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四〇章 徐庶帳中解衆惑

鄧義他當然不知道有個名詞,叫做“心理暗示”,其實他如今的作爲,未嘗就不是這樣兒。

他時刻都在心裡告訴着自己,是沒有問題的,並且還有子初先生在,所以不會有問題,不會有問題,一定能成功,一定能成功!還別說,他這麼想,確實是有些作用,至少不到一個時辰,鄧義就由害怕,變成了不那麼害怕,最後就直接在榻上睡着了。要是他內心害怕得不行,他還能睡得着嗎,所以“心理暗示”是有用的沒錯。

-----------------------------------------------------

第二日,劉備是再一次命周倉和裴元紹兩人進攻泉陵,不過依舊是被荊州軍士卒所打退。當然了,這都是意料之中的,不過對於劉備軍來說,他們確實是進步了,至少無論是在帶兵攻城的兩員將領,周倉和裴元紹兩人看來,還是說在劉備的眼裡來看,都是如此。

不過當劉備命己方士卒鳴金收兵後,徐庶卻是一皺眉,而他這表情也正好是被劉備所捕捉到了。劉備那是什麼人,對於察言觀色,那絕對是行家裡手,絕對是當世一等一的。所以當他注意到了徐庶的表情後,他心裡也有些微微不快。那意思,如今己方士卒卻是比昨日進步了,怎麼在元直你眼裡,卻是皺眉?

但是劉備終於非是一般般的主公,所以他轉念一想,就覺得這裡可能是有什麼事兒,而自己卻是沒有發現沒有注意,沒有想到的。但是徐庶畢竟是身爲謀士,他發現的、看到的、想到的東西。那肯定是要比自己多啊。

想到這兒,劉備便忍不住問道,“不知元直這是,想到了什麼?”

徐庶一聽。他明白。自己主公是看到了自己不太對勁兒的地方,所以他是微微搖了搖頭。“主公,還是回營再說吧!”

劉備聞言是點了點頭,而此時周倉和裴元紹兩人也帶着己方士卒退了回來,“也好。走,咱們回大營!”

說着,衆人便返回了己方大營。

-----------------------------------------------------

在劉備的中軍大帳中,劉備是忍不住問道,“不知元直之前,因何皺眉?”

徐庶這回倒是沒隱瞞,直接是說道。“主公,各位,不知發現沒用,今日荊州軍的。尤其是泉陵城的守將鄧義,好像是不太對勁兒啊!”

衆人一聽,有些面面相覷,這,鄧義?他有什麼不對了?再說了,他要是不對,那對己方不是正好嗎,還有什麼說的。

而徐庶看了眼衆人的反應,他心中,己方還是沒有那種能爲帥的大才啊,要不怎麼也能看出些問題來。至於說周倉和裴元紹兩人,雖然是帶兵攻城的主將,但是卻也不得不說,兩人所想得就只是如何去攻破城池,如何建東立業,卻是不會注意鄧義太多的。

-----------------------------------------------------

果然,此時就聽周倉不解地問道,“不知元直先生,這是何意,那鄧義那廝,到底是有什麼不對的?”

雖然周倉的話,聽着像是有些質問徐庶,但是真正瞭解他的人都知道,周倉其實不是那個意思,就是隨口這麼一問而已。所以不管是當事人徐庶,還是衆人,都不會去和他計較什麼。

而徐庶則一笑,說道,“不知周將軍今日是否覺得,登上城頭卻比昨日要輕鬆得多了?”

這,周倉一聽,還有他旁邊的裴元紹,兩人此時都想着,別說啊,好像還真就是這麼回事兒,難道不是己方變得更強了嗎,而敵軍防守變得薄弱了?

不過這話,兩人肯定在此時此刻此地不能如此說就是了,所以周倉是忙問道,“不知先生的意思,是說……”

周倉心裡確實是納悶,如果不是己方和對方的原因,就是鄧義單純的原因的話,那麼這是說明了什麼呢?

-----------------------------------------------------

徐庶這時候則是笑道,“也許周將軍和裴將軍是認爲我軍士卒和敵軍士卒的原因吧?”

