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爲什麼改蒙古爲元

(轉文)

中國曆代的國號,曾經都是一些地名,周天子崛起在“周”這個地方,得天下以後定國號爲“周”,秦人崛起在“秦”這個地方,得天下以後定國號爲“秦”,劉邦得天下定國號爲“漢”,到不是因爲他是“漢”這個地方的人,而是因爲他曾經被天下盟主項羽封爲“漢王”,他以漢王的身份入主中原,曹操的兒子稱帝,國號“魏”,是因爲他的父親作過“魏王”,其地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內,楊堅做過北周皇帝的“隋王”,得天下也以“隋”號之,“隋”地在今湖北省隨州市一帶,唐朝的開國皇帝做過隋朝的“唐王”,宋朝的開國皇帝沒有做過“宋王”,但曾經領過周朝“宋州歸德軍節度使”一職,因此建國後國號爲“宋”。

宋朝建立以後經歷了三百來年的風風雨雨,先是被遼金兩個來自北方的政權,奪去了長江以北的大片江山,最後終於被同樣來自北方的元軍所滅,這已經是忽必烈建立大元朝十六年以後的事了,如果從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算起,那就是六十多年以後。這回,來了一個不照先例辦事的皇帝,這位皇帝和他的父祖,本來崛起於大漠以北的蒙古地區,照老規矩得了天下就叫做“蒙古國”好了,多省心的事兒,他的父祖兩代出於草創,也姑且是這麼辦的,但到了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這位大汗有了新的想法,不照老規矩辦了。

成吉思汗家族的發跡史,說起來枝枝蔓蔓,說上三天三夜也難於說清楚,簡短截說,那就是成吉思汗的親孫子忽必烈,經過一系列的內鬥外鬥,終於在公元1260年,得到了蒙古大汗的位置,七年以後,忽必烈遷都“大都”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又過了四年,他將他的國家改名爲“大元”。

要改變一國的國號,當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這件事情在好幾年以前就已經開始籌劃。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叫的響的名字,誰願意輕易的改變一個國家的國名呢?忽必烈得到了一個好名字,因此他毫不猶豫的用“大元”取代了“蒙古”,“大元”的國號出自儒家經典《易經》中的“大哉乾元”一句,是對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浩大的宇宙的讚歎。這當然不是出於皇帝自己的主意,雖然忽必烈從小就喜歡漢人的文化和歷史,也有條件受到較好的教育,可是即便是這樣,他的漢文化的程度,還不能達到這樣的水準,“大元”這個國號的提出,的確來自中原知識分子的建議。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嫡親孫子,其父是成吉思汗的嫡幼子拖雷,拖雷大家都熟悉,只要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或者電影電視劇,無不知道拖雷是郭靖大俠兒時的夥伴。拖雷又有六個嫡親的兒子,其中有三個做了皇帝,他們是:長子蒙哥,1251年至1259年,爲蒙古國第四任大汗,在中國的史書中爲元憲宗;四子忽必烈,繼蒙哥爲元世祖;第五子旭烈兀,爲伊利汗國主,《史集》一書直接稱之爲“伊郎國皇帝”。

忽必烈已是成吉思汗創業以來的第三代,因爲有父祖開創的局面,忽必烈的早年生活,想必和成吉思汗當年赤手空拳打世界的狀況不可同日而語,雖然因爲蒙古人的傳統,免不了還要學習馳馬疆場,但是也有了條件接受一些較好的教育,和起於草莽的成吉思汗迥異了。1251年,忽必烈的親哥哥蒙哥做了大汗,忽必烈得到了施展抱負的機會。

元史世祖本紀記載道:帝在潛邸,思大有爲於天下,延藩府舊臣及四方文學之士,問以治道。歲辛亥,六月,憲宗即位,同母弟惟帝最長且賢,故憲宗盡屬以漠南漢地軍國庶事。

由此可見,早在漠北做藩王的時候,忽必烈就有“大有爲於天下”的抱負,在他的身邊開始聚集一些有學問的人才。忽必烈對漢族的文化很有興趣,非常的神往,這就象我們今天很多國家的年輕一代,都十分神往心中的自由世界一樣,所以,當時的忽必烈就已經延聘了不少的漢人到王府來做幕僚,向他們學習漢人的文化和制度,這些許多漢族的幕僚中間,有一個當時叫做“子聰”的和尚,他就是後來主持營建北京城、改國號、制定朝儀的劉秉忠。

