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們我又雙叒叕開新書了:重啓人生:我能打給十年前的自己,兄弟們幫忙收藏,給幾張推薦!
******************
原先大家對兔國機牀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穩定性和持久性不行。
這就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原因了。
首先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設計……
而以前這就是我們國產機牀也好,或者各種機械也好,最薄弱的一個地方。
以前要說起國產製造,很多人都說質量不行。
你要問爲什麼質量不行呢?
很多人會說首先是材料不行,然後是精度不行,不拉不拉。
其實這些倒也沒錯,但能說出這些,也只能算是半吊子。
而真正懂行的人都知道,其實咱們首先從設計上就不行。
那設計是什麼?
放到一臺機牀上講,那就是每個零部件的佈局,大小,尺寸,甚至是造型。
這些都是設計的一部分,而工程師在設計之初,就要知道爲什麼要這樣設計。
而在這方面,日本人可以說是做到了登峰造極,甚至比德國人還牛掰。
之所以日本機牀能夠後來居上,在民用層級領域碾壓德國機牀,牛掰就牛在設計上。
用過日本機牀的人就都知道,日本人的設計很多都體現在細節上。
很多設計看似不起眼,但對操作者而言,用起來就是舒服,方便。
讓你一用就能上手,感覺用起來非常容易,好用。
之後在換其他的機牀來用,自然就不順手嘍。
而且這些機牀裡面每個零部件的佈置,還有零部件的尺寸和造型,設計師都要考慮充分。
因爲這些零部件怎麼佈置,纔會減小加工時共振引發公差,或者零部件要採用什麼尺寸,怎樣的造型,纔會讓機牀更加堅固耐用。
這些都是機牀在生產之初,設計的時候,設計師們要考慮進去的。
而我們早年機牀爲啥差,就是差在了這些地方。
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看,我們的大型汽車,還有一些機牀設備上那讓人吐槽的設計。
很多使用者,在後面都要問候設計師他老母。
沒辦法,這些就是因爲設計師功力不到位導致的。
也從另外一方面印證了我們在大國工匠這方面的缺失有多嚴重。
我們不是沒有好的設計人才,而是留不住,用不好。
不信大家可以去那些外國公司在華的設計院裡去看看,有多少年輕才華橫溢的設計師在幫他們工作。
而這次光洋的機牀,就讓這幫德國機牀企業的同行們是大開了眼界。
這機牀,大家先是直接用它連續運轉來一個禮拜。
加工了各種工件,要知道這可是不停機的測試。
可這臺機牀居然堅持住了,而最後生產的工件,公差通過測量居然依然能夠保持在2μm。
這結果直接把那些老外工程師都震傻了。
要知道就算是他們德國最好的機牀,也做不到這個地步啊!
連續七天不停機的加工,最後整臺機牀的誤差居然還能不便,這尼瑪性能要逆天啊?
如果不是時間有限,大家真相在讓他連軸轉一個禮拜,看看他到底還能不能保證這樣的精度。
可惜時間緊,任務重,這項測試就先到這了。
然後大家又把這臺機牀和幾臺德國機牀進行了比較。
就是比同期的加工效率,一臺機牀保養好的情況下。
然後就是一天八小時的工作,加工同樣的零部件,最後比誰加工的多,誰的良品率更高。
結果最後成績出來,德國工程師們看到評測結果之後,心都碎了。
這怎麼可能?
同樣的工件,光陽機牀的加工效率居然比德國機牀搞了百分之二十五!
也就是說一臺德國機牀,一天下來也就加工一百個工件的話。
可人家光陽機牀卻能加工,一百二十五個!
而良品率這一塊就更讓人傷心了,德國機牀加工一百個工件,其中有五個是廢品,這已經很高了。
可人家光洋的機牀,同樣也只有五個廢品,但問題是人家加工出來的可是一百二十五個工件。
也就是說人家一百二十五個工件,其中好的就有一百二十個。
這尼瑪……
這光洋的機牀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於是德國人開始研究光洋機牀的奧秘,最後還是在加工中心的密封艙裡偷偷在各種角度加裝了好幾個攝像頭。
最後在打壞了無數攝像頭的情況下,他們總算是弄明白了。
這臺機牀之所以能夠保證連續七天不停機,還能保證高精度,以及超高的加工效率,和良品率的關鍵。
就在於這臺機牀使用的工控軟件!
難怪人家之前買這臺機牀的時候,就宣傳過這時一臺使用了人工智能工控軟件的機牀。
之前大家還一直沒搞明白,這人工智能到底在哪?
