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耀武 鎮怖 判斷 選擇

大戰之後,不管是勝利的情緒還是失去戰友的悲傷,都是需要宣泄。但這樣的宣泄和表達應當是可控的。

崇禎十五年臘月初六舉行的這次英靈祭奠就是爲這個考慮的,本來跟隨袁文宏的書辦也曾經給這位主簿建議,說是這等祭奠正是顯出來咱們文人知禮的機會,這等大典,講究個處處合乎禮節規矩。

膠州營在這次的完勝之後,就算是原來最沒有想法的人,也都是改變了自己的意願,這年景不好,很有些文人士子加入膠州營的初衷就是爲了求個溫飽,讓自己和家人在這亂世中不要餓死。

可把幾萬韃虜大軍殲滅,這個完勝,可是說明了很多的東西,許多人的心思都活泛了起來。

目前膠州營和整個山東都是軍事優先的體制,大明的文貴武賤的傳統在山東正好是顛倒了過來,這可是讓許多文人有些不滿,而且迫切的需要在這個體系之中顯現出自己的作用。

此次的祭典按照大明的規矩,要是在朝廷,這就是禮部操辦,要是在地方,就應該是名望大儒來主持,說白了,這應該是文人來主導安排的一個事情。

膠州營的文士們需要這樣一個事情來表現自己,並且以此爲契機,在今後的事務中,逐漸的取得這樣的話語權。

文人,除卻少數的特例之外,這時代的大部分人都是如此,局面不妙的時候。他們都是縮在後面首鼠兩端。不敢下決定,即便他們是拿着膠州營地俸祿和供養,但一旦局面成熟,有利可圖地時候,這些人紛紛的跳了出來,想要在其中分一杯羹,而且還要分最大的那一份。

好在這袁文宏屬於少數的特例,腦筋清醒的很,他對於這些人的要求一概是推拒,也不肯明確的表態。

只是說了這麼句好像是讖緯的話“大帥乃天上人。豈會做凡俗事,各位還是安於本分吧!”,話沒有說的明白,但意思清楚的很。大帥行事有自己地規矩,我們不要自己去胡亂的參與,免得遭禍。

等到祭奠舉行,文士們雖然多有在心中譏刺,說是亂七八糟,不合體統,卻也不得不承認。整個的英靈祭奠,的確是達到了他應該達到地效果,慷慨激昂,軍官士兵都是爲這一套深深的感動。

有些腦筋靈活的不聲不響的把這一切都是記在腦中,琢磨着今後可以有所借鑑。有些腦筋死硬的,已經開始腹誹這個不合禮法,沒有規矩了,他們也不想想,李孟是如何對曲阜孔府,對聖人傳承尚且如此,這聖人規矩,哪裡還會遵守。

靈牌被焚燒,那些用來祭奠的用品都是被投進了火中,實際上這個儀式的緬懷是一方面。斬殺逃兵。並且做出對陣亡士兵家屬地撫卹承諾,這個纔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要知道,嚴明軍法在下次戰鬥中不出現潰逃的情況,做出承諾,讓士兵們拼死作戰並沒有後顧之憂,這些比這個儀式本身要重要很多。

這種莊嚴激昂的儀式,讓下面的官兵同仇敵愾,加強凝聚力也是有很大地作用,在這次的典禮之後,士兵們恐怕更明白自己到底爲何而戰,爲誰而戰,鬥志和戰意肯定會有大規模的上漲。

儀式快要結束,軍將士兵們也都是止住了悲聲,平素裡軍人講究的是堅強,偶爾的宣泄是允許的,但也僅僅是這種很特殊的時刻。

各營的營千總已經開始維持各營的秩序,讓士兵們整隊待命,按照儀式的安排,接下來地形式可就類似於閱兵大典,這樣地場面可千萬不能在大帥的面前丟了臉面。

靈牌燃盡,自有人把令牌燃燒地灰燼整理到一邊,軍鼓咚咚的敲響,王海上前一步,衝着下面的軍陣大喊道:

“各軍聽命,獻捷!!”

