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趙長平決戰

根據兵馬俑的佈局來推測2000多年前的長平戰場,趙軍首先面對的是秦弩兵,緊接着就是秦步兵的衝擊。他們是秦軍真正的主力部隊。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兩軍初次交鋒,趙軍損失慘重。深知秦軍厲害的趙軍統帥廉頗,立即改變策略,全線撤退,憑藉有利地形,構築壁壘固守。秦軍久攻不下,又遠離國土,戰局反而開始對秦軍不利。

《史記》中寫到秦人用反間計使趙王上當,以年輕的趙括代替了老帥廉頗。趙括到達前線後,立即改變部署,向秦軍主動進攻。而秦王也秘密換上戰國時最爲傑出的軍事天才白起爲秦軍總指揮。

當趙軍大舉進攻的時候,白起認爲戰勝對手的機會已經來臨。經過周密的思考和討論,一個大膽的計劃誕生了。秦軍主力開始在長平東南的有利地勢上構築壁壘,與趙軍作戰的部隊依照白起的命令佯裝敗退。

趙括果然中計,率領趙軍主力離開大本營,進入了秦軍的口袋陣。

在夜幕的掩護下,兩支揹負使命的秦軍悄悄地離開了營壘。一支2.5萬人去斷趙括的後路,另外一支5000騎兵直奔趙軍大本營。這是一個相當冒險的決定,兩支部隊要麼全軍覆沒,要麼徹底改變相持局面。

今天,這條將整個長平谷地一分爲二的河流仍在流淌,當年包抄趙軍的秦軍,就穿過了這條河流。

然而,軍事專家對這兩支秦軍部隊一直心存疑惑名奇兵屬於哪一個兵種?5000名秦國騎兵究竟如何作戰,這一切都沒有人確切地知道。

2000多年後,在秦始皇兵馬俑坑,考古人員發現了秦軍的戰馬。專家測量了00多匹陶土戰馬的身高,驚奇地發現所有的戰馬高度都統一爲33釐米。史書上說,秦軍選擇戰馬的第一個條件是馬的高度必須達到5尺8寸,5尺8寸正好是今天的33釐米。秦律規定如果發現馬匹不堪使用,或者在奔馳、羈繫時不聽指揮,縣司馬、縣令、丞都要處罰。已經挑選的馬匹,送到軍中之後還要再次進行考覈,如果馬被評爲下等,縣司馬、縣令、丞同樣也要受處罰。看來,秦人對戰馬的選擇十分嚴格。

據史書記載,秦馬“探前蹶後,蹄間二尋者不可勝數也”。就是說秦馬奔跑時前蹄子往前一趴(探前),後蹄子往後一蹬(蹶後),前蹄子和後蹄子之間可達一丈六之遠,這樣的馬多得很,數都數不清。充分說明了秦馬的優良。

秦國對騎士的挑選也相當嚴格,要有良好體質和才智的人才能被選中,秦軍的騎兵在戰國時期非常著名,在兵馬俑二號坑出土的秦國騎兵俑,平均身高在.80米以上,體型勻稱,神態機敏。精心的選擇造就了一支無往而不利的秦軍騎兵。

多年以來,人們普遍認爲,趙國是創建中國騎兵的第一個國家。但是,這個倉促的結論忽略了秦人的一段歷史。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組建騎兵時,要比秦國晚了300多年。

3000年前,秦人的祖先生活在今天甘肅東部的高原,那裡草場肥沃,最適宜養馬,秦人就是以養馬而起家。

早期秦人與遊牧部落雜居,爲了對抗牧人剽悍的騎士,秦人組建了自己的騎兵,這很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騎兵部隊。秦襄公利用這支騎兵吞併掉西北的廣大地區,把許多騎馬的遊牧部落納入到秦國的管轄範圍。據《韓非子#83;十過》載:秦穆公曾發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幫助晉文公重耳返回晉國,這裡的疇騎,即指騎兵。但是,秦國的騎士在哪裡呢?

