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大吐苦水

文怡立在祖母身邊,一副恭順禮敬的模樣,眼梢卻往坐在左邊下手第一張椅子上的蔣氏望去。

蔣氏才謝過了盧老夫人出言救女之情,又開始兩眼淚汪汪地說着女兒在庵裡的清苦,接着又恭維盧老夫人在族中德高望重,人人都敬着,無論什麼事,只要發句話,無人不從的。

盧老夫人面無表情地聽她說了半日,只是不開口。蔣氏見她不接話,心裡不由得生出幾分懊惱。她雖然在家中天天受妾室和庶子庶女的氣,但出門應酬,別人多少會給她幾分面子,似這般自己還好言好語地恭維着,對方卻不搭理的情形極少遇到。她立時就覺得自己失了臉面,又疑心盧老夫人膽小怕事,不想幫自己把女兒接出來,便拉下了臉:“侄兒媳婦說了半日,六嬸孃也不應一聲,想必是嫌侄兒媳婦呱噪了?!”

盧老夫人一聽這話,臉色便沉了幾分。文怡一瞧不好,心裡也暗暗抱怨這位大伯母不會說話。就算她是個官太太,但大伯父也不過是二品,自家祖父也是二品,品階並不比大伯父低,何況祖母又是長輩。難不成她以爲自己在京城威風慣了,回到家鄉來就能瞧不起人了不成?!於是便淡淡笑道:“大伯母多心了,祖母這不是正聽您說話麼?”

蔣氏不忿,正要張口,又忽然想起這位侄女兒曾去探過女兒,是個厚道之人,雖然心裡惱,但也怕得罪了她要惹得女兒抱怨,便忍氣道:“我話已經說完了,只不過六嬸孃一句也沒回應罷了,怎會是我多心?!”

文怡抿抿嘴,閉口不言。盧老夫人心疼孫女兒,便帶了幾分不悅之色。沉聲道:“你只道我不答你的話,也不想想自己說的都是什麼?!你是在京城當家作主久了,連婆婆都忘了麼?只管在這裡奉承我,卻把她放在哪裡?!”

蔣氏一愣,纔要辯駁,卻忽然想起方纔自己的確奉承得太過了。如果盧老夫人發句話,族裡就無人不從。豈不是唐突了於老夫人?她老臉一紅,訕訕地道:“是侄兒媳婦口誤……六嬸孃別見怪,侄兒媳婦爲女兒焦急,一時說話竟沒提防……”

盧老夫人嘆了口氣,臉色放緩了些:“都是做孃的,你的心情我怎會不明白?只是這件事你來找我做什麼?我們家是什麼情形,你也不是不知道,雖說如今族裡敬着我,那也是因爲侄兒們給我老太婆臉面。特別是老四,他是個知禮的,纔會處處待我以禮。但若我見他們懂禮數,就整日對族務指手劃腳,便是再知禮的孩子,心裡也要生出幾分怨言的。”

蔣氏忙道:“只是一件小事罷了……”

“六丫頭的事當初鬧得太大!”盧老夫人打斷了她的話。“當中還有老十五的性命!十五家的如今還在我們家後院養着呢,先是沒了家裡的頂樑柱,房子又燒了,好不容易重新建了屋子,田裡的收成又不好,家裡連個多餘的錢都拿不出來,幾個孩子又小。她肚子裡又還有一個,三災八難的,這幾個月就沒少請大夫吃藥,還不知道能不能撐下去。我知道那事兒不能怪到六丫頭和小七頭上,但就因爲當時損傷太重了,莊上死得人也太多,因此族裡纔不好從輕發落六丫頭!你也知道,老四才上任,不好太過寬縱了!”

蔣氏縱是再不服氣,也不好說什麼。顧氏一族雖然百年來以長房爲尊,嫡系爲尊,但十五老爺好歹是一房家主,七、八、九三房遇事習慣抱成一團,加上偏支族人,數目龐大。做族長的爲了大局,就算心裡再瞧不起,面上也要做足功夫。她做了十多年的宗婦,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怎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只是她想起女兒,再想起臨行前丈夫的囑咐,便悲從中來:“我可憐的慧兒啊……難道她就一輩子離不得那清苦之地了麼?!”

盧老夫人重新板起了臉,眼簾微微向下,面無表情。文怡在旁暗想:家中每月五十兩銀子的供給,還有丫環僕婦侍候,一樣是錦衣玉食,連頭髮都不曾少過半根,經文也沒正經念過幾回,哪裡就清苦了?那庵主等人,還有前世的自己,難道是住馬圈裡去了麼?!況且祖母方纔分明已經暗示瞭解決之道,這般明白,大伯母難道沒聽懂?

