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氣化三清】

三清(sanqing)

1.道教所指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南朝梁沈約《桐柏山金庭館碑》:“此蓋棲靈五嶽,未駕夫三清者也。”唐呂岩《七言》詩之四八:“津能充渴氣充糧,家住三清玉帝鄉。”

2.道教對玉清境洞真教主元始天尊,上清境洞玄教主靈寶天尊,太清境洞神教主道德天尊的合稱。《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知觀與同兩個道童火攻道人,張掛三清,衆家鋪設齊備,動起法器。”

3.唐殿名,在長安大明宮內。唐李白《金陵與諸賢送權十一序》:“我君六葉繼聖,熙乎玄風;三清垂拱,穆然紫極。”王琦注:“《玉海》:唐大明宮內有三清殿。”唐人亦借指朝廷。《舊唐書·鄭畋傳》:“陛下過垂採聽,超授恩榮,擢於百里之中,致在三清之上。”

4.酒名。即清酒。晉潘岳《桔賦》:“三清既設,百味星爛。”唐駱賓王《初秋登王司馬樓宴得同字》詩:“締賞三清滿,承歡六義通。”參見“三酒”。

5.一種以鬆實、梅花、佛手和雪水烹沏之茶。清陸以湉《冷廬雜識·玉泉雪水》:“遇佳雪,必收取。以鬆實、梅英、佛手烹茶,謂之三清。”

6.三位清廉的人。明陳道亨,新建人,萬曆十四年進士,官南京吏部郎中。同裡鄧以贊,衷貞吉亦官南京,爲官皆清廉,人號“江右三清”。見《明史·陳道亨傳》。

[編輯本段]2)道教用語

шшш★ TTkan★ ℃O

[編輯本段]【介紹】

三清,道教用語。指神仙所居的玉清、上清、太清三個最高仙境。也指居於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所謂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區別,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所統天界的劃分,而天尊的意思則是說,極道之尊,至尊至極,故名天尊。

[編輯本段]【起源與形成】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個歷史過程。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道陵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五斗米道,尊“太上老君”爲最高神。後來寇謙之改革天師道,亦以“太上老君”爲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經出現了“道德天尊”的名稱,以今所見,“三清”的名稱最早始見於南樑陶弘景所撰的《真靈位業圖》。該書排列神仙序位,分爲七個層次,每一層設一箇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爲萬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極金閥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爲太清道主,下臨萬民)。上皇太上無上大道君。其中較爲明顯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稱,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確定,並且第三位爲“金閥帝君”,太上老君卻居於第四中位。以後“三清”神名逐漸流變發展,至唐代才成爲定說。《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聖蹟》雲:“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靈寶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於是“三清”遂成爲道教的最高神。

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靈“三清”尊神之一,道教開天闢地之神,爲上古盤古氏尊謂,稱玉清元始天尊,也稱原始天王。在“三清”之中位爲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歷代神仙通鑑》稱他爲“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雖然高,但出現卻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並無“元始天尊”的說法,《太平經》《想爾注》等均無記載。在中國神話傳說中,也無來歷可尋。根據道書的記載:最早出現“元始”之名的是晉葛洪的《枕中書》書中記載:混沌未開之前,有天地之精,號“元始天王”,遊於其中。後二儀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氣,俯飲地泉。又經數劫,與太元玉女通氣結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後庖羲,神農皆苗裔也。並曰:“玄都玉京七寶山,在大羅之上,有上、中、下三宮。上宮是盤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聖母所牿。”此時,還只有元始天王的稱呼。直到南朝時,樑陶弘景《真靈位業圖》纔始有“元始天尊”之號。該書第一階中位神爲“上臺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稱“玉清境元始天尊”爲主。但是書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爲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書.經籍志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諸神特性,稱他“生於太元之先”。認爲“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到天地初開,授以秘道,謂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號,其問相距經四十億萬載,所度皆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諸仙官”。隋代道士爲天尊取名爲“樂靜信”。隋唐之時,遂將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盤古真地位而掀起的說法。表明道教信徒對元始天尊的信仰。

