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政府改革

政府改革的事情,讓朱祁鈺在短短五年內彷彿變了個人一樣。對於這個已經進入了而立之年,正在向不惑前進的皇帝來說,五年的時間不算短,但同時也不算長。對於一個將征戰視爲自己使命的皇帝而言,在國內的五年時間確實讓他覺得很漫長。不過,對於一個需要學習更多的治國手段的皇帝來說,五年的時間,卻又顯得太短了。

五年的政治改革中,朱祁鈺從學生變成了主導者,當於謙一步步的將治理國家的重任交給了皇帝時,朱祁鈺感到了很大的壓力。雖然,在知識系統上,朱祁鈺比于謙提前了幾百年,但是在管理國家的能力上,朱祁鈺仍然遠遠不如於謙。特別是在這五年的政治改革中,朱祁鈺已經深刻的體會到,做一個管理國家的皇帝要遠比做一個率軍征戰的皇帝更爲困難。得天下容易,守天下難,這句話他算是徹底的明白了。要擊敗一個敵人並不難,但是,要保證不被敵人給擊敗,那就太困難了。特別是當這個敵人就是自己的時候,那就要戰勝自己,而戰勝自己,遠比戰勝其他的任何一個敵人都更爲困難!

從本質上講,朱祁鈺是一個將征戰放在了首位的皇帝,在他的眼裡,打天下就是一切,不過,他卻更清楚,如果打下了天下,卻無法守好天下的話,那麼,打下的天下就沒有任何的意義,甚至可以說,是更大的拖累而已。他不得不強迫自己去學習守天下的本事,同時,也不得不強迫自己去熟悉該怎麼將打下的天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五年的政治改革中,朱祁鈺做的事情遠遠不止爲帝國建立一套更完善的行政與管理系統。從多個方面講,這五年中,朱祁鈺爲帝國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在此之前,雖然明帝國的鐵騎已經征服了半個世界,但這也僅僅只是征服而已。要在征服之後保證今後的穩定與利益,那麼就還需要做很多的事情,而僅僅是依靠軍隊的征服是永遠不夠的。當然,這一切還得從國內開始,只有一個穩定的,強盛的帝國,纔是控制世界的基礎,所以,在朱祁鈺擬定治國方略的時候,將國內的穩定,發展等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

政府改革是治理國家的基礎。早在平定了京城叛亂之後,朱祁鈺推廣新政的第一個措施就是改組政府,趁着那些反對新政的舊黨在叛變中都被鎮壓下去的機會,朱祁鈺手握兵權,首先就對舊的政府制度動手開刀,解散了六大部門,成立新的內閣政府,由十多個規模較小的內閣部門管理國家。另外,設置內閣總理,使原本只作爲皇帝參謀機構的內閣成爲了國家的最高行政機構。當然,這一來,除了內閣總理的權力得到了提高,成爲了類似與之前的丞相之外,其他各部的大臣的權力都得到了極大的削弱,再也無力對抗皇帝,反對新政了!

從這裡看得出來,朱祁鈺的第一次政府改革的目的是要剷除新政的障礙,其中驅逐舊臣,重用新人,分化內閣大臣權力,這些都是爲了保證以皇帝爲核心的新政能夠在全國得到推廣。當然,地方政府的改革也是爲了實現這一目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內閣政府在推廣新政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比如,在當時,爲了能夠讓新政在政府中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朱祁鈺空出了很多內閣大臣的位置,只設置了副臣,也就是各部的副部長。而這些副臣都是朱祁鈺的學生,同時也是新政的堅定擁護者。顯然,由這些年輕人當權,爲了對抗舊臣集團,他們必然圍繞在皇帝的周圍,藉助皇帝的支持,鞏固自己的地位。

這些政策,讓朱祁鈺與年輕大臣們之間形成了一種類似於同盟的利益關係,皇帝將這些年輕官員當作了手裡的武器與工具,反之,年輕官員則將皇帝當作了他們的靠山。兩者都配合,讓新政在十多年的時間裡迅速的推廣,並且很快就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並且廣泛爲百姓所接受,成爲了帝國發展的最大動力!

