得名。

散騎常侍:三國魏置,即漢代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的合稱,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督軍:高級統兵長官,位在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郵:漢代各郡置督郵官,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

安南將軍四安將軍之一,魏時爲第三品,掌征伐。

安東將軍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吳有置,蜀無。

安遠將軍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

兵曹掾東漢太尉屬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於丞相府和大將軍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漢武帝時,置八校尉領北軍,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門屯兵。東漢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國均置,爲天子禁軍首領之一。

驃騎將軍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爲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別駕從事即別駕從事史,漢制,刺史屬吏之長,因跟隨刺史出巡時要另乘專車,故稱別駕,三國因置。

別部司馬漢制,大將軍屬官有軍司馬,秩比千石。其中別領營屬者稱爲別部司馬,共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從事中郎漢魏時,三公及將軍府均設從事中郎,職參謀議,爲在長史、司馬下。

從事祭酒三國蜀置,爲州牧的屬官。從事之長,稱爲祭酒。

車騎將軍漢制,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於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第二品。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大理秦以廷尉爲最高司法長官。漢時改爲大理。魏時爲第三品,中二千石。黃初元年改爲廷尉。吳亦如之。

大尚書吏部尚書的別稱。魏晉尚書分曹治事,吏部尚書爲首曹,故稱大尚書。

大長秋秦置將行,爲皇后宮官。漢改爲大長秋,秩二千石,職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見給賜宗室外戚及充當皇后出行隨行,常爲宦者任。三國因之。

東中郎將秦郎中令屬官有左中郎將,漢屬光祿勳,秩比二千石。主輪番執戟宿衛天子。魏因置。亦作東中郎將。比二千石,第四品。吳蜀亦置。

東觀令東觀原爲東漢宮名,爲宮中藏書之處。三國吳置東觀令,職司董理經籍,掌修國史。

東曹屬漢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職稱掾,副職稱屬,皆比二百石。東曹副職吏員稱東曹屬。三國因之。

東曹掾漢制,丞相、太尉自闢掾吏分曹治事,有東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爲刺史,後主二千石長吏及軍吏的遷除。三國因之。

蕩寇中郎將中郎將秦漢時即設有是官,爲皇帝的宿衛侍從官。秩位次於將軍。東漢三國事名號漸多,各國自相署置。蕩寇之名僅吳有置,魏蜀未見。

蕩寇將軍東漢末始有此名。三國均置,秩爲第五品。

督軍校尉三國吳置,校尉在將軍和中郎將之下。

督軍從事刺史、州牧之屬官,多稱從事史,分主各事。東漢末臨時設置屬軍事之從事史頗多。

都督領兵將領或地方軍政長官之稱。蜀於邊緣諸郡皆置都督領兵屯守。

邸閣督邸閣爲囤積糧谷之所,其督爲守備屯所士卒之長。

典學從事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典學從事,總領一州之學政。

典曹都尉蜀置,劉備定蜀,較鹽鐵之利而設鹽府校尉,並置典曹都尉以屬之,掌供繼軍糧。

都尉都尉名官甚多,多爲主兵武官。地方郡國都尉,主兵。

都護漢宣帝時,置兩域都護,爲加官。東漢光武帝時設都護將軍。三國魏沿置。蜀有中都護、行都護之號,職權如大都督,總領內外諸軍事。吳設左右都護,盡護諸軍。

奮威校尉校尉爲次於將軍之武職。有各種名號,奮威校尉僅三國吳置。

奮武校尉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奮武校尉僅吳置,魯肅任之。

奮武將軍漢末,曹操、呂布曾任是官。三國時魏吳有置,蜀未見。

奮威將軍西漢始置。三國均置,第四品。

符節令秦漢時置此官,屬少府,掌府節。魏置符節令,別爲一臺,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節、銅虎符、竹使符。吳蜀亦置。

奉尚“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車都尉漢武帝時設奉車、駙馬、騎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車都尉掌御乘輿馬。魏時爲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輔國大將軍後漢時期設立的高級將軍位,位在“四鎮”大將軍之上。

