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說ligo的實驗室裡,衆人忙着搶救暈過去的謝爾頓!逸仙大學此時已經擠滿了世界各地涌過來的記者們,他們焦躁不安的在學校的新聞發佈會現場等候着呂丘建和天琴計劃其他成員的出現。
“誒,你們說呂教授這次能再得一次諾貝爾獎麼?在歷史上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可不多啊?就連愛因斯坦當年都沒有達成過這一成就!呂教授會再次創造奇蹟麼?”華國記者的舉起去,有人小聲議論着。
“呂教授的研究和愛因斯坦不一樣!”經過多年的工作,馮紅旗如今對科學界的各種典故算是爛熟於心,“愛因斯坦當年的相對論太過超前,許多諾貝爾獎的評委都看不懂,雖然有許多科學家提名愛因斯坦爲諾貝爾物理獎候選人,但是因爲當時身爲諾貝爾獎評審團成員、1911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加爾斯特蘭德認爲相對論應接受時間的考驗,並以相對論尚未得到證實爲藉口多次駁回申請,致使愛因斯坦連年落選。”
“到了1919年,英國物理學家亞瑟-斯坦利-愛丁頓的一個著名實驗結果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完全吻合!這時相對論才逐漸被科學家們證實!但是這些卻依然不足以說服諾貝爾委員會的那些評委們!直到瑞典皇家科學院成員、年輕的奧森於1921年提出一項折衷方案,纔打破愛因斯坦究竟該不該獲獎的僵局。奧森提出讓愛因斯坦的另一項研究成果——光電效應理論獲諾貝爾物理獎。這樣,奧森的提案才被加爾斯特蘭德及其他評委會成員所接受,使愛因斯坦獲得了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馮紅旗將典故細細道來。
“可這些和引力波有什麼關係?”有人不解的問道。
哎,如今記者的素質實在是堪憂啊!馮弘心中暗歎一句,自己因爲要採訪呂丘建做了這麼多的工作,現在這些年輕人恐怕沒多少會下這個功夫吧?算了,還是給他們解釋清楚,免得他們回去亂寫!“愛因斯坦沒有多次獲獎是因爲他的成果是純理論性的,證實需要時間!而呂教授之前獲獎的暗物質理論已經被他利用lhc的實驗證實過了,所以纔會在短時間內獲獎!至於這次的引力波則是愛因斯坦早就已經提出,科學界期待已久的理論!”
“如果愛因斯坦還活着,呂教授的這次探測結果或許會讓他獲獎!但是自從1974年以後,諾貝爾獎委員會已經明確表示不會授予去世的人諾貝爾獎!所以這次獲獎的機會就落到了其他人手裡!如果呂教授的實驗是遵循某位科學家的方法取得的成果,那麼這次獲獎的機會則優先考慮提出試驗方法的那位科學家!但是據我所知天琴計劃的試驗方法完全是有呂教授獨立提出,並親自設計了探測方法,所以如果諾貝爾獎委員會考慮授予發現引力波這一成就諾貝爾物理獎的話!那麼呂教授就是當之無愧的首選!”馮紅旗的這篇長篇大論總算將問題的關鍵解釋清楚了!
Wшw ★тtkan ★c○
“哦,我有些明白了!那麼這樣說來逸仙大學的羅院士和京師大學的郭主任獲獎的機會就不大了嗎?”他繼續問道。
“的確如此!雖說諾貝爾獎是允許三人以內同時獲獎的!但這也要根據他們的貢獻來看!比如前幾年因爲希格斯玻色子同時獲獎的希格斯、布勞特和恩格勒!他們是因爲在一星期之內同時獨立發表了關於希格斯玻色子的論文,在希格斯玻色子這一領域,他們的貢獻差不多!所以可以並列獲獎!”馮紅旗拿出了他們最爲熟悉的案例解釋道,“而這次引力波探測就不一樣了,探測的方法由呂教授獨立文成,設備有呂教授設計!羅院士和郭主任所做的工作就是帶領團隊按照呂教授留下的方法進行執行!這樣看的話,他們的貢獻和呂丘建是不在一個檔次上的!如果要獲獎的話,只能是由呂教授獨自獲獎!不過話也說回來,諾貝爾獎的歷史上雖然出現過幾次多爲獲獎的學者,可是他們的情況和呂教授又有不同!諾貝爾委員會究竟會不會在短時間內兩次授予呂教授諾貝爾獎還尤未可知啊!”
最早兩次獲獎的諾獎得主是居里夫人,她首先在1903年和皮埃爾-居里以及亨利-貝克勒因爲對放射現象作出了傑出工作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接着又在1911年因爲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和釙並分離出鐳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接着米國化學家萊納斯-鮑林因爲闡釋化學鍵的本質和反對核武器實驗而分別在1954年、196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家和諾貝爾*,他也是唯一一位兩次單獨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米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因爲對半導體的研究和對晶體管效應的研究和提出低溫超導李倫在1956年和1972年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這也讓他成爲第一位在同一領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桑格爾因爲發明酶法測定人胰島素序列和測定dna的序列的桑格爾法與1958年和1980年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兩次獲獎之間相隔了22年之久。
此外聯合國難民署曾經兩次獲得過諾貝爾*,國際紅十字會阻止更是三次獲得這一獎項,成爲獲獎最多的得主,不過他們都是以組織的名義而非個人,因此沒有什麼可比性。
經過耐心的等待,呂丘建和羅院士、郭主任終於坐到了主席臺上,羅院士開始解釋本次發現的意義,“......經過仔細研究確認,這是12.6億年前一個雙黑洞碰撞合併事件發出的引力波。碰撞前兩黑洞的質量分別是31和42個太陽質量,合併後爲68個太陽質量。有5個太陽質量的虧損,在千分之一秒的時間裡釋放成爲引力波......”
“這是我們根據探測到的引力波數據在計算機上繪製的效果圖!”羅院士將一副和太極圖極爲相似的效果圖展示給了記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