不過,這種制度也有自身的缺陷,其中最爲明顯的一點就是,內閣總理大臣的出現,實際上是讓帝國多了一個類似於丞相的人物,而相權與皇權本身就是矛盾的。在於謙擔任內閣總理大臣的時候,這個問題還不明顯,畢竟於謙並無奪權的任何想法,同時,于謙本人也是新政的擁護者,是皇帝的擁護者,他沒有任何理由要與皇帝爭奪對帝國的控制大權。不過,誰能保證在於謙之後,就沒有其他的“丞相”來與皇帝爭權嗎?

這個問題是顯而易見的,畢竟於謙已經老了,經歷了這十多年的風雨,他已經從一個意氣風發的中年人變成了一個老頭。再偉大的人,能夠戰勝所有的敵人,但是卻永遠無法戰勝時間,任何人在時間面前都會失敗。當然,于謙也不例外,他可以陪伴着年輕的皇帝走過最爲艱苦的歲月,可以輔佐皇帝戰勝任何一個強大的敵人,但是當蒼老到來的時候,于謙也只能倒下!

可以說,當時政府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控制住內閣總理大臣手裡的權力,不僅僅朱祁鈺這麼想,于謙也是同樣的想法。歷史上對於謙的評價很多,所以也就不多說了。在兩人都認識到,如果內閣總理大臣的權力過大的話,這對帝國的穩定將是一個嚴重的威脅。因此,兩人爲了解決這個問題,用了兩個重要的辦法。

一是再次改變政府結構,通過新增加部門來削弱內閣總理大臣對各部門的影響。當然,其中有一點是沒有改變的,那就是各部門的部長除了接受內閣總理大臣的直接領導之外,還直接向皇帝負責。換句話說,內閣總理大臣並沒有辦法直接控制內閣的各個部門,在內閣大臣都有權力向皇帝提請奏章,以及稟奏國務的情況下,內閣總理大臣實際上就成爲了被皇帝安排在了內閣中的大管家,如果內閣總理大臣想要與皇帝爭權的話,那麼他首先考慮的就應該是怎麼去對付下面的那些大臣,以及繞過皇帝對內閣的控制。顯然,這本身是不可能的,因爲不管是誰,絕不可能控制所有的內閣大臣,皇帝也不例外。顯然,這一辦法實際上是加強了內閣政府的權力平衡,在增設了更多的部門,更加細化了各個部門的權限之後,任何人在內閣中都無法擁有絕對的控制大權了。

二是改變內閣總理的任命,監督辦法。以往,內閣總理是由皇帝任命,然後在貴族議院走了個表決的過場之後,就可以上任了。現在,朱祁鈺取消了貴族議院在這一事上的權力。內閣總理直接由皇帝任命,並且直接向皇帝負責。作爲交換條件,朱祁鈺將罷免與彈劾內閣總理大臣的權力分了一半給貴族議院,即貴族議院有權力提出罷免與彈劾內閣總理的議案。該議案在議院通過之後,將直接呈交給皇帝,經皇帝批准,就能罷免內閣總理大臣。當然,如果皇帝願意的話,也可以直接罷免內閣總理大臣,並且任命新的內閣總理大臣。而這麼做的目的,除了將內閣總理完全變成皇帝在內閣政府中的大管家之外,還有一層意義。那就是,將議院完全設置成爲了內閣的監督機構,內閣總理大臣也將受到議院的監督!

採用了這兩個辦法之後,內閣總理大臣的權力實際上受到了更大的限制,而且其在政治上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可以說,于謙是帝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一位內閣總理大臣。在他的那個時代,帝國的內閣總理大臣,實際上就是帝國的二號元首。這雖然與帝國當時的情況有一些關係(沒有太子,也就沒有副元首),但這也是皇帝對於謙的信任所產生的直接結果。顯然,在於謙之後,絕對沒有第二個內閣總理大臣還能夠得到皇帝的完全信任。比如,朱祁鈺在親征的時候,就將帝國的的所有權力都交給了于謙,這需要多高的信任?顯然,特殊的歷史時期,特殊的歷史人物決定了這一特殊的現象,而在此之後,就絕不可能出現類似的事情了!而朱祁鈺這次通過兩個主要的手段來限制內閣總理大臣的權力,實際上,就是要爲于謙的離任做好準備。當時,皇帝才三十六歲,而於謙已經有六十多歲了,顯然,這個皇帝最爲依賴的助手不可能陪伴他走完這一生,那麼,于謙離任之後,自然需要有一個更爲有效的手段來約束內閣總理大臣!