輔國將軍漢獻帝時伏完任此官。三國時均置此號。

關內侯秦置。爵第十九級,位次於列侯。有其號,無國邑。

光祿大夫秦郎中令屬官有中大夫,漢更名爲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時爲第三品,位次三公。無固定職守,相當於顧問。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優重。

橫江將軍三國時僅吳置。以魯肅任之,鎮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

黃門丞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黃門令之佐吏有丞、從丞各一人。

黃門令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諸宦者。

護軍秦置護軍都尉。漢初又稱護軍中尉。武帝時設護軍將軍。護軍之號,有時即指竣軍將軍或中護軍之簡稱。

護軍將軍秦置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曾任此職,盡護諸將。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12年改護軍爲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爲護軍將軍,資輕者爲中護軍。

侯相即列侯封國的相,主治民,如縣令、長。

後典軍三國時蜀於監軍之下置典軍,分前、後、中三典軍。吳亦置,但分左、右、中。

後將軍東漢雜號將軍甚多,有以前、後、左、右名之者。魏時爲第三品。

虎威將軍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魏吳有置。

虎賁中郎將《周禮·夏官》記有虎賁氏,掌王出入儀衛。漢平帝元始元年更名爲虎賁郎,置中郎將統領。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將三國吳置,胡綜任之。

金曹從事三國吳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貨幣鹽鐵事。吳置金曹從事,胡綜任之。

建武將軍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將軍曹魏置,第四品。吳蜀亦置。

監農御史爲御史中丞的屬官。秦置御史大夫,漢因之。有兩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轉爲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臺的長官。御史臺屬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監農御史爲其中之一。三國吳有置,魏蜀未見。

監軍春秋有載,三國均置。無定員,隨事而設。諸州不置都督時置此官。將軍領兵出征時,多置監軍。

記室東漢置,諸王、三公及大將軍都設記室令史,掌章表書記文檄。

家令太子屬官。秦置,魏時爲第五品,秩千石,主倉谷飲食,職似司農、少府。

軍師三國時各國均設軍師官,皆參與主持軍事謀議等事。

軍祭酒即軍師祭酒,陳壽撰《三國志》避晉景帝司馬師諱,改爲軍祭酒。魏時爲第五品。

軍議校尉參議軍事的官位。

諫議大夫秦時,郎中令屬官有大夫,掌議論、顧問、應對。漢武帝置諫大夫,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吳無考。

立武中郎將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立節中郎將三國吳置。陸抗任是職。

領軍是中領軍或領軍將軍的簡稱。曹操爲丞相時置,掌禁兵。

領軍將軍領軍中資重者之稱。資輕者爲中領軍。掌禁兵。

列侯爵位名。秦漢以二十等爵賞有功者,其最高級叫徹侯。後因避漢武帝諱,改爲通侯。後又改列侯。金印紫綬,有封邑,得食租稅。魏初如漢制。鹹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漢代少府屬官有尚書令史,蘭臺令史。諸公府亦設令史,地位低於掾史。曹魏公府及諸將軍府設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秦漢時縣官管轄區萬戶以上者稱令,萬戶以下者稱長。

秘書掌管禁中圖書秘記。漢桓帝始置。

秘府郎三國吳置,掌校秘書。

門下循行漢制,郡守三吏有門下循行,類似門下客,不主實事。

門下督將帥府屬官。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府均置門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屬有門下錄事、門吏、門下書吏各一人。

南中郎將光祿勳屬官。魏時秩二千石,蜀亦置,吳無。

破虜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時爲第五品。李典、孫堅曾任。

平戎將軍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平東將軍漢置,魏時爲第六品。呂布曾任是官。

平南將軍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北將軍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西將軍魏時爲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偏將軍將軍中地位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第五品。三國均置。

前護軍魏及蜀皆置護軍,唯蜀護軍分爲前、後、左、右、中五護軍。

前將軍三國時常設的高級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位次於九卿,而高於其他臨時設置的雜號將軍。三國時品級下降,爲第三品。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

前軍師東漢始有軍師之名。分前後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騎都尉兩漢均置,屬光祿勳,秩比二千石,掌監羽林騎,無定員。

