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棄剿用撫 暗渡陳倉

成海和周番子在京師離開的最初幾天,連歇息都不敢歇息,急忙忙的趕路,護送這隊伍的人則是緊張的警戒放哨。

不過五天以後,這一行人終於是確定了後面沒有追兵派出來,鬆了口氣,再走不遠差不多就能進入山東的境內,在山東地面上,這支隊伍可就沒有什麼危險了。

事實上,他們進入山東之後,才知道京師內傳出來的消息是孫傳庭在詔獄內偶感風寒,加上身體虛弱,救治不力,重病身亡。

對這個立有大功的罪臣,崇禎皇帝沒有什麼關切的心思,只有薊遼總督洪承疇感懷當日的同事的情誼,暗地裡面派出了幾名手下準備到京師來收屍和幫忙孫家置辦後事。

不過來到之後,卻被詔獄告知,天氣炎熱,這孫傳庭又是病了多日,生怕屍體停留過久造成疫情,加上孫傳庭的家人也已經是消失不見,索性是抓緊焚燒,到最後只是捧着骨灰回到灤州。

詔獄裡面的那些獄卒,羅頭又幹了一個月,說是家中有事,辭掉了詔獄的職位,離開了京師。

劫詔獄,救欽犯,天大的案子,可孫傳庭不過是個罪臣,上下根本沒有人關心,而獄卒們爲了不擔這個責任,卻齊心合力的把這件事隱瞞了下來。

但話說回來,在詔獄之中的孫傳庭對任何人來說,都沒有什麼價值了,或者說不管是朝廷還是獄卒們,都不覺得把這名無權無職的罪臣救出去,有任何的作用。

只要你在大明這套官場體系之中,你救孫傳庭毫無意義,他沒有實力,只不過是個待罪的文臣。或許他的經驗和見識能力或許能做個不錯的幕僚和師爺,但把朝廷的罪人費盡千辛萬苦救出來,就做這麼個小事,花費的風險和收益未免不成正比。

而且要找幕僚師爺,全天下地讀書人有多少,何必去冒這麼大的風險。

需要孫傳庭的,就是完全不同於大明的這個體系。有異心的勢力。

孫傳庭這幾個月在監獄之中被周番子的瀉藥折騰的夠嗆,不過離開監獄之後,解決這個問題卻也簡單,開始一兩天用清淡地粥菜調養,接下來幾天開始用雞湯和肉湯調理,人的身體也就慢慢的恢復了過來。

按說逃脫詔獄,等於是從死地出來。可這孫傳庭的表現頗爲的奇怪,不管是怎麼想,也沒有什麼人會冒這麼大的風險來救他出來,但孫傳庭也沒有出聲詢問。彼時文人都講究個忠心風骨。

天子下旨拿人下獄,所謂“君要臣死,不得不死”,被人救出來,雖說是逃得性命,可算起來已經算是不忠。名節已經是大損,若是所謂的“耿直之臣”,現在恐怕就要怒斥這些救他們地人了。

不過孫傳庭卻是坐在馬車上,不聲不響,護送他的那些人不管怎麼安排伺候,他都是默默的接受,在路上的要求就是把車廂簾子掀開半邊,孫傳庭只是呆呆的看着路邊的風景。一言不發。

成海發現一件事,就是招呼孫傳庭的時候,在右邊的能聽見。左邊卻反應很遲鈍,問周番子才知道,在下獄之前,幾次上奏陳述都沒有得到迴音,反倒是被問罪下獄,心火上攻,左耳已經是聾了。

