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局的發展實在出人意料,就連青衣跟星禾都沒想過會是這麼個情況。
人類與外域人的對抗持續了幾百年,雖然因爲種種因素,人類至今仍不瞭解外域人高層的情況,可是通常來說,外域艦隊的作戰風格全都傾向於進攻,他們寧願承受額外的損失,也要儘快解決戰鬥,就像二戰某元首轉世重生爲外域人的頭目,打起仗來頗有星際版閃電戰的風格。
可是如今這支外域艦隊的風格卻出奇的穩健,不急不躁穩紮穩打,恨不得走一步看十步,只要發現半點風險,立刻就是停止前進,先看看情況再說。
結果是快攻只需要幾個小時就能解決的一片殘骸,硬是擋了敵人兩個多月!
沒辦法,敵人與殘骸的距離拉得太遠,敵艦的常規速度又快不起來,側翼的敵艦用了整整六十多天,才勉強越過星禾的心理底限。
敵人的耐心出奇的好,按敵人目前的移動速度,隱藏在殘骸中的禾州艦還能再堅持一陣,但是考慮到敵人此前的緩慢有可能是故意麻痹禾州軍,擔心敵軍突然加速包圍殘骸區,星禾不得不下達撤離命令。
隱藏的禾州艦迅速撤離,幾乎就是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溜走,只要敵人放開手腳追趕,起碼能把撤離的禾州艦留下一半兒。
可敵人壓根兒就沒追擊的跡象,仍然按部就班地繼續包圍,硬是又拖一個多月,才把這片殘骸徹底清除。
不過話說回來,敵人的謹慎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爲禾州軍撤離的時候,沒少在殘骸區裡下套,若是敵人靠近或者進入殘骸區,損失幾十艘戰艦都是輕的。
再戰告捷,敵軍繼續進兵,向下一處殘骸區進發……敵人這一次的選擇稍微多那麼一點,前方是品字形分佈的三個殘骸區,而敵軍恰好在品字的底部正中。
禾州軍早就做好了準備,不管進攻哪一個方向,都會遭到禾州軍強力阻擊,而且禾州軍已經做好側翼迂迴的準備,打算從側翼牽制敵人一下。
敵人很穩健,禾州軍必須比敵人更穩!
也許是打出了信心,也可能是掌握了訣竅,敵軍沒再選擇某一處殘骸,而是將一萬多艘蛋頭艦留在後方做預備隊,其餘的三萬多艘戰艦分成三個方向,同時進攻三處殘骸區!
星禾迂迴的打算登時落了個空。
敵軍比想象中更加保守,擺出了同時進攻三個方向的姿態,卻只有左右兩個方向展開進攻,中路的敵軍始終與左右保持一致,既不落後也不前出。
左右兩路不是從正面展開包圍,而是繞行兩翼,避開可能遭到夾擊的方向,一如繼往的穩重。
可是敵人這麼一搞,禾州就半點發揮的餘地都沒有,只能沒用此前的戰術,躲在殘骸區裡以炮火拒敵。
禾州軍從來沒打過這麼被動的仗,說得好聽點,是雙方都沒有選擇,像約好了一樣採用目前的戰術,說得難聽點,就是禾州軍被敵軍調動,不用這種戰術就只能撤出陣地。
都說軍事指揮的最高境界就是連敵軍一起指揮,秦虎一時間也想不明白,禾州軍目前的境遇到底是意外,還是敵軍的指揮官是那種傳說中的天才?
左右兩路敵軍漸漸包圍殘骸區後,中路的敵軍終於開始前進,三萬多艘敵艦慢慢包圍三處殘骸區。
大概是因爲三線作戰更加影響敵軍的效率,敵人這一次用了整整三個多月才達到星禾的心理極限,不得不將殘骸區的禾州艦隊撤出來。
注意,因爲三個方向的包圍和截斷,星禾這一次的心理底限比之前那一次早多了,結果就是敵人又用了兩個多月,才總算把左右兩個殘骸區解決。
隨即三萬敵艦涌向中路,只用了兩天就解決了中路那片殘骸。
若不是禾州軍撤的早,下場肯定非常悲慘。
就這樣,敵軍一步一步蠶食天石星的空域,看似速度緩慢實際穩如泰山,三年半後,敵軍已經將天石星系中的小行星羣和殘骸區清除一多半兒,實際控制了半個天石星系。
禾州軍雖然一直被動防禦,可禾州的軍工廠一直都沒停工,星禾擁有的新式戰艦已經從幾年前四千餘艘,增長到目前的五千六百餘艘,正在向六千艘挺進。
還是那句話,時間拖的越久,對禾州軍就越有利,星禾巴不得敵人繼續慢慢進攻,再拖他個十年八載,禾州不用外援都能揍得敵軍滿地找牙。
援軍也在這幾年裡到了一大批,總數超過兩千艘,爲了安撫各種援兵,秦虎已經把部分技術徹底公開。
援軍不僅拿到了長戈號提供的技術,還從禾州拿到了如何消化技術的資料,對許多殖民星來說,禾州提供的技術資料可以大幅度降低消化技術的時間,不比長戈號提供的技術差到哪兒去。
一些援軍拿到技術之後離開了,但更多的援兵決定留下。
他們不僅爲了拿到更多技術,更看到了禾州取勝的希望!
原本星禾還想繼續堅持保守戰術,繼續拖它個三年五載再考慮反攻的問題,但是一則突然出現的情況打亂了星禾的計劃:一支同等規模的敵軍出現在禾州的監控網絡邊緣,距離天石星十四光年!
以敵軍目前的速度,只需要兩個月就能抵達天石星,屆時敵軍總數將達到七萬餘艘,徹底改寫敵我雙方的戰艦比例。
星禾恨得差點咬碎了後槽牙,他馬上召集禾州高層商討對策,並邀請包括秦虎在內的援軍指揮員參與旁聽,與會人員一致認爲,必須搶在敵人的援軍抵達之前徹底解決敵人,否則禾州軍將徹底失去最後的機會。
敵人能支援一次,就能支援第二次,禾州很難對抗七萬多艘敵艦,更不可能抵抗十幾萬艘敵艦,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能冒這個險!
與會人員達成一致之後,立即就如何反攻展開討論,這一次不止禾州軍全體參戰,來自不同殖民星的兩千餘艘人類戰艦同樣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