勸學從事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勸學從事,爲州之學官,地位略次於典學從事。

儒林校尉校尉爲次於將軍的武官,其名號甚多。由於其職務掌的不同,名號亦異。儒林校尉爲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職。

上大將軍吳孫權黃龍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陸遜任是職。

綏南中郎將三國魏蜀二國置有此官。士燮、張翼曾任是職。

射聲校尉漢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時爲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衛兵,吳蜀亦置。

司馬《週記·夏官》記大司馬之屬有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春秋晉作三軍,每軍別置司馬。漢宮門及將軍、校尉屬官有司馬。邊郡則設千人司馬,專掌軍事。曹魏公府及大將軍府設司馬,秩千石,主軍事。

司鹽校尉又稱鹽府校尉。劉備定蜀時置,主較鹽鐵之利。吳亦置,主管海鹽生產諸務。

師友從事漢制,刺史州牧的屬官有從事史,分爲別駕、治中、簿曹、兵曹從事等。漢末或置師友從事,僅爲榮譽職位,無固定職守。

師友祭酒漢制,郡守延攬郡內人材,養於府中,專事謀議,稱爲散吏,其地位或相當於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稱爲祭酒。

庶子太子府屬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職如三署郎。

舍人秦始置,輪番當班宿衛太子。魏時爲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書選曹郎三國吳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曹郎。

尚書右選郎三國蜀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部,分左右,有右選郎。楊戲曾任。

尚書吏部郎曹魏置尚書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追問:好複雜複製的?整理一下下嘛!已贊過

滿意答案天弜神瑛13級2009-07-24

曹魏官制

曹魏的國家體制脫胎於曹操所建魏國體制。曹丕稱帝后,將魏國官署與東漢的既有官署合併,之間產生了曹魏的國家體制。由於曹魏的建立系漢獻帝禪讓的結果,所以東漢的舊體制基本得以保留。曹魏官制的特點是將曹操秉政時期的“外重內輕”結構改變爲“外輕內重”結構。由此,尚書檯的權力由最高峰開始下滑,逐漸成爲最高執行機關。侍中得以成爲政治權力的中心。同時,中書省也建立起來,歷經兩晉、南北朝,在隋唐時期正式發展成爲著名的三省六部制。

[編輯]曹魏的中央政府

曹操取得東漢執政權力之後,任丞相職以表明自身地位的崇高,但是他沒有簡單的恢復西漢時期的丞相制度,而是直接將原屬少府體系的尚書劃轉到丞相府官職序列。由於東漢制度裡,尚書是實際的政治權力中心,所以這樣的措施保證了曹操對朝政的控制,同時也無需對既有制度做很大的修訂。這樣,尚書由原來的內朝官轉爲了外朝官。這種變革,是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的一次重要的變化。也可以說,是尚書省的正式建立。

據《魏書》記載,曹操的尚書初分爲東曹、西曹、法曹,後來逐漸增置各曹,成爲後世各部的發端。建安十六年(211年),魏國初建,始置尚書、侍中以及六卿。尚書從東漢的中央官署變爲藩國官署,仍然掌握中樞權力,體現曹操逐步建國以廢漢的策略。

曹丕代漢之前,控制中央軍隊的是中領軍和中護軍,都是丞相的屬官。受命出征的時候,任命徵東將軍、徵西將軍、徵南將軍、徵北將軍統軍,號四徵,品秩相當與六卿。此時大將軍官職保留,但是沒有實際權力。

曹丕稱帝后,任命御史大夫華歆爲相國,旋改司徒。曹魏以宗室輔政爲制度,尊親輔政時,稱大丞相,第一品;其他或設丞相,或設司徒,第二品,廢置不定。官職以品論高下,是從這裡開始的,一直延續到民國建立。

曹魏以太尉、司徒、司空爲三公,但都不擔任實際職務,在每月初一、十五奉詔入殿講議朝政。也由於三公不再負責政務,所以漢朝策免三公以應天變的制度也在曹魏時期廢除。三公均開府置官屬,這些官員雖然沒有實際職務,但是都是一時清選,可以參予朝廷事務的討論,是官員升遷的很好的基礎。

