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仙芝靈體

十一月中旬,天龍峰。

二號基地,一處寬敞的倉庫內,燈火通明。

百足天龍碩大的身軀如同車廂直放在中間的空地上,四周鐵架搭成棚架,垂落下一條條管線,如同蔓藤。

這些管線盡皆連接在天花板或者四周牆壁的儀器上,李塵站在一旁,面上帶着幾分驚訝的神色,口中卻是讚歎不已。

“造化大道,奇妙無窮啊。”

他所見者,是一條已經業已恢復原狀,從外表上看,絲毫不見過去傷痕的龐大真魔。

它擁有着暗紅色的甲殼,帶着鋸齒的龐大獠牙伸出,在燈光照映下閃爍着金屬的光澤,足足二十二對足鉗鋒利如鐮刀斜放在地面,帶着懾人的寒意。

如今距離攻陷溯方城,擊殺百足天龍,僅僅只過去一個月,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這條百足天龍幾乎每日都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自愈着。

原本應該已經死去,再無活力的遺蛻,自從那日重現生命跡象,又被李塵泡進靈液真水裡面,恢復速度便突飛猛進,直至如今,已然是栩栩如生。

若非始終沒有在其身軀之內監察到真正生命所應具有的思維和意識,李塵恐怕都要以爲,它真的已經死而復生。

李塵翻閱《仙芝要術》,從中得到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問題果是出自於此一典籍記載的“芝體”之上。

這一體質,又被稱作仙芝靈體,乃是蜈道人所得殘卷之中推崇的奇特狀態。

這條百足天龍已然被蜈道人和巫王合作改造成爲類似冬蟲夏草的存在,體內填注過大量可以無限再生和繁殖的奇特之物——萬年仙芝!

根據《仙芝要術》記載,此物乃是一種具蘊千秋萬壽之功,能夠煉成長生之藥,使人長生不老的天材地寶。

其原本的繁育方式應爲通過擔孢子核配來進行,但在爲人所獲之後,急功近利,以其菌絲體分裂而進行,多代之後,喪失奇效,便再無長生不老之奇效了。

但其靈種一直流傳了下來,並且根據一些偃者前輩的奇思妙想,繁育出能夠寄生於生靈血肉之內,形成類似冬蟲夏草的“芝體”。

其本質介乎生靈血肉與仙芝寶藥之間,爲人所食用,能延年益壽,增長修爲,爲妖魔所吞噬,亦有可能增長天賦,激發其潛能。

原本這條百足天龍的使命,應是用於培養蜈道人所需的先天道體,但在李塵干擾下,未能順利進行,便成爲了如今這般的存在。

故老相傳的奇聞之中,也有類似“太歲”一類的奇寶,擁有着與之類似的表現。

“把它吊起來。”

李塵在旁觀看一陣,下令道。

庫房上方,機關響動,棚架緩緩向兩邊移開,十餘條鋼索連同套鎧把百足天龍吊了起來。

玄光幻影陣形成光柵,將這條大蟲全身籠罩。

“天璣,把改造的圖譜照映上去。”

光影變化,很快便有密密麻麻的數據以道紋禁制的形式照映在上面。

李塵把神識沉浸在自己識海中,審覈起來。

最近這段時日,李塵已經逐步將這條百足天龍祭煉一遍,通過不斷的注入法力,融煉其血肉,甲殼,使得這條大蟲幾乎每一寸血肉,每一分元氣,都沾染上了自己的法力,神識灌輸其中,能夠自由貫通,暢行無阻。