從德州城那邊進入山東,濟南府是李孟最後控制的山東府縣。屯田田莊之類地民政也都是剛剛開始。

現在的濟南府雖然是山東中樞之地。比起其他府縣卻還破爛了一些,但行走在濟南府境內的時候。孫傳庭臉上還是露出了些驚訝的神色。

陳六率領的九千兗州軍,有五千軍隊在河南開封剛剛的和流寇“宋江”戰鬥過,修整的時間不過五天,直接就是全軍順着運河南下淮北。

淮安府亂成了一鍋粥的模樣,大隊小隊地流民在地方上到處的作亂爲禍,即便是南直隸調集的兵馬進駐,也是照應不過來,河南和湖廣地亂局漸顯,鳳陽、廬州、安慶這幾個地方的官軍不能妄動,要在那裡駐守。

唯一機動的兵馬,在淮安府和揚州府一帶,只能是守住那幾個城池,接到地方上求救的戰報,然後出兵援救。

可部隊趕過去的時候,那些流民早就散去,這麼多小股的流寇到處騷擾搶掠,淮安府處處烽火,那些來援的南直隸兵馬已經是折騰的疲憊不堪。

但這樣地救援能有什麼用處,淮北地鄉間有許多鹽商和南京勳貴富戶的產業和莊園,還有靠着海邊地那些鹽田鹽場,這些可都是在城池之外。

太平的地方也有,就是張江鎮守的海州一帶,膠州營淮北軍鎮守的這一區域,壓根沒有什麼流寇亂賊的過來,凡是出現在附近的,都是被毫不留情的打垮。但這支部隊,就是不願意去其他地方救援,口口聲聲說自己是職責所在。

南直隸自己的兵馬不好用,淮北軍不來救援,那隻能是指望陳六率領的兗州軍了,這九千兵馬的調動,輜重和給養,還有駐紮在當地的營房,可都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

九千軍隊沿着運河一路的南下,在宿遷開始沿陸路的行進,讓兩淮士紳感覺到驚喜的是,山東兵馬一出現,鬧得無法無天的流寇們聲勢立刻是小了許多,淮北軍漸漸的在海州一帶紮根。

想來這支山東兵馬也要在淮安府常駐了,跟他們搞好關係,肯定對將來大有好處,凡是有這個身份地位的士紳富商,紛紛的主動和兗州軍表示善意和支持。

在九月初的時候,陳六率領的兗州軍暫時是駐紮在沭陽附近的劉家莊一帶,暫時的休整,準備在九月中旬展開平賊的作戰。

大筆的糧草和給養順着運河,源源不斷的運送過來,文如商行做了筆很不錯地買賣,囤積多年的糧草總算是找到了買家,孔三德在孔府之中也是被大力的稱讚。並不是什麼可笑的事情,山東災荒遍地,可孔家這個大地主卻積存着大量的糧秣。

兗州軍還沒有開始作戰,但地方上的治安已經是好轉了許多許多,或許是賊人們害怕膠州營的軍威。

在沭陽地陳六放出風聲來,說是淮安府的平賊方略,是以招撫爲主。剿滅爲輔,不給地方上造成太大的殺傷。

山東兵馬的表態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不過只要地方上能夠太平,也沒有人在乎具體用的什麼方法。

在這個風聲放出來之後,馬上就有仁義士紳主動出資,收購那些被破壞的田地莊園,連接成片。準備招攬無地地流民,在南直隸耕種。

兩淮一帶,工商繁盛,鹽業發達,這兩樣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耕種所需要的人力,一貫是有衝突,在這土地肥沃,繁華富庶的南直隸之地。居然有些人少地多的趨勢,很多地主也覺得工商和鹽業比耕田更加的核算,農業更是相對的蕭條。

“仁義士紳”收購田地,招募流民耕種,承諾既往不咎,這不管怎麼看都是慈悲穩妥之舉,只是這些仁義士紳雖說都是兩淮各地的人士,但花錢買地的銀子。和經營這些田莊地具體人員,全部是來自山東。