鼓點此時已經是變了,不是方纔的那種單調肅穆,而是特別的慷慨激昂,稍過片刻,在觀禮臺的左側,有一名騎士從左至右縱馬跑出來。

前列的步卒和觀禮臺上的將軍們都是能看到這名騎士身上穿着的服飾,這是膠州營步卒軍官的禮服,膠州營軍官的禮服,不過是在甲冑上加了幾條綬帶而已,這名騎士縱馬來到觀禮臺之前。

他騎乘的坐騎速度不慢,手中拎着一塊旗幟模樣的布塊,到了觀禮臺正對的方向,這名騎士把手中的布塊狠狠的丟在地上,一拽馬繮,馬匹轉向,馬蹄在那旗幟上踐踏了幾下,然後停住馬匹,騎士莊重的給臺上的軍將行了軍禮,在木臺左邊角落,一名親兵大聲的唱名道:

“登州軍第一營千總某某,獻韃虜朝鮮火銃兵軍旗!”

此時場中的氣氛又有一變,士兵們各個很是激動,這可是在大帥面前展示軍功的機會,這個事先也有通知,凡是部下有所斬獲的營千總和把總,都有機會乘馬把韃虜軍隊的旗幟和軍將的首級丟在觀禮臺前,控馬踐踏,誇耀武功。^^ ^^

這是莫大的榮耀,是每個營的榮耀,那名千總丟下軍旗之後,李孟在臺上也是用軍禮還禮,在登州軍第一營那邊爆發出一陣歡呼。

“登州軍第三營某某,獻韃虜蒙八旗佐領首級……”

“大營第六營把總某某,獻韃虜鑲黃旗軍旗……”

“大營第十二營某某,獻……“

在觀禮臺上的親兵們,在書辦的提醒下,大喊着每一名上前獻捷的軍官所來自的軍隊,所獻的戰利品。

斬將奪旗,敵將的首級,敵軍的軍旗。這都是沒有大勝就無法拿到地戰利品。在觀禮臺前被丟在地上,被馬匹無情踐踏地戰利品,每一個都代表着膠州營部隊的一場勝利,每一名騎士上場,都會得到他所在編隊的巨大歡呼。

漸漸的,在觀禮臺前的首級和軍旗已經是堆了好大一堆,最後一個上場的是新任的登州軍副將王韜,他騎着這次大戰中俘獲的最好的戰馬,穿着全套的甲冑,手中拎着一個腦袋。縱馬緩緩地走進場地之中。

“登州軍副將王韜,獻韃虜主將阿巴泰首級!!”

臺上的負責唱名的親兵這句喊的格外大聲,士兵們地歡呼也是格外的高聲,這就是他們的英雄。也是這次勝利的完美句點。

這個環節之後,整個的儀式算是完結了,接下來說了幾句儀式性的話,各營官兵帶着昂揚的心情列隊回營,準備回撤到山東地各項工作。

在觀禮臺上的一衆軍將準備離開的時候,外面一騎馬急忙忙的趕過來,在臺前翻身下馬。來到王海的身邊說了幾句,王海連忙地轉身對李孟稟報:

“大帥,在北面又有煙塵,怕是有大隊的人馬要過來,大帥。** ***您看是不是讓各軍開始戒備。”

李孟朝着北面張望了下,儘管下面的各營士兵未必注意的到,不過站在木臺上的李孟卻可以看見在北面隱隱有煙塵泛起,稍微一沉吟,李孟開口下令說道:

“不必,不可能是韃子的兵馬,若是北直隸的官兵,馬軍就可以徹底的打垮他們,從容休息就是!”

若是朝廷的官兵,王海也不會憂心。怕的就是來地可能是韃子地滿蒙兵馬。但李孟心中卻肯定的很,若是韃子能在這麼快時間之內反應過來。並且動員一支軍隊來支援,恐怕大明早在十年前就被滅亡了。

果然如他所料,王海這邊還沒有說完,就又有一名騎兵來到木臺前面,不過臉上卻沒有方纔地驚慌之色,開口大喊的稟報說道:

“大帥,滄州、阜城、交河、鹽山、東光、景州、南皮等州縣官員帶着大批民夫以及勞軍犒賞,就快要到了!”