關於元始天尊的名稱,《初學記》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際經》解釋說:“無宗無上,而獨能爲萬物之始,故名元始。運道一切爲極尊,而常處二清,出諸天上,故稱天尊。”《歷代神仙通鑑》說:“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認爲元始是最初的本源,爲一切神仙之上,故稱“天尊”。根據道經的描述,元始天尊稟自然之氣,存在於宇宙萬物之前。他的本體常存不滅,即使天地全部毀滅,也絲毫影響不了他的存在。每當新的天地形成時,天尊就會降臨人世間,傳授秘道,開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當新的天地開闢時,都有其年號,曰延康、赤明、龍漢、開皇等等,年號之間相距長達41億萬年。並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層“大羅天”中,所居仙府稱爲“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黃金鋪地,玉石爲階,宮中有七寶、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於中央和兩旁的仙殿中,這種氣派顯然被人間帝王所效仿。

縱觀元始天尊的演變過程,可以發現“元始”一詞原是道家舒述世界本源的哲學用語,後來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漸演變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於三清之首。從歷史角度上考察,這與道家演變成道教的歷史完全相吻合。

據《歷代神仙通鑑》記載,元始天尊“頂負圓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頭罩神光,手執紅色丹丸,或者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徵“天地未形,混沌未開,萬物未生”時的“無極狀態”和“混沌之時,陰陽未判”的第一大世紀,故以陽生陰降、晝短夜長的冬至日爲元始天尊的聖誕。長期以來,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聖賢,下至民間菩男信女的虔誠崇拜。

靈寶天尊

靈寶天尊原稱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齊樑高道陶弘景編定的《真靈位業圖》列其在第二神階之中位,僅次於第一神階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時曾稱爲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稱爲靈寶天尊或靈寶君。

道經說他是在宇宙未形成之前,從混沌狀態產生的元氣所化生。原是“二晨之精氣,九慶之紫煙”,後托胎三千七百年誕生,住在上清境的玄都玉京仙府,有金童、玉女各30萬人侍衛,萬神朝拜,超度之人不計其數。有三十六變七十二化,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見到他。

據《雲笈七籤》引《洞真大洞真經》,靈寶天尊系“玉晨之精氣,九慶之紫煙,玉暉煥耀,金映流真,結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爲人”。《靈寶略記》則稱“太上大道君以開皇元年托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誕於其國鬱察山浮羅之嶽丹玄之阿側,名曰器度,字上開元。及其長,乃啓悟道真,期心高道,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

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大道君,自元始天尊處受經法以後,即輔佐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之第二高位上清境,在三十四天之上,治蕊珠日闕,管七映紫房,金童玉女各三十萬侍衛。萬神入拜,五德把符,上真侍晨,天皇抱圖。

據《洞玄本行經》,靈寶天尊以靈寶之法,隨世度人。自元始開光,至於赤明元年,經九千九百億萬劫,度人有如塵沙之衆,不可勝量。凡遇有緣好學之人,請問疑難,靈寶天尊即不吝教誨。天尊有三十六變、七十二化,人慾見之,隨感而應,千萬處可分身即到。

道教宮觀裡的三清殿中,靈寶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側位,手持太極圖或玉如意……在道教大型齋醮禮儀中,也多設有三清神位,以靈寶天尊居元始天尊之左位。靈寶天尊之神誕日爲夏至日,約在農曆五月中。民間於夏至日之供奉常以靈寶天尊爲主神。

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原爲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東漢明帝、章帝之際(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雲:“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濁清之未分。”將老子神化爲先天地之神物,並與“道”相等同。順帝時(126~144)張陵在巴蜀鶴鳴山創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爲教主。據傳張陵在傳教佈道時作的《老子想爾注》稱:“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一散形爲氣,聚形爲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書中出現了太上老君的名號。至魏晉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顯。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斷佛、道兩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據道書稱,當時太上老君曾遣使顯靈。時過一月,武帝即又下詔曰:“至道弘深,混成無際,體包空有,理極幽玄。……今可立通道觀於都城……並宜弘闡,一以貫之。”說明當時已經開始利用太上老君干預朝政了。

至唐,太上老君之威靈更盛。他不僅被奉爲李唐王朝的始祖,幫助唐高祖李淵平定天下,據稱當武則天篡奪李唐王朝後,又顯靈降世,謂“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輒立異姓。……武后亦終懼此言,不敢立武三思”。因此,天寶年間,玄宗最後爲他上“大聖祖高上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尊號。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加號爲“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編輯本段]【三清的開始】