跟隨兗州軍一起的,還有山東各個屯田田莊抽調的人員。這些人對如何管理流民,更有效率的耕種田地,並且進行半軍事化的訓練,都有足夠的心得。

膠州營兗州軍的政策幾乎是立竿見影,來前看似不可收拾的局面,迅速地平靜下去,大隊大隊的流民主動的來到屯田田莊,放下武器。拿起農具。

淮北這邊局面迅速地平定了下來。但許多股流民卻都是跑到淮安府城和山陽和鹽城一帶。

膠州營兗州軍的任務就是平定地方,儘管南直隸的剿匪兵馬一再表示。對淮安府淮南一帶的流民,他們自行剿滅即可,兗州軍依然是大舉南下,在沭陽留下兩千人駐守,其餘大隊返回宿遷,在宿遷乘船南下,進入淮南。

這些流民作亂,是膠州營有意引導的結果,不過幾乎每一股之中,都有膠州營佈置的人手,而且這人手往往是整個隊伍的領導者等到兗州軍進剿的時候,絕大部分地流民都是在引導下,進入了屯田田莊種田吃糧,雖說喪失了自由民地身份,但比起瀕臨餓死的時候可要強太多了。

但也是有些人已經是在搶掠上嚐到了甜頭,已經不願意去坐那辛苦地農夫,這樣已經蛻變成盜匪的流民。

這樣的盜夥不敢在淮河北部去和兗州軍和淮北軍對抗,只能是不斷的向南,但這些強盜團伙除了給兗州軍南下的藉口之外,不能給兗州軍造成任何的阻礙。

而且原本躲藏官兵的那些手段全然無用,不管他們怎麼躲避,總是能被兗州軍找到巢穴,並且聚殲擊潰。

客軍的行動往往都要受到不熟悉當地情況的制約,而且地方上的勢力,對待這些外來的兵馬都是頗爲的敵視,戰鬥力要減弱許多,不過膠州營卻沒有遇見這樣的問題,鹽商方家是南直隸江北一帶的地頭蛇和首屈一指的大族,處處有他們協助,自然是順利無比。

方家上下也都是喜笑顏開,自從淮北出亂子一來,他們家的鹽貨生意收入已經是增加了兩成,這還是扣掉了所有給山東的那部分。

生意做到方家這樣的規模,想要再向上一步已經是很難,今年這等於是憑空的飛躍,全家上下愈發的覺得當日間和山東總兵主動的示好,這個行動是多麼的正確。

但淮北的這次變亂,對大部分人來說,是一場浩劫,原本那些中小地主活的還算非常滋潤,地方上也有不少依靠鹽業做些小私鹽生意的富戶,在這一次的流民之亂中,幾乎全部是破家破產。

甚至有五家有官方身份的鹽商,也是揚州府鹽商同業公會的商人,都在這次的流民之亂中,因爲鹽場的鹽貨運送不出來,賠掉了大部分地銀子。反倒是被方家趁勢收購了許多的份額,動亂過後,他們剩下的也就是個場面而已。

南直隸爲了平息流民之亂倉促湊起來的將近一萬兵馬,在和流寇的游擊戰中疲於奔命,在兗州軍過來之後,從軍將和士卒都是鬆了一口氣,也沒有想什麼。只是退回了淮安府城附近的大河衛駐紮。

但十月的時候,這些南直隸地兵馬發現,山東兵馬的駐紮的地方就在距離他們三十里左右的清溝。

看着山東兵馬的態勢,針對的好像不是流民,而是同爲官軍的自己。可事已至此,又能如何,兗州軍駐紮地地方是方家在清溝的大莊園。給養和糧草,一部分是本地的士紳供給,還一部分是從運河上運來。

有這麼多的兵馬駐紮在境內,淮安府和毗鄰的揚州府,怎麼也自在不起來,雖然明面上感謝其保境安民,可暗地裡面不斷朝着各方面說,眼下江北兩淮之地已經是太平,再也不需要外地軍隊的救助。

這做法按理說。本地的士紳大族都是支持,誰想到揚州府的鹽商和淮安府的士紳們,都是異口同聲地請求山東兵馬常駐,說是若非如此,地方上不得安寧,偏生揚州府和淮安府也有些官員和這些士紳一個鼻孔出氣。