[編輯]尚書省

曹丕稱帝后,尚書不再是丞相屬官,成爲**的政務機關。尚書省設尚書令一人,第三品,尚書左、右僕射各一人,第三品。由於中書省的設立,尚書省不再決定政策,改爲負責具體國務的處置。下設五曹:吏曹(掌官員遷調)、左民(掌人民戶籍、稅賦)、客曹(掌屬國事務以及與東吳蜀漢的外交事務、五兵(掌軍官選任與軍隊訓練)、度支(掌國庫)治事,每曹設尚書1人,第三品。尚書之下設侍郎、郎中等官,有殿中、吏部、駕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庫部、農部、水部、儀曹、三公、倉部、民曹、二千石、都官、中兵、外兵、都兵、別兵、騎兵、考工、定科共二十五郎,協助尚書分領諸務。

[編輯]中書省

中書監、中書令,俱爲第三品,但是中書監地位較中書令爲高。曹操封魏王,於魏國置秘書令、秘書丞,管理機要檔案並起草文書。曹丕稱帝后,改秘書令爲中書令,另置中書監,置官署稱中書省。中書省掌機密與草擬詔令,遇有機密事宜或緊急事務,中書省直接發出詔令交有關官員執行。屬官有通事郎,第五品,後改爲中書侍郎(或作中書郎),掌起草詔命。

[編輯]侍中寺

侍中寺,漢靈帝熹平六年(177年)置,以侍中與給事黃門侍郎爲長官,掌門下諸大夫、郎。曹魏以侍中爲主官,第三品,置4人,以其中資歷深的一人爲祭酒。侍中同時也是加官的一種,作爲加官授予的侍中沒有人數的限制。侍中的主要職務就是陪侍皇帝左右,隨時規諫得失,同時作爲門下主官節制其他各類皇帝侍從。

曹魏門下諸官有:

散騎常侍,第三品。此官的前身是西漢的散騎、常侍和東漢的中常侍三種官職,曹魏合併爲散騎常侍,置四員,年資深的爲祭酒。散騎常侍也用爲加官。

給事中,第五品。西漢爲加官,掌顧問應對,位在常侍下;東漢廢此官,曹魏復置,或爲正員,或爲加官,無定員。

奉車都尉,掌乘輿車駕。駙馬都尉,掌副馬。騎都尉,掌羽林從騎,皆第六品。這三都尉在漢時均屬光祿勳,曹魏卻是加官。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諫議大夫、議郎皆第七品。曹魏時均脫離光祿勳,改隸侍中,掌顧問應對。

[編輯]秘書監

秘書監,第三品。管理藝文圖籍,下設秘書丞,第六品;秘書郎,校書郎,第八品。

[編輯]九卿

曹操建魏國之初,因爲不能與天子匹敵,所以只設立六卿。曹丕稱帝后,沿東漢制度置九卿。曹魏九卿與漢朝相比,除了職權大大縮小之外,最主要的變化是將光祿勳所屬的文職侍從官全部改隸侍中,光祿勳僅僅管理武職侍從官。此外,曹魏非常重視屯田,在光祿勳諸中郎將之外特設屯田中郎將,下隸典農校尉、典農都尉分駐各地負責屯田事務。

曹操立曹丕爲儲的時候,任命他爲五官中郎將,名義上是光祿勳屬官,但副丞相以治百官。曹丕稱帝后廢。

[編輯]曹魏的地方政府

三國時代,由於戰爭的需要,地方官員往往兼領軍隊,指揮作戰,所以他們的權力較前代膨脹了很多。相對於地方官員的強勢,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約束力並不總是可以保持,尤其是在三國邊境和反覆爭奪的地區。

三國時代,曹魏、蜀漢、東吳均實行州、郡、縣三級制。

[編輯]州制度

曹操以司隸校尉所轄地區置司州,這是十三州中最後正式命名的州。司州轄三輔、三河、以及弘農等七郡。司隸校尉的屬官有參軍、都官從事、功曹從事、諸曹從事、部郡從事、武猛從事、督軍從事、主簿、錄事、門下書佐、省事、記室書佐、諸曹書佐等。司州的設置在曹丕稱帝之後延續了下來。