在此之後,更是利用過去囤積的赤火銅,將其整副軀殼裹覆一遍。

他利用了中階傀儡常用的鍍融之法,將這種蘊含着火元屬性的靈性金屬緊貼到百足天龍的表層甲殼。

這種特殊的靈材,擁有着吸收火焰,並在焚燒之中愈發堅韌的特性。

而在原本的頭顱內部,安裝上了一枚較大的傀儡核心,負責連接所有控制軀體的神經節和人造經絡。

這是得自於過去所學《抽絲駁經》和最近從袁夕夜手中得到的蟲類知識製造出來的操控系統。

雖然李塵初涉此道,尚還無法做到活靈活現的地步,但以其師匠級的造詣和手藝,用於操控主要肢體,實現殭屍一般的行動,已是綽綽有餘。

而在原本的口器處,李塵除了把那對擁有着不俗威力的獠牙和毒腺保留下來,更是在其食道預留空間。

他耗費符錢兩百餘萬,準備通過萬利商會的渠道,從其總舵處訂購一件名爲“離火玄機”的神通機關器。

此器乃是三星品級的造物,由一些專精此道的偃者帶領其手下煉製,擁有着“赤鴉煉空彈”,“野火燎原”,“赤炎神光”三大炎道神通法術。

一旦到貨,安裝上去,立刻便能結合專門爲其配備的空間儲倉,賦予其力敵萬軍的強大攻擊能力。

李塵準備安裝在其身的靈元煉爐則是自制的普通煉爐。

限於成本,用途等諸多因素,李塵並不打算立刻爲其配置靈核,而是等到自己的傀儡化改造完成,再視情況而定。

畢竟靈核是四星級造物,只得一枚,都需耗費數千萬以計的本錢,遠遠不是三星傀儡所用的煉爐能夠相比。

反正這條真魔大蟲身軀內部空間足夠大,煉爐亦可匹配諸多型號,再加上空間儲倉的靈石儲備,元氣總量和輸出功率都能有所保證。

如此一來,單隻憑藉真魔之軀和那件“離火玄機”,這條大蟲也無愧於三星級的築基戰力身份了。

戰鬥傀儡的煉製,講究因地制宜,取捨有度,成本和平臺總是有限的,在這有限基礎之上盡情發揮,方顯煉製者的本領。

李塵再三確認之後,也甚爲滿意。

“應該差不多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如若那件“離火玄機”到貨,自己麾下又將再添一員戰將。

從庫房出來,李塵腦顱中的輔腦滴滴滴的響了起來。

“嗯?這是來自金陽門總舵的宇波通訊?”

這可是緊急聯繫的手段,此前袁夕夜找到李塵進行交易,用的也是此物。

李塵接通,卻見是魚遊仙找自己。

他笑着問道:“魚道友,你有何事?”

魚遊仙一臉嚴肅:“我倒還想要問你怎麼回事呢!近來坊間莫名傳出謠言,說你廣雲那邊發現神光流溢,氣衝雲霄,疑似古仙洞府出世!”