方老太爺和方家在兩淮之地的影響很大,鹽商之中也有幾家和方家是牢固的同盟,他們的外圍又有許多拿過好處的官吏。對這些官吏來說,兩淮之地駐紮着哪裡的兵馬其實沒什麼干礙。

反正都是大明的官兵,有什麼區別。這膠州營兗州軍軍紀森嚴,又能保地方太平,留下來比從前要好,那還何必去幹涉什麼。

民間的呼聲如此高,南京兵部那邊也有人不閒着,南京兵部右侍郎吳嘉衛又是發揮了他敢言地優點。

在九月中旬就上奏京師朝廷,奏摺裡面寫到,南直隸兵馬護衛南京和鳳陽中都兩個重地。還要在和湖廣以及河南沿線佈防。兵力已經是有些不足,說是捉襟見肘也不誇張。此時河南大亂,流寇隨時都有可能竄入南直隸,而且這次的兩淮流民之亂,說明兩淮之地也有隱憂。

天下兵馬,主要的戰力分爲兩部分,一部分集中在湖廣四川一帶剿滅張獻忠、羅汝才部,還有一部分在北直隸和關外,抵擋女真地攻勢。

僅剩的那些兵馬還要駐守各個重地大城,江北之地乃是南京的屏藩,必須要得力的軍將才能駐守保衛,山東總兵李孟素來謹慎小心,兵馬調度有方,山東一地,在其鎮守以來都是平安。

而且山東兵馬進入南直隸之後,南直隸兵馬一籌莫展的流民之亂迅速被平定,地方上的士紳地主也都希望這支軍隊常駐。

南京兵部右侍郎吳嘉衛在奏摺中看似處處的爲百姓黎民着想,不過接下來卻也有些誅心的言語,說山東總兵李孟鎮守山東一地,經營太久。軍隊和地方上產生勾結,畢竟不是什麼好事。

山東大軍毗鄰北直隸京師,若有異動就是滔天之禍,雖然現在山東總兵李孟忠心耿耿,但是做防範也是必要地。

目前來說,山東兵馬有三分之一在兩淮之地,不如就把這三分之一地兵馬留在兩淮,分散他李孟的力量,這纔是完全穩妥地策略。

當然,軍將們肯定不願意自己的兵馬被劃分到別處,想必這山東總兵李孟心中也會有不少的怨氣,不若給他個鎮守兩淮的銜頭。

兵馬分置兩省,南直隸的江北之地又是富庶地方,久而久之,李孟的兵馬肯定是產生分化,這樣也好控制。

單純看這個奏摺,上面充滿了對武將的不信任和提防,幾乎是從最壞的角度來揣測一心剿賊平亂的山東總兵李孟,並且想出了種種算計和限制他的手段,對待有功勤謹之臣,卻用這樣的手段,真是讓人心涼。

民間多有武將在前線奮勇廝殺,可文官奸臣卻在背後爲了私利和齷齪的考慮,相處種種限制的橋段,這奏摺若是流傳出去,這吳嘉衛恐怕也要帶上奸臣這頂帽子了。

但吳嘉衛的想法是東林黨和浙黨的共識,山東文人在崇禎十年之前,也就偶爾出兩個能發出聲音的人物,成不了氣候。可這些年,兗黨和萊黨也是成形,雖然大部分是民間的文士,可和江南士人格格不入。

究其原因,也就是山東的高官大將們在給他們撐腰,而且也不知道這些山東文士如何想,東林黨和浙黨、甚至是閹黨都是講“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可兗黨和萊黨卻整日間講什麼聖君獨裁,文臣輔佐。