先前還在發愁,缺乏民夫和給養,並且因爲這個要提前率領大軍迴轉山東,結果此時這些州縣自己帶着民夫和給養過來了,真是讓人驚訝。

當日見韃子兵馬爲了加快行軍速度和突然性,對於河間府內最富庶的城市滄州,卻繞過不打,同樣的,阜城、交河還有鹽山這些距離運河較遠的城市也是不去顧及,不過韃子幾萬大軍行走在身邊,這些城市肯定都是戰戰兢兢,滄州已經連續十天沒有打開城門了。

山東出兵來抗擊韃子的消息也是通過種種途徑傳到了這些州縣的衙門之中,衆人都是笑話這山東兵馬不自量力,自取滅亡。

可這些地方的官民卻也是無可奈何的對這個僅存的救星抱有很大的希望,畢竟京畿順天府那邊屯駐大兵,但不管怎麼求救都是無法得到迴應,山東的兵馬,對他們來說,可是實實在在的救命稻草了。

大戰一起,膠州營和韃子兵馬的戰場遮蔽都不再起作用,而且對於這些河間府本地的地頭蛇來說,想要靠近查看,想發現還真是不容易,周圍這幾個縣城都是膽戰心驚的瞭解這戰況和結果。

然後,讓他們的大跌眼鏡的是,被他們笑話的山東兵馬,不光是取得了大勝,而且還是完勝。

每個城池派出去的哨探回去稟報,說是山東兵馬完勝韃虜兵馬,全殲這夥禽獸,每個城池的人都是不信,完全的不信,有那脾氣大的直接把哨探關到了監牢裡面,然後派出了第二批人。

得到了確認的消息傳回城池之後,民衆狂歡大喜,整個州城或者是縣城都是進入到狂歡的模式,可官員豪紳卻更加的害怕,想起來在此前,那山東兵馬曾經派人來催過民夫丁壯還有采購補給的事宜。

但那是個時候,誰能想到今日的局面,大家都是閉門不見,生怕找來不必要的禍患,可如今打了勝仗,這麼一支兵馬就在自家境內。當初還得罪過這強大的有些恐怖地軍隊。對方若是秋後算賬怎麼辦。

在和這個有關地河間府各州縣中,只有景州知州和吳橋知縣心裡不虧,在這兩個城池,膠州營可都是進城了,靠着武力鎮壓了城內亂民的洗掠,當然,藉機也是徵發了大批的民夫,儘管這些民夫後來又都是跑了回來。

既然大勝,地方上無論如何也要表示表示,何況。大勝之後,山東兵馬和山東兵馬的主帥,實在是太值得討好了。

景州知州是個頗懂得做官的人,既然在河間府爲官。那就儘量的大家好看,誰也不會跟着爲難,他派人去往各處聯絡,籌備民夫丁壯和犒勞軍需的物資,儘管年景不好,不過靠近運河周圍的城鎮都還算富庶。

加上人多力量大,總歸能湊出來讓膠州營大軍滿意的東西。而且河間府和濟南府毗鄰,山東官兵的作風,大家心中還是有數地。

結果這件事情,地方上倒是做到了膠州營的前面,他們派出的靈山商行和山東鹽幫的籌措代表。到達這些城池地時候,卻發現這些州縣已經出發或者開始籌備了,只不過這些消息一時半會傳不到膠州營駐地而已。興濟縣和滄州都是被韃子大軍經過,但是沒有理會的城池,這兩個城池收攏了北面大量的難民。

韃虜過境,猶如是蝗蟲一般,一切糧食和財物都被搶光燒光,家園變成了廢墟,親人死難無數,這些難民對韃子恨之入骨。===聽聞山東兵馬把這支軍隊全殲在東光和南皮兩縣之間。這真是大快人心的事情。

在知道消息的時候,這李孟就成了他們心中萬家生佛。甚至有人立了長生牌位,天天香火供奉的。

以往官府要支差抓丁攤派物資,地方上牴觸極大,誰也不願意被官府佔這個便宜,並且一點回報也沒有,可這次的籌備勞軍物資,集合民夫丁壯,衆人都是顯現了極大地熱情,有力的出力,有人的出人。

用很快的速度就是完成了這些工作,然後浩浩蕩蕩的出發,方纔那親兵稟報地北面有煙塵,前後相差的時間也就是一兩個時辰,東南西北都有煙塵,那是因爲東南西北的地方上都是勞軍支差了。

