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我不是死了嗎?怎麼回事?”當羅睺醒來之時,發現自己沒死,或者死了跟或者一樣,反正他沒有感到什麼不適,身體依然與之前一樣完整無缺,沒有缺胳膊少腿什麼的。Us.
“道可道,非常道,你可知道!”
“誰?是誰在說話?這到底又是怎麼回事!”有‘人’說話,卻沒人回答,可羅睺發現自己身在何處的時候,無語了。
這是一座古墓的陷阱通道,旁邊躺着一個死人,他不是別人,而是羅睺半個師傅,盜帥傳人楚天翔,讓羅睺產生了一種錯覺,若不是腦海中又響起那個聲音,羅睺還真以爲自己沒有死,幸運躲過一劫,活下來了。
“道可道,非常道,你可知道!”
羅睺前世沒有機會見到秦皇墓的寶藏,如今有機會試一下,當然不會錯過,於是他一邊拜了拜楚天翔之後繼續摸索前進,也一邊想了想說道“聖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卻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卻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是這個意思嗎?”
“恭喜你,答錯了。道可道,非常道,你可知道!”
“呃、、你還真幽默,那這個呢,可以說出來的道理是真正的道理,可以叫出來的的名,是真正的出名。”這是個在網絡上看到的了,老百想查都能查到,現在羅睺記憶前所未有地清晰,所以才記起來自己曾經在網上看過這一段。
“恭喜你,答錯了。道可道,非常道,你可知道!”
“我在這裡宣說大道,你要知道這個道並不是普通意義上的道,名字也沒有,取個名字爲道是非常勉強的。也許,還是錯的,呵呵。”邁過前面的一道坎,羅睺頗爲自嘲道。
“恭喜你,答錯了。道可道,非常道,你可知道!”
“有了,這也是老百找到的。可以說出的道(天下萬物之母),並不是永恆的道。可以稱謂的名(名稱),並不是永恆的名。”接連跳過九道流有毒水的小溪,羅睺還是想起了老百的翻譯,誰叫老百最有名了。
“恭喜你,答錯了。道可道,非常道,你可知道!”
來到了一道盤龍石門面前,羅睺仔細觀察起來,是不是敲打門上或者牆上的石頭,也還繼續回答道“無形的大道如果能說清楚,就不是至高無上的規律了。有形的認知如果一成不變,就不是正常的有形世界了。”
“恭喜你,答錯了。道可道,非常道,你可知道!”
古代的機關對於現代的盜墓者來說,並且還是盜帥傳人半個徒弟,所以在精通許多機關的羅睺眼裡,輕易就破解了,進去之後,卻只看見一面長108-寬81平方米的黃金石碑,上面記載的是大禹治水故事。見證歷史奇蹟的時刻到了,羅睺便不耐煩地說道“道似乎有具體的定義,但不是我們所能給出的定義。名可以給出一個名,但不是我們所給出的名。”
“恭喜你,答錯了。道可道,非常道,你可知道!”
“這不是傳說的故事,這是歷史,我靠,太山寨了吧。呃、、、等等,我好像回答多了一句,草,名可名,非常名是多餘的,我真是利慾昏心,唉~再重來一遍。”羅睺終於醒悟,於是再重新回答了問題,可是得到的回答依然是“恭喜你,答錯了。道可道,非常道,你可知道!”
“大禹拜師冥河大帝,得落寶金錢與量金尺,造福萬民。治水有四海龍王命令河神贈送涇河圖與開山斧相助,鯤鵬老祖贈送一根定海神針,且命黃河水眼中祖龍九子捨命於大禹鑄鼎,女媧贈九天息壤助其鞏固河道。大禹治水十三年功成,三過家門而不入,無私奉獻之精神爲吾等後輩習之、、、、、始皇帝十一年建。”黃金石碑帶有圖畫,背面還刻有道德經,署名鬼谷子絕筆,是篆刻字樣,羅睺吃驚不已。
“道可道,非常道,你可知道!”
羅睺仔細閱讀下去,發現比後世所謂的原版更加精細,內容更多,一共一百零八章,後面二十七章總結了的老子的無爲之道,當腦海中響起那個問題的時候,羅睺抄起其中一句回答道“無所不爲之是爲人聖之道也,無爲之教令人明方爲道也,子曰:道可道。教而不善失人道,以身作教宣聖道,傳而明人也,道曰:非常道。我靠,六個字解釋這麼麻煩。”
“恭喜你,答錯了。道可道,非常道,你可知道!”
“他嗎的,鬼谷子的翻譯也會錯?你丫滴耍哥是不!靠。”羅睺剛說完,眼前的景象忽然變了,現在是宇宙之中,那個聲音依然在說“道可道,非常道,你可知道!”
羅睺回答不了,乾脆閉目養心,修身養性,時過境遷,可是那一句話不斷的在腦海腦海中轉悠,都不知多少遍了,忽然宇宙崩潰,羅睺醒悟,津津自喜,看來他是悟了。
“道可道,非常道,你可知道!”
“不知道。”羅睺淡定道。
“恭喜你,答對了。該有的都有,不該有的自然沒有,你終於領悟了道,命在此世間的使命已完,你是時候回去了,你要不要你的愛?”
‘命’所說的羅睺都明白,他點了點頭道“要,這是突破‘道’的桎梏滴關鍵,用人的思維思考,我這算不算是與天道齊平了?”
“你說呢!人類是在天道之下誕生的生命,他們的思考範圍永遠超越不了道的定義,比如你,與天道同等又如何,終究還是道之內,但這個道就要看存不存在了。”
“呵呵,我不知道,而唯一凌駕與道之上,卻說又在道之內的道理,存不與不存在,虛無或無形,既然還不懂,那就去找,直到最後懂了爲止。好啦,不說這些了,我是時候該回去了。”羅睺說完後,微微一笑消失不見了。
“其實‘愛’比道更加難明,不過‘愛’也在道之內,還在道之外,本來無意識,何處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