第104章 法則的對抗第54章 四星機甲古雷獸第20章 遠程攻擊的手段第61章 來得正好第44章 計算力強化第83章 碾壓第95章 天魔無相第8章 西河攻略第1章 李塵迴歸第20章 最差的一屆第69章 物是人非第24章 九星品級第26章 凱旋和分賬第3章 十八血衣衛第17章 貓耳少女第26章 奉旨拿人第33章 再探遺蹟第39章 天龍門的擔憂第53章 投石問路第18章 孟浮雲的野心第110章 信則有,不信則無第61章 橫財和砍價第37章 備用計劃啓動第72章 轉道正氣洲第61章 千秋萬代第29章 踐行第9章 物化天的建設第90章 金陽門來人第79章 偷天換日第56章 鐵堡戰艦第18章 參悟秘法第43章 刺客陷陣第9章 各自休整第110章 傳家之寶,四星戰傀第34章 交鋒第89章 神行信標第66章 客卿第32章 畫皮生意第113章 交流論道第114章 天人感應第32章 二話不說第82章 逆亂陰陽大神通第14章 靈性智能第65章 開誠佈公第37章 慢性死亡第40章 天魔之舞第106章 囂張跋扈第46章 一枝獨秀第120章 分機和推演第25章 太白戲妖后第99章 兩件事情第70章 築工老馬第108章 研習外道第10章 顧公子和白姑娘第53章 改造飛椅第106章 盛情相邀第59章 不惜一切代價第83章 繼續瓦解第66章 夢兆和千面第74章 因果交織第91章 魚遊仙第47章 幽元晶和星之燼第13章 合擊之法第44章 花山礦第44章 輿論譁然第46章 大殺器第37章 慢性死亡第73章 金光城再戰第85章 格物致知第93章 劍聖附體第79章 家底漸豐第91章 太叔公第56章 金陽真人成就大師第25章 搏殺虎妖頭領第36章 打開局面第33章 再探遺蹟第72章 坊市危機第120章 深談第8章 坊間暗流第60章 護法天神第44章 仙冊除名第10章 他山之石第21章 人造血脈第13章 合擊之法第58章 數理之道第74章 信號覆蓋第128章 寬廣的世界第3章 四星級戰力第114章 光陰似箭第70章 十二生肖守護神第29章 煉化虎妖皮囊第45章 鹽城之戰第93章 沒有刀光劍影的戰爭第110章 懷疑人生第113章 先發制人第97章 道生一第114章 法力與科學第109章 妙寶借寶第92章 死而不僵的腦蟲第9章 仙凡之別
第104章 法則的對抗第54章 四星機甲古雷獸第20章 遠程攻擊的手段第61章 來得正好第44章 計算力強化第83章 碾壓第95章 天魔無相第8章 西河攻略第1章 李塵迴歸第20章 最差的一屆第69章 物是人非第24章 九星品級第26章 凱旋和分賬第3章 十八血衣衛第17章 貓耳少女第26章 奉旨拿人第33章 再探遺蹟第39章 天龍門的擔憂第53章 投石問路第18章 孟浮雲的野心第110章 信則有,不信則無第61章 橫財和砍價第37章 備用計劃啓動第72章 轉道正氣洲第61章 千秋萬代第29章 踐行第9章 物化天的建設第90章 金陽門來人第79章 偷天換日第56章 鐵堡戰艦第18章 參悟秘法第43章 刺客陷陣第9章 各自休整第110章 傳家之寶,四星戰傀第34章 交鋒第89章 神行信標第66章 客卿第32章 畫皮生意第113章 交流論道第114章 天人感應第32章 二話不說第82章 逆亂陰陽大神通第14章 靈性智能第65章 開誠佈公第37章 慢性死亡第40章 天魔之舞第106章 囂張跋扈第46章 一枝獨秀第120章 分機和推演第25章 太白戲妖后第99章 兩件事情第70章 築工老馬第108章 研習外道第10章 顧公子和白姑娘第53章 改造飛椅第106章 盛情相邀第59章 不惜一切代價第83章 繼續瓦解第66章 夢兆和千面第74章 因果交織第91章 魚遊仙第47章 幽元晶和星之燼第13章 合擊之法第44章 花山礦第44章 輿論譁然第46章 大殺器第37章 慢性死亡第73章 金光城再戰第85章 格物致知第93章 劍聖附體第79章 家底漸豐第91章 太叔公第56章 金陽真人成就大師第25章 搏殺虎妖頭領第36章 打開局面第33章 再探遺蹟第72章 坊市危機第120章 深談第8章 坊間暗流第60章 護法天神第44章 仙冊除名第10章 他山之石第21章 人造血脈第13章 合擊之法第58章 數理之道第74章 信號覆蓋第128章 寬廣的世界第3章 四星級戰力第114章 光陰似箭第70章 十二生肖守護神第29章 煉化虎妖皮囊第45章 鹽城之戰第93章 沒有刀光劍影的戰爭第110章 懷疑人生第113章 先發制人第97章 道生一第114章 法力與科學第109章 妙寶借寶第92章 死而不僵的腦蟲第9章 仙凡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