兩人一聽,有些不太好意思,自己兩人心裡所想,被人家軍師給看出來了。雖然之前兩人都沒說什麼,但是這不還是在懷疑軍師的能力嗎。

看着兩人的表情,徐庶則對他們說道,“二位將軍不必如此,其實如今我這也不過是個猜測而已,並不代表就一定是事實,所以咱們有什麼想法,都可以暢所欲言。所謂是‘一人計短’,還得是大家一起相商,纔能有爲準確的結果不是!”

徐庶說完這話後,上到劉備,下到那幾個將領,都是不住地點頭。要說己方的這個軍師,謀士,元直先生,確實也並不是說聽不進去人言的這麼個人。首先元直先生的本事在那兒擺着呢,可以說絕對是勞苦功高,爲己方是立下過汗馬功勞,所以衆人當然對他也算是信服。

於是徐庶的話,基本上衆人都不會去反駁什麼,當然了,人家說得也有道理,所以自然是都有人支持的。

-----------------------------------------------------

結果這邊兒徐庶的話音剛落,那邊身爲主公的劉備便開口了,“不錯,元直所言甚是,還望大家能一起相商解決,有什麼話,亦是不必藏着掖着的,有什麼不能說的!”

一看自己主公都這麼說了,衆人還能說什麼,就都是點頭附和着,畢竟確實,有些東西,不說清楚了,那肯定是不行,尤其是關乎己方勝敗的軍略要事,不整明白了,那是要出事兒的啊。

而劉備看着衆人的表情,他還算是滿意的,畢竟自己如今隨軍出征的,就徐庶徐元直這麼一個謀士。要是衆人不太聽他的話,那麼對己方可是一點兒好處沒有。不過結果,還是是可以,就是有時候衆人是不太愛發表自己的意見。尤其是和徐庶不太一樣兒的時候,要說這個就不是什麼好現象了,畢竟徐庶也不可能永遠都是正確的,而別人也不可能永遠都錯。

連聖人都說過,“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所以就更別說是己方這麼人了,該不說話的時候,可以沉默以對,但是該你說話的時候,你要是再沉默,那卻是不對的了。

-----------------------------------------------------

衆人對劉備所說是附和了幾句,然後齊聲說道:“諾!我等謹遵主公所言!”

劉備對此,也只能是搖頭苦笑了一聲,自己這些屬下啊,怎麼說呢,呵呵……

而這時候,他是繼續說道,“元直,繼續說吧,說說你的看法,讓各位也參詳參詳!”

劉備自然是清楚,徐庶是個什麼樣兒的人。他是絕對不可能無的放矢的,所以他說有問題,那麼哪怕就是個小問題,也絕對是不能疏忽。

要知道什麼是“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小問題不重視的話,那麼變成大問題的那一日,也許就是你慘敗的時候。劉備出身市井,可以說經驗豐富,什麼沒見過,所以他確實算是個比較小心謹慎的人了,反正在絕大多數的時候就是如此。

徐庶是趕緊點頭應諾,“諾!主公有命,屬下自然是義不容辭!”

劉備聞言是點了點頭,沒再多說,只是給了徐庶個鼓勵的目光,又對他比了個請的手勢。

-----------------------------------------------------

而此時的徐庶見了自己主公的手勢後,他明白,自己該當仁不讓,所以他則對衆人說道,“各位,今日之事,確實是和荊州軍士卒脫不了干係,但是各位爲何就不好好想一想,到底荊州軍士卒爲何如此?”

是啊,衆人一聽,仔細想想,今日確實好像是有些問題。但是荊州軍士卒爲何要這麼去做呢,這個……

徐庶是繼續說道,“那麼各位再好好想想,那就是,誰才能讓泉陵城頭上的荊州軍士卒如此表現呢?”

這,衆人就算是傻子,此時也都明白了徐庶的意思。對啊,荊州軍士卒這樣兒,倒是誰能指揮得動他們,讓他們如此。

蔡瑁嗎,明顯不是。說實話,蔡瑁在荊州確實還有些勢力,但是在零陵,尤其是泉陵城,好像還真就不是他一個人就能都說得算的。畢竟無論是泉陵令劉巴劉子初,還說說泉陵守將鄧義,可都不是他蔡瑁的嫡系人馬啊。