“三清”之稱始於六朝,開始僅指“三清境”。“三清”之作爲道教尊神,是伴隨着道教三洞經書說逐步形成的。《道教義樞》卷二雲:“但知洞真法天寶君住玉清境,洞玄法靈寶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寶君住太清境。故《太上蒼元上錄經》雲:三清者,玉清、上清、太清也。”《九天生神章經》稱:“天寶君者則大洞之尊神。注曰:‘天寶君玉清元始天尊也。’靈寶君者則洞玄之尊神,注曰:‘靈寶君上清天尊也。’神寶君者則洞神之尊神,注曰:‘神寶君太清天尊也。’但此“三寶尊神”開始並非“三清尊神”,按唐武宗時(841~846)的道教神靈排列,先爲元始天尊,太上大道玉晨君,太上老君(即三清尊神),其後爲“玉清大有天寶君,上清妙玄靈寶君,太清太極神寶君三寶尊神”。另《業報經》《應化經》並雲:“天尊曰:吾以道氣,化育羣方,從劫到劫,因時立化。吾以龍漢元年號無形天尊亦名天寶君,化在玉清境,說洞真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聖,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號元始天尊亦名靈寶君,化在上清境,說洞玄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號梵形天尊亦名神寶君,化在太清境,說洞神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還有《元始上真衆仙記》稱:玄都玉京七寶山,在大羅之上,有上、中、下三宮。上宮是盤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元聖母所治。

中宮太上真人,金闕老君所治。下宮九天真皇,三天真王所治。”這些不同派別的不同解釋,雖有差異,但都促成了“三清尊神”的最終定型。唐《老君聖紀》稱:“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天之上也。”南宋金允中在探討與總結以上三清、三寶、三洞之間的關係後,認爲:“三尊之號在經中只稱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其別號則曰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以三境之名而稱之則曰玉清、上清、太清;以三洞之書而名之則曰洞真、洞玄、洞神。”在“三清尊神”中,以太上老君出現最早。東漢末五斗米道成立時,即以太上老君爲至高神。至東晉上清、靈寶派出,其《上清》、《靈寶》經中,始相繼出現元始天王、元始天尊、太上玉晨大道君、太上大道君等新的至高神。鑑於各派新出現衆多神靈,樑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企圖予以系統化,其中“三清尊神”的雛形已基本確立。在此前後,諸書在言及三清尊神時,又有種種不同說法。如說:“道不可無師尊,教不可無宗主,故老君師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說經教主元始天尊,抱送玉帝道君(靈寶)天尊,流演聖教降生(道德)天尊”。“元始乃道中之祖爲靈寶祖師,道君乃法中之祖爲宗師,老君乃教中之祖爲真師。”若從它們出現之先後爲序,先爲“老君”,次爲“元始”,後爲“道君”。

此外,五代閩主供奉“三清”爲寶皇大帝、天尊、老君。元始天尊居“三清尊神”之首,在宮觀“三清殿”里居中。其名最早爲元始天王,晉葛洪《枕中書》雲:“昔二儀未分,溟涬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雖然道書中有將元始天王與元始天尊當作兩位尊神,但正如宋代道士寧全真所說,元始天尊者“故稱雲元始天王者是也”。《雲笈七籤》卷一百一,撰列諸尊神傳紀,亦首列《元始天王紀》,可見宋時已當作一位尊神了。

南朝梁陶弘景撰《真靈位業圖》,共分七個神階,元始天尊列爲第一神階的中位,《隋書·經籍志》也載:“道經者雲: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道書認爲:“玉清元始天尊也,本玄一之氣,凝結至高曰天,上有主宰謂之帝,道居帝之先,故爲元始。”唐末道士杜光庭於廣明二年(881)進《三界混元圖》於朝,其中敘曰“天尊者極道之宗元,挺生自然,消則爲氣,息則爲形,不無不有,非色非空,不終不始,永存綿綿。居上境爲萬天之元,居中境爲萬化之根,居下境爲萬化之尊,無名可宗,強名曰天尊,蓋世人尊之如天,仰之則彌高,攀之則無階,杳杳冥冥……生萬物而不爲主宰,御萬化而不爲言,至尊、至極,故曰天尊也。”《雲笈七籤》卷一百一《元始天王紀》雲:“元始天王稟天自然之胤,結形未沌之霞,託體虛生之胎,生乎空洞之際。時玄景未分,天光冥遠,浩漫太虛,積七千餘劫,天朗氣清,二暉繮絡,玄雲紫蓋映其首,六氣之電翼其真……進登金闕,受號玉清紫虛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元皇位在玉清,掌括上皇高帝之真。”總之,從兩晉到南北朝時,元始天尊已逐步駕臨於太上老君之上,成爲道教第一位至高神。