在這些地方上的隊伍之中,大概瞭解戰鬥經過的那些探子,眼下都是英雄一般的人物,口沫橫飛的講述膠州營的官兵如何的英雄神武,那些韃子的匪盜如何地猥瑣不堪,真有如衆星拱月一般。

和膠州營派出來詢問地小隊騎兵確認身份之後,這些州縣的勞軍隊伍都是在這些騎兵地引領之下,進入膠州營爲他們安排的地域之中,然後頭面人物會被人引領着去見鎮東將軍、山東總兵李孟。

那些知州知縣還在忐忑,這位總兵大人會不會怪他們的先前的行爲,可跟隨隊伍的士紳百姓個個都是興高采烈。

也不知道誰在隊伍中喊了一句:

“看,那邊有塔!”

衆人都是順着喊聲張望了過去,就看見在運河邊上一座座不高不矮的塔,看着倒是方方正正的,可就算是前幾天剛在這邊走過的人也不記得前幾天這邊有這個建築,但驚訝的時間很短,緊接着有人發出幾聲尖叫,整個隊伍一下子安靜下去。

因爲他們都看清了邊上的塔到底是什麼東西,那是用人頭堆砌起來的,從靠近這個區域就聞到一股略微刺鼻的味道,還以爲是戰場上應該有的味道,沒想到這味道卻就是來自身邊。

若是還有什麼人對膠州營的戰果有什麼懷疑的話,此時也都是閉上了嘴巴,但這個場景實在是太震撼了。

這些人頭被按照一定的堆放方式層層疊疊的擺放起來,就那麼放在河邊,實際上這個距離上也就是能看出來是人頭而已,如何的血腥,如何的猙獰可怖,實際上根本看不那麼清楚。

如此的擺放,倒不是膠州營自出機杼,對於敵人的首級,這麼處置可是有個名目的,所謂“京觀”。

斬首之後,首級堆砌成爲京觀,用來震懾敵人和心懷不軌的人。這可有悠久的歷史傳統。

不過看着散發出森森殺氣地京觀人頭堆。勞軍隊伍之中地反應截然不同,那些一直呆在城池之中,僅僅是被韃子兵馬嚇壞的平民百姓們,這次又被這京觀嚇壞了,人人臉色蒼白,渾身戰慄,甚至有控制不住,哇哇大吐的。

那些親人被殺害,家園被荼毒的百姓們,這次的大軍需要的民夫丁壯。都是他們來主動報名參加的。看見這些堆砌的韃子首級,無不是感覺到悲從心中來,先是那種大仇得報的痛快淋漓,然後親人在天之靈應該瞑目的那種輕鬆感浮上心頭。一時間真是百感交集,除卻在那裡嚎啕之外,再也找不到合適地宣泄方式。

而領隊前來的各個州縣知州、知縣,地方上大族豪門的族長家主,他們看見這京觀,固然是心中驚懼,有的甚至也很丟臉地哇哇大吐。狼狽之極,但這些人想的卻是很多。

身在北直隸,這些人除卻被連年的大災饑荒,地方上的盜賊蜂起,朝廷的貪官污吏鬧得焦頭爛額之外。最大的威脅就是這韃虜的入寇了,和其他地方不同,西面多是流賊作亂,南邊則勉強太平。

北直隸這邊短短不到二十年地時間中,韃子已經是來了五次,要知道就算是流民大軍,這地方上的大族,若不是那種巧取豪奪,名聲惡劣的,得到善待。並且能夠存留下來的可能極大。

但這入寇的韃虜不同。他不是這大明地人,也不是漢人。他們和那關外的蒙古韃子是一路的貨色,他們根本不把大明的子民當做人來看待,這些強盜一般的軍隊來到關內,就是爲了殺戮、破壞,劫掠。

漢人們把這些韃子們看成是禽獸,可這些韃子們又何嘗不是把漢人們看成禽獸,人和禽獸如何能夠共存,不一方奴役另一方,把弱的一方當做食物,永遠都會這樣,不會有共存的一天。