公元1271年的舊曆十一月,由劉秉忠領銜,幾位大臣給忽必烈上了呈文,呈文說:“元正、朝會、聖節、詔赦及百官宣敕,具公服迎拜行禮。”就是說按照忽必烈認可的方案,改國號行朝儀的一系列策劃工作已經完成了,忽必烈非常高興,批准了他們的方案,正式建國號爲“大元”。爲此,朝廷下了一道詔書,公告天下。

在古代,朝廷的詔書也都是很好的文章,因爲寫詔書的人都是當時文人的冠冕,如果沒有一流的文章手段,做皇帝的也不可能任用他來爲自己草詔,所以,這些詔書也都可當作好文章來一讀,這類文章一般來說,都非常大氣、**,又有雄辯的說理,又有華麗的辭藻,甚至還有平易近人的態度,讓天下的人聽起來能夠心服口服。不信的話可以試讀一下這分詔書,詔曰:

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紹百王而繼統。肇從隆古,匪獨我家。且唐之爲言蕩也,堯以之而著稱;虞之爲言樂也,舜因之而作號。馴至禹興而湯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還,事殊非古。雖乘時而有國,不以義而制稱。爲秦爲漢者,著從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見聞之狃習,要一時經制之權宜,概以至公,不無少貶。

我太祖聖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四震天聲,大恢土宇,輿圖之廣,歷古所無。頃者,耆宿詣庭,奏章申請,謂既成於大業,宜早定於鴻名。在古制以當然,於朕心乎何有。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茲大冶流形於庶品,孰名資始之功;予一人底寧於萬邦,尤切體仁之要。事從因革,道協天人。於戲!稱義而名,固匪爲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負於投艱。嘉與敷天,共隆大號。

真是漂亮的文章,是出於劉秉中的手筆嗎?

劉秉忠生於1216年,比忽必烈僅小一歲。當時的北中國,由遼、金兩朝的統治已經超過了兩百年,劉秉忠的父親和爺爺,都曾經是金國的官吏。由於家庭有入仕的傳統,十七歲的時候時候,劉秉忠也曾進入當局的下級機構做刀筆小吏,算起來這一年該是1233年,而金國被滅也在這一兩年間,而此前數年華北地區早已經兵戈不斷,可見劉秉忠剛剛參加工作,就是在蒙古國的行政序列中,只不過象他這樣下級的文官,實在無須對局勢負什麼責任,專業技術人才,不管怎麼改朝換代朝廷都是需要依靠的。

然而,劉秉忠這個人看來不是凡品,不久以後,他因爲不甘心於這份下級文吏的工作,終於棄職到武安山出家爲僧了,這時候他的名字叫做“子聰”。1247年,三十歲的僧人子聰,因爲遊歷雲中(今山西大同一帶),不知因爲什麼樣的機緣巧合,他被忽必烈招進了幕府,從此深得忽必烈的器重。他們曾經在一起討論過“馬上得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之”等高深的政治理論問題,忽必烈非常喜歡讓這些有學問的漢臣給他講歷史掌故,最喜歡聽的是講唐太宗等帝王的治國故事。某一年,忽必烈的哥哥蒙哥繼承了蒙古大汗的位置,於是指派忽必烈主管漠南漢族地區的軍國事務,“盡屬以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可謂所用得人。

追隨忽必烈十餘年以後,劉秉忠奉命還俗,又過了十年,劉秉忠去世,死後贈太傅,封趙國公、常山王。

劉秉忠一生的事蹟,除了上面說到的主持改國號、制朝儀以外,對今天更有影響的是他受命主持了元代北京城的興建,元代的北京城,奠定了此後近千年北京作爲歷史文化名城的基礎。繁忙的工作之餘,劉秉忠還有興致從事文學創作,他曾自號“藏春散人”,後人結其作爲《藏春散人集》,集中有元曲小令一首,是這樣寫的:

[幹荷葉]《漫興》幹荷葉,色蒼蒼,老柄風搖盪。減了清香,越添黃。都因昨夜一場霜,寂寞在秋江上。

這是一首言短意長,非常讓人喜愛的小詩,特別是詩的最後兩句,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至今不斷被人們引用的名句。

就是這個劉秉忠,在1271年向忽必烈建議改國號爲大元。

從“大元”這樣的國號可以看得出,忽必烈的志向是很高遠的,他是心懷天下的,是以天下爲己任的。又過了八年,大元的海軍在厓山大敗宋軍,宋亡,他終於得到了南宋數千裡的錦繡江山,大元至此成爲當時世界上最龐大,最富庶,最難於想象的大帝國。對於這個龐大帝國的疆域,古人有很多描述:

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漢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里,唐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裡數限者矣。

若夫北庭、回紇之部,白霫、高麗之族,吐蕃、河西之疆,天竺、大理之境,蜂屯蟻聚,俯伏內向,何可勝數。自古有國家者,未若我朝之盛大者矣。(元代社會生活史P2)

自封建變爲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爲盛,然幅員之廣,鹹不逮元。

有人說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是蒙古人裹挾西亞人、阿拉伯人、俄羅斯人等等來犯中國人的時代,是中國的黑暗時代,但是,這又的確是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一段歷史,不容我們跳過,不容我們視而不見,它的首都是今天中國的北京,它的人民絕大部分是黃河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因此對這一段歷史,我們除了更多的來了解它、研究它以外,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其實,在司馬遷的時代,秦人還是被看作蠻夷之族的,《史記天官書》中就說:秦楚吳越,夷狄也,爲強伯。真正的中原,只不過是今天河南一帶可憐的一塊小地方,秦人得天下是夷狄入主中原,漢人得天下,也是夷狄入主中原,因爲漢源於楚。由此看來,天下實在沒有什麼正統不正統一說,有的只是加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先後不同而已。

這裡還可以舉梁啓超的一段話來作佐證,梁啓超曾經研究過夏商周時代,中國境內的諸侯國的數量問題,他寫道:

吾曾欲研究春秋以前部落分立之情狀,乃從《左傳》、《國語》中,取其所述已亡之國最而錄之,得六十餘;又從《逸周書》搜錄得三十餘;又從《漢書•地理志》、《水經注》搜錄,得七十餘;又從金文款識中搜錄,得九十餘;其他散見各書者尚三四十;除去重複,其夏商周古國名之可考見者,猶將三百國。而大河以南江淮以北殆居三之二。其中最稠密之處——如山東河南湖北,有今之一縣而跨有古三四國之境者。

我們以梁啓超的研究爲基礎再作推論,在今天中國版圖之內,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東北西北,西藏川滇,夏商周時代的部落國家將“數以萬計”,如今安在哉?時至今日,要再來尋找“天下的正宗”,實在是無從找起。

回到十三世紀的中國,當時的形勢是這樣的:在南方,南宋政權維持着“偏安”的局面,而北方,則從遼宋並立,到金興遼亡,已歷經了二百多年,改朝換代再三了,而且還有建國於陝北寧夏河套一帶,兩百年來屹立不倒的西夏國,還有遼亡以後由遼宗室割據西北新疆地區建立的西遼國,在南方,也並非是南宋一家的天下,雲南有大理國,據有青藏高原及今四川雲南西部的還有吐蕃。這樣七折八扣,剩下的,纔是南宋的地盤,而且,南宋早已經先後向遼金納貢稱臣多年,在這種形勢下,就算蒙古人不來一掃六合,天下也早已經不是趙宋的天下了。

更搞笑的是,宋元兩家還是滅金戰爭中的盟軍,元人知道,宋人在金兀朮時代,就和金人結下了血海深仇,因此主動約宋共擊金國。聽說蒙古人要約宋共同伐金,宋朝廷一點也沒有遲疑就答應了,南宋助蒙古人滅了金,本打算趁亂抄點地盤,得點好處,可是未遂,反而給了蒙古人伐宋的口實。複雜的國際政治局勢,不是局外人能夠看得清楚,說得明白的。南宋海軍於1279年大敗於元軍,南宋滅亡。