司州之外,沿漢制將所控制的幽涼兗冀並徐青豫八州析置爲十一州,合司州爲十二州。設刺史(間改州牧),作爲州的最高行政長官。內地諸州刺史不加將軍號、無節,第三品,俗稱單車刺史(帶假節、持節、使持節銜的刺史出巡另備一車以載皇帝賜予的節)。邊地諸州刺史根據本地區軍事重要性和刺史本人的身份,分別授予假節、持節、使持節、督x州諸軍事、都督x州諸軍事的頭銜,節與督、都督可以分別組合。節銜的不同表示權力的輕重、督、都督的不同表示官階的高下。假節者,戰時可以不經上請直接處人死刑;持節者,不論戰時平時都可以不經上請直接將沒有官位的人處死;使持節者,不論戰時平時都可以不經上請直接將二千石以下官民處死。加督者,官位進一品;加都督者,進二品。至於加將軍號者,權勢尤重,往往爲方面統帥,統領邊地諸州。例如司馬懿出御東吳時,以驃騎將軍領荊州刺史、督荊、豫二州諸軍事,擊敗孫權進攻後,轉鎮長安,備禦諸葛亮,此時的官階爲驃騎將軍領雍州刺史、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說明因功升遷了一級。至於景初三年(239年),受魏明帝遺詔輔政,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這裡的都督中外諸軍事就是統領全**隊的總司令了。

曹魏對於蜀漢控制的益州、梁州(自益州析置)與東吳控制的揚州、荊州、交州也分別任命刺史,史稱遙領。遙領的制度蜀漢、東吳也存在。

刺史的屬官有治中從事、別駕從事、功曹從事、簿曹從事、兵曹從事、郡國從事、文學從事、武猛從事、督郵、主簿、帳下督、門亭長、書佐、計吏等。另置大中正一人,掌品評人物,以定其高下。

[編輯]郡制度

曹魏定都洛陽,特置河南尹,第三品,具體職掌與太守同。

州以下爲郡。郡置太守一人爲行政長官,第五品。邊郡太守往往加將軍號以領軍。郡以郡丞爲副長官(邊郡稱長史),第八品,兼本郡中正。郡都尉爲本郡軍事主官,第五品,內郡置一人,邊郡、大郡置二人並增置司馬一人第八品。

太守屬官有功曹掾,五官掾、上計掾、門下掾、文學掾、文學祭酒、督郵、主簿、主記、門下書佐、綱紀、循行等。都尉屬官與太守同。

[編輯]縣、鄉制度

郡以下爲縣。縣按所轄人口多寡分三等。高者置縣令一人,第六品,丞一人,第八品,尉二人,第九品;次者置縣令一人,第七品,丞、尉各一人,第九品,低者置縣長一人,第八品,丞、尉各一人,第九品。縣的屬吏有各類掾史祭酒。

縣之下置鄉,鄉置有秩、三老各一人,第八品。較小的鄉置嗇夫一人,第九品。

[編輯]曹魏的封爵制度

曹魏唯宗室、前代賓(指遜位後的漢獻帝及其後代)所封親王、公爵、侯爵有封地。王國置相一人,第五品,相當於郡太守。王國其餘屬官有都尉(掌王國捕盜、駐軍)、傅(職比朝廷太傅、保(職比朝廷太保)、友(掌規諫),以上均爲第六品;長史(掌王府事務)、郎中令(掌王宮內務)、中尉(掌親王衛隊)、大農(掌財物),以上均爲第七品;常侍(親王隨從)、侍郎(職比朝廷門下諸郎)、家令(掌奴婢)、諸雜署令,以上均爲第八品;謁者(職比朝廷謁者)、大夫(職比朝廷門下諸大夫)、諸雜署丞,以上均爲第九品。公國體制比王國,但是諸官的品級均有貶損。侯國相相當於縣令。

曹魏黃初三年(222年)制定爵位等次,分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與都鄉侯、亭侯與都亭侯、關內侯共十等爵。除了宗室封爵外,其餘諸爵均無封地、也沒有租稅收入,史稱虛封。虛封制度徹底結束了從周朝延續下來的分封制(封建制),除了西晉一度反其道行之外,此後歷代均實行了虛封制度。