因爲這些德國工程師裡,也有常駐兔國的,甚至還有人購買了H公司的mate50手機。
而用過這臺手機之後,這些德國人終於知道了什麼叫做真正的人工智能。
因爲有了那個手機助手,你甚至不需要什麼安卓和IOS了。
這個人工智能手機助手,就特孃的是自成一派的系統。
你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己通過這個助手來設置一個自己偏好的系統。
不過在這光洋的機牀上,他們到並沒有看到像mate50手機上那種可以和人互動的系統。
可是在加工過程中,這套人工智能的體現,那就是無處不在。
比如這臺機牀後來,他們也拆借過。
使用的控制精度的滾珠絲槓軸承,還有控制刀具進給的減速器,也只能說是中規中矩。
並不比德國機牀上用的現金多少,甚至比起德國的高端貨,在性能方面還略有不足。
可是這些不足,最後卻全都被他們的工控軟件給抵消了。
比如在加工某種特殊工件的時候,如果按照這工件的硬度。
那麼德國機牀可能需要使用超硬的金剛鑽刀頭,然後把切削速度提升到每分鐘兩萬轉以上。
可是人家用普通碳化硼刀頭,轉速一萬五就可以加工了。
因爲在加工的時候,德國機牀固定工件的夾具是不會動的。
這個時候夾持工件的夾具,還有下面的工作臺,就要承受刀具和工件硬鏈接,並且告訴摩擦傳遞出來的巨大的應力。
不但要能受得住,還要把這部分力傳遞到地面上,最後通過地面下鋪設的沙層,和緩衝膠墊盡最大可能化解掉。
可是人家光洋的機牀,在加工的時候,刀頭高速旋轉的時候,夾具夾持的工件,居然會反向運動。
配合刀具的進給,旋轉,然後工件反向運動,這樣就給工件施加了一個雙向的作用力。
而且在加工的時候,夾具還會時時微微調整方向,這樣就能化解掉硬鏈接時產生的巨大沖擊力。
還能通過不斷巧妙的變幻角度,把這作用力,變成加工時候的助力。
從而讓原本刀具的一個加工動作,細微的化解成好幾個加工動作。
傳統機牀一個動作,只能加工一個面,可是這裡卻能發生連打帶削的作用。
這就相當於你德國的機牀,就是一加一的一個加工動作。
可在光洋的機牀,這加工動作很有可能就是乘法。
所以人家的加工效率自然比你高,加工速度自然比你快。
這樣的效果,是德國的工程師,以前打破了頭也想不到的。
尼瑪,這是要逆天啊!
爲啥他們這麼吃驚,因爲這樣高精度的控制,還有夾具夾着工件,在加工過程中。
幾乎是以0.1秒的速度,在不斷的變幻角度,這樣在加工過程中,不但可以化解一部分衝擊力。
還能巧妙的把衝擊力,轉化成多工件的切削力。
這可是需要逆天的算力才能做到的。
以前的任何一套工控系統,都做不到這樣精密的控制動作。
因爲這個過程需要天量的計算。
要知道這工件和刀具可是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而你的工件要配合刀具在0.1秒的時間內,不斷調整角度,和接觸面。
這尼瑪,簡直顛覆和震碎了德國工程師的三觀。
甚至有些德國工程師在看了之後,當場就崩潰了,認爲這絕對不可能。
目前市面上,還沒有任何一款工業軟件可以強大到如此地步。
反正德國人一直引以爲傲的西門子系統是做不到。
這時光洋的機牀在他們看來,已經絕不僅僅是一臺五軸數控機牀了。
這特孃的,簡直就是一臺人工智能機器人。
這已經是一個劃時代的產品了,和傳統的五軸數控機牀比起來,這臺機牀絕對是領先了一個時代。
在得出這個結論之後,那些機牀廠的工程師們就立刻散了。
大家都想着要第一時間,把這個重要的情報上報回去。
然後讓公司方面,儘快的拿出一個合理的對策。
今後是推出兔國市場,還是繼續深度挖掘這個市場。
是和光洋機牀選擇對抗,還是和光洋想方設法合作。
而VW的負責人在看到這些機牀廠商如此的態度之後,也是陷入了沉默。
尼瑪,原本是找你們來看看,咱們和兔國機牀的差距到底在哪裡的。
哪想到才搞明白光洋機牀到底牛掰在什麼地方,這幫傢伙就崩潰了。
還好,自己還沒告訴他們,自己在某合作伙伴那裡看到更逆天的那一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