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炎黃子孫
伯禹爲何要登上神民丘拜見瑤姬,並求取炎帝令?這與中華南部大江中下游區域各部的形勢有關。在浦阪朝堂上,就有不少人對伯禹劈開巫雲山脈的治水之策提出了反對意見,甚至連代表巴原三國的驍陽大人也對此充滿疑慮。
天子重華最終任命伯禹爲治水之臣,但前提條件是成功完成此事。倒也不能說重華是有意刁難伯禹,儘管有不少大臣建議先治理大河流域的水患,大江流域的事情暫且放到以後再說。
但重華身爲天子卻很清楚,若要集合天下各部之力治水,非得先解決南方大江流域各部族的問題不可。否則天下危矣,他這個天子也絕坐不安穩,行事須防患於未然。
想當年末代炎帝榆罔歸降黃帝軒轅,軒轅又擊敗了反叛自立的蚩尤,成爲天下各部的共主。歷代黃帝對於炎帝舊部勢力採用的手段大多都是和稀泥、摻沙子,也就是儘量招撫、分化、融合,並將一部分好惹事的部族遷移到邊遠地帶。
在顓頊帝爲天子時,曾巡視天下娶了各部的女子,用通婚和遷居雜處的手段,促進了部族大融合,中華各部形勢一直都是趨於穩定的。但到了帝堯末年時,隨着中華帝國的擴張,所轄的人口和疆域都遠遠超過了當初,形勢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種隱患逐漸顯現。
炎黃部族之間的衝突,從歷史上看,總體呈消弭的趨勢,有些部族已經完全融合入中華聯盟之中,比如四嶽部。可是在局部地區,很多衝突又有重現出現甚至加劇的趨勢,比如南方九黎舊部的隱患。而重辰部與共工部世代水火不容,也可視做這種衝突的延續。
重華是個解決問題的人,而且是受了伯羿的餘蔭。蠱神被除、妖邪斬盡,解決了九黎舊部的隱患,重辰部與九黎一場大戰之後,重華趁機招撫九黎舊部分化爲五個大部,並瓦解了共工部、重新冊封了三位伯君。
但是這場突如其來的大洪水,不僅改變了地形地貌,也改變了天下各部的形勢。假如不是這場大洪水,重華的治國之策也許會很平穩地完成過渡;但話又說回來,若沒有這場大洪水,他也很難取代崇伯鯀登上天子大位。
長達十餘年的災難,中華聯盟的總體國力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退,這是任何人的意志都扭轉不了的。在衰退的過程中,便會暴露很多原本不會出現的問題與衝突。帝堯執政末年力不從心,也是因爲時運不濟,重華執政初期同樣是這種處境。
大洪水造就了很複雜的局面。區域間各部族的融合與聯繫變得更加緊密了,因爲人們必須要協作對抗天災。但從整個中華版圖來看,不同區域的部族之間,聯繫與交流卻被極大地削弱了。因爲被大水分隔,別的不說,僅僅是交通往來就變得極爲不便。
有很多部族損失慘重,由於人口的遷移和局部協作,又有若干部族的勢力急速擴張。比如原共工部被一分爲三,可是因爲大洪水的影響,其中有兩支部族都向另一支部族領地中遷移,最後這支越來越壯大的部族就是原屬共工之臣的相柳部。
在大江以南,不僅只有九黎五大部。九黎原先有九大部,除奔黎部融合入重辰部之外,吳黎、水黎、花黎如今皆已無名,他們在遷徙的過程中逐漸消失了,而殘餘的部衆遷移到了百越之地。
百越之地是大江入海口以南的廣袤蠻荒,位置十分偏遠,原先生活的那一帶都是蠻荒野民。這一批黎民殘部到達百越後,與百越之族通婚,融合當地的部族繁衍至今,其中最重要的部族是防風氏。
在這場大洪水中很多部族受災,百越之民協作治水,防風氏部族趁勢崛起,成爲當地部落聯盟的首領。
帝堯當年曾打算冊封防風氏君首爲中華伯君,但防風氏君首卻拒絕了,因爲根本沒那個必要。帝堯也沒有去追究,同樣是沒有必要。百越之地在當時來看實在太偏遠了,遠在於共工部隔江相望的東南一帶,不僅氣候溼熱癘瘴叢生,又有大江爲天塹,與中原很難發生什麼關係。
待到重華爲天子時,又派使冊封防風氏君首爲中華伯君,防風氏這一次卻接受了冊封,因爲形勢已變。防風氏在崇伯鯀的形神分身相助之下,聯合百越各部治水,趁勢崛起成爲了這一區域各部落聯盟的首領。
在這種情況下,防風氏也需要接受天子冊封,由天下各部確認其已取得的地位與勢力範圍。但這種冊封也只是名義上的,由於洪水的阻隔,防風氏不可能調集人力物力渡過大江的與別的地方發生聯繫,只是在百越之地發展壯大。
大江中下游如今的形勢很特殊,蠱黎、飛黎、木黎、器黎、山黎、相柳、防風這些重要的大部族皆是炎帝舊部勢力。而重辰部君首雖是顓頊後人,但也繼承了炎帝時代祝融氏的尊號,更微妙的是,天下皆知祿終練成了蚩尤神功。
天子的統治中心在中原一帶,由於大洪水的分隔,對南方大江流域的控制力度是越來越弱。經歷多年災難,民衆心中的怨意當然也是越積越多,很多人不服天子之治,甚至認爲大洪水是天子失德所導致,這種情況在南方的炎帝舊部中最爲嚴重。
