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曹劉之難

徐州,前線,

“主公,孫權派使者去劉備那邊了。”正在豁出去攻打劉備的曹操,得到了足以影響戰局的消息。

“只派了使者?江東軍主力還未動吧?”曹操沉聲問道。

“暫時還未動。只是,江東已經在荊州那邊止戰,兵力回抽,未動那也是蠢蠢欲動呀!”來人說道。

江東孫家可不是劉表,兵家在世人眼中,一直都是好戰的代表。他們彷彿一刻都閒不下來,經常剛從上一處戰場離開,就立刻琢磨起下一場戰役。所以,江東軍從荊州戰場抽身而出,很可能會把兵力投入到徐州這邊來。

不得不承認,曹操是當今所有諸侯當中最難的一個,比那幾乎已經快要覆滅的荊州勢力都要難上太多。荊州劉表,基本一直都只有江東孫家一個敵人,當初曹操去打張繡,也沒有真正跟劉表開戰。相比之下,孫權攻打劉表的時候,面臨着曹操袁紹都可能幫助劉表的困境。結果,這樣佔盡優勢的劉表,最後反而最先覆滅了!

而曹操呢,被孫權袁紹兩大諸侯包圍,還要算上劉表跟劉備。這還是在外的,在內,獻帝又一直不停的搞事情。曹操隨便走錯一步,可能都是萬劫不復。但也正是因爲這種種種種,曹操纔有了非同一般的自信跟魄力。哪怕這一次孫權真的重新踏足徐州,曹操也不會有絲毫的動搖!

“孫權派了誰過來?”旁邊的郭嘉突然問道。

“太史慈。”

“太史慈?看來孫權是真打算保劉備了啊。”周圍的人頓時議論紛紛。

太史慈,是有名的仗義之士,當年孔融北海被圍,太史慈衝出去找劉備求助,太史慈跟劉備就此結下了一份情緣,所以孫權派太史慈到徐州,顯然透露的是友善的信號,孫權要幫劉備!

“不一定,或者說,恰恰相反,我認爲孫權不僅不會幫劉備,恐怕還會針對劉備!”郭嘉卻是突然說出驚人之語。

“何以見得?”

“首先,太史慈是屬於孫策派系的,並不是孫權的心腹,孫權恐怕不會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太史慈。”郭嘉說道。

“這也只是猜測而已,況且,孫權用人一向不拘一格,從來就沒有派系之分,由孫策提拔起來的董襲等人,孫權不也一直在重用?”旁邊質疑道。

“沒錯。”郭嘉點了點頭,“這確實是我主觀臆斷之後,反過來得出的結論。而真正讓我主觀的因素,在於孫權此人的性格。”郭嘉說道,“當年在洛陽的時候,我就見過孫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孫權的一些脾性估計一輩子都改不了,主公當初也跟孫權接觸過,想必也瞭解吧。”

“奉孝這句話確實提醒了我。”曹操若有所思的點頭,“孫權自幼就是神童,心高氣傲,當年在洛陽,面對比他大上許多的楊修,孫權也毫不手軟,不過是一場因爲誤會而引起的爭端,孫權卻步步謀劃,把人往死裡整,說他睚眥必報也一點不爲過。這樣的傢伙,這次被慈航靜齋設計,孫權又怎麼可能容得下這口氣?”曹操說道,“劉備跟慈航靜齋親近,在這個節骨眼上,孫權確實不太可能會真心助劉備!”

“正是這個道理!主公,如果我猜的沒錯,孫權派出太史慈,是故意給劉備一個錯誤的信號,他的目的是在劉備敗退之時,引劉備往江東方向撤退,屆時,劉備恐怕真的要羊入虎口了!”

“原來如此,哈哈哈,難怪江東軍始終都不動。既然這樣,那我們就再送孫權一份大禮好了!”曹操豪氣萬丈,“傳令下去,十天之內,我要攻陷徐州!”

幾日之後,

徐州淪陷。

劉備空有百姓愛戴,又哪比得上縱橫中原曹操的鐵騎。在霹靂車的幫助下,劉備甚至想多堅守幾天都做不到。

由於劉備麾下並沒有太多大將,孫權當初留給劉備的地盤雖然已經是閹割版的徐州,但相比起劉備來說,疆土還是太大了。平常時候還好,到了戰時,關羽張飛就必須出去各領一軍,這就導致了,當劉備戰敗逃竄之時,身邊並無高手。

好吧,此時的劉備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身邊沒有高手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當務之急,劉備最需要考慮的,是朝哪個方向逃竄。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劉備的經歷跟曹操類似但又不同,曹操是一路扛着壓力過來,越挫越勇,劉備則是一路失敗走過來,屢敗屢戰。失去徐州,確實讓劉備很痛心,但劉備更加清楚的是,只有先保住性命,纔可能東山再起。

其實這時候,劉備心裡已經有了個很好的去處,那就是去荊州,荊州那邊至少慈航靜齋是有承諾過的,並且江東止戈,也給了荊州足夠的喘息之機。

可現在的問題是,劉備沒辦法直接去荊州啊!荊州在徐州以西,中間正好隔了曹操的地盤,劉備從曹操地盤中穿越,是嫌不夠刺激還是嫌死的不夠快?所以實際上,劉備只剩下兩個選擇,要麼北上投靠袁紹,要麼南下投奔孫權。當然,其實還有第三條路也不是不行,那就是往東出海去當海賊王(喂!)。

往南?還是向北?孫權?還是袁紹?說實話,如果可能,劉備一個都不想選。這兩個人可是當今世上最頂尖的兩個諸侯,每一個都聰明絕頂,劉備去了,或許能保住性命,但他們還會輕易再放劉備走嗎?