總而言之,大元朝於公元1271年得名,從這一年算起,在中國這塊地盤上統治九十七年。此後的中國還有最後兩個封建王朝,都不約而同的繼承了元朝的傳統,不再用建國者崛起之地的地名爲國號,這一點實在是由元朝的忽必烈首開風氣。朱元璋在創業時代曾經稱過吳王,也曾用過“宋”的國號,但是,當他真的全取天下在應天府稱帝的時候,正式的國號定爲“明”。滿州人在東北建國,是遼、金的故地,一度稱“金”,不過入關後不久也就改成“清”了。“明”和“清”都是不錯的國號,昭示着帝王們希望政治清明、天下爲公的理想,如同得大位不久的忽必烈一樣,都是有大志存焉。

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6)商機無限第四章 愛情生死戰(3)神弓手第七章 我本是佛(13)無敵戰神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6)商機無限第五章 處世當應做英雄(2)再遇冤家第七章 我本是佛(5)狼打草第二章 保鏢生涯(8)第二章 保鏢生涯(6)第二章 保鏢生涯(4)第二章 保鏢生涯(6)第四章 愛情生死戰(2)阿日斯蘭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第一章 草原之歌(2)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4)連環陰謀第二章 保鏢生涯(7)第二章 保鏢生涯(6)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第五章 (6)美女麻煩多第一章 搗蛋是怎麼長成的(2)第五章 (7)女孩心事猜不着第七章 我本是佛(12)護法金剛第二章 保鏢生涯(4)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4)連環陰謀第七章 我本是佛(5)狼打草第一章 草原之歌第五章 處世當應做英雄(2)再遇冤家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4)連環陰謀第七章 我本是佛(1)押不魯花第七章 我本是佛(10)戰前調戲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5)紈絝子弟第七章 我本是佛(8)公主之戀第五章(9)鐵血殺神忽必烈爲什麼改蒙古爲元第四章 愛情生死戰(1)應戰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5)紈絝子弟第二章 保鏢生涯(3)第四章 愛情生死戰(1)應戰第七章 我本是佛(8)公主之戀第七章 我本是佛(6)狼的報復第七章 我本是佛(4)帶妞打獵第二章 保鏢生涯(5)第二章 保鏢生涯(8)第七章 我本是佛(8)公主之戀忽必烈爲什麼改蒙古爲元第二章 保鏢生涯(7)第七章 我本是佛(9)色狼在行動第一章 草原之歌(2)第四章 愛情生死戰(3)神弓手第七章 我本是佛(5)狼打草第七章 我本是佛(13)無敵戰神第五章(9)鐵血殺神第五章 (6)美女麻煩多第七章 我本是佛(8)公主之戀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5)紈絝子弟第一章 搗蛋是怎麼長成的(2)第五章 處世當應做英雄(2)再遇冤家第二章 保鏢生涯(3)第七章 我本是佛(10)戰前調戲第二章 保鏢生涯(1)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4)連環陰謀第五章(8)以軍人的名譽第七章 我本是佛(1)押不魯花蒙古的元朝興起及侵略思想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4)連環陰謀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2)火紅公主第一章 搗蛋是怎麼長成的(1)第二章 保鏢生涯(2)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4)連環陰謀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4)連環陰謀蒙古的元朝興起及侵略思想第五章 (7)女孩心事猜不着第七章 我本是佛(4)帶妞打獵第七章 我本是佛(13)無敵戰神第二章 保鏢生涯(4)第五章 (6)美女麻煩多第五章(10)機鋒相對第五章(8)以軍人的名譽第五章(9)鐵血殺神第二章 保鏢生涯(8)第五章 (6)美女麻煩多第七章 我本是佛(10)戰前調戲第七章 我本是佛(8)公主之戀第七章 我本是佛(10)戰前調戲第七章 我本是佛(11)陰招比武第七章 我本是佛(9)色狼在行動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2)火紅公主第四章 愛情生死戰(1)應戰第二章 保鏢生涯(4)第一章 搗蛋是怎麼長成的(1)第四章 愛情生死戰(3)神弓手第四章 愛情生死戰(4)大贏家第一章 草原之歌第五章(9)鐵血殺神第七章 我本是佛(8)公主之戀第二章 保鏢生涯(1)第五章(10)機鋒相對第五章(9)鐵血殺神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6)商機無限