在那個仍然覆蓋着黃土的大坑下面,就肅立着一支完整的秦國騎兵部隊。

這就是秦國的騎士他們身材修長、裝束簡潔,獨特的皮帽緊緊地勒在下顎上。專家發現,和趙國早期的騎兵相比,秦軍的馬鞍先進了許多,它的兩頭微翹,已經有了現代馬鞍的雛形。但是,一個最關鍵的發現是秦騎兵仍然沒有馬鐙。

事實上,最早的騎士,都是騎裸背馬,既無馬鞍,也無馬鐙。後來,原始的馬鞍開始出現,就是在馬背上放一塊坐墊而已。在兵馬俑坑,我們發現,馬鞍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進,兩邊微微翹起的低橋鞍開始出現了,這可以說是今天馬鞍的雛形。高橋鞍的出現和完善又花費了很多年,一直到唐代才基本定型,在形狀上已經與今天的馬鞍基本相同了。

對於騎兵而言,馬鐙甚至比馬鞍更爲重要。考古證實,俑坑中的戰馬並沒有馬鐙,秦軍的騎兵是沒有馬鐙的。由此可以斷定騎兵們在上馬時,是按着馬背跳上去的。由於沒有馬鐙,騎士的兩腳懸空,沒有着力點,無法用小腿來控制戰馬,雙手也就不能完全騰出來全力揮舞兵器作戰。

沒有馬鐙的秦騎兵究竟如何作戰呢?

從考古挖掘看,專家們在騎兵縱隊中沒有找到適於馬背作戰的長矛和戰刀,卻找到了箭頭、弩這樣的遠射兵器,秦軍騎兵竟然是用弩在馬背上作戰,確實有些出人意料,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正是騎兵處在發展階段時的形象。

可以相信,在長平戰場上,直撲趙軍大本營的5000騎兵還無法像後來的騎兵一樣,揮刀舞槍衝擊敵人。他們的任務很可能是監視趙軍大本營的動靜,襲擊趙軍運送糧草的後勤部隊。這種以弓弩爲武器的騎兵部隊,非常機動靈活,可散可集,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實現長途奔襲,對敵人進行突然地遠距離攻擊,常常以出奇制勝的方式完成統帥的戰術意圖。

秦人同時也深知騎兵作戰中配合協同的重要性,在厚厚的黃土下面,這支秦國的騎兵部隊井然有序。他們四騎一組,三組一列,八列共08名組成一個縱隊。騎兵的行動貴在迅速,但又必須保持嚴整的隊形,不然就會變成烏合之衆。考古證實秦騎兵已經具有非常嚴密的組織,這是迄今人們所知道的中國最早的騎兵編隊。

由於有複雜的編隊,秦騎兵的整體攻擊力要超過散兵作戰的北方少數民族;由於深厚的養馬、訓馬和騎兵傳統,秦人的騎兵比起東方各國,同樣具有很多優勢。在統一戰爭的交響樂中,這支騎兵部隊無疑是一支最有殺傷力的先鋒部隊。

戰國時代,因爲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機動能力,騎兵部隊在秦軍中已經成爲一支不可或缺的攻擊力量。長平之戰,5000秦騎兵最終截斷了趙軍的糧道,爲徹底包圍對手發揮了關鍵作用。

山西省的高平縣,有個村莊叫三軍村。2000多年前,趙軍的統帥部就設在這裡。趙軍被圍後,立即建築工事,等待救援。這時,司馬遷寫到,秦軍統帥白起並不馬上發起總攻,而是圍而不打,只出動輕兵反覆襲擊、折磨被圍的趙軍,他準備用更加殘酷的辦法削弱對手的戰鬥意志。

圍困持續了4天,在那悲慘的日日夜夜裡,在成羣飢餓疲憊的趙軍士兵中反覆衝殺的秦軍輕兵,究竟是什麼部隊呢?

在衆多的陶土戰士中,有這樣一羣,他們沒有任何防護鎧甲。在冷兵器時代槍林箭雨的戰場上,這種裝束的戰士不是連練就了一身高超的格鬥技術,就是擁有非凡的勇氣。一些軍事專家認爲,這些戰士很可能就是司馬遷所謂的“輕兵”。但是,其它專家有不同的看法。

在第二個俑坑,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戰車的殘跡,當探測結果全部出來的時候,專家們卻頗感意外。

在秦的時代,車步配合是最典型的作戰方式。在龐大的戰車後面,總有步兵跟隨,進攻時車步總是一齊向前推進。車馳卒奔的作戰方式曾經風行000多年。

但是,這裡的探測結果卻完全不同,在厚厚的黃土下,埋着一支純粹由4輛戰車組成的部隊,他們的後面沒有步兵跟隨。

這些戰車車體窄小,仍舊由四匹馬拉動。可以推想,由於沒有步兵跟隨,他們完全可以跟上騎兵的速度。戰車上的士兵配備着戈、矛等刺殺兵器,正好彌補騎兵無法近身攻擊的缺憾。

一些專家認爲,襲擊被困趙軍的輕兵,應該就是這種獨立戰車,將趙軍一分爲二的2.5萬名士兵很可能就有這種獨立戰車部隊。

趙軍主力在長平被圍的消息傳到咸陽,忐忑不安的秦昭王喜出望外,他立即親自趕赴前線,將5歲以上的男子悉數徵召,組成一支大軍。這支臨時拼湊的秦軍從戰場的兩翼,一直插到趙軍大本營背後,徹底切斷了趙軍的後路。