過去容易,出來難呀!

不過,難歸難,劉備也不是沒有機會。袁紹是貴族,是體面人,做事很講究,有分寸,劉備去了至少不會明着被限制太死,久而久之,必然有機可乘。至於孫權呢,兵家子弟肯定不好對付,但偏偏兒子落到了慈航靜齋手裡,如果慈航靜齋出面的話,沒準能把劉備撈出來。

就在劉備糾結之時,一個十來人的小隊騎着馬朝他衝了過來,

“劉使君,快,跟我走!我來護你!有我在,現在的曹操可沒膽量對我江東的人出手!”

此人前幾天劉備纔剛剛見過,正是太史慈!

“子義兄!你原來還沒有走!”

劉備連忙迎了上去,看來是老天爺讓他選擇孫權啊。

第351章 僥倖第278章 卡牌效果第450章 來自壽春第161章 覆盤第319章 老實人孔融第548章 雙管齊下第122章 龜息術第433章 黃巾天兵符第711章 主公深謀遠慮第763章 他不可能是孫權第149章 孫權的殺意第126章 詢問第337章 下山之路第502章 正統山賊嚴白虎第324章 捕捉第446章 袁術催婚第354章 全部有毒第607章 來客第559章 收留第533章 同時支持孫家第563章 巧勝第523章 荒唐第547章 幫手跟敵手第712章 兩大損失第233章 系統更新第120章 緲蹤第336章 鎖定內鬼第714章 謝天謝地第243章 交涉失敗第148章 狹路相逢第351章 僥倖第678章 弱點第104章 心思轉變第678章 弱點第371章 卯月卯日第613章 孫翊第14章 月初摸牌第190章 趁你病第353章 雙重考驗第757章 這纔是你的江湖第135章 召開會議第720章 生死蠱第237章 出逃第659章 交集第646章 談妥第712章 兩大損失第248章 猛虎未歸第72章 爲何沒死第2章 三思幻境第739章 竊取者第488章 洞房第458章 馮方女第120章 緲蹤第461章 百事通第44章 何太后的目的第130章 刷爆的好感第451章 攜屍第466章 怒殺第210章 南孫權北甄宓第268章 江東小魔王第381章 兩個人的好處第574章 空城第529章 周瑜之狠第423章 不會與你爲敵第435章 說服第249章 過於冷靜的孫權第219章 又見於吉第455章 怎麼查第418章 商船第768章 雙捷第788章 舍北攻南第284章 暗自決斷第367章 主次第746章 真乃小人第800章 陽光男孩第212章 甄宓不開心第574章 空城第730章 出山第193章 衝到虎牢關第637章 李儒第77章 三首第798章 此戰一勝,天下姓孫第166章 呂布鎩羽而歸第636章 李術第527章 圖謀廣陵第200章 跑路第456章 奪妻之恨第661章 水戰第580章 高僧第5章 失之交臂第519章 錯頻交流第379章 佈局第415章 死於孫權之手第785章 厚顏無恥第16章 沒有貂蟬?第128章 瀕死的貂蟬第493章 夫妻爭鋒第290章 忽悠得逞第12章 技能牌第210章 南孫權北甄宓
第351章 僥倖第278章 卡牌效果第450章 來自壽春第161章 覆盤第319章 老實人孔融第548章 雙管齊下第122章 龜息術第433章 黃巾天兵符第711章 主公深謀遠慮第763章 他不可能是孫權第149章 孫權的殺意第126章 詢問第337章 下山之路第502章 正統山賊嚴白虎第324章 捕捉第446章 袁術催婚第354章 全部有毒第607章 來客第559章 收留第533章 同時支持孫家第563章 巧勝第523章 荒唐第547章 幫手跟敵手第712章 兩大損失第233章 系統更新第120章 緲蹤第336章 鎖定內鬼第714章 謝天謝地第243章 交涉失敗第148章 狹路相逢第351章 僥倖第678章 弱點第104章 心思轉變第678章 弱點第371章 卯月卯日第613章 孫翊第14章 月初摸牌第190章 趁你病第353章 雙重考驗第757章 這纔是你的江湖第135章 召開會議第720章 生死蠱第237章 出逃第659章 交集第646章 談妥第712章 兩大損失第248章 猛虎未歸第72章 爲何沒死第2章 三思幻境第739章 竊取者第488章 洞房第458章 馮方女第120章 緲蹤第461章 百事通第44章 何太后的目的第130章 刷爆的好感第451章 攜屍第466章 怒殺第210章 南孫權北甄宓第268章 江東小魔王第381章 兩個人的好處第574章 空城第529章 周瑜之狠第423章 不會與你爲敵第435章 說服第249章 過於冷靜的孫權第219章 又見於吉第455章 怎麼查第418章 商船第768章 雙捷第788章 舍北攻南第284章 暗自決斷第367章 主次第746章 真乃小人第800章 陽光男孩第212章 甄宓不開心第574章 空城第730章 出山第193章 衝到虎牢關第637章 李儒第77章 三首第798章 此戰一勝,天下姓孫第166章 呂布鎩羽而歸第636章 李術第527章 圖謀廣陵第200章 跑路第456章 奪妻之恨第661章 水戰第580章 高僧第5章 失之交臂第519章 錯頻交流第379章 佈局第415章 死於孫權之手第785章 厚顏無恥第16章 沒有貂蟬?第128章 瀕死的貂蟬第493章 夫妻爭鋒第290章 忽悠得逞第12章 技能牌第210章 南孫權北甄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