所以每次的韃虜入寇,對北直隸境內的居民,不管貧富,不管是孤身還是大族,都是面臨着滅頂之災,幾乎沒有其他的選擇,面臨地都是被這有如禽獸地大軍毀滅。

京畿之地的居民當然是指望朝廷地兵馬能夠幫忙,能夠擊敗這些有如禽獸的韃虜軍隊,那些在關外一次次的失敗都是很遙遠的事情,可韃虜的軍隊進入關內之後,大明的軍隊的阻截和戰鬥根本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若說明軍都不敢去戰鬥,這也不是真的,可那麼多的忠臣良將慨然赴死,那麼多的大明官軍奮勇死戰,但在這韃子的大軍面前還是不堪一擊,一次還罷了,兩次三次四次,看着這些禽獸在大明境內肆意妄爲,大搖大擺的擄掠幾十萬人口牲畜回到關外,而越是後來的官軍越是差勁,胡作非爲,荼毒百姓,等到真有事情的時候,卻煙消雲散。

久而久之,北直隸各府州縣的地方官,豪門大族已經是絕望了,他們心中都有一種很不好的預感,關外入寇,首當其衝的就是這北直隸地方,這是京師所在,既然關外的韃虜大軍這樣的來去自如,沒準那一天,就一切土崩瓦解了,天下傾覆都不是不可能。

如此的想法,行事也就是不顧公義,顧自己的多了,人人都是琢磨着給自己撈取好處,這也是李孟派人去徵發民夫給養,卻被拒之門外的原因。

這次看見這韃虜人頭做成的京觀,這些北直隸地方的有力人士,卻發現了另一個選擇,朝廷兵馬羸弱異常,從來沒有打勝過韃虜的大軍,任其四處縱橫,可這山東兵馬卻把這韃虜大軍聚而殲之,這說明什麼。

說明這位李將軍手上的兵馬要遠遠強於大明的其他官軍,北直隸毗鄰關外,可這山東同樣是毗鄰北直隸,而且山東和北直隸接壤處一馬平川,做很多事情比那韃虜禽獸還要方便很多。

想想這幾年在河間府聽到山東境內的那些傳聞,再想想天下人對這個鹽販子出身的李將軍的評價,將來會如何,這真是……不可說,不可說啊!