趙軍統帥趙括終於意識到,形勢已經極度危險,他把部隊分爲四隊,拼死突圍。司馬遷沒有提趙括是向哪個方向突圍,合乎邏輯的推測應該是,向趙軍的大本營方向,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趙軍必須闖過一關,就是那2.5萬奇兵,正是他們,關閉了趙括與大本營守軍會合的鐵門。

可以想像,在整個包圍圈上,這裡曾經發生過最爲慘烈的戰鬥。這支“絕趙軍後”的秦軍部隊,如果沒能頂住趙軍的拼死突圍,這場戰爭的結局或許會被改寫。此時,除了士兵的勇敢,沒有什麼比精心組織的軍陣更有效了。

在這個凝固的地下軍團,000多個兵馬俑組成了一個活生生的秦軍軍陣。排列在軍陣最前面的是三排弩兵,他們是整個軍陣的前鋒。在軍陣的最後面也有三排弩兵,至今還埋在地下,他們是整個軍陣的後衛。而且這三排弩兵排成橫隊,其中有一排面朝後,它的這種佈置是爲了防止敵人從背後的襲擊。

在軍陣的右翼,有兩列士兵,一列朝前,另外一列面牆而立。在左翼,也有一列士兵面目向外,虎視眈眈。這樣佈置是提防大軍的左右兩側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這些面壁的士兵正是整個軍團兩翼的護衛隊。

它有前鋒,有後衛,有兩翼,在四面圍繞之下,中間是一個龐大的軍陣的主體。

這是由38路縱隊組成的主力部隊,步兵和戰車相互交錯,浩浩蕩蕩,氣勢磅礴。

它是個囤居聚的陣勢,兵書上有記載,當陣形沒展開的時候,堅若磐石,一旦展開,如萬弧挺刃,好像一把刀,一下子挺開了。

這是古代戰爭史上極其經典的軍陣範例,它進可以攻,無堅不摧;退可以守,固若金湯。在這樣的軍陣前,趙軍難逃厄運。

附近有個村莊叫白起堡,傳說是當年秦軍統帥白起的指揮部,作爲最高統帥,白起怎樣指揮他那龐大的軍陣呢?秦軍投入到長平的總兵力在50萬以上,即使在一個局部戰鬥中,恐怕也有成千上萬的士兵。

古代兵書上說,軍隊是靠擂鼓和鳴金來指揮作戰的,考古學家在兵馬俑軍陣的指揮車上果然發現了指揮工具。可惜,革制的鼓早已腐爛,但這個青銅鐸留了下來。2000多年前的秦軍戰士,就是聽着它的聲音從戰場撤回。鳴金是收兵,而擊鼓則是前進。各級軍官根據旌旗的指示改變擊鼓的節奏,士兵們根據節奏行動,這樣,在指揮官的意志下,成千上萬的士兵作爲一個整體進退攻守,互相配合。

在長平戰場,戰爭已經進入了最爲慘烈的階段。40萬趙軍被秦軍死死圍住,四次突圍均告失敗,斷糧已經40多天,傷兵的慘叫和哭聲瀰漫四野,活着的人把傷者殺死吃掉,秦軍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發驚恐不安。絕望像瘟疫一樣蔓延。這,正是白起所期望的。

在高平的谷地,有一個圍城村,當年趙國的士兵很可能被秦軍圍困在這一帶,絕望中的趙括挑選了精銳的戰士,準備做最後一搏。

合理的推測應該是,當年亡命突圍的趙軍,正是撞在了秦軍無堅不摧的軍陣前,這是一架真正的戰爭機器。

萬弩齊發,趙軍一個個倒下。統帥趙括就是在最後一次突圍中被射死的。殘餘的士兵驚魂未定時,青銅戈矛組成的方陣已經像一座座山一般壓了過來。絕望中趙軍的戰鬥意志最終被秦軍徹底摧毀。

200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激戰早已化爲司馬遷筆下簡約的描述。

40萬受盡折磨後向秦軍投降的趙軍,除去240名幼小的士卒外,其餘都被白起下令活埋。

在古戰場的遺址上,考古學家們發現了成堆的白骨。屍骨的邊上還遺留着士兵們的兵器和隨身攜帶的錢幣。這是古代戰爭史上最爲悲慘的一頁。

這場前無古人的大戰,震驚了山東六國。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其它諸侯國也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秦統一中國的腳步。