靈寶天尊居“三清尊神”第二位。南北朝時《上清》《靈寶》經相繼出現太上玉晨大道君、太上大道君。樑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列第二神階中位,名“上清高聖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爲萬道之主。《雲笈七籤》卷一百一的《太上道君紀》《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大道君紀》所記略同,但又稍有差異。

據《靈寶略紀》稱:“太上大道君以開皇元年托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誕於其國鬱察山浮羅之嶽丹玄之阿側,名曰器度字上開元,及其長乃啓悟道真,期心高道,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元始乃與道君游履十方,宣佈法緣,既畢,然後以法委付道君,則賜道君太上之號,道君即爲廣宣經籙,傳乎萬世。”又據《洞淵集》稱:“玉晨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隨迎,謂其無復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無而無,視之無象,聽之無聲,於妙有妙無之間大道存焉。道君即審道之本,洞道之元,爲道之氣,即師事元始天尊,稱受道弟子焉。猶是老君稟而師之矣!居上清真境禹余天中,降金科寶籙、三洞仙經,付經師鬱羅翹真人,傳教於萬國焉!”上清、靈寶派新造作的太上道君,依然以“道”爲根,體現了道教以“道”爲最高信仰的思想。後之靈寶天尊即由太上大道君衍化而來。

[編輯本段]【相關記載】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認爲一化爲三,三合爲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後來道教以此衍化出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體系中位爲最尊,《道教義樞》卷七引《太真科》說:“大羅生玄元始三氣,化爲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從此三氣各生,”

據《雲簋七籖》和《道法會元》等道書記載,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無元,其氣始青,真道升聖境,天寶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氣元黃,仙道升真境,靈寶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氣玄白;人道昇仙境,道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種民天,即三界之上,災所不及四種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羅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寶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靈寶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寶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

(《雲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據《集說詮真》引《讀書紀數略》雲:“三清者玉清聖境,元始居之;上清聖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時,道教的三清尊神還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經”的神化。《雲簋七籖》卷六《三洞經教部》說:“《道門大論》雲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會之靈章。”

根據《道法會元》卷一《清微道法樞紐》關於清微神位的記載;清微聖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經部,太玄輔之,傳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靈福玉僱大道君,代表洞玄經部,太平輔之,傳靈寶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靈玄老君代表洞神經部,太清輔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貫三洞,傳道德派和正一派。

三清是道教對其所崇奉的三位最高天神的合稱。這三位最高天神指:“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餘天靈寶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其中所謂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區別,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所統天界的劃分,而天尊的意思則是說,極道之尊,至尊至極,故名天尊。

元始天尊約在晉代纔在道教神系中出現。它被說成是由赤混洞太無元的青氣化生的。每到劫數終盡,天地初開,就出來傳授秘道,開劫度人。

靈寶天尊在道教神系中出現,則晚於元始天尊,是南北朝時纔有的。它被說成是由混太無元玄黃之氣所化生,又稱太上道君,也隨劫運出法度人。

道德天尊即老子,又稱太上老君。爲了構成三清尊神的等級序列,它被說成是由冥寂玄通元玄白之氣化生的。事實上,道教從創立之時起,就尊奉老子爲教主,進而說他上處五京,爲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爲飛仙之主,成了至尊天神,而且常常分身降世,無世不存。但在三清中,其地位處於最低層,顯然不合所有道教徒的信仰,所以到後來,又產生了老子一氣化三清的說法