不過,大家都明白,到了站隊下注的時候了……閱,謝謝

臨近月底了,不知道能不能保持住這個位置,呵呵

第221章 喜事臨門第407章 耀武 鎮怖 判斷 選擇第372章 內撫 疑點 洋人第198章 大宅門第116章 不通生意第313章 兵不如賊 先禮後攻第31章 馬百戶第206章 突進第400章 長矛 火銃 殺不停第290章 百丈長矛 不敗之地第236章 探第138章 不值得一提第84章 禍端第292章 扶國之利 有意無意第145章 鼓譟第417章 崩第331章 萬事不如錢 拿人第422章 一試便知 神秘厚禮第381章 殺人祭旗 戰守定策第392章 唯有向前 彈如暴雨第512章 襄城定策 戰後諸事第264章 不可能知道的改變第411章 勝未必喜第48章 前任師爺第371章 暗誹 士氣高漲第404章 滅軍殺將 完勝第80章 人生際遇總無常第229章 屯田和垂簾第187章 一地雞毛第481章 賊世道 就位第240章 忐忑第169章 所見所聞所感第265章 山東總兵第45章 震懾第333章 得徐州 思財路第266章 紅利 萊黨 忽視 軍議第401章 困獸 轟殺 合圍第465章 言下之意 不值一文第510章 雖勝不喜 紛紛來降第281章 米粒之光 養虎做患第238章 大時代的序幕第89章 戰戰兢兢第267章 又反第107章 後面多了一個人第288章 欺軟怕硬 虎狼食人第162章 很俗套第441章 再入城 終有報應第349章 好大一盤棋 十之八九第260章 重回德州 大勝大功第281章 米粒之光 養虎做患第504章 絞殺戰第510章 雖勝不喜 紛紛來降第103章 家宅平安第340章 不聽調 納雙妾第250章 敵不在外 相逢不如偶遇第334章 父子 開礦 厘金 移罪第2章 販私鹽改善生活第74章 我進爾退第220章 屯田第217章 下注而已第530章 殖民先行者第33章 小酒館第65章 潦倒的宦官第318章 濟南 南陽 松山第336章 淮安小戰 兵部林主事第263章 逼殺第339章 諸公震怒爲厘金第3章 半路遇鹽丁第368章 人心趨利 大喜第390章 絞殺 英雄第226章 溫水煮青蛙第155章 猥瑣第47章 自首第318章 濟南 南陽 松山第286章 以強凌弱 討價還價第139章 過晚年第312章 王府密宴 禽獸之兵第469章 引蛇出洞 鐵血肅奸第284章 立矛爲城 割肉補瘡第475章 峰迴路轉 絕境已成第211章 考試第174章 斧槍第311章 忤逆之心 結黨營私第322章 李家坡 炮灰填河第131章 敢當先第447章 將有大事第493章 懲罰 突圍乎第356章 血戰 僅僅是開始第347章 正陽鎮前的戰鬥第511章 帥帳對談第207章 軍法如鐵第533章 天下人心所向第287章 天下之事 前倨後恭第37章 總旗第280章 子侄應孝 無雲亦龍第168章 鎮守府私宅第260章 重回德州 大勝大功第25章 鹽竿子第198章 大宅門第87章 迴歸 京師
第221章 喜事臨門第407章 耀武 鎮怖 判斷 選擇第372章 內撫 疑點 洋人第198章 大宅門第116章 不通生意第313章 兵不如賊 先禮後攻第31章 馬百戶第206章 突進第400章 長矛 火銃 殺不停第290章 百丈長矛 不敗之地第236章 探第138章 不值得一提第84章 禍端第292章 扶國之利 有意無意第145章 鼓譟第417章 崩第331章 萬事不如錢 拿人第422章 一試便知 神秘厚禮第381章 殺人祭旗 戰守定策第392章 唯有向前 彈如暴雨第512章 襄城定策 戰後諸事第264章 不可能知道的改變第411章 勝未必喜第48章 前任師爺第371章 暗誹 士氣高漲第404章 滅軍殺將 完勝第80章 人生際遇總無常第229章 屯田和垂簾第187章 一地雞毛第481章 賊世道 就位第240章 忐忑第169章 所見所聞所感第265章 山東總兵第45章 震懾第333章 得徐州 思財路第266章 紅利 萊黨 忽視 軍議第401章 困獸 轟殺 合圍第465章 言下之意 不值一文第510章 雖勝不喜 紛紛來降第281章 米粒之光 養虎做患第238章 大時代的序幕第89章 戰戰兢兢第267章 又反第107章 後面多了一個人第288章 欺軟怕硬 虎狼食人第162章 很俗套第441章 再入城 終有報應第349章 好大一盤棋 十之八九第260章 重回德州 大勝大功第281章 米粒之光 養虎做患第504章 絞殺戰第510章 雖勝不喜 紛紛來降第103章 家宅平安第340章 不聽調 納雙妾第250章 敵不在外 相逢不如偶遇第334章 父子 開礦 厘金 移罪第2章 販私鹽改善生活第74章 我進爾退第220章 屯田第217章 下注而已第530章 殖民先行者第33章 小酒館第65章 潦倒的宦官第318章 濟南 南陽 松山第336章 淮安小戰 兵部林主事第263章 逼殺第339章 諸公震怒爲厘金第3章 半路遇鹽丁第368章 人心趨利 大喜第390章 絞殺 英雄第226章 溫水煮青蛙第155章 猥瑣第47章 自首第318章 濟南 南陽 松山第286章 以強凌弱 討價還價第139章 過晚年第312章 王府密宴 禽獸之兵第469章 引蛇出洞 鐵血肅奸第284章 立矛爲城 割肉補瘡第475章 峰迴路轉 絕境已成第211章 考試第174章 斧槍第311章 忤逆之心 結黨營私第322章 李家坡 炮灰填河第131章 敢當先第447章 將有大事第493章 懲罰 突圍乎第356章 血戰 僅僅是開始第347章 正陽鎮前的戰鬥第511章 帥帳對談第207章 軍法如鐵第533章 天下人心所向第287章 天下之事 前倨後恭第37章 總旗第280章 子侄應孝 無雲亦龍第168章 鎮守府私宅第260章 重回德州 大勝大功第25章 鹽竿子第198章 大宅門第87章 迴歸 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