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6)商機無限第四章 愛情生死戰(3)神弓手第七章 我本是佛(13)無敵戰神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6)商機無限第五章 處世當應做英雄(2)再遇冤家第七章 我本是佛(5)狼打草第二章 保鏢生涯(8)第二章 保鏢生涯(6)第二章 保鏢生涯(4)第二章 保鏢生涯(6)第四章 愛情生死戰(2)阿日斯蘭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第一章 草原之歌(2)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4)連環陰謀第二章 保鏢生涯(7)第二章 保鏢生涯(6)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第五章 (6)美女麻煩多第一章 搗蛋是怎麼長成的(2)第五章 (7)女孩心事猜不着第七章 我本是佛(12)護法金剛第二章 保鏢生涯(4)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4)連環陰謀第七章 我本是佛(5)狼打草第一章 草原之歌第五章 處世當應做英雄(2)再遇冤家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4)連環陰謀第七章 我本是佛(1)押不魯花第七章 我本是佛(10)戰前調戲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5)紈絝子弟第七章 我本是佛(8)公主之戀第五章(9)鐵血殺神忽必烈爲什麼改蒙古爲元第四章 愛情生死戰(1)應戰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5)紈絝子弟第二章 保鏢生涯(3)第四章 愛情生死戰(1)應戰第七章 我本是佛(8)公主之戀第七章 我本是佛(6)狼的報復第七章 我本是佛(4)帶妞打獵第二章 保鏢生涯(5)第二章 保鏢生涯(8)第七章 我本是佛(8)公主之戀忽必烈爲什麼改蒙古爲元第二章 保鏢生涯(7)第七章 我本是佛(9)色狼在行動第一章 草原之歌(2)第四章 愛情生死戰(3)神弓手第七章 我本是佛(5)狼打草第七章 我本是佛(13)無敵戰神第五章(9)鐵血殺神第五章 (6)美女麻煩多第七章 我本是佛(8)公主之戀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5)紈絝子弟第一章 搗蛋是怎麼長成的(2)第五章 處世當應做英雄(2)再遇冤家第二章 保鏢生涯(3)第七章 我本是佛(10)戰前調戲第二章 保鏢生涯(1)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4)連環陰謀第五章(8)以軍人的名譽第七章 我本是佛(1)押不魯花蒙古的元朝興起及侵略思想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4)連環陰謀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2)火紅公主第一章 搗蛋是怎麼長成的(1)第二章 保鏢生涯(2)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4)連環陰謀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4)連環陰謀蒙古的元朝興起及侵略思想第五章 (7)女孩心事猜不着第七章 我本是佛(4)帶妞打獵第七章 我本是佛(13)無敵戰神第二章 保鏢生涯(4)第五章 (6)美女麻煩多第五章(10)機鋒相對第五章(8)以軍人的名譽第五章(9)鐵血殺神第二章 保鏢生涯(8)第五章 (6)美女麻煩多第七章 我本是佛(10)戰前調戲第七章 我本是佛(8)公主之戀第七章 我本是佛(10)戰前調戲第七章 我本是佛(11)陰招比武第七章 我本是佛(9)色狼在行動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2)火紅公主第四章 愛情生死戰(1)應戰第二章 保鏢生涯(4)第一章 搗蛋是怎麼長成的(1)第四章 愛情生死戰(3)神弓手第四章 愛情生死戰(4)大贏家第一章 草原之歌第五章(9)鐵血殺神第七章 我本是佛(8)公主之戀第二章 保鏢生涯(1)第五章(10)機鋒相對第五章(9)鐵血殺神第三章 情場是戰場(6)商機無限