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有什麼不妥!!”程星羽並不像袁婷兒一樣!他看出了雲清面色詭異!所以纔有此疑問!!
“是有不妥!!我建議你們還是學道法吧!!道法沒有佛法那麼多講究!”雲清淡淡的點頭!!
“能說一說嗎??”程星羽認真的問道!!
雲清看着程星羽,輕聲說到:“道法自然主張天人合一
佛法慈悲主張修身普度
道法追求長生追求逍遙
佛法重視來世追求解脫
道法講求長生,注重自身之解脫,佛法講求慈悲,注重普度衆生
大道三千,佛道各爲其一,根本上並無區別,最終目的皆爲證道。但此“道”絕非道教的道,也不全是老莊的道家思想,而是自伏羲、黃帝以來綿綿不絕的道文化,是天地人之“大道”。是超越三教之上的“終極本體”,原本混沌一統,後分枝杈。
有詩言道:
翠竹黃鬚白筍芽
儒冠道履白蓮花
紅花白藕青荷葉
三教原來是一家
又有:
金丹舍利同仁義,
佛道原本是一家
相同:都是勸人向善。
不同:道家追求成仙,終難脫離輪迴;佛家目標是成佛,跳出三界,脫離輪迴,進入涅盤(不要來生)。佛法專修性,道家性命雙修,密宗也是。”
程星羽皺了皺眉看着雲清,他還是不解!!
“道法與佛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道家有道法、法術,即時、當時就能解決,是講究實際操作的。但是佛法則是用意念,用智慧,不拘於形式的;意念的作用,會有一個時間過程。佛法廣、無邊無限制;而道家也有獨到之處,實用性強。各有千秋,但總的來衡量,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佛法無邊!佛有第三隻眼,那叫慧眼,不能睜開(是意識),一睜開,便會失去一切法。道法-------以水法爲主。(五行屬水)鎮宅的東西(法器)多種多樣,而且很厲害。其中以使用桃木類居多,鎮鬼怪特靈,所以古時候的先生常常用此法。說到底,道家用的就是八卦五行,即:陰陽解災。用八卦五行兌出天地之靈氣。道法用:1、道家符法;2、形象(五行)法,通常用的十二生肖、一塊磚、一塊木、一塊石、化煞鏡等等皆是;3、道家的最高層次是用道家陣法,踏七星陣法(罡步)。道派的陣法很靈準(因爲含有符法在內)。正因爲道家的法器很多,所以用起來靈活方便,靈驗。佛法-------以火法爲主。(五行屬火)佛法是用心念、意念。心想則意念動,意念一動,則氣場在動,氣動則可扭轉乾坤(將邪氣迴歸正氣而達到調理化解的效果)。佛法裡也有符法,即:一口氣加意念形成氣場畫出的符咒,最靈。運用佛法,必須是修佛達到一定境界之高人,能夠隨時靜(淨)心、口、意,方可湊效。其中佛法裡要算密宗、禪宗最厲害了。不管是道法還是佛法,雖方法不同,效力各異,但都必須要遵循一條原則:行善除惡!道法修身。佛法修心。這樣說你可明白??”雲清看着程星說到!!
“額………………!”程星羽伸手摸了摸鼻尖,有些不知道說什麼好!~他能說他只是聽明白了一點點麼??真的只是一點點!!
雲清看到這裡有些無奈!!畢竟佛法和道法都是傳承與華夏!!他們不懂也正常!!
“既然不懂,那麼我接下來說的!你就要記住了!至於裡面所存在的人物你就不要問我了!!你主要記住道法與佛法的不同就好!明白嗎??”
“好!!你說!!”程星羽點頭!!
“上師觀音大士和本師釋迦牟尼佛都是由外道修行後得如正道。佛教以爲,只有佛法纔是最究竟的正道。儒家是正道,但不究竟,屬於佛教中的小乘人天法。道家呢?卻一直沒有提及,雖然很多出家法師最終都因爲佛道本出於一家,但畢竟不是一家,起原因主要由一下原因:
第一,佛法是貫攝常法,什麼是貫攝常法呢?'貫'是通貫三界六道,橫超九法界,所以佛法是世間最大的法;道法講的也是大道但並不是佛法的大道,佛法是從最安全處爲起點,絕對不會走火入魔,佛法是從最究竟處入手。道法則是從現象和表象出發,從問題爲起點,預測問題,解決問題,依然按照自己的受性發展;佛法則從德性出發,以佛法爲人生導師,以戒律爲師,行善積德,固然不會有受性阻攔,德性大於業性,所以一生平安。”
“攝'是涉衆生,佛法適用一切衆生,道法則只適用於三界六道,必須有陰陽兩性,五行生剋的環境才適用。所以道法在一定使用人範圍上遠遠侷限於佛法。常'是永恆不變的,佛法是揭示宇宙生命人生真諦的歸宗大法。”
“道法是探索宇宙生命人生真諦的易法,易是變化是意思,道法揭示了萬物無時不刻的在變化在運動,非常接近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但又有所不同,我在後道法大意中會解釋道法與自然科學的關係。法'我都不解釋了,佛陀說的法是佛法,道家修的法是道法。
第二,佛法四依,依經不依論,依智不以識,依法不依人。第一,依法不依人:依佛的正法,不因爲某一位老師、法師、上師或善知識,我特別喜歡他,或者他對我特別鍾愛,而只相信他說的佛法,其他人所說的,我一概不理,不以爲然,這不是一個佛弟子所該有的行爲。學佛人只問對方所說的是不是正法,而不被個人的喜好愛惡所迷惑困宥(you4:寬容,饒恕,原諒。)。第二,依經不依論:一切菩薩的論述以及後世的註解固然高明,但是,真正的佛弟子究竟應該以佛經作依據,不應以論藏作依據。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經有些是了義經,有些是不了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