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文明--母星文明(沒有所謂的衛星系,該等級文明以母星爲核心,姑且叫做母星文明)。
(母星文明,能夠產生大約每秒1016瓦或1017瓦可用作文明活動的能量,與行星每秒接受的太陽能相當)。行星可提供的電力1.74×1017瓦。原始定義爲4×1012W 。一個相對接近目前行星文明的水平”。
文明活動範圍:行星深處,海洋深處,太空軌道以及臨近的星球。
二級文明--行星系文明(太陽系就是一個行星系,行星系指圍繞某恆星公轉的各種天體的集合,包括行星、衛星、小行星、流星體、彗星和宇宙塵埃。)
(行星系文明,文明綜合活動每秒大約消耗4×1026瓦(焦耳/秒)的能量;由於恆星的能量各不相同,所以這個數字是可變的)
母星能夠每秒產生約3 .86×1026瓦的能量,最初定義是4×1026瓦。
文明活動範圍:恆星系,以及臨近的恆星系。
三級文明--恆星系文明(銀河系就是一個恆星系,而恆星系或稱星系,是由無數本身能發光發熱的天體(及恆星)所組成的集合體)
(恆星系文明,文明綜合活動每秒大約消耗4×1037瓦(焦耳/秒)的能量,這個數字是非常可變的)
因爲不同的星系間有很大的差異;輸出功率的是近似的。原來的定義是4×1037瓦。
文明活動範圍:星系團。
(然而有人認爲,因爲我們無法理解先進的文明,我們無法預測他們的演化與行爲,因此,“卡爾達肖夫指數“廣張式的分類可不能就此反映實際存在的一種先進的文明。因爲僅僅以能量消耗的幅度來衡量是不可能的,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可能只消耗不多的能量就足以達到“奇異科技”的水平。“它們能夠具備產生並利用這些能量的技術,而並不是實質的消耗量。”)
還有另外一種文明分類方式
一級文明:此等級的文明所掌握的科學技術可以完全掌控他們星球上的一切可利用資源,以及一切事物。是星球上的絕對主宰者,可以隨心所欲的控制天氣、河流、土地、其它生物、海洋甚至地殼內物質的變化、興衰。可以說,在他們的星球上他們無所不能。
二級文明:可充分利用其恆星所具有的能量,並將他們的太陽系完全納入操控之下。可以在太陽系內的各個行星上自由居住、穿梭,不擔心能源問題因爲懂得怎樣高效利用從恆星上散發出的無窮無盡的能量,社會已經高度發達,發展趨於高加速式。
需要提到的是如果一個文明到了第二類型,那麼它就幾乎是無可摧毀的了。至少人類現知的一切自然、人爲的手段,都無法觸及他們一根毫毛。即使是在他們的附近出現了超新星爆發,也不能讓他們滅亡。他們可以將他們的星系轉移至遠離爆發的恆星,或者乾脆將爆發的能量利用起來。高度發達的社會下,他們自己也不會做出自滅的舉動。
三級文明:已經不侷限於他們的太陽系,而是所在的整個星系,比如我們的銀河系。可利用星系內所有恆星的能量。這類文明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我們只能猜測他們的生存方式。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超過光速是理論上不成立的。一個星系很大,從這頭飛到那頭,即使是接近光速的速度也要幾百萬年,所以第三類型文明,並不是像科幻片中那樣,開着碩大的宇宙飛船,穿梭於星際之中。
四級文明:猜測其攝取宇宙中的暗物質和暗能量(兩者佔可視宇宙範圍內質量的約95%)作爲他們的能源。至於此類文明的其它方方面面,已是無從想象了。
值得一提的是,每個等級文明的輸出功率遠不僅僅限於產生的電力,而是利用多大的能量維持文明的活動,好比說1型文明利用智能人造雲反射,遮蓋或交集太陽光的方式控制地球的氣候以及天氣,那麼陽光的功率:1000瓦1平米就是文明輸出功率之一。)
每上升一個等級,文明“總能量”就增加1010倍;各等級文明宇宙人造物體的“質量”或“體積”增加1010倍,人造物體“大小”增加2150倍。
宇宙人造物質量聚合總體積/大小:
文明1型= 107 立方米 0.215立方公里 0.215km × 0.215km × 0.215Km
文明2型= 1017 立方米 1億立方公里 463km x463Km × 463Km
文明3型= 1027 立方米 1百兆立方公里 106Km × 106Km x 106Km
文明1型的宇宙人造物爲達數千萬平方公里的空間太陽能陣列,太空城/港,行星際飛船等。
文明2型的宇宙人造物爲恆星收集圈,人造星球/星環,星際飛船等。
文明3型的宇宙人造物爲星系覈收集圈,人造天體,甚至是蟲洞,星系際飛船等。
能毀滅一級文明的有自然災害,疾病,戰爭,資源短缺。極端天氣災害,核戰爭,超級地質活動,超級火山與地震,隕石碰撞等等。
能毀滅二級文明的有小行星或彗星碰撞,人造智能危機,太陽活動劇變。人造智能反叛,太陽衰老並膨脹爆發,臨近超新星爆發等等。
議長,滔滔不絕的講了一上午。該到吃飯時間了。還好,還好,議長還是有這個覺悟的。先吃飯,吃完飯接着來。衛生部長,和衆人,很不情願的到了議會大廈的食堂吃飯。吃完了接着來。
講了這麼長時間還沒完,難道議長還有什麼計劃沒說?還是今天就想過過講話的乾癮?衆人懷着疑惑的心情繼續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