第七二七章 臨湘城戰事繼續第三五八章 長安城馬煥大婚(五)第一八〇章 南蠻王找來楊鋒第二七二章 涼州軍攻破新城(續)第八六九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二十)第五四六章 江東軍大戰江夏(十一)第八二五章 戰事畢冀州事宜(十一)第七七四章 滿伯寧回返大營第二九六章 涼州軍終戰合浦(三十一)第一九二章 兗州軍繼戰襄平(五)第九七六章 西陵出兵鬥李典(續)第六六九章 涼州軍收復兩地(二)第一九六章 三英闖營欲入城第六二二章 聯軍進攻益陽城第四十一章 涼州軍終破樊城(七)第九一四章 孫劉帳中議兵事第九八五章 戰事結束兩軍回(完)第七九九章 得邀人才入軍帳第九十二章 涼州軍攻蒼梧郡(十五)第九六二章 張任兵敗退西陵(續)第五三七 王邑求請司馬懿第三二九章 涼州兗州戰南陽(十六)第四四八章 馬超宴間說拜師第九六五章 西陵黃忠教張飛第八五四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五)第三三七章 孫文臺帶兵回返第八九二章 涼州軍二攻樊城第一三一章 兗州軍大戰襄平(十)第七三七章 江陵城仲邈治傷第三五八章 李肅遊說呂奉先第四三一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二二)第八九六章 涼州軍四攻樊城第四九一章 劉備援兵入郯縣第九八五章 戰事結束兩軍回(完)第二八五章 涼州軍終戰合浦(二十)第四二九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三十八)第八一〇章 兗州軍破函谷關(五)第一〇六章 馬超試探陸伯言(續)第七十五章 賣藝葬父馬超幫忙第二四三章 韓文約兵敗遭擒第六一四章 涼州軍決戰江夏(四十一)第五八二章 三方聯軍攻敵營第三二九章 孟獲帶兵奔烏戈(續)第一三〇章 左豐索賄盧子幹第二九三章 涼州軍終戰合浦(二十八)第一九五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三十四)第五八六章 兗州江東退零陵第八六六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十七)第七六二章 馬岱領兵攻襄陽第十七章 三人擬定進軍部署第四十八章 曹孫劉帳中談妥(續)第二八五章 說服木馬歸己方第八十二章 涼州軍強攻西陵(續)第六八〇章 涼州軍收復兩地(十三)第八二七章 蘄春使者至軍營第六七一章 張遼城頭戰黃忠第三十四章 西陵城孟德議事第二三七章 爲請罪徐晃回許第六一六章 涼州軍決戰江夏(四十三)第八十四章 馬超親至玉門關第四四六章 夜襲堅城一戰破第六〇七章 涼州軍按兵不動第九五一章 樊城夜戰兗州敗第三九六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五)第一七二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十一)第八四三章 戰事畢冀州事宜(二十九)第七七〇章 兗州軍半途中伏(續)第七章 涼州軍終破樊城(四)第一〇五章 涼州軍攻略蒼梧(一)第五七八章 涼州軍攻城再阻第五七五章 涼州軍決戰江夏(三)第五五七章 爲戰事玄德登城第一五九章 蠻王孟獲再用計第四六一章 三日後進兵武陵第八一七章 兗州軍攻破函谷(完)第二三二章 涼州終破函谷關(一)第一八七章 馬孟起奔赴涼州第五一〇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二〇一)第六一九章 涼州軍決戰江夏(四十六)第五十九章 涼州軍決戰聯軍第二三三章 董卓收到雒陽信(下)第五四五章 江東軍大戰江夏(十)第七十八章 涼州軍攻蒼梧郡(一)第六三四章 攻羅縣曹真加入(續)第七九〇章 劉玄德帶兵南下第一一五章 孟獲無奈聚衆議第一一一章 留守五人立大功第三九二章 趙子龍智取褒中第三七〇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六十一)第十二章 馬府中兄弟遠謀(完)第三十四章 木馬帶兵到前線(續)第八六四章 兗州軍出兵攻城第七九三章 臨湘破涼州退兵(續)第九七七章 西陵出兵鬥李典(續一)第五十四章 涼州軍再戰聯軍第五三九章 江東軍大戰江夏(四)第八〇二章 黃忠帶兵返江夏(續)第九〇〇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五十一)第五八四章 三方聯軍攻敵營(完)第三二三章 馬超請祝融夫人(續)
