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雲,職業教師。
“同學們好!”
“老師好!”
“今天,我要要講的是文言文《世說新語》中的《謝太傅寒雪日內集》。”
“先朗誦全篇,來,1,2,3”易雲拿着一本語文書說道。
“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1] ”
“首先我們來看看《詠雪》·······”
“同學們覺得‘撒鹽空中差可擬’與‘未若柳絮因風起’有什麼區別。”易雲問道。
“差不多。”
“第二種比喻更生動和優美。”
“第二種比喻顯然更加好,古代詩詞等講究的就是意境和語言的優美,對仗工整等等。第一種比喻太過通俗,而第二種比喻比較文雅和更有意境之美。”
“《陳太丘與友期》呢,同學覺得元方的做法如何。”
“目無尊長!”
“罵的好!”
“就算是對的也不該這麼無禮啊!”
“不對,這正是禮。”
··········
同學們的答案五花八門,各有優劣。
“元方的做法是對的,但並不完美。友人日中不至,無信;對子罵父,無禮。這是友人的錯,元方生氣理所當然,但是友人知錯而改,元方卻是不領情。”
“正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元方若可以原諒友人,則更加的好。”易雲淡淡的說道。
“如此可見元方現在的度量還是不大的。”
“接下來我們來一一講解····”
········
“老師,這文言文好枯燥啊!現在我們幹嘛要學啊!”下課之後,有學生疑惑道。
“那你知道爲什麼這文言文能夠流傳下來嗎?”
“語言優美,有韻味。”
“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裡麪包含了古人的智慧和經驗。這纔是最重要的。我們都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不斷的成長,不斷的創新發展。”
“你說要不要學?”
“老師,我知道了。”
“那老師,孔子三千弟
子,卻是因材施教;如今我們卻是填鴨式教育。”
“因爲時代不一樣,你覺得科舉制度跟現在的教育制度比怎麼樣?”易雲笑着說。
“科舉制度肯定沒有現在好啊!”
“所以說人類在進步,只要我們不斷的改進創新,教育就會越來越好。比如網絡教育。”
“老師,老師,我聽過這個。”另外一個同學興奮的跑了過來。
“我聽說M國有點效果了,但是我們這裡沒感覺啊!老師。”
“現在這種網絡教育還在探索和嘗試的階段,當然沒那麼快了。但是一旦有了巨大的突破就快了。”
“真希望快點來,這樣我就不用爲了考取更好的高中,大學而拼死拼活了。”
“但是現在你知道該怎麼學習嗎?”
“知道啊!老師你天天都跟我們說。掌握主動,學習和娛樂要分開,上課認真聽講,不懂就問,事半功倍,學習輕鬆。”同學撇撇嘴說道。
“是啊!老師,道理大家都懂,可是······”
“可是能做到的不多對吧,可是天賦不好對吧!可是被動慣了,主動不起來對吧!”易雲黑着臉說道。
“掌握主動和被動接受差距有多大我就不說了,你們都懂。”
“光說怎麼有用,實踐出真知。如果覺得太遙遠,就一步一個腳印。”
易雲說道,轉身走出教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