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建號立制(中)

“子長兄,主公如今建號立制是不是有些過早了?”嚴明看着旁邊的劉崇龜,有些詫異道:“如今南境未平,我軍尚在嶺南激戰,西北兩面鍾傳和楊行愍也是蠢蠢欲動,此時建號立制豈不是成爲衆矢之的?”

“嚴明兄此言差矣,如今各路諸侯角逐之勢日強,在湞陽大戰之後,只怕各自廝殺更加殘酷,他們也會變得緊迫起來。”劉崇龜直接搖頭道:“我平南軍坐斷東南,周邊能對王府有威脅的不過兩家而已,至於其他諸侯,則暫時均不需理會。此時正是建號立制的好時機。”

“子長兄所言倒也是良言。”袁襲和李振兩人商議了一番之後開口道:“建號立制有利於百姓重新認識我南平王府,認識東南新政,倒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至少兩件事應該做一件。”

“那就立制吧。”薛洋此時從外面走了進來,見到諸人都在,擺了擺手示意衆人不要行禮,自己繼續道:“如今南平王府已經擁有三道之地,嶺南一旦納入其中,我們就必須要有一個簡潔高效、互相監督互相制衡的中樞來處置各地上報的政事,此事比起建號要更加迫切。”

劉崇龜看了薛洋一樣,見到他臉色無虞頓時點了點頭,他是自從歸順之後,就飛速調整了自己的位置和心態,一心一意將薛洋當成開拓之主來對待了,但是後者看起來暫時並不想觸碰建號這件事,不過倒也沒有多大關係,以他對於目前天下諸侯的瞭解,目前不論是北方鬧得最兇的朱全忠和李克用,還是關中逐步崛起,和王行瑜打得難解難分的李茂貞,實際上都無法擺脫帝都長安,無法擺脫大唐朝廷。這也是中原地區李克用和朱全忠一面沙場對決,互相不留情,一面卻不斷各自派遣使者上書朝廷,企圖得到皇帝陛下的支持的原因。

東南雖然和中原等地大不相同,在嶺南道和北面淮南道被全部掌控在手中之後,實際上南平王府就有了比這個時代所有諸侯都要廣闊的內部迴旋餘地和大後方,但是看目前薛洋的神情和決斷,這種因素也依然沒有消除,或者說對於薛洋而言,大唐這兩個字有着一種奇異的魔力,讓他在此時尚且不願意放棄。

“改民政部爲尚書省,以嚴先生爲尚書令,總督尚書省諸事,協調統屬各省布政使府,主持南平王府政事。”薛洋看了一眼劉崇龜,他知道後者的心思,甚至於其實雖然嚴明此前反對,但是在對方的心裡,實際上也支持劉崇龜的提議,畢竟如今南平王府氣勢已成,就算是獨立建號立制,其他人也無可奈何,甚至於此時根本抽不出力量來對付金陵。這一點從薛洋迴歸之後對於鍾傳和楊行愍明裡暗裡的聯手不屑一顧,直接讓十三司去處置就能知道。湞陽大戰已經成了一個轉折點,代表着平南軍和南平王府已經有了獨立對抗天下所有諸侯的勢力。有了實力支撐,自然要和大唐早日脫離聯繫,如此才能讓百姓儘早擺脫影響,豎立新朝觀念。

不過伴隨着薛洋這道命令一下,所有人都沒有了聲音,開始肅然起來,雖然對方沒有公開建號,但是直接將民政部改成了尚書省,光是這一個名稱就足以讓衆人暗自點頭。不過薛洋此時卻自顧自繼續道:“新建御史臺,以子長爲御史臺御史大夫,執掌監察監督之權柄,同時從旁監督各省觀察使,肅清吏治,嚴明律法。”

此前薛洋手下的機構並沒有這種獨立於民政部之外的監察機構,一來是沒有時間,平南軍自從舒州開始,基本上就是都在打仗,而嚴明主導的民政部這些年也是忙着新政,也無暇顧及這些,所以南平王府治下的官員基本上只能靠民政部刑司來處置,或者以十三司執行部分監察職權。現如今御史臺建立之後,監察大權也終於從以前的模糊不清到迅速清晰,伴隨着劉崇龜躬身接令,所有人都露出了笑容。他們作爲南平王府的初創之人,是絕對不允許自己的治下官員貪腐瀆職而導致最終政權不穩的。