涉及到黨爭,那可就要不管民生社稷,豁出一切來鬥了,這可是東林諸公多少年的優良傳統。

南京兵部侍郎吳嘉衛的奏摺可以說正是符合當下的局面,這幾年攻訐山東的奏摺已然不少,可總是牽扯到山東總兵李孟這個統兵大將,朝廷處理有實力的軍將,一貫都是謹慎小心。

那些江南出身的官員提出的奏摺,大多隻是內容空洞的攻擊而沒有什麼具體的手段,而這次南京兵部右侍郎的奏摺,卻實實在在的提供了方法。

南京兵部右侍郎吳嘉衛的奏摺送抵京城之後,不管是內閣六部,還是司禮監權閹,都認爲吳嘉衛所說的乃是老成持重之言,雖說朝廷在剿滅賊寇和對關外的女真方向都在大動干戈,但其他各處的安寧也要保證。

山東這些年平安無事,那山東總兵李孟卻一直是打勝仗,下面的兵馬也該分散調動,不能讓他掌控的太久,這也是統馭武將的帝王之道。

雖說朝廷對這些帶兵的大將現在沒什麼辦法,可吳嘉衛所說的留兗州軍在淮的計劃卻極爲的合適,順勢而爲,並不會讓李孟有太多的反感和憤怒,一個虛銜,讓山東總兵李孟的實力分散,這很划算。

客軍在當地,軍餉糧秣都是當地官府供給,給養在誰手中,軍隊自然會對誰表示親密,即便是親自帶出來的也不行,這兗州軍和淮北軍只要在江北之地呆下去,肯定會和山東越來越疏遠。

當然,朝中諸公不會理解,膠州營的軍隊是依靠什麼來維繫,也不知道李孟是如何控制他手下的將領,他們甚至不知道幾名大將和李孟是同鄉的事實,至於,吳嘉衛的這封奏摺本就是李孟授意,他們就更不知道了。