第七二七章 臨湘城戰事繼續第三五八章 長安城馬煥大婚(五)第一八〇章 南蠻王找來楊鋒第二七二章 涼州軍攻破新城(續)第八六九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二十)第五四六章 江東軍大戰江夏(十一)第八二五章 戰事畢冀州事宜(十一)第七七四章 滿伯寧回返大營第二九六章 涼州軍終戰合浦(三十一)第一九二章 兗州軍繼戰襄平(五)第九七六章 西陵出兵鬥李典(續)第六六九章 涼州軍收復兩地(二)第一九六章 三英闖營欲入城第六二二章 聯軍進攻益陽城第四十一章 涼州軍終破樊城(七)第九一四章 孫劉帳中議兵事第九八五章 戰事結束兩軍回(完)第七九九章 得邀人才入軍帳第九十二章 涼州軍攻蒼梧郡(十五)第九六二章 張任兵敗退西陵(續)第五三七 王邑求請司馬懿第三二九章 涼州兗州戰南陽(十六)第四四八章 馬超宴間說拜師第九六五章 西陵黃忠教張飛第八五四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五)第三三七章 孫文臺帶兵回返第八九二章 涼州軍二攻樊城第一三一章 兗州軍大戰襄平(十)第七三七章 江陵城仲邈治傷第三五八章 李肅遊說呂奉先第四三一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二二)第八九六章 涼州軍四攻樊城第四九一章 劉備援兵入郯縣第九八五章 戰事結束兩軍回(完)第二八五章 涼州軍終戰合浦(二十)第四二九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三十八)第八一〇章 兗州軍破函谷關(五)第一〇六章 馬超試探陸伯言(續)第七十五章 賣藝葬父馬超幫忙第二四三章 韓文約兵敗遭擒第六一四章 涼州軍決戰江夏(四十一)第五八二章 三方聯軍攻敵營第三二九章 孟獲帶兵奔烏戈(續)第一三〇章 左豐索賄盧子幹第二九三章 涼州軍終戰合浦(二十八)第一九五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三十四)第五八六章 兗州江東退零陵第八六六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十七)第七六二章 馬岱領兵攻襄陽第十七章 三人擬定進軍部署第四十八章 曹孫劉帳中談妥(續)第二八五章 說服木馬歸己方第八十二章 涼州軍強攻西陵(續)第六八〇章 涼州軍收復兩地(十三)第八二七章 蘄春使者至軍營第六七一章 張遼城頭戰黃忠第三十四章 西陵城孟德議事第二三七章 爲請罪徐晃回許第六一六章 涼州軍決戰江夏(四十三)第八十四章 馬超親至玉門關第四四六章 夜襲堅城一戰破第六〇七章 涼州軍按兵不動第九五一章 樊城夜戰兗州敗第三九六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五)第一七二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十一)第八四三章 戰事畢冀州事宜(二十九)第七七〇章 兗州軍半途中伏(續)第七章 涼州軍終破樊城(四)第一〇五章 涼州軍攻略蒼梧(一)第五七八章 涼州軍攻城再阻第五七五章 涼州軍決戰江夏(三)第五五七章 爲戰事玄德登城第一五九章 蠻王孟獲再用計第四六一章 三日後進兵武陵第八一七章 兗州軍攻破函谷(完)第二三二章 涼州終破函谷關(一)第一八七章 馬孟起奔赴涼州第五一〇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二〇一)第六一九章 涼州軍決戰江夏(四十六)第五十九章 涼州軍決戰聯軍第二三三章 董卓收到雒陽信(下)第五四五章 江東軍大戰江夏(十)第七十八章 涼州軍攻蒼梧郡(一)第六三四章 攻羅縣曹真加入(續)第七九〇章 劉玄德帶兵南下第一一五章 孟獲無奈聚衆議第一一一章 留守五人立大功第三九二章 趙子龍智取褒中第三七〇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六十一)第十二章 馬府中兄弟遠謀(完)第三十四章 木馬帶兵到前線(續)第八六四章 兗州軍出兵攻城第七九三章 臨湘破涼州退兵(續)第九七七章 西陵出兵鬥李典(續一)第五十四章 涼州軍再戰聯軍第五三九章 江東軍大戰江夏(四)第八〇二章 黃忠帶兵返江夏(續)第九〇〇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五十一)第五八四章 三方聯軍攻敵營(完)第三二三章 馬超請祝融夫人(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