文怡前世隨師傅如真遊歷各地,也曾出入官商大戶人家,知道這些人家的女眷,習慣說話明裡暗裡帶了三四層意思,明明是極簡單的事,卻偏不直白說出來。她在家時哪裡見過這些?只覺得從前見識得太少了,沒早早看出族人們的嘴臉來。這般歷練了兩三年,方纔通透些。這輩子重生以來,與族中其他女眷及親戚們交往,這項本事倒是幫了她不少的忙。她心想這長房的大伯父一家既然在京城做官,大伯母自然是沒少在官家女眷中應酬的,本該很有眼色纔是,沒想到事情大出她意料之外。

蔣氏還在那裡低泣,杜鵑偷偷打量着盧老夫人與文怡都不做聲,但眉間都皺了起來,文怡還露出幾分納悶之色,用一種不解的目光看向自家夫人。她腦中靈光一閃,細細回憶方纔盧老夫人的話,不由得大喜,低頭見自家主母還在那裡抽泣,也顧不上禮數,便忙忙湊到她耳邊如此這般說了好一番話。

蔣氏整個人愣住,眉間的喜意漸漸浮上來,激動地看向盧老夫人:“六嬸孃!您……您……”眼淚不由得往下直掉,“方纔……是侄兒媳婦失禮了……”

盧老夫人臉色再度放緩:“有些話我不好明說,你能明白就好。其實……正如你所言,你要把女兒接回家去,也不是什麼大事,只要不鬧得太過,老四兩口子也不會不應。她畢竟是顧家女兒,我們也樂意見她好的。只是他們才接過擔子,就爲你們破了例,往後也難服衆。族裡就從此多事了,倒不如你們家給足他臉面,他自然也不會與你們爲難。說到底,你們一家雖顯赫,也不能離了家族,不爲自己。也要爲子孫們考慮!”

蔣氏只要能救出女兒,當然不會說半個“不”字。橫豎她出發前,丈夫已經跟她打過招呼,只要能接兒女接回京去,花些錢也沒什麼要緊。因此她此時聽了盧老夫人的話,便連連點頭稱是。

盧老夫人見狀,就知道她未必把自己的話放在心上,便話風一轉:“論理,六丫頭也太胡鬧了些,若她平日禮數齊全。待族中長輩們恭敬些,也不至於吃了這半年的苦頭。既然受過苦,她也該知道些好歹了,往後千萬莫要再犯糊塗。你是她母親,可不能因爲一時心軟,就寵壞了孩子。叫她日後吃苦!”

蔣氏聽得心酸,眼圈又紅了:“好嬸孃,不是我寬縱了她,實在是不忍心管教!我生了三個兒女,也就只有這個閨女最貼心,若不是她,我連日子都難熬!您叫我如何捨得說她一句?!”

這話說得盧老夫人與文怡都齊齊一愣。杜鵑在暗地裡扯主母的袖子,但蔣氏卻越想越傷心,忍不住哭訴起來:“六嬸孃不知道,我家賢哥兒一滿月就抱到老太太屋裡養着,好不容易等他大了些,我帶着他去京城見老爺,老爺又把他帶在身邊教導,我除了日常吃穿,安排丫環婆子,半點事兒也沾不上,一天不過早晚匆匆見一回,實在想得狠了,要叫兒子到跟前說說話,老爺還要說我慈母多敗兒,擔心我會把賢哥兒教壞了……”

顧大老爺原先是族長,嫡長子便是未來的宗長,在教導兒子上多用心也是有的,不過不讓母子多見面,卻是稀罕事。文怡回想着這位伯母的行事,抿了抿嘴。

盧老夫人輕輕咳了一聲,端起茶碗:“這是大侄兒看重嫡長子,你不要太傷心了。”

蔣氏卻繼續哭道:“大兒子我管不着,小兒子總能管了吧?結果安哥兒那個調皮搗蛋的,小時候還算乖巧,稍大幾歲,在京裡認得幾位小公子,便整天跟着人往外跑,我攔也攔不住!老爺只說朝上的事忙,又要操心賢哥兒的功課和前程,沒功夫管他,一聽說他闖禍了,便只會罵我不會教孩子!可姨娘生的庶子,他卻當成寶貝似的,天天帶在身邊,連庶女也請了先生和嬤嬤回來教導!他怎的就沒功夫管教我的孩兒呢?!”