崇禎十三年十月十二,崇禎皇帝下旨,左都督、鎮守山東總兵官李孟,加授援剿兩淮軍務職司,遊擊陳六、守備張江率魯軍常駐兩淮,護衛一方。

第74章 我進爾退第136章 忙年第516章 歸程 回家第480章 似曾相識的決戰第135章 不負君心第360章 死圍 救不救第299章 步步連環 後繼有人第150章 入寇第311章 忤逆之心 結黨營私第79章 謙卑的同知第67章 相助第22章 殺後第146章 開新田第436章 名將種子 忠心之人第221章 喜事臨門第335章 陳新甲的仗義直言第170章 徐總管第251章 口袋裡的戰爭第490章 死亡衝鋒第280章 子侄應孝 無雲亦龍第415章 雷聲大雨點小第414章 國之大患 誰是第216章 晉商第280章 子侄應孝 無雲亦龍第35章 楞馬罡第328章 爲淵驅魚第291章 無處下口 古今相通第379章 薊州 刀與筆 名正言順第9章 驚變遭難第309章 欲見先縱 舍子求功第448章 平靜的前奏第22章 殺後第533章 天下人心所向第311章 忤逆之心 結黨營私第267章 又反第378章 商事 入關第83章 照顧 事起第301章 枕邊重權 巧計出京第127章 剿匪第421章 勝者得利 吳某來拜第68章 立木第90章 文武殊途第178章 回膠州第282章 似是而非 斷人根本第50章 設卡厘金第47章 自首第507章 雖退非敗 以少圍多第290章 百丈長矛 不敗之地第410章 捷報所到第299章 步步連環 後繼有人第418章 漫天要價第183章 比試第308章 驅而不殲 反常爲怪第327章 勝後事 太糊塗第393章 一往無前 鐵血洪流第122章 無能 無膽 無品第345章 小事 大局 南直隸第15章 只是懷疑第158章 鈔庫街第81章 認親 忠心 巴結第355章 三營 淮揚軍 對陣第69章 酒樓所聞第138章 不值得一提第136章 忙年第56章 走上正軌第471章 山陝當先 闖王逃奔第156章 下南京第530章 殖民先行者第196章 孫和鬥第309章 欲見先縱 舍子求功第266章 紅利 萊黨 忽視 軍議第182章 再提親第96章 拼吧第406章 英靈祭第366章 成局 離間第109章 捆起來第288章 欺軟怕硬 虎狼食人第157章 蹊蹺第341章 胸無大志 厘金局督辦第265章 山東總兵第371章 暗誹 士氣高漲第156章 下南京第208章 砍了第116章 不通生意第322章 李家坡 炮灰填河第522章 大明無忠第263章 逼殺第407章 耀武 鎮怖 判斷 選擇第488章 未勝先憂 將敗已愁第490章 死亡衝鋒第100章 膠州守備第439章 問船 公府所見 南邊第92章 錯對錯 不尷尬第298章 城頭觀兵 京師弄險第125章 縮手縮腳第8章 賺錢了第391章 打完了 或許第75章 不屬於這個時代的憤怒第321章 定戰場 佔先機第189章 孫家三子 上門
第74章 我進爾退第136章 忙年第516章 歸程 回家第480章 似曾相識的決戰第135章 不負君心第360章 死圍 救不救第299章 步步連環 後繼有人第150章 入寇第311章 忤逆之心 結黨營私第79章 謙卑的同知第67章 相助第22章 殺後第146章 開新田第436章 名將種子 忠心之人第221章 喜事臨門第335章 陳新甲的仗義直言第170章 徐總管第251章 口袋裡的戰爭第490章 死亡衝鋒第280章 子侄應孝 無雲亦龍第415章 雷聲大雨點小第414章 國之大患 誰是第216章 晉商第280章 子侄應孝 無雲亦龍第35章 楞馬罡第328章 爲淵驅魚第291章 無處下口 古今相通第379章 薊州 刀與筆 名正言順第9章 驚變遭難第309章 欲見先縱 舍子求功第448章 平靜的前奏第22章 殺後第533章 天下人心所向第311章 忤逆之心 結黨營私第267章 又反第378章 商事 入關第83章 照顧 事起第301章 枕邊重權 巧計出京第127章 剿匪第421章 勝者得利 吳某來拜第68章 立木第90章 文武殊途第178章 回膠州第282章 似是而非 斷人根本第50章 設卡厘金第47章 自首第507章 雖退非敗 以少圍多第290章 百丈長矛 不敗之地第410章 捷報所到第299章 步步連環 後繼有人第418章 漫天要價第183章 比試第308章 驅而不殲 反常爲怪第327章 勝後事 太糊塗第393章 一往無前 鐵血洪流第122章 無能 無膽 無品第345章 小事 大局 南直隸第15章 只是懷疑第158章 鈔庫街第81章 認親 忠心 巴結第355章 三營 淮揚軍 對陣第69章 酒樓所聞第138章 不值得一提第136章 忙年第56章 走上正軌第471章 山陝當先 闖王逃奔第156章 下南京第530章 殖民先行者第196章 孫和鬥第309章 欲見先縱 舍子求功第266章 紅利 萊黨 忽視 軍議第182章 再提親第96章 拼吧第406章 英靈祭第366章 成局 離間第109章 捆起來第288章 欺軟怕硬 虎狼食人第157章 蹊蹺第341章 胸無大志 厘金局督辦第265章 山東總兵第371章 暗誹 士氣高漲第156章 下南京第208章 砍了第116章 不通生意第322章 李家坡 炮灰填河第522章 大明無忠第263章 逼殺第407章 耀武 鎮怖 判斷 選擇第488章 未勝先憂 將敗已愁第490章 死亡衝鋒第100章 膠州守備第439章 問船 公府所見 南邊第92章 錯對錯 不尷尬第298章 城頭觀兵 京師弄險第125章 縮手縮腳第8章 賺錢了第391章 打完了 或許第75章 不屬於這個時代的憤怒第321章 定戰場 佔先機第189章 孫家三子 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