第七十七回 再奇招出趙陸勝 北俱大會會羣妖第七十二回 冰封千里第七十八回 北俱大會舉辦日 魔熊橫刀喝羣妖第七十三回 血煞第三十八回 花果山牛魔王設盟第四十四回 激戰第九十六章 破山的實力-沙暴送葬第九十九章 蛟魔宮第七回 祖師妙語說天道 六道制約天下定第二二回 天宮兵敗花果山 大聖名號從此傳第九回 金箍易主非大聖 莫道龍王無寶貝第四十七回 咆哮第四十三回 玉淨瓶五哥叫我有事,請假一天!第一百零二章 大鬧冥海龍宮【求推薦,月票,呼啦啦!】第十一回 天道無常何時悟 十年苦修爲機遇第十四回 天界猴王封弼馬 趙陸一語曉猴王第三十回 結妖丹 體內勢同水火『求推薦』第三十三回 毀蟠桃 盜金丹『求推薦』第一百零四章 龍祖【不管怎麼樣,有的求就求,求月票,呼啦啦】第六回 順耳神通偷師技 齊天地煞盡雙收第三十四回 獨角兕大王第六十二回 浮生 鬼域 閻羅殿第二十回 蒼生棍法齊天策 三頭六臂哪吒怒第十七回 六耳道出驚山語 身世何尋依東海第二卷結束語第八十七章 雪沙第十二回 猴王尋棍積雷山 魔王召開萬妖會第二四回 仙名永注長生錄 不墮輪迴萬古傳第七回 祖師妙語說天道 六道制約天下定第四十七回 咆哮第八十七章 雪沙第七十四回 出手第六十二回 浮生 鬼域 閻羅殿第七十七回 再奇招出趙陸勝 北俱大會會羣妖第七十五回 療傷第八十五章 皇圖霸業第十回 四海密定金龍途 寶貝奉送一籮筐第四十一回 欲平花果山?第三十八回 花果山牛魔王設盟第八十四章 蕤煬平原第九十五章 霸業祭天第八回 金爪印記龍王思 東海寶光聞主現第二十八回 道佛連手 妖族大劫第四十二回 真火焚城第九十五章 霸業祭天第四十八回 青衣第九十一章 謝西亭第六十二回 浮生 鬼域 閻羅殿南華老仙【莊子】第一百零六章 祭煉『瘋狂的求推薦呀』第八十八章 麒麟第七十一回 北俱第二十回 蒼生棍法齊天策 三頭六臂哪吒怒第七十九回 神戟動生輝 風雷驚天地第四十回 公鴨叫山第九十七章 曉天大聖麒魔王第八十七章 雪沙第五回 六耳尋道方寸山 趙陸心定偷師技第九十六章 破山的實力-沙暴送葬第九十一章 謝西亭第六十九回 宿命之戰『第一卷(完)』第二四回 仙名永注長生錄 不墮輪迴萬古傳第四十九回 紫辰少主(完整版)第二回 搞穿越趙陸附身 奪神府麒麟被噬第八十八章 麒麟必須得爲此妖聖特別立個傳【牛魔王】多情自古空餘恨 此恨綿綿無絕期【豬八戒】第五十五回 救援第九十二章 謝西亭(二)第八十五章 皇圖霸業第五回 六耳尋道方寸山 趙陸心定偷師技第四十五回 混天大聖第六回 順耳神通偷師技 齊天地煞盡雙收第一卷結束語第四十三回 玉淨瓶第五十七回 移山大聖第五十七回 移山大聖第三十三回 毀蟠桃 盜金丹『求推薦』第一卷結束語第二三回 官封齊天大聖王 掌管蟠桃神仙園第三十七回 伏擊 火海連天第二卷結束語妖在西遊之【九大妖聖】第二十八回 道佛連手 妖族大劫第三十八回 花果山牛魔王設盟第五十七回 移山大聖第五十六回 天蓬戲嫦娥第七十八回 北俱大會舉辦日 魔熊橫刀喝羣妖第八回 金爪印記龍王思 東海寶光聞主現西遊記【無責任轉自百度】第十六回 天宮點兵花果山 名注齊天四方賀第七回 祖師妙語說天道 六道制約天下定第九十五章 霸業祭天第四十回 公鴨叫山第四十一回 欲平花果山?第八十回 剋制的比武 一邊倒的局勢