這已經涉及到伯父內院之事了,文怡不由得生出幾分尷尬,忙看了盧老夫人一眼。後者淡淡地吩咐:“你大伯母好不容易來一遭,將近飯時,你去廚下瞧瞧,看有什麼好菜,治一桌席面來招待你大伯母。”文怡忙應聲去了。杜鵑張張嘴,見主母只顧着哭,似乎沒聽到,只好無奈作罷。

文怡到了外頭,便聽見蔣氏又開始訴說自己在家中的苦處,與妾室庶子女不和等事。她嘆了口氣,瞪了廊下兩個擠眉弄眼的小丫頭一眼,又看了看候在階下的長房僕人,便叫過冬葵,往廚房的方向走去。

到了廚房一瞧,家裡還有兩隻雞,半扇豬,幾把蔬菜,十個雞蛋,便吩咐:“今日大伯母來家,祖母只怕要留飯,你們去找仲叔,支二兩銀子一吊錢,往市集上買些雞鴨魚肉回來,治一桌上等席面、一桌三等席面。再拿一隻雞,燉個補湯,添上兩碟清爽些的小菜,給後院十五太太送去。”

廚房的人應了,各自做事不提。文怡在廚房巡了一圈,又轉出來去找仲娘子問了幾句話,方纔回到正院。

上房中,蔣氏已經住了淚,低下頭聽盧老夫人訓誡:“……你是正室,家中姬妾們不好的,你只管拿出正房太太的威風,誰敢不聽?!你只顧着看男人臉色,自己先軟了,別人如何敬你?!便是爲了處置妾室,觸怒了大侄兒,他還能休了你不成?!你將大道理擺出來,他心虛了,自然不敢再胡鬧!象你如今這般,又要擺威風,又怕得罪了男人,拖泥帶水的,還跟妾耍手段爭閒氣,叫人如何看得起?!別說什麼餘姨娘出身不比尋常姬妾的話,饒是她出身良家,妾就是妾,她要是覺得自己尊貴,就別嫁進咱們顧家做小!”

蔣氏聽着聽着,腰桿子就直起來了,連連道:“嬸孃說得是!”

盧老夫人卻仍在生氣:“你自己拎不清,只是自己不爭氣,倒也罷了,偏偏還拉着六丫頭給你出謀劃策!怪不得她被你教成這個模樣呢!若是你以後仍舊這般,六丫頭還是不回京的好,在這裡,好歹有祖母看顧,比她回京後,在外與人瘋玩瘋鬧,在家跟庶母庶妹鬥來鬥去的強!”

蔣氏滿面通紅,臉上有三分不忿,三分羞愧,還有四分恍然。文怡在門外看得分明,想起自己的祖母是個執拗的性子,若是訓得多了,只怕大伯母不但不感激,反會生了怨懟,便忙忙走進來稟道:“孫女兒已經到廚房吩咐下去了,另有一件事,仲娘子來回報,說今日一早,十七嬸去後院坐了坐,她走了以後十五嬸的身子便有些不適,身邊的媽媽們都說不準是怎麼了,因此想請祖母您抽空過去瞧一瞧。”

盧老夫人聞言眉頭一皺:“我知道了!”她猶豫片刻,便轉向蔣氏:“你十五弟妹有了八個月的身子,但她素來體弱,十七家的又跑去煩她。既然你回來了,不如隨我過去瞧一瞧,看有什麼能幫上的?”

蔣氏立時心領神會,笑道:“都是一族的妯娌,我常年在外,見得少了,好不容易回來,自當多親近親近。”

盧老夫人點點頭,便看了文怡一眼:“你留在家裡就行了。”眨了眨眼,便點了四個婆子媳婦,也不走前門,直接從院後的小門走。

文怡送走了祖母與大伯母,迴轉身來,總覺得有幾分不解,便走到趙嬤嬤的房中,小聲問她:“嬤嬤,我覺得祖母好象是有意跟大伯母交好,這是爲什麼?咱們往日跟二伯母還算親近,這幾個月倒是來往得少了,大伯母已有七八年在外,祖母從前跟她交情也平平,爲何要處處提點她?”

趙嬤嬤放下手中的針線,有些好笑:“我的好小姐,你平日聰明,今兒怎麼笨起來?!你想想,大太太是從哪裡回來的?再想想,那地方都有誰?你的婚事,只定了一半,老夫人總要找人打聽去!”

