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上,明星導師和選手在認真的彩排。
現場音響設備的調試,選手狀態的調整,幫唱嘉賓的發揮,明星導師的臺本,主持人的隨機應變,這些都是彩排的內容。
爭取在直播時給觀衆帶來最佳的體驗。
何炯和導演在一旁商量着什麼,他主持了三屆《華國之聲》,早已駕輕就熟,不過依然抱着精益求精的態度。
何況,這次總決賽不太一樣,將在美國的華語電視臺同步播出。
他擡眼看了看不遠處的一羣人,既有紐約華文電視臺的負責人,也有美國音樂行業的專業人士。
紐約華文電視臺對這次的合作非常重視,委派了一位副總前來。
同步播出需要通過衛星轉播,牽扯到不少技術上的問題,他們這幾天在和京城衛視協調,確保數據傳輸不受影響。
美國音樂行業的專業人士過來考察《華國之聲》的節目運作。
國內媒體盛傳美國的節目製作公司有意購買《華國之聲》的製作版權,並非是捕風捉影,雙方正在洽談之中。
“《華國之聲》採用國際一流的設備,音響效果絕佳,負責編曲和演奏的是華國著名的音樂家和音樂樂團,這檔節目開播了四季,我們擁有一支專業和成熟的製作團隊,保障節目具有極高的水準,達到欣賞性和藝術性的全面融合,從而爲觀衆帶來娛樂和享受。”慕姍姍用英語介紹道。
“慕女士,總決賽採用直播的方式值得讚賞,不過爲什麼要在室內演播廳呢?我覺得總決賽的氛圍很重要,如果放在戶外,用演唱會的形式會不會更好?把觀衆的情緒徹底釋放出來。”有人提議道。
“我們考慮過這種方案,進行過嘗試,在上萬人的體育場館的確能帶來不一樣的體驗,但無法保證現場的音樂效果。”慕姍姍解釋道,“這既是一檔選秀節目,也是一檔音樂節目,音樂纔是重點,首先要確保電視機前的觀衆欣賞到高水平的音樂。”
在體育場館錄製節目,想法很好,但不太現實。
一方面成本過高,相當於舉辦了一場演唱會,要不要向臺下的觀衆賣票?
另一方面效果不好,選手在大冷天裡唱歌,肯定影響發揮,現場人聲嘈雜,不利於管控,沒有在室內演播大廳便利。
一九八五年,華國電視臺的春晚導演組突發奇想,把春晚放到戶外怎麼樣?
於是,當年的春晚把舞臺搬到了京城工人體育館,結果可想而知,效果很差,最終導演組在《華國新聞》上道歉。
不是說不能在戶外錄製大型節目,而是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
這兩天,來自美國音樂界的專業人士看了《華國之聲》的節目製作模式,提出了不少有針對性的意見,很具有啓發性。
只不過,兩個國家的國情不同,適合美國的不一定適合華國。
慕姍姍帶着這羣人來到演播大廳,看着節目的彩排,這些人更注重幕後的籌備工作,這是節目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觀衆看到的節目正是在一遍遍的彩排中成型的。
對於節目組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誰拿到總冠軍,而是把這場秀做好,讓觀衆既爲成功者歡呼,也爲失敗者落淚。
慕姍姍來到何炯身邊,把他介紹給美國來的專業人士,在音樂選秀節目中,主持人發揮的空間不大。
觀衆想看的是選手和導師,想聽的是音樂。
不過優秀的主持人總能找到自身的位置,何炯扮演的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不僅引導着節目的節奏,也引導着選手和觀衆的情緒。
他會安慰被淘汰的選手,鼓勵成功晉級的選手,與觀衆互動。
何炯畢業於京城外國語學院,雖說學的是阿拉伯語專業,但英語也不錯,和老外交流完全沒問題。
他介紹了自己在節目中的定位和對節目的看法,獲得了認同。
“慕姐,看樣子咱們是要走向國際啊?”和老外聊過後,何炯開玩笑道。
“哪兒有那麼容易,這纔開了個頭,他們是想購買版權,自己製作節目,我打算和他們合作,參與投資,如果能和美國當地的公司一起製作節目,纔是真的走向國際。”慕姍姍迴應道,“要是有那一天,我肯定推薦你到美國試試。”
“這不行吧,咱們國內主持人的風格和美國那邊差別很大,文化環境不同,很難融入進去。”何炯理性道。
“不試試怎麼知道,在國內的這些主持人裡,你雖然不是播音主持專業畢業,但在舞臺上放得開,尺度拿捏的很好,應變能力強,臺風穩健,有自己的風格。”慕姍姍評價道。
何炯進入主持行業將近八年的時間。
從最初的少兒節目到如今在全國收視率很高的綜藝節目,在成名的同時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主持風格。
和華國電視臺主持人一貫的莊重不同,他具有娛樂精神,心態上放得開。
對於慕姍姍所說的前往美國發展,何炯非常理智,那個有點兒遙遠,還是把眼前的主持工作做好。
他繼續和導演商量明晚的節目安排。
二零零二年的最後一天,跨年之夜。
林子軒帶着女兒來到了現場,坐在觀衆席裡。
這是早已形成的習慣,等到總決賽結束,他們和慕姍姍一起回家。
小雪拿着一副小小的望遠鏡,好奇的四處張望,想要找到媽媽的身影,可惜都沒有看到,不免有些失望。
這是趙莉穎送給她的禮物,觀看演唱會專用的望遠鏡,帶有夜視功能。
慕姍姍正在後臺坐鎮指揮,要和美國的電視臺同步直播,大家不能放鬆。
時間接近晚上八點鐘,導演做出了倒計時的命令,各部門準備就緒,《華國之聲》總決賽的直播即將開始。
何炯穿着一身黑色西裝,站在舞臺的一角,做着準備。
時間到了,他大步走上舞臺,燈光隨着他移動,直至來到舞臺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