重華當政前後,乾脆利索地粉碎了歡兜與三苗這兩個對朝政影響很大的勢力,鞏固了在中原之地的統治,但對南方各部的形勢掌控也感到力不從心。非是重華無能,而是時運如此,國力的衰退催生和暴露另外很多問題,只要水患一日不去,就很難根本解決,甚至會日漸加劇。
而重華想做的,就是力挽狂瀾之天子。他成爲天子後極力保全帝堯的一世賢名美譽,何嘗不也是表露了自己內心中的追求,他要成就超越帝堯的賢德業。
所以他任命伯禹爲治水之臣,首先就要解決南方大江流域問題。否則先治理大河流域,卻放任大江流域的形勢糜爛,會催生炎帝舊部的更多不滿,甚至會導致中華分裂。假如真是那樣,重華不僅不能留下萬世賢名,亦有悖他這一生所求。
中華各部的問題,不僅有炎黃融合的大趨勢重新反覆、聯盟有被洪水撕裂的危機;在各個部族的內部,同樣也有上層貴族與底層民衆之間越來越尖銳的衝突。如果各部君首得不到所屬部衆的擁戴,對於天子而言也是很危險的趨勢。
承受苦難者,絕大部分都是各部底層民衆,他們將心中的怨氣也指向了部族高層。以君首爲代表的各部高層可能確實做得不夠好,但在如今的形勢下,很多事情的確也很無奈。伯羿在隴西平原遭遇刺殺,就同時反應了這兩種衝突趨勢。
有三十多個大大小小的部族都捲入刺殺的伯羿的事件中,這是在破壞帝堯挽回局面的企圖,使中華各部之間的分化趨勢進一步擴大。
伯羿在各部君首眼中是一柄懸於頭上的利刃,可是在各部普通民衆眼中,伯羿卻是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甚至是挽救他們的恩人。
就拿原九黎五大部來說,各部君首都有點怕伯羿,但其部衆大多都是尊崇伯羿的。就算有君首參與了刺殺伯羿之事,恐怕也不敢讓自己的部衆知道。而另一方面,五位君首都是尊崇天子重華的,但部衆的心思就未必了。
重華要想成就一世賢德功業,就必須化解這場危機,收服各部之民心、完成炎黃舊部的徹底融合。於立力挽狂瀾之功,須有力挽狂瀾之人,如今最適合的人也只有伯禹。而伯禹又何嘗不清楚形勢,他要治理大江流域的水患,就必須得到炎帝舊部的一致配合。
伯禹如今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說服大江下游各炎帝舊部,讓他們再度遷徙。可是各部民衆間已有一種聲音,天子任伯禹爲治水之臣,而伯禹提出那樣的治水之策,就是要不利於原炎帝舊部,他們不願意主動配合天子之命。
各部君首表面上領命,與部民萬衆真正願意從命,實際執行的效果可是天差萬別。伯禹將給大江下游帶來的,是一場更大的洪水。
遷移是民衆自己的事情,若是君首領命之後,很多部衆卻沒有撤出危險地帶,一旦造成了慘重的傷亡,承受責任的可不僅是伯禹,各炎帝舊部甚至有可能聯合起來反叛。在如今的形勢下,伯禹僅憑中華治水之臣的身份或可命令各部君首,卻無法真正號召各部萬民。
萬般無奈之時,伯禹想起了一件事。盧張大人曾在巴國的朝堂上見瑤姬出示過一件東西,就是當初炎帝號令各部的信物。又在虎娃的指點下,伯禹來到炎帝仙宮求取炎帝令,而瑤姬則讓他自己登上神民丘。
待伯禹說明來意,瑤姬微微一皺眉頭道:“如今已不是炎帝當朝,你拿着炎帝令,企圖去號令炎帝舊部,所行與當年姜尤又有何區別?”
姜尤就是蚩尤,當年蚩尤並沒有得到炎帝令,但他率領自己的部族反叛軒轅黃帝,並一度自立爲炎帝。如今伯禹身爲黃帝之臣,卻拿着炎帝的信物去號令原炎帝的舊部,這可不是玩笑的事情,分明有謀逆之嫌!
伯禹解釋道:“非是號令,而是招撫。如今大江兩岸有流言,說中華天子命禹治水,將不利於炎帝舊部,更有人託炎帝舊部之名,企圖鼓動民衆抗命。我持此令在手,不爲號令各部君首,只爲招撫各地民衆、肯聽我解釋治水之策,使流言不攻自破。”
瑤姬看着他,意味深長道:“伯禹大人倒是真有膽色。”
伯禹坦然答道:“炎黃皆爲少典之子,應相扶而處不分彼此,黃帝之臣持炎帝令招撫民心,與各部共商治水之策,有何不可?”
瑤姬神色很複雜地點頭道:“伯禹大人若能成功,此令再無所用,就不必還給我了。”
這話什麼意思?伯禹方纔已流露他的志向,借治水完成炎帝部族的徹底融合。如果他真能夠成功,那麼這枚炎帝令牌就沒什麼實際用處了。這本是一件在特殊情況下可能會挑起中華各部分裂衝突的東西,但也能發揮彌合裂隙的作用,就看是什麼人出於什麼目的去使用它。
若徹底撫平了炎黃舊部之間的裂隙,真正做到了相扶而處不分彼此,那麼炎帝令也僅僅只是一件歷史遺物而已。聽瑤姬的意思,並不僅是將炎帝令借給伯禹,而是直接送給他了。
伯禹下拜道:“炎黃子孫,皆應謝瑤姬仙子。”
瑤姬卻搖頭道:“他們該謝的人不是我,我什麼都沒做。若治水能成,治世亦能成,炎黃子孫皆應謝您伯禹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