文怡愣了愣,猛地想起大伯父在京城,而柳家老爺也在京城,傳聞說柳家人上回離了顧莊後,沒多久就回京裡去了,難道說……她不由得臉一紅。

柳東行只託人送過兩封信去蕭老大夫那裡,只說一切平安,事事順利,卻沒提別的。她卻是免不了要忐忑不安的……(未完待續,)

第410章 事過境遷第122章 東廂密議第108章 巧言辯解第81章 幾家歡樂幾家哀愁(一)第5章 午間來客第351章 功成身退第319章 撕破臉第168章 任性少年第302章 得意失意第267章 固執己見第180章 互換庚帖第284章 再傳喜訊第273章 異狀種種第374章 另闢途徑第224章 新仇舊恨(上)第168章 任性少年第240章 顧慮盡釋第62章 隔牆有耳第160章 柳太太省親(下)第323章 此消彼長第388章 公心私心第206章 花朝邀約第307章 封賞旨意第157章 做客侯府第253章 初理家務第37章 中秋日近第51章 螳螂捕蟬第125章 各人盤算第21章 佛前心跡第246章 新婚燕爾第209章 故人重逢(中)第269章 文良得官第237章 文怡的決斷第84章 冬葵勸主第322章 太子苦心第203章 表哥駕到第115章 暗影幢幢第106章 臨別依依第365章 循循善誘第83章 歷史重演第215章 城中流言第4章 左右爲難第290章 議定計劃第161章 文怡出走第190章 最後通牒第69章 警鐘敲響第379章 死於非命第407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08章 故人重逢(上)第9章 人心難測第213章 玉花委地(下)第386章 喜訊連連第108章 巧言辯解第405章 恆安來信第161章 文怡出走第71章 掩耳盜鈴第336章 昔年今日第322章 太子苦心第351章 功成身退第155章 茶會之後(下)第139章 茶會帖子第405章 恆安來信第1章 橫死重生第263章 坐困愁城第339章 醒悟與放下第126章 扣船風波第47章 有朋自遠方來(上)第22章 七月十四第245章 今夜良宵第229章 搬離侍郎府第210章 故人重逢(下)第154章 茶會之後(中)第375章 誰幹的第154章 茶會之後(中)第273章 異狀種種第137章 四樁婚事第114章 議定章程第424章 朱景深的劍第318章 再謁東宮第156章 爲上位者第248章 拜會親長第97章 誰算計了誰第99章 防人之心第377章 威逼利誘第150章 狹路相逢第220章 鴻雁傳書第79章 孰輕孰重第206章 花朝邀約第7章 言語機鋒第78章 行蹤成謎第188章 漫天流言第161章 文怡出走第293章 秋來風雨第109章 有人遇險第295章 久別重逢第357章 踏上征途第282章 骨肉離心第85章 驚疑不定第360章 同心協力第141章 認親宴(上)
第410章 事過境遷第122章 東廂密議第108章 巧言辯解第81章 幾家歡樂幾家哀愁(一)第5章 午間來客第351章 功成身退第319章 撕破臉第168章 任性少年第302章 得意失意第267章 固執己見第180章 互換庚帖第284章 再傳喜訊第273章 異狀種種第374章 另闢途徑第224章 新仇舊恨(上)第168章 任性少年第240章 顧慮盡釋第62章 隔牆有耳第160章 柳太太省親(下)第323章 此消彼長第388章 公心私心第206章 花朝邀約第307章 封賞旨意第157章 做客侯府第253章 初理家務第37章 中秋日近第51章 螳螂捕蟬第125章 各人盤算第21章 佛前心跡第246章 新婚燕爾第209章 故人重逢(中)第269章 文良得官第237章 文怡的決斷第84章 冬葵勸主第322章 太子苦心第203章 表哥駕到第115章 暗影幢幢第106章 臨別依依第365章 循循善誘第83章 歷史重演第215章 城中流言第4章 左右爲難第290章 議定計劃第161章 文怡出走第190章 最後通牒第69章 警鐘敲響第379章 死於非命第407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08章 故人重逢(上)第9章 人心難測第213章 玉花委地(下)第386章 喜訊連連第108章 巧言辯解第405章 恆安來信第161章 文怡出走第71章 掩耳盜鈴第336章 昔年今日第322章 太子苦心第351章 功成身退第155章 茶會之後(下)第139章 茶會帖子第405章 恆安來信第1章 橫死重生第263章 坐困愁城第339章 醒悟與放下第126章 扣船風波第47章 有朋自遠方來(上)第22章 七月十四第245章 今夜良宵第229章 搬離侍郎府第210章 故人重逢(下)第154章 茶會之後(中)第375章 誰幹的第154章 茶會之後(中)第273章 異狀種種第137章 四樁婚事第114章 議定章程第424章 朱景深的劍第318章 再謁東宮第156章 爲上位者第248章 拜會親長第97章 誰算計了誰第99章 防人之心第377章 威逼利誘第150章 狹路相逢第220章 鴻雁傳書第79章 孰輕孰重第206章 花朝邀約第7章 言語機鋒第78章 行蹤成謎第188章 漫天流言第161章 文怡出走第293章 秋來風雨第109章 有人遇險第295章 久別重逢第357章 踏上征途第282章 骨肉離心第85章 驚疑不定第360章 同心協力第141章 認親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