第七十七回 再奇招出趙陸勝 北俱大會會羣妖第七十二回 冰封千里第七十八回 北俱大會舉辦日 魔熊橫刀喝羣妖第七十三回 血煞第三十八回 花果山牛魔王設盟第四十四回 激戰第九十六章 破山的實力-沙暴送葬第九十九章 蛟魔宮第七回 祖師妙語說天道 六道制約天下定第二二回 天宮兵敗花果山 大聖名號從此傳第九回 金箍易主非大聖 莫道龍王無寶貝第四十七回 咆哮第四十三回 玉淨瓶五哥叫我有事,請假一天!第一百零二章 大鬧冥海龍宮【求推薦,月票,呼啦啦!】第十一回 天道無常何時悟 十年苦修爲機遇第十四回 天界猴王封弼馬 趙陸一語曉猴王第三十回 結妖丹 體內勢同水火『求推薦』第三十三回 毀蟠桃 盜金丹『求推薦』第一百零四章 龍祖【不管怎麼樣,有的求就求,求月票,呼啦啦】第六回 順耳神通偷師技 齊天地煞盡雙收第三十四回 獨角兕大王第六十二回 浮生 鬼域 閻羅殿第二十回 蒼生棍法齊天策 三頭六臂哪吒怒第十七回 六耳道出驚山語 身世何尋依東海第二卷結束語第八十七章 雪沙第十二回 猴王尋棍積雷山 魔王召開萬妖會第二四回 仙名永注長生錄 不墮輪迴萬古傳第七回 祖師妙語說天道 六道制約天下定第四十七回 咆哮第八十七章 雪沙第七十四回 出手第六十二回 浮生 鬼域 閻羅殿第七十七回 再奇招出趙陸勝 北俱大會會羣妖第七十五回 療傷第八十五章 皇圖霸業第十回 四海密定金龍途 寶貝奉送一籮筐第四十一回 欲平花果山?第三十八回 花果山牛魔王設盟第八十四章 蕤煬平原第九十五章 霸業祭天第八回 金爪印記龍王思 東海寶光聞主現第二十八回 道佛連手 妖族大劫第四十二回 真火焚城第九十五章 霸業祭天第四十八回 青衣第九十一章 謝西亭第六十二回 浮生 鬼域 閻羅殿南華老仙【莊子】第一百零六章 祭煉『瘋狂的求推薦呀』第八十八章 麒麟第七十一回 北俱第二十回 蒼生棍法齊天策 三頭六臂哪吒怒第七十九回 神戟動生輝 風雷驚天地第四十回 公鴨叫山第九十七章 曉天大聖麒魔王第八十七章 雪沙第五回 六耳尋道方寸山 趙陸心定偷師技第九十六章 破山的實力-沙暴送葬第九十一章 謝西亭第六十九回 宿命之戰『第一卷(完)』第二四回 仙名永注長生錄 不墮輪迴萬古傳第四十九回 紫辰少主(完整版)第二回 搞穿越趙陸附身 奪神府麒麟被噬第八十八章 麒麟必須得爲此妖聖特別立個傳【牛魔王】多情自古空餘恨 此恨綿綿無絕期【豬八戒】第五十五回 救援第九十二章 謝西亭(二)第八十五章 皇圖霸業第五回 六耳尋道方寸山 趙陸心定偷師技第四十五回 混天大聖第六回 順耳神通偷師技 齊天地煞盡雙收第一卷結束語第四十三回 玉淨瓶第五十七回 移山大聖第五十七回 移山大聖第三十三回 毀蟠桃 盜金丹『求推薦』第一卷結束語第二三回 官封齊天大聖王 掌管蟠桃神仙園第三十七回 伏擊 火海連天第二卷結束語妖在西遊之【九大妖聖】第二十八回 道佛連手 妖族大劫第三十八回 花果山牛魔王設盟第五十七回 移山大聖第五十六回 天蓬戲嫦娥第七十八回 北俱大會舉辦日 魔熊橫刀喝羣妖第八回 金爪印記龍王思 東海寶光聞主現西遊記【無責任轉自百度】第十六回 天宮點兵花果山 名注齊天四方賀第七回 祖師妙語說天道 六道制約天下定第九十五章 霸業祭天第四十回 公鴨叫山第四十一回 欲平花果山?第八十回 剋制的比武 一邊倒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