“御史臺新建,事無鉅細,需要抽調和啓用的官員不少,嚴先生要多多從旁協助,另外,如果人手不足,可以以王府的名義在東南各地進行重新徵闢,雖說如今不能開科舉,但是也要形成體例,往後各部各司徵召人才和後備官員,要分科取士,不能合併在一起。”薛洋想了想之後朝着兩人道:“具體需要分幾科,待御史臺組建完畢之後形成定議,以後照此執行。”

“分科取士,主公的想法倒是天下士子之福了。”劉崇龜點了點頭之後薛洋則轉向袁襲和李振兩人道:“軍政部也改成樞密院吧,以兩位軍師爲正副樞密使,將軍政部各部納入其中,同時拆分後勤部,讓陳燁儘快理清楚後勤部下轄各機構,部分歸入尚書省兵部管理,其餘的繼續保留,讓他先兼任兵部尚書,將兵部的架子搭起來。”因爲此前薛洋爲了軍政分離,所以民政這一塊直接將兵司給去掉了,但是如今重新添加並且讓陳燁主持兵部,所有人頓時都明白了他的意思,這是準備將平南軍的兵權一分爲二,兵部負責日常事務,而樞密院處置戰時大事,同時因爲將後勤部繼續安排在樞密院之內,也就確保了樞密院在和平時代也能夠制衡兵部,從而讓兵權能夠不全部集中在一個部門和一個人手中。

“好了,一省一臺一院正副人手進入中書省,作爲南平王府最高決策機構,軍師暫時兼任中書令。”薛洋見到所有人若有所思,頓時點了點頭,自己這番安排也是籌謀良久。三省六部制在他看來已經是很完美了,至少他是想不出來還有什麼別的架構比這更好。自己頂多在此基礎上修修補補,不可能推翻重來。更何況,按照他自己的理解,只要君主制存在一天,這三省制度其實就很好了,其發展的潛力不比西方的那些制度差不少,只是後世在此基礎上卻走到了另外一個極端而已。