如果看得更深一層的話,這次的政府改革本身還是爲了強化皇權。可以說,在第一次政治改革之後,內閣總理大臣已經成爲了皇權的最大威脅者,或者說是約束皇權的最大力量。顯然,在於謙擔任內閣總理大臣的時候,這個問題並不存在,因爲他本人就是皇權的擁護與支持者。可於謙之後,問題就沒有這麼簡單了。新任的內閣總理大臣必然是年輕官員,顯然這些有新思維的年輕官員不一定會繼續支持皇權,特別是在資本經濟大規模發展的時候,資本家已經成爲了帝國政府中的主宰力量,爲了能夠獲得更大的利益,如果在皇權與資本發生了衝突的時候,顯然,這些資本家的代言人就不會衷心的擁護皇權了。因此,在無法保證今後的內閣總理大臣能夠擁護皇權的情況之下,唯一的辦法就是限制內閣總理大臣的權力,削弱內閣總理大臣的影響力,以此來保證皇權!

當然,要鞏固皇權,僅僅是依靠削弱內閣總理大臣的權力是不夠的。從政府改革的各個政策來看,比如擴大政府規模,限制官員經商,清查官員資產等等政策來看,這些其實都是在鞏固皇權。不過,也正是如此,才導致這次的政府改革困難重重,五年時間,也許還僅僅只是個開始而已。而且,從這次改革一開始,就遭到了衆多人的反對,特別是其中對政府官員的兩點限制,更成爲了爭論的焦點。

一是限制官員經商,這是朱祁鈺堅決要完成的改革任務。寡頭商人集團能夠在帝國造成那麼大的危害,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這些商人在政府中有代言人,因此他們可以控制一些政府官員,從而爲自己牟取高額利潤。而這種官商勾結的現象已經存在了上千年了,顯然,這對新的資本經濟是沒有半點幫助的。朱祁鈺在政府改革的初期就提出了這一點,即任何人在成爲政府官員的時候,都得放棄一切商業活動。爲此,朱祁鈺甚至讓錢廣入專門成立了一個官員委託基金,由該基金委託管理官員的財務。當然,這個政策本身是好的,不過在當時卻直接涉及到了官員的基本利益,因此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即使最後朱祁鈺強行推廣了這一政策,甚至不惜辭退了一批比較優秀的官員,不過,真正完善這一制度,恐怕還要等到數百年之後了。

二是清查官員資產。這是個讓所有人都頭痛的問題,廉潔的官員並不擔心,不過,又有幾個官員能夠做到真正的廉潔呢?而通過南昌案,廣東案(柴氏家族案),朱祁鈺對貪污官員是深痛惡絕的。當然,因此而引發的大案並不少,甚至在朱祁鈺下令凍結所有官員在銀行的存款,並且動用帝國警察部隊開始徹底清查官員資產的時候,還有不少的官員因此而自尋短見呢!

不管怎麼說,朱祁鈺在國內用了五年的時間來改組政府,這一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這也是鞏固帝國基礎的必要措施。如果沒有一個完善的,高效的,廉明的政府,那麼就沒有辦法推動帝國發展。當然,在更大的程度上,朱祁鈺實際上將政府當作了自己手裡的工具,沒有好的工具,怎麼來構建他理想中的帝國呢?