補充:蜀漢官制

蜀漢官制與東漢相仿。由於昭烈帝劉備和後主劉禪對諸葛亮及其後繼者的信任和依賴,蜀漢形成了以丞相、大將軍等政府首腦執掌大權的體制(諸葛亮的後繼者蔣琬、費褘等均以大將軍職行丞相事);與曹操執漢政不同點在於諸葛亮等蜀漢政府首腦並無意取代君主的地位。

[編輯]蜀漢的中央官制

主要行政權力掌握在丞相手中,章武元年以諸葛亮爲之。

丞相可以開府(即有自己的小內閣),丞相府內編制屬官有軍師祭酒、前、後軍師、長史、司馬、從事中郎、主簿、參軍、行參軍、東曹掾、西曹掾、倉曹掾、令史,記室、門下督等。與東漢府官均由府主自行徵辟不同,蜀漢丞相屬官均由朝廷任命。

諸葛亮死後,丞相廢而不置,以右將軍、大將軍等將軍領政,名號不一。

置三公,用以位置勳舊大臣,沒有實際權力,也不開府。

置太常,但博士無專經,可能系蜀漢地僻人稀,缺少足夠的經學之士。

置衛尉、光祿勳、太僕、大鴻臚、大司農、少府等諸卿,但沒有廷尉、宗正。蜀漢諸卿的官稱沿用漢制,均不帶卿字,與官署名一致。

光祿勳設置五官郎將、左郎將、右中郎將,分領三署郎。另有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等。

內朝官如散騎常侍,中常侍等均沿用東漢舊制,以宦官充任。與曹魏用士人不同,說明蜀漢的內朝官不如曹魏重要,這與蜀漢以丞相領政、外重內輕的政治格局是相應的。

沿置尚書檯,置尚書僕射一人,不分左、右,也不分曹辦事,尚書郎唯有吏部、選曹、左選、右選、度支等,較曹魏簡略。這與蜀漢集權於丞相是相應的。

置中領軍、領軍、前領軍、行領軍;中護軍、前護軍、後護軍、左護軍、右護軍、護軍、行護軍;中監軍、前監軍、右監軍、中典軍、後典軍等將軍爲軍政官。自典軍遷監軍、再遷爲護軍、再遷爲領軍,以中領軍爲最。

除上述軍政官外,另置諸號將軍授予領軍出征者。凡左驃騎將軍、右驃騎將軍、左車騎將軍、右車騎將軍、衛將軍,撫軍將軍、鎮軍大將軍、輔國大將軍。徵南將軍、徵西將軍、徵北將軍、鎮南將軍、鎮東將軍、等。因與東吳聯合抗曹,所以沒有徵東將軍的名號。

[編輯]蜀漢的地方官制

蜀漢轄境有漢益州、涼州,三國之中得地最少。蜀漢置司隸校尉,負責京城地方以及監察事務,與東漢制度不同。益州初置牧,由諸葛亮兼任。諸葛亮死後,廢牧置刺史。後主建興七年(229年),東吳蜀漢相約預分天下,曹魏之兗、冀、並、涼四州分屬於蜀漢,也置刺史遙領。荊州、雍州刺史時置時廢。主要的地方官也就是益州刺史,其屬官最多,有治中從事、別駕從事、功曹從事、議曹從事、勸學從事、典學從事、部郡從事、督軍從事,前、後、左、右部司馬、主簿、書佐等。

州以下置郡、郡置太守、都尉。犍爲郡置屬國都尉,牂柯郡置五部都尉,陰平郡有關都尉,巴東郡置江關都尉。郡吏可考者有功曹掾、史、五官掾、師友祭酒、督軍從事、門下書佐、主簿等。縣鄉建制等與東漢無異。