第九百八十一章 偷襲長安(中)第一千零二章 朔方大戰第一章 生計多艱第八百九十六章 出人意料第一百五十三章 兵進宋城第九百一十七章 旋渦中心第八百四十六章 切斷戎州第七百七十八章 一人影響全局第四百零四章 木已成舟第一百七十一章 曲阜城下第六百八十二章 孤城難守(上)第八百八十二章 何以爲家國(上)第四百五十五章 三軍奪安遠(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谷熟慘案(上)第三十章 鯨吞第三百六十七章 圍三闕一(上)第一百九十四章 攻心(上)第八百四十五章 投誠第七百九十七章 尾隨追擊第七百一十四章 挑明瞭第三百九十六章 劉謙病逝第一百四十三章 北上南下第三百五十三章 海豐港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公審第六百章 長安亂(中)第五百零九章 桂陽之戰(上)第三十二章 活人比死人有用第七十五章 奪佔舒城第三百四十二章 兩敗俱傷第三百六十一章 翻越羅浮山(中)第四百九十六章 最後的決戰(一)第二百八十五章 旗兵作戰第九百一十五章 統一調度第五百二十四章 江州之戰(上)第五百四十八章 晉汾大戰(下)第六十四章 府城鉅變(上)第一千零二章 朔方大戰第五百五十三章 爭執第四百零四章 木已成舟第二百九十四章 生擒董昌第二十一章 合謀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添油戰術第四百七十五章 改元第四百七十四章 聞風而動第九百五十七章 兵進藍田第七百九十二章 王建來了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決戰高陽(下)第八百三十五章 順水推舟第八百三十三章 新的舉措第五百一十五章 翻盤(下)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收縮兵力第三十一章 虛則實之第六百八十九章 谷城之戰(下)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一曲單相思第一百七十六章 爭鋒相對第五百五十八章 天下第一第七百一十一章 牽扯第六十七章 佛宗故事(上)第三百九十六章 劉謙病逝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大包圍圈第二百九十九章 尤溪城夜戰第九百六十二章 子午谷奇謀地一千零四章 邊軍之殤(中)第十五章 收心第一百三十二章 挖牆腳第九百一十二章 角力長安(下)第三百一十七章 王建下西川(上)第一百二十二章 火燒行宮第一百六十五章 拖後腿第五十二章 不約而同第二百九十二章 前堵後追第三百七十七章 魂斷交州(中)第五百四十九章 暴力破城第八百五十章 出人意料(中)第八百章 留下命來(中)第九百九十二章 遭遇戰(上)第七百九十三章 三軍進通州第二百八十章 封王開府第一百三十一章 兵出亳州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前後夾擊(上)第三百九十七章 海灣決戰第六百一十四章 濤聲依舊第九百四十八章 震動天下第三十一章 虛則實之第四百二十章 針鋒相對第九百六十八章 斬將奪旗第五百五十三章 爭執第十五章 收心第九十章 各有算計第二百五十六章 長樂海戰第二十章 正軍制第九百九十六章 逃亡草原第六百章 長安亂(中)第七百六十章 一決勝負(下)第六百七十四章 爭鋒相對(上)第一百七十四章 在這裡轉的彎第五百五十五章 道士算命(下)第一百七十九章 鏖戰第四百七十三章 亂局第二百零五章 宋城之變(下)
第九百八十一章 偷襲長安(中)第一千零二章 朔方大戰第一章 生計多艱第八百九十六章 出人意料第一百五十三章 兵進宋城第九百一十七章 旋渦中心第八百四十六章 切斷戎州第七百七十八章 一人影響全局第四百零四章 木已成舟第一百七十一章 曲阜城下第六百八十二章 孤城難守(上)第八百八十二章 何以爲家國(上)第四百五十五章 三軍奪安遠(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谷熟慘案(上)第三十章 鯨吞第三百六十七章 圍三闕一(上)第一百九十四章 攻心(上)第八百四十五章 投誠第七百九十七章 尾隨追擊第七百一十四章 挑明瞭第三百九十六章 劉謙病逝第一百四十三章 北上南下第三百五十三章 海豐港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公審第六百章 長安亂(中)第五百零九章 桂陽之戰(上)第三十二章 活人比死人有用第七十五章 奪佔舒城第三百四十二章 兩敗俱傷第三百六十一章 翻越羅浮山(中)第四百九十六章 最後的決戰(一)第二百八十五章 旗兵作戰第九百一十五章 統一調度第五百二十四章 江州之戰(上)第五百四十八章 晉汾大戰(下)第六十四章 府城鉅變(上)第一千零二章 朔方大戰第五百五十三章 爭執第四百零四章 木已成舟第二百九十四章 生擒董昌第二十一章 合謀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添油戰術第四百七十五章 改元第四百七十四章 聞風而動第九百五十七章 兵進藍田第七百九十二章 王建來了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決戰高陽(下)第八百三十五章 順水推舟第八百三十三章 新的舉措第五百一十五章 翻盤(下)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收縮兵力第三十一章 虛則實之第六百八十九章 谷城之戰(下)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一曲單相思第一百七十六章 爭鋒相對第五百五十八章 天下第一第七百一十一章 牽扯第六十七章 佛宗故事(上)第三百九十六章 劉謙病逝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大包圍圈第二百九十九章 尤溪城夜戰第九百六十二章 子午谷奇謀地一千零四章 邊軍之殤(中)第十五章 收心第一百三十二章 挖牆腳第九百一十二章 角力長安(下)第三百一十七章 王建下西川(上)第一百二十二章 火燒行宮第一百六十五章 拖後腿第五十二章 不約而同第二百九十二章 前堵後追第三百七十七章 魂斷交州(中)第五百四十九章 暴力破城第八百五十章 出人意料(中)第八百章 留下命來(中)第九百九十二章 遭遇戰(上)第七百九十三章 三軍進通州第二百八十章 封王開府第一百三十一章 兵出亳州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前後夾擊(上)第三百九十七章 海灣決戰第六百一十四章 濤聲依舊第九百四十八章 震動天下第三十一章 虛則實之第四百二十章 針鋒相對第九百六十八章 斬將奪旗第五百五十三章 爭執第十五章 收心第九十章 各有算計第二百五十六章 長樂海戰第二十章 正軍制第九百九十六章 逃亡草原第六百章 長安亂(中)第七百六十章 一決勝負(下)第六百七十四章 爭鋒相對(上)第一百七十四章 在這裡轉的彎第五百五十五章 道士算命(下)第一百七十九章 鏖戰第四百七十三章 亂局第二百零五章 宋城之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