長平之戰結束的那一年,一個嬰兒出生了,他就是未來的秦始皇,那個即將一統天下的千古一帝。

秦漢時期的道路茶道禮法二世皇帝-嬴胡亥《列子》說符第八符號的運用、規範、統一問題步法訓練韓寒葡萄酒《鎖鼻術》藍寶石龍秦始皇兵馬俑出土兵器電磁炮名道士施肩吾海盜旗國產新式9毫米自衛手槍納米機械P210手槍古箏右手指法返樸歸真古箏曲藝術欣賞|物種| 精靈(二)(上)金鐘罩梅花槍武式太極拳李斯悲劇析源咒文大全穿雲劍被法老詛咒的五大稀世珍寶龍槍種族一覽中國漢初名將:韓信教你學古箏的其他指法古箏的上弦與調音秦漢時期的道路5分鐘學古箏校音秦始皇接見過外星人?美式橄欖球的比賽規則奧斯卡級核潛艇劈掛拳從秦式玉器看秦文化的特質 (一)清微派最強的軍隊古箏樂曲介紹《搵英雄淚》中國古代怪物 (故事版)太平經(終)彈古箏姿勢和手形的自然鬆弛秦國的歷史茶道精神起義章邯帕加尼勃朗寧m1900式手槍古箏的顫音概述武術諺語精解(二)淺談古箏曲中的潤腔演奏勃朗寧m1900式手槍火球術中國秦末漢初名將:英布“旋風”火箭炮中醫文化散塔林會五芒星知識Socius計劃HKmP5系列9mm衝鋒槍世界十大未發掘的寶藏之謎國產新式9毫米自衛手槍項梁毒藥自然門圍城術語天罡北斗陣古泰拳小蝸牛怪太平經(二)歐洲爵位淺談鴆 毒抱朴子內篇(上)牧師魔法地趟雙刀道學及其八大支柱青龍戟遠隔控制兵器特威爾先秦諸子百家——法家仙學修練與精、氣、神時速超保時捷的木質車隆德-密納-薩哈克中醫美容柔弱不爭奧術兄弟會足球規則(二)古箏右手指法|物種| 吸血鬼(二)(下)古箏樂曲介紹《小河淌水》天象描寫篇 太陽【咒語】練好古箏基本功的重要性covini c6W存思學古箏從零開始武術技擊法十大要素
秦漢時期的道路茶道禮法二世皇帝-嬴胡亥《列子》說符第八符號的運用、規範、統一問題步法訓練韓寒葡萄酒《鎖鼻術》藍寶石龍秦始皇兵馬俑出土兵器電磁炮名道士施肩吾海盜旗國產新式9毫米自衛手槍納米機械P210手槍古箏右手指法返樸歸真古箏曲藝術欣賞|物種| 精靈(二)(上)金鐘罩梅花槍武式太極拳李斯悲劇析源咒文大全穿雲劍被法老詛咒的五大稀世珍寶龍槍種族一覽中國漢初名將:韓信教你學古箏的其他指法古箏的上弦與調音秦漢時期的道路5分鐘學古箏校音秦始皇接見過外星人?美式橄欖球的比賽規則奧斯卡級核潛艇劈掛拳從秦式玉器看秦文化的特質 (一)清微派最強的軍隊古箏樂曲介紹《搵英雄淚》中國古代怪物 (故事版)太平經(終)彈古箏姿勢和手形的自然鬆弛秦國的歷史茶道精神起義章邯帕加尼勃朗寧m1900式手槍古箏的顫音概述武術諺語精解(二)淺談古箏曲中的潤腔演奏勃朗寧m1900式手槍火球術中國秦末漢初名將:英布“旋風”火箭炮中醫文化散塔林會五芒星知識Socius計劃HKmP5系列9mm衝鋒槍世界十大未發掘的寶藏之謎國產新式9毫米自衛手槍項梁毒藥自然門圍城術語天罡北斗陣古泰拳小蝸牛怪太平經(二)歐洲爵位淺談鴆 毒抱朴子內篇(上)牧師魔法地趟雙刀道學及其八大支柱青龍戟遠隔控制兵器特威爾先秦諸子百家——法家仙學修練與精、氣、神時速超保時捷的木質車隆德-密納-薩哈克中醫美容柔弱不爭奧術兄弟會足球規則(二)古箏右手指法|物種| 吸血鬼(二)(下)古箏樂曲介紹《小河淌水》天象描寫篇 太陽【咒語】練好古箏基本功的重要性covini c6W存思學古箏從零開始武術技擊法十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