蜀漢封爵沿東漢舊制,唯王、侯二等,皇子封王,功臣封侯。王、侯均無邑、祿。

[編輯]東吳官制

[編輯]東吳的中央官制

東吳的中央官制與曹魏、蜀漢相仿。東吳置丞相,名義上也是百官之長,但實際效能是僅僅管理例行政務,往往不參與重大政務的決策。東吳丞相設置於寶鼎元年(266年),一度分置爲左丞相和右丞相。丞相屬官有軍師、長史、掾等。

東吳的三公廢置不常,除授因人而異。建衡三年(271年)置太尉。寶鼎三年(268年)以丁固爲司徒,以孟仁爲司空。孫休廢司空改置左右御史大夫,至孫皓登位,復置司空。東吳三公的特點是太尉不領軍、司徒與丞相併置而不治民、司空不視土木事。這個特點可以說是後世以三公爲虛銜的開端。

東吳政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大司馬、上大將軍、大將軍等內朝將軍,這些將軍外則領軍,內則領政,是事實上的宰相。黃武七年(228年)置大司馬。赤烏九年(346年)分置左、右司馬,並置上大將軍、大將軍。黃龍元年(229年)以陸遜爲上大將軍,諸葛瑾爲大將軍。《通典·職官》載:“至吳景帝(孫休)爲大將軍,亦受非常之任,”

《三國會要·職官》雲:“吳初亦六卿,孫休永安二年(259年),始備九卿”。可知東吳前期無九卿。

孫權初置奉常,黃武四年(225年)改太常,太常置博士。東吳初置郎中令,後改光祿勳,有三署中郎將、領三署郎,還有羽林督,繞帳督、帳下右部督,皆領衛兵。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少府諸卿建置均與曹魏、蜀漢同。東吳在屯田各郡置典農都尉,統轄屬縣,職如太守。典農都尉掌管軍糧,不屬於大司農。這不同於曹魏制度。孫權初年設左節度,專掌軍糧會計。

宮官有大長秋,設置略如曹魏制。又有太子太傅、少傅。黃龍元年(229年)置左輔、右弼、輔正、翼正等都尉,爲太子四友。又有太子賓客及率更令、中庶子、庶子、輔義都尉、右部督等。

門下官散騎常侍,給事黃門侍郎、散騎侍郎等設置略與曹魏同,但地位不甚重要。

尚書分選曹、戶曹、左曹、賊曹等四曹,可見東吳尚書職任較曹魏爲輕。

中書監設中書令、僕射、丞、郎、令史等。

御史臺設御史中丞,督軍糧御史及監農御史,又置中執法,左右執法各一人。在殿中察舉違法行爲,也稱侍御史。

武職官有領軍將軍;左領軍、右領軍;中護軍、左護軍、右護軍;中典軍、左典軍、右典軍。又中壘將軍掌宿衛兵。有撫軍將軍、徵南將軍、徵西將軍、徵北將軍,無徵東將軍;有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無平東將軍。

[編輯]東吳的地方官制

東吳有揚、荊、交、廣四州。黃龍元年(229年)與蜀約分天下,以曹魏境豫、青、徐、幽四州分與東吳,置刺史遙領之。州屬官見於文獻記載的,僅有部郡從事、師友從事、大中正。