第29節 向德里進軍第54節 小明國第16節 尾張大傻瓜第25節 賑災第58節 圍攻名古屋第68節 上京第54節 大海戰第8節 西征準備第34節 軍神真面目第53節 後院失火第36節 商業聯盟第19節 最後的堡壘第29節 瘋狂的近衛軍第65節 騷動第9節 裝模作樣第30節 圍困順義第29節 向德里進軍第24節 汶山大捷第14節 霹靂戰神第29節 貿易的力量第45節 鷹擊長空第11節 請君入甕第2節 混沌戰局第27節 論功行賞第8節 王室鬥爭第66節 血城第31節 毒誓第12節 火速救援第24節 神火天降第21節 帝國第58節 山林之虎第9節 也先的選擇第20節 議會風波第79節 攻打里斯本第61節 戰略轉變第51節 皇帝的權柄第54節 猛虎三擊第31節 啓蒙教材第26節 雙虎第57節 直布羅陀要塞第9節 遠征出發點第17節 大魔王第22節 篝火晚會第5節 亦力巴里第32節 撞門第5節 紅夷艦隊第60節 神火第45節 海陸聯合第60節 神火第36節 探險家的足跡第29節 貿易的力量第9節 宣戰第59節 救兵第20節 議會風波第15節 再戰孟買第33節 秘密警察頭子第2節 狡猾的阿巴克第16節 勞動力問題第41節 南方新大陸第14節 日寇第一兵第26節 分化敵人第10節 歸降第45節 富裕的土地第17節 莽將第18節 強攻舊港第7節 廷亂第14節 連恐帶嚇第5節 商人與錢第34節 軍神真面目第72節 炮轟獅身人面相第48節 家亂第59節 奧斯曼艦隊第28節 秘密偵察第18節 強攻舊港第8節 海上霸主第8節 奧斯曼使者第18節 婦女解放運動第29節 商人的禮物第20節 血戰獅城第1節 混亂第41節 高強度訓練第18節 暴亂第46節 精心烹製的誘餌第3節 德班解圍戰第9節 戰爭準備第3節 騎兵立威第7節 遠征方略第26節 分化敵人第4節 柴匯的重任第16節 信譽第50節 富山之戰第69節 顧成林回國第14節 全民動力第32節 撞門第17節 柴氏家族第18節 婦女解放運動第56節 柴家的沒落第7節 廷亂第15節 皇帝的婚禮第27節 沒有硝煙的戰鬥
第29節 向德里進軍第54節 小明國第16節 尾張大傻瓜第25節 賑災第58節 圍攻名古屋第68節 上京第54節 大海戰第8節 西征準備第34節 軍神真面目第53節 後院失火第36節 商業聯盟第19節 最後的堡壘第29節 瘋狂的近衛軍第65節 騷動第9節 裝模作樣第30節 圍困順義第29節 向德里進軍第24節 汶山大捷第14節 霹靂戰神第29節 貿易的力量第45節 鷹擊長空第11節 請君入甕第2節 混沌戰局第27節 論功行賞第8節 王室鬥爭第66節 血城第31節 毒誓第12節 火速救援第24節 神火天降第21節 帝國第58節 山林之虎第9節 也先的選擇第20節 議會風波第79節 攻打里斯本第61節 戰略轉變第51節 皇帝的權柄第54節 猛虎三擊第31節 啓蒙教材第26節 雙虎第57節 直布羅陀要塞第9節 遠征出發點第17節 大魔王第22節 篝火晚會第5節 亦力巴里第32節 撞門第5節 紅夷艦隊第60節 神火第45節 海陸聯合第60節 神火第36節 探險家的足跡第29節 貿易的力量第9節 宣戰第59節 救兵第20節 議會風波第15節 再戰孟買第33節 秘密警察頭子第2節 狡猾的阿巴克第16節 勞動力問題第41節 南方新大陸第14節 日寇第一兵第26節 分化敵人第10節 歸降第45節 富裕的土地第17節 莽將第18節 強攻舊港第7節 廷亂第14節 連恐帶嚇第5節 商人與錢第34節 軍神真面目第72節 炮轟獅身人面相第48節 家亂第59節 奧斯曼艦隊第28節 秘密偵察第18節 強攻舊港第8節 海上霸主第8節 奧斯曼使者第18節 婦女解放運動第29節 商人的禮物第20節 血戰獅城第1節 混亂第41節 高強度訓練第18節 暴亂第46節 精心烹製的誘餌第3節 德班解圍戰第9節 戰爭準備第3節 騎兵立威第7節 遠征方略第26節 分化敵人第4節 柴匯的重任第16節 信譽第50節 富山之戰第69節 顧成林回國第14節 全民動力第32節 撞門第17節 柴氏家族第18節 婦女解放運動第56節 柴家的沒落第7節 廷亂第15節 皇帝的婚禮第27節 沒有硝煙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