郡設太守、都尉,所屬有功曹掾、門下書佐、門下循行等。縣以下制度略如東漢。東吳爵祿制度也不發達,唯置王、侯二等爵,無祿。

第491章 公孫瓚的心思第113章 少女阿魅兒第475章 脫身之計第330章 敗軍第122章 得逞第830章 城中之戰第429章 準備啓程第1402章 苦肉計第991章 張允奇襲新野城第697章 鬥陣第266章 挾持女匪首第737章 英雄第711章 刺殺第1452章 徐榮回城第488章 情況第737章 英雄第215章 怨念第966章 劉巖之威第648章 尷尬 爲tmac時代第123章 上郡張萊第1166章 飛燕失蹤第184章 溫侯呂布第347章 馳援第1250章 黑龍出雲槍第493章 劉子惠第179章 走光了第763章 李蒙來投第1335章 當陽第912章 煩惱第344章 轉攻第1422章 義軍的形勢第1152章 真假劉巖第1278章 馬岱戰曹仁第953章 伏擊第1342章 地道第31章 城門之戰第43章 巧計破城第102章 要塞之戰(6)第610章 收攬第115章 白土城下第1203章 勾結第752章 夜襲之戰第796章 賈文和落難鄭縣第46章 齷齪之事第76章 壞消息第728章 長安之蕩第527章 霹靂神火炮第648章 尷尬 爲tmac時代第596章 腳步第963章 亂第1182章 劉備下益州第687章 退敵三國地圖資料第618章 情意第420章 心狠手辣第517章 兩雄相逢第920章 陳元龍薦諸葛亮第840章 神蹟多起平凡處第1237章 童淵再次出現第292章 甘寧的思量第859章 情之一事常誤人第77章 新軍北征第226章 錦書第1016章 脫難第734章 交代第311章 野望第1438章 陳到之謀第1151章 ‘劉巖’入長安第115章 白土城下第695章 辯才張博第二白五十八章 被暗算了第1357章 李恢投降第1437章 平興城外第914章 張浩帶來的消息第405章 董白之計第260章 女匪首第28章 偷雞不成第1121章 圍殺第382章 沒有信任的合作第742章 王允的狠辣第1456章 周瑜打黃蓋第236章 黃家莊第1183章 袁術滅亡第910章 諾言第363章 翻臉無情第1222章 洪水滔天第693章 閹人第983章 投降第991章 張允奇襲新野城第525章 好消息第1036章 惡霸到處有第732章 張繡的承諾第433章 空城計第1187章 江夏第533章 爲君憔悴第755章 亂營(2)第243章 君欲行而別無意第484章 冀州兵亂第1385章 引誘第1233章 許攸到訪
第491章 公孫瓚的心思第113章 少女阿魅兒第475章 脫身之計第330章 敗軍第122章 得逞第830章 城中之戰第429章 準備啓程第1402章 苦肉計第991章 張允奇襲新野城第697章 鬥陣第266章 挾持女匪首第737章 英雄第711章 刺殺第1452章 徐榮回城第488章 情況第737章 英雄第215章 怨念第966章 劉巖之威第648章 尷尬 爲tmac時代第123章 上郡張萊第1166章 飛燕失蹤第184章 溫侯呂布第347章 馳援第1250章 黑龍出雲槍第493章 劉子惠第179章 走光了第763章 李蒙來投第1335章 當陽第912章 煩惱第344章 轉攻第1422章 義軍的形勢第1152章 真假劉巖第1278章 馬岱戰曹仁第953章 伏擊第1342章 地道第31章 城門之戰第43章 巧計破城第102章 要塞之戰(6)第610章 收攬第115章 白土城下第1203章 勾結第752章 夜襲之戰第796章 賈文和落難鄭縣第46章 齷齪之事第76章 壞消息第728章 長安之蕩第527章 霹靂神火炮第648章 尷尬 爲tmac時代第596章 腳步第963章 亂第1182章 劉備下益州第687章 退敵三國地圖資料第618章 情意第420章 心狠手辣第517章 兩雄相逢第920章 陳元龍薦諸葛亮第840章 神蹟多起平凡處第1237章 童淵再次出現第292章 甘寧的思量第859章 情之一事常誤人第77章 新軍北征第226章 錦書第1016章 脫難第734章 交代第311章 野望第1438章 陳到之謀第1151章 ‘劉巖’入長安第115章 白土城下第695章 辯才張博第二白五十八章 被暗算了第1357章 李恢投降第1437章 平興城外第914章 張浩帶來的消息第405章 董白之計第260章 女匪首第28章 偷雞不成第1121章 圍殺第382章 沒有信任的合作第742章 王允的狠辣第1456章 周瑜打黃蓋第236章 黃家莊第1183章 袁術滅亡第910章 諾言第363章 翻臉無情第1222章 洪水滔天第693章 閹人第983章 投降第991章 張允奇襲新野城第525章 好消息第1036章 惡霸到處有第732章 張繡的承諾第433章 空城計第1187章 江夏第533章 爲君憔悴第755章 亂營(2)第243章 君欲行而別無意第484章 冀州兵亂第1